標籤:

哪裡才是我的伊甸園?

作者:黃啟團

圖片整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收聽語音

哪裡才是我的伊甸園?

來自團長說心理

12:05

主播:海童

/01/

你是不是經常會冒出這樣一個想法,如果我能逃離現在的婚姻、家庭、企業、國家,甚至塵世,換個環境該多好啊?可是又沒有勇氣付諸行動。人們總會感慨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夠好,幻想著能有一處屬於自己的伊甸園。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想法,看完今天主角了塵的故事,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了塵是第一位出現在我課堂上的出家人。在前不久結束的《升級生命軟體》課程上,來了一位端莊秀麗的女出家人,身穿僧衣的她出現在課堂上格外引人注目,當然,也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對一位出家人為什麼會來學心理學的課程充滿了好奇。所以當她舉手想要做個案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她。

我一直認為,佛法博大精深,出家人早已看破紅塵,放下執著,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她還需要心理學做個案?於是我問她,你有什麼難題呢?她說,她沒什麼朋友,總覺得寺院里的一些師傅很難相處,她不知道該如何跟她們相處,她已經換了好幾座寺院,情況也還是一樣,心裡很痛苦。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了我的書,覺得很有收穫,所以想讓我幫她做個案。

我完全沒想到一個出家人也會有這樣的困擾,我不知道如何去幫助一位出家人,所以,我只好把她當成一般人來看待了。

帶著好奇,我邀請她上台。我問她,當你從一座寺院換到另一座寺院,發現寺院里的師傅都差不多,都不大好相處時,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她說,很無助,很害怕,感覺自己無依無靠;總希望下一座寺院情況會好一點,但總是很失望。

我知道有不少人會從一家企業換到另一家企業,從一個單位跳到另一個單位,也有從一個家庭換到另一個家庭,從一段不如意的婚姻到另一段婚姻,但沒想到一位出家人也會從一座寺院換到另一座寺院。不過我猜,這都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吧,只是外在形式不一樣而已。於是我接著問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場景,你覺得現狀不夠好,總想換一個環境,可是換了之後依然不如意?

了塵沉默了好一會兒,我看到眼淚從她眼角涌了出來,她說,小時候爸爸經常打她,也打媽媽,她總想逃離那個家。在她8歲那年,她終於可以離開那個讓她害怕的地方,被爸爸媽媽送到外婆家,跟著外婆一家人生活。開始過了一段好日子,可是好景不長,那個時候家裡條件很不好,(父母)沒給舅媽生活費,記憶中,舅媽會經常罵她,每每那個時候,她都會感到特別的無助。

/02/

聽到這裡,我想我大致明白了個中緣由,逃,已經成為她人生的模式。

為了讓了塵能夠覺察到這一點,我運用了心理劇的手法,分別請好幾位同學扮演她的父母、外婆、舅媽,還有那一座一座寺院里的師傅,我帶著了塵的扮演者從父母的家裡逃到外婆家,再從外婆家逃到寺院里,然後又從一座寺院逃到另一座寺院,不管到哪裡,總有人用手指向她,批評她。

看著這一幕幕人生的重演,了塵已經泣不成聲,她哭泣著向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甚至當她找人問路別人不告訴她時,她就會覺得對方是看不起自己,是討厭自己,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聽她說這些的時候,那一刻我感覺整個課室的空氣里都瀰漫著她的委屈。

我抬頭望了望台下600多位學員,問大家:「你們中間有沒有人不喜歡了塵呢?」偌大的會場,我看到有3位同學不約而同地舉起了手。我轉頭對了塵說:「你看,這裡也有人不喜歡你」。

「我知道,到哪裡都會有人不喜歡我」,她更加崩潰了,低下了頭,不敢看我。 我請她抬起頭來,看著我的眼睛,然後一字一字,非常有力地問她:「別人喜不喜歡你我不知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你自己是否喜歡你自己呢?」

她沉默了好一會,搖了搖頭,淚水又奪框而出。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喜歡你自己,你又如何能指望別人喜歡你呢?如果連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自己,你又指望誰能看得起你呢?」我盯著她的眼睛,接著又緩緩地問她:「而且,你又怎麼知道別人不喜歡你呢?」

我把目光轉向台下的學員,問大家:「有喜歡了塵的朋友嗎?請舉手」,台下絕大多數同學都把手舉了起來。我對了塵說:「看到了嗎?有不喜歡你的,同時,也有喜歡你的,可你為什麼總把目光放在那些不喜歡你的人身上呢?我們再來看看那些不喜歡你的人,他們是如何想的,好嗎?」

我讓工作人員將麥克風遞到剛才不喜歡了塵的一位男學員手上,問他為什麼不喜歡了塵,他說:「我討厭她遇到問題就躲,太懦弱了!」

我知道,每一個行為背後,一定有其正面動機。於是我問那位男學員:「那你希望她怎麼做呢?」「我希望她能夠堅強一點,勇於面對困難,而不是遇到困難就逃。」男學員回答。

這時一旁的了塵已經無法安靜下來,她搶著說:「我明白了,團長!其實批評我的師傅平時待我也挺好的,只是當她們批評我時,我總會覺得她們不喜歡我,瞧不起我,就總想逃避,看來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一種習慣。我該怎麼辦呢?」

/03/

從了塵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小時候父母打她,她逃到外婆家,在外婆家舅媽也罵她,她又想逃回去;長大後,覺得家裡呆不下去,就選擇了出家,可是在寺院里也有師傅批評她,不喜歡她,於是她又從這個寺院逃到那個寺院。漸漸的,逃避就成為她和外部世界互動的一個固定的模式。只要遇到問題不想面對,或是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的潛意識就會讓她選擇逃避,逃避的原因是因為她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總希望有一位拯救者能救她出苦海。

可是,除了她自己,又有誰能拯救她呢?

於是我對她說:「今天你已經明白了逃避是你的模式,而這種模式已經讓你受夠了其中的苦,我猜在你的同修中,也許也有不少像你這樣,因為逃避而出家的,她們也跟你一樣在受著苦,你願意去幫助她們嗎?還有那些罵你的師傅,她們心裡也許是有很多苦才會選擇罵你,既然你已經出家了,佛法普度眾生,那你為什麼不用心學佛,去幫助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呢?」

「是啊,我以前怎麼不會這樣想呢?」她一下子精神起來了:「可是團長,我暫時能力還不夠,你今天讓我明白了許多,我覺得心理學也可以幫到像我這樣的人,你能再送我一些課程嗎?我保證學完之後像你一樣去幫人」。我瞬間感受到了她的力量,與剛上台前的了塵已判若兩人,我知道她已經從「受害者」的模式中走了出來,我還能說什麼呢?當然只有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她的成長了。

我們一生中,很多時候都會和了塵一樣想要逃,想逃離一份工作,逃離一份感情,逃離一個家庭,甚至,想逃離一個國家。了塵已經從世俗逃到了寺院,卻還是不滿意,還是想逃,到底哪裡才是我們的伊甸園呢?

不管我們逃到哪裡,總會有人不喜歡我們;總會有人和我們的意見有分歧;總會有人批評或指責我們,環境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面對不如意時,我們當然可以選擇逃避,可是逃到哪裡才是我們理想的伊甸園呢?真的有那麼一個處處如意的伊甸園嗎?我想,如果把自己看成「受害者」,逃到哪裡,結果都會一樣。

除了選擇做一名「受害者」不斷逃避,為什麼不選擇當一名「建設者」呢?能拯救自己的,最後還是自己!成為自己的建設者吧,當你自身成長了有力量了,我相信,通過你的努力,人生處處都可以建成伊甸園。

(本文根據真實案例所寫,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對名字和內容刻意做了改編)


推薦閱讀:

伊甸園芳香之旅【78首】
雅安就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的家
夢中伊甸園<第2季>〖精品花仙子系列素材〗
浮生一夢醉楓國~賞楓路上夢回伊甸園
中國·紅河蝴蝶谷考察記——蝶類伊甸園

TAG:伊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