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董克用
07-20
主講人簡介董克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博士1. 國際勞資關係學會(IIRA)會員2.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3. 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研究會會長4.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秘書長5. 中國勞動法學會副秘書長1. 2001年6月----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院長2. 1995—2000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院長3. 1985┅2001.6 :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A. 著作 ( 部分 )1. 中國轉軌時期薪酬問題研究,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02年;2. 薪酬管理(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 人力資源管理(譯著), 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 20004. 社會保障概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5. 養老保險,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6. 歐盟一體化中的勞動力市場與社會保障政策— 中歐比較, 1998, 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最終報告7. 西方勞動經濟學教程, 中國勞動出版社, 1995內容簡介什麼是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是政府為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幫助公民在暫時或者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由於各種原因,在生活發生困難的時候,給予物質的幫助,也就是說它是在公民生活困難的時候,我要通過這種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來給予你物質上的幫助;同時要通過一些福利項目,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兩方面的作用。社會保障它的範圍很廣,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那些社會保障的定義有些什麼樣的不同呢?範圍是些什麼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它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所以它的社會保障所談的範圍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中國目前和大多數國家的社會保障基本上是相同的,包括了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這三大領域,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這三大領域,構成了我們今天講的中國的社會保障。在社會保障中,最低的層次是社會救濟,它的對象是社會中的最弱者群體,或者講是群體公民中的最弱者群體。它的覆蓋面是全體公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享受,但是真正享受的人應該是很少的,這是最低層次。第二個層次就是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它的對象和社會救濟不一樣,它的對象主要是勞動者,以及勞動者的家庭,有的時候涉及到勞動者家庭。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社會福利,它的涉及範圍很廣,因此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不同經濟體制的國家,在社會福利這個範圍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期播出的《百家講壇》,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將為您詳盡闡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文那麼今天我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給大家簡單地做一個講座,我講的題目是《中國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我今天講這麼三個方面,那麼我們要講社會保障制度首先要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社會保障制度和它的作用是什麼;然後我第二個問題會給大家講一講,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什麼樣的演變過程;然後第三個方面的問題我給大家講一下社會保障制中的核心問題,也就是社會保險制度,在中國做了哪些改革,現在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和困境。三個問題,一個是什麼是社會保障,一個是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做了一些什麼改革,一個是最核心的社會保險制度做過一些什麼改革。那什麼是社會保障?大家一定很關心,來聽講座,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聽的是什麼。但是我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關於社會保障的定義,不但在國內學者之中,有很大的爭議,在國外的學者中不同國家對這個概念的爭議也非常大。我給了大家一個定義,那給了一個定義是不是說就都是公認的呢?不是的,只是我們總結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的說法,那麼大家比較認同的是這樣一個定義。社會保障是政府為主體,就是不是企業為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作用是什麼呢?幫助公民在暫時或者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由於各種原因,在生活發生困難的時候,給予物質的幫助。也就是說它是在公民生活困難的時候,我要通過這種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來給予你物質上的幫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通過一些福利項目,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生活中給予幫助;另一方面是提高生活質量。那麼從這個定義里就可以看出,那你要講到社會保障顯然它的範圍很廣,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那些社會保障的定義有些什麼樣的不同呢?範圍是些什麼呢?包括什麼呢?我們說,雖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它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所以它的社會保障所談的範圍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中國目前和大多數國家的社會保障基本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我們包括了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這三大領域。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這三大領域構成了我們今天講的中國的社會保障。如果你到歐洲去,它更多的談到的是社會福利,它更多地談到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遺屬、殘疾人,它更多談到是這方面。所以中國我們講是講社會救濟與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那這三個領域和整個的社會保障是什麼關係呢?它是一個不同層次的關係,那麼最低的層次在社會保障中,最低的層次是社會救濟。它的對象是誰?它的對象是社會中的最弱者群體,或者講是群體公民中的最弱者群體。他們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或者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因,生存處於困難了,就是不能生存下去了。那麼對一個文明社會來講,遇到這樣的問題,這社會中的公民,不能生存下去怎麼辦,必須由政府來出面,通過一些社會救濟,來幫助他們能夠得到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基本的生存條件,這就是社會救濟。社會救濟是以政府為主體的,也可以政府通過一些政策,來鼓勵民間團體、社會甚至企業來幫助這些最弱者的群體。但是主體上是政府,所以從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出,社會救濟在社會保障這個體系中,那麼它的歷史上看怎麼樣,並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因為古代社會自從有了政府,特別是中國,我們自從有了中央集權的政府,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對一些出現的災荒,政府就採取措施,給予救濟,所以社會救濟這一點,從社會保障來說是最基本的、最基層的。但是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那麼今天我們講的社會救濟當然不同於古代社會的社會救濟,它是一種現代社會政府出面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幫助社會的最弱者群體。雖然它的覆蓋面是最廣的,但是一個社會來講,往往它的覆蓋人數是很少的,我們一個社會不可能靠社會救濟維持一個社會的運行。所以它的覆蓋面是全體公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享受,但是真正享受的人應該是很少的,這是最低層次。那麼第二個層次是什麼?第二個層次就是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又包括什麼呢?又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它的對象和社會救濟不一樣,它的對象主要是勞動者,以及勞動者的家庭,有的時候涉及到勞動者家庭,有的項目並不涉及。各國的制度不一樣,但是它主要對象是勞動者,就是說要通過勞動者才能涉及到他的家庭,如果他不勞動,沒有參加到勞動者隊伍中,那麼這些保險項目往往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它的目的是幫助勞動者在暫時或者永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仍然能夠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他仍然能夠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剛才我們講救濟的時候是什麼,是生存。那麼社會保險的對象是勞動者,也就是說,他平時要提供勞動,那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能勞動了,比如說生病、失業、出現工傷等等,或者老了。我幹了一輩子要退休了,那麼這個時候我不能勞動的時候,我當然不能只有一個生存水平,我要有一個保證我的基本生活水平,所以不同於社會救濟。它是社會保障的第二個層次,範圍的對象是勞動者,它依據什麼來產生的?就這樣一套制度,它不是像社會救濟一樣,是自古而有之的,有了政府就有社會救濟。那麼社會保險這套制度,是工業化的產物,它依據的原則是大數定理、大數法則。就是說用大多數的人來分擔少數人的風險,用這種辦法來制定了這樣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當然這裡邊制度上還各有特點,我們後面會講到。那麼這一部分實際上是社會保障的主體部分,各個社會都一樣。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最關注的是社會保險問題,因為跟勞動者相關。一個社會中勞動者是主體,因為勞動者遇到問題的時候那是最重要的時候,就像我們今天說為什麼就業問題這麼大,失業問題這麼重要,為什麼?因為勞動者發生問題的時候,是一個社會就會發生一些不穩定的時候。所以各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是社會保險這個領域。那麼我們一會兒我們也要重點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國家改革以來,在社會保險方面,我們做了哪些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麼問題?這是第二個層次。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什麼?是社會福利,當然我們這裡講的社會福利不同於大家平常聽到的社會福利。我們平常聽到的一些社會福利,有些屬於社會福利範圍,有些並不屬於這個範圍。比如我們聽到的養老院,那是一種社會福利;但是我們有的時候聽到福利工廠,說殘疾人福利工廠也是一種社會福利嗎?不完全是社會福利的概念,它更多的有救濟性質。所以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一個最高層次,它的對象仍然是全體公民,所以一個社會福利它的涉及範圍很廣。因此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不同經濟體制的國家,在社會福利這個範圍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都聽到過說北歐是福利社會,那麼它就實行的這樣的理念來提供它的福利。那麼有些國家,不太提供各種福利,它以社會保險為主,它經濟發展水平再高,它也不以社會福利這種方式來提供給公民,因為它認為這樣的制度會造成一些養懶漢的制度。所以各種國家在社會福利上面的差異非常大,也就是說,這三個層次社會救濟差異不大,發生天災人禍,都要出面。社會保險幾個項目差異不大,差異在制度上、差異在運作方式上,而差異最大的是社會福利,就是根據你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你的國家的理念。就是說不同文化不同的理念,我們到北美去看北美的制度,我們到歐洲去看歐洲的制度,到北歐看北歐的制度。當時我們說得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北美人也大部分從是歐洲過去的,是歐洲移民為主,那麼為什麼同樣地歐洲文化過去之後,兩種制度不一樣呢?為什麼這些社會福利制度非常不一樣?包括裡邊的失業保險制度、養老制度也很不一樣。道理何在?還是取決於一個國家形成之中它的整體這種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之間哪怕美國這樣一個國家,是不同文化構成的。那麼它有一些主導的文化在裡面,構成了不同的制度,它用不同的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所以社會福利上面差異是很大的。那麼大家聽完了說社會保障包括這麼廣,從社會救濟到社會福利。那麼大家就要有問題,為什麼要有一個社會保障制度?那麼它確實有作用。一個作用就是抵禦風險;市場經濟抵禦風險,就是市場經濟和過去自然經濟抵禦風險的方式不同了。因為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大家想一想,家庭勞動者遇到了風險你個人或者一個勞動者遇到風險,誰來幫助你呢?依據的主要是家庭,或者說像中國家族。隨著市場經濟工業化之後,那麼這個勞動者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這種家族首先消失了,那麼緊接著家庭也變成小家庭,變成核心家庭了。那麼對一個家庭來講往往是一兩個勞動者他要撫養他的有時候有老人,有時候有孩子,遇到風險的時候,不能再依靠家庭。而且勞動者和生產資料,那種天然的生產資料相分離。因此的話,它已經靠家庭無法抵禦這樣的風險,那這個時候,誰來幫助抵禦風險?必須由政府來出面,建立這樣的社會保障制度,來幫助勞動者抵禦風險。那麼第二點作為社會保障是必要的,就在於它是維持市場競爭的需要;社會保障制度是維持市場競爭的需要。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市場經濟怎麼才能夠競爭持續下去呢?必要條件之一,是應該讓那些失敗者能夠回來再競爭,雖然我們是優勝劣汰,但是市場競爭對於人來講,對於勞動者來講,我們這種淘汰是怎麼樣?是暫時的失敗,一個現代社會市場競爭要能夠持續必須能夠幫助弱者,能夠使他重新回到競爭崗位上、回到競爭中來;他能夠重新參與競爭、加入競爭,這個競爭就是可持續的,否則就不可持續。因為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所以風險總存在。那麼要讓這種競爭能夠持續性,必須有一種機制,來使這個暫時的失利者回到競爭中來,怎麼辦?社會保障制度。第三個為什麼要有社會保障呢?是克服市場經濟這種周期的需要;就是搞市場經濟一定有周期;有繁榮的時候,有衰退的時候,一定是有的,只不過這種周期大小而已,也就是說,這種經濟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最後一個社會保障的功能就是要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就是說,一個社會它的發達、它的成果、它的成就不是一代人的,是多少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那麼好,那麼這個成果,社會發展的成果,應該是怎麼樣?應該是共享的,在這個社會當中的公民應該共享的。這一點就是社會福利這一部分之所以要產生的理論基礎。就是說,社會經濟發展了,要共享,包括在座的和我們的父母,他們可能退休了,退休了我們也應該他們能夠共享經濟發展。原有的固定資產,並不是一代人積累的,是幾代人積累的。所以社會保障要能夠讓他們共享這種經濟發展成果。那麼我回頭來看一看,中國我們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一個什麼樣過程?先看一看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的社會保障,再看一看我們是怎麼來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有人講說我們總是聽說我們剛建社會保障制度,我們怎麼計劃經濟體制下還有社會保障制度呢?說我們沒有,原來根本就是沒有的,所以我們今天才建呢?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如果我們真是原來什麼都沒有,是一張白紙,那麼我們今天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就容易了。我們之所以今天遇到那麼多的麻煩,就在於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有,有一個社會保障。它是在計劃體制下,它是在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哪一部分人呢?所謂全民所有制的那一部分人,他們有非常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那個時候我們的特點是什麼呢?叫做廣就業,就是城鎮中人人都有一份工作;低工資,工資是不高的,就是很低的貨幣工資。但是高福利,高福利體現在住房、醫療、教育全有。正因為這一部分社會保障制度集中於一小批人,所以當時我們也不能把它稱為社會保障制度。全民的勞保福利,叫勞動保護和福利,後來我們甚至發展到了企業內的服務。就是原來是國家管慢慢轉化到企業內部去管,叫企業內的福利。簡單講就是這麼一個計劃體制下是這麼一套非常窄範圍的、非常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那麼這個的影響,到今天的改革仍然受到了影響。因為什麼?因為在舊體制之下,我們承諾了很多東西,那麼到了體制變革的時候,特別是某個具體制度變革的時候,那阻力就非常大。我們後邊會看,哪些阻力影響的具體。我們先來看一看改革二十年來,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哪些發展?有哪些變革?從社會救濟方面來看,的確扶貧減困方面我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的貧困人口迅速下降,我們在社會保險的各個領域,都做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養老、醫療和失業這三大保險的基本框架中國已經建立了。基本框架已經建立了,正像我們「十六大」里講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六大的報告是對它的評價也是很高的。但是我們說它是基本的框架,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後面給大家講。那麼我們的社會福利也正在從暗補轉為明補,從隱性化走向顯性化。怎麼叫從暗補轉為明補呢?過去社會福利也是一小批人享受的,城裡人享受,城裡人享受到了物價的補貼,城裡人有各種各樣的票,買什麼都有票,這個票是什麼,糧票、布票這些票就是一種福利。後來發展到了這些票變成第二種貨幣,可以拿票去換東西。它就是一部分人享受到了福利。那麼經過價格體制的改革,經過住房體制的改革,各種方面制度的改革。那麼這種過去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享受到的這種社會福利,也就是說價格補貼只補給一部分人,而另一部分人不能享受這種制度已經通過價格體制改革消失了,已經逐漸地從這種暗補轉為明補,社會福利正在轉變。那麼我們中國的剛才說的三個方面,救濟保險和福利,最重大的轉變,對勞動者、對今天的社會影響的最大的轉變是什麼呢?是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所以我們把我們的時間更多地花在這方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三大領域,養老、醫療和失業。第一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養老問題不僅涉及你們,還涉及你們的父輩,這個制度的變革,不僅對目前的勞動者,對你的一生,甚至養老制度的改革,國家專家評價,會對整個國有資產的變革,對整個所有制的變革,都會產生影響。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下面給大家簡單地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對大家都非常重要。一旦你參加工作,你馬上就進入這個制度,馬上就進入,我們講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但是我們今天在中國嚴格意義上我們還沒有養老保險制度,我們有的是什麼呢?我們有的是退休制度,養老跟退休有什麼關係?養老說是人總是要老的,老了就要給他幫助。很多發達國家,年齡到達一定年齡,比如你70歲,70歲以上的老人因為你有特殊需要,你可能身體不好,需要別人照顧,你可能需要特殊的醫療服務;那麼只要你到這個年齡,不管你曾經就業和沒有就業,工作過或沒有工作過,到這個年齡我都給你一點補助,國家出面,給你養老金,讓你養老。有的國家要看一下你的財產,你財產太多了高過一定程度了就算了。但是,一般的人都可以得到這樣養老的服務,這叫養老。就是說社會對老人的尊重,你到老了你有特殊需要了,我們來共享經濟發展,這叫做養老金制度。我們想沒有吧,我們今天沒有啊。那有的外國專家也曾經建議中國乾脆都來吧,趕快來老人都給吧。後來一想給不起呀,我們有多少老人給不起。說城市給吧,說農村不要管了,就給城市吧,也給不起。我們今天經濟發展沒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們談的是什麼?是退休制度。是你先工作然後到了一定年齡退出勞動隊伍,你拿到的退休金。但是這個領域中都叫養老金制度改革,所以我們也只好這樣稱呼了。但是大家心裡要知道實際上我們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可能達到全面小康社會之後,二十年之後,中國可能能建養老金制度,現在仍然是養老保險制度。好,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呢?過去世界各國都一樣,很長時間這個都是叫做現收現付,現收現付制度,什麼叫現收現付制度?就是在座的年輕人,工作的年輕人養老一輩,工作的年輕一代養老一代。那麼這個制度有沒有問題呢?只要這個社會的人口年齡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總是幹活的人比較多,那真正老了,比如60歲、65歲退休;那麼一個社會的期望壽命比如70多歲,那麼好那麼多工作的人養這一批退休的人,沒有什麼問題,這個制度運轉良好,叫現收現付制度;但是後來,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制度遇到麻煩了,什麼問題呢?它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了,首先一個人活得更長了,老人長壽。老人長壽當然是好事,我們每年回家,都說希望老人健康長壽。老人健康是好事,但是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受不了,你25歲工作,60歲退休,一下活到了95歲,你的工作年增短,退休之後的那些年代那麼長。並且第二個問題呢?是年輕人生孩子越生越少,有些還不要孩子。所以發達國家遇到一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對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是巨大的挑戰。也就是說在職的人,他的工資相當大的一部分,要拿出來繳養老金,拿出來給老人支付養老金。那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得越快這個問題越大。那麼大家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人口年齡結構將變得最快呢?中國。中國的老齡化按專家們預測該是世界上老齡速度最快和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比重最大的國家。為什麼?就是我們建國以後那激增的一兩代人。我們有大量人口迅速增長,迅速增長的人口,人口金字塔,它往上走。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到了60歲的時候,我們預測那就是相當大,孩子越多,到時候老人越多;因此中國將面臨一個相當大的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當然這個挑戰不是我們先遇到的,是發達國家先遇到的。那麼在發達國家遇到這樣老齡挑戰的時候,怎麼辦呢?就要改革這種養老保險制度,不能再用現收現付來解決了。所以大家就研究了,世界上有幾種來養老的辦法?支付養老金的辦法?那麼一般意義上講有那麼三種,一個就是收現付,它叫做代際撫養。年輕人養老人,它的優點是什麼呢?它沒有基金風險,它有多少錢,收上來徵稅,每個人都要繳稅,給老人發養老金,沒有基金上的風險。因為你無論怎麼樣你社會怎麼發展,你實際上對一個社會來講,某一點來講,都是幹活的人來養不能幹活的人,不管它基金怎麼運作,它都是這樣的。所以這樣現收現付是沒有基金風險的。但是它的問題就是如果是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那麼幹活這一代人將不堪重負。底下要養孩子,上面要養老人,因此這種現收現付是必須要改革的。那麼第二種形式,學者們研究了,說第二種形式世界上出現了,這種形式叫完全積累的。就是說你這個勞動者一開始幹活的時候,就把這錢存出來,你就自己存你自己的,到你老的時候,你用存下來的錢,自己養老。那麼這種基金積累制度,優點是什麼呢?是自我平衡,沒有代際負擔,我自己攢的錢,我自己養老;缺點是什麼?缺點就是這個錢呀,這個基金這是有風險的;這種資本市場金融家它產生了很多各種各樣的這種新的現象,加上電子化時代,資金的流動越來越快,很多沒有被人們所把握的,沒有認識到的,沒有把握得住的一些規律的問題,所以基金是有風險的。世界銀行做了一個研究報告,在1994年提出來,多支柱模式,它認為那種方法單一的現收現付不行,單一的資金積累也不行,希望是多支柱的。也就是說把養老保險分為基本養老保險和補充養老保險。那麼用統籌的辦法,就是社會統籌的辦法,也就是現收現付的辦法,來支持這種基本的養老保險。而用個人帳戶就給你每個人建一個帳戶,用個人帳戶來積累,來支持這種基金克服老齡化危機。那為什麼說,實現積累的基金能夠克服老人化危機呢?因為有一個國際大的投資公司,它們做了一個研究,就是研究了一下,20世紀,從1910年一直到2000年研究了20世紀這一段時間中,任何切割其中的十年,就把這些年代,任何切割七其中的十年,他都發現那麼資本市場的回報高於儲蓄的回報,這是他的研究成果。當然我們沒有去驗證,這是他的研究成果,任何切割十年,那麼它的資本市場回報高於儲蓄回報。那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同樣的錢如果用到資本市場上去運作。因為這個社會還是資本短缺的,那麼可以得到更高的回報。也就是說,你可以用同樣的錢,如果你投入資本運作,那麼你可以用比較少的錢,將來能活比較舒適的生活。也就是說,對整個社會來講,它的養老成本怎麼樣?會降低。也就是說,如果你現收現付,你不搞積累,你就是這樣代際來撫養,那個錢就是幹活人收走,給不幹活的;那麼那種方式呢,我搞個人帳戶,我拿出一部分錢積累下來,這個錢又資本市場生錢,這個社會還是資本短缺的,運作好之後它的回報會高於你的儲蓄,那這樣的話當然在你退休的時候,你的個人帳戶有一大批的錢,你就能夠享受比較好地來享受你的養老老年生活。所以他認為這是第二支柱來支撐。第三支柱,那麼就要有一些政策,鼓勵這些老百姓,自己去儲蓄,或者去買商業保險,來自己養老。因為有些人可能對他老年生活非常在意,認為老了一定要活得很舒服,有些人就不太在意,我的期望壽命也不高,反正到時候有飯吃就行了。那你基本就夠了,補充就夠了,那你就不用花更多的錢,所以有多個支柱,它講這個房子怎麼才能穩固呢?有多個支柱來支撐,這樣就穩固了,所以它提出來,希望建立多支柱的養老保險。並且通過一種多組合的投資方式來降低這種基金風險。優點很清楚,缺點也很明顯,我們國家養老金制度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的時候,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開始改,過去都是各個企業來負擔自己的退休人員,那麼就是說有的企業退休的人多,就負擔沉重;有的企業新建的,沒有退休人員那負擔就很輕。所以一開始我們還是恢復到社會統籌,就是每個企業不管你人多人少,按一定比例交上來,幹活的人把錢交上來,然後支付給那些退休人員。並且當時國有企業負擔很重,非國有企業沒有。所以也進一步地把這種制度推廣到城鎮中的所有企業,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中國如果仍然實行現收現付,我們同樣會面臨發達國家面臨的老齡危機,我們老齡危機來的時候,我們的負擔比它們的還重,就是我們是工業化過程和老齡化問題同時出現,它們是先工業化後老齡化,我們是工業化過程就是老齡化,所以我們的負擔更沉重。怎麼辦?1993年中央就提出來,我們也要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和醫療保險也要來共同負擔實行這種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到了1997年我們就建立了一套中央就發文來把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統一了。也就是說你一開始工作就要交養老金,那養老金是怎麼樣?是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企業繳納,企業繳納20%,相當於工資總額的20%,那麼個人也從工資的4%開始繳納,然後建立一個個人帳戶,就是每個人你去工作都去建立一個帳戶,然後把你的錢擱進去,然後再把企業的一部分也擱進去,已成了相當於11%的個人帳戶,慢慢地企業的部分下降,個人的部分增長,個人從4%到8%。然後企業逐漸退縮到3%,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實行這種辦法。這個辦法就是那你說這種制度一變革了是很大的一個變革,今後怎麼辦呢?這個制度就提出來,老人是老辦法,就是已經退休的人用原來的辦法,我們父母一代還按照原來的辦法;那麼新人,就相當於在座的諸位,你參加工作那天,這個制度已經有了,你進去就叫新人,新人就是新辦法。那麼將來你的養老金就相當於兩部分,一部分是按照你當時的平均工資20%來支付,基礎人人都一樣。整個城市你比如北京整個城市人人都一樣,這一部分沒有差異。第二部分就是你的個人帳戶是存在的錢,以及你個人帳戶是投資增值的錢之合,構成你的養老金,這個養老金你逐月領取。那大家問題就來了,那這個制度這麼清晰地劃完之後,這個制度建立之前就就業了,然後這個制度建立之後才退休的人怎麼辦?這個人叫什麼呢,叫中人,像我們都叫中人。為什麼?因為我們20世紀60年代就參加工作,很早。那制度呢?它剛才統一的制度是1997年,我們相當於有30年的工齡了。那30年,再過10年我們退休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帳戶的錢怎麼樣?很少。那問題就來了,就是說,那我們這部分怎麼辦?那個30年怎麼看待,於是我們的制度中就建立了一套制度,叫做過渡性養老金,也就是說,你是制度前一天退休的,你比如說你一個月一千塊錢退休金,那麼我制度建立後,我明天退休了,你不能說我就變成20%了,平均工資的20%,就二百塊錢了,那我帳戶上剛存了一個月十塊錢沒有意義,那我必須有一個過渡性的原則,這個過渡性的原則前一年退休的,我們倆差不多,它是採取了這樣一種過渡的辦法,說的很清楚,叫過渡性的辦法。2000年我們國家新世紀的時候,就出台了一個新的很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案。在遼寧省進行試點,它在養老保險制度上就明確了幾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分離了。社會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分離,就是用於社會統籌的部分,就用於老人。個人帳戶部分不能隨便花了,要存下來保值增值來幫助渡過老齡危機。那麼從2001年在遼寧開始試點,那麼同時個人帳戶就是確定為8%實帳運行,不許動,不許隨便動那個錢。所以養老金制度改革不是簡單地只對老人有關,是對每個人都有關,從世界各國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那麼第二方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那麼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敢拍拍胸脯向各國介紹經驗,我的醫療保險制度最好,來吧,學吧,沒有。還沒有一個國家敢這樣做。為什麼?因為醫療保險制度比養老複雜得多。第一它的風險不確定性;養老是很有確定性的,說人們有一個期望壽命表,大概有個死亡率表。大概知道百分之多少人大概能活到多少歲,這大家都很清楚。當然你能不能活到這麼大,取決於你自己的遺傳基因了。那麼大體它知道風險在哪裡?醫療不知道,你既不知道你大概什麼時候會生病,也不知道你能得什麼病。對每個個體來講,這種風險不確定性,要遠大於養老;第二醫療成本增長,世界各國都看到醫療的成本越來越大。因為什麼呢?好治的病能治的病都治完了,剩下那些不好治的病都是疑難病症,所以不能不花大量的投入去研究它,去研究新醫藥,新的儀器設備、新的醫藥、大量的投入。第三個需求增長,說過去人們理念是什麼呢?是有病了去醫院。那麼現代不一樣了,說城裡人改了,不是有病去醫院,是沒病的時候才去醫院,沒病的時候要定期檢查一下,看看自己有什麼問題沒有,而不是說急了再去。特別是沒病的時候,30歲以後,這些人要定期地檢查,醫療的需求增長,這樣的話,醫療體制涉及的面就非常廣,不是賣方雙方的問題。所以包括了患者、醫院、醫生。我們的醫院和醫生的利益,我們的醫藥製造企業,我們的保險代理機構,我們的政府等等,有七八個主體在醫療問題上在駁議。就是各種各樣的利益,都在那裡交叉在一起,非常複雜,遠遠複雜於養老保險。所以人們說要研究社會保障問題,在醫療上面去多動點腦筋,但是醫療上記住到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專家能夠誇口說這套最好,確實很複雜。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對醫療進行分類,有各種各樣的醫療,今天就不多講了,有商業型的、有政府型的。像英國完全政府提供的,美國基本是以商業保險醫療服務的。那麼過去我們國家的城鎮的醫療保險制度,它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的問題很大,我們的覆蓋面很窄。過去我們也一樣還是有,不是沒有,但是它的覆蓋面非常窄,全民,甚至全民中有些企業都不行了,企業不行就不覆蓋了不報銷了。所以看病,所以很多城市中的貧民,他不是不幹活,中國人很勤勞,很多貧是因為因病致貧,是跟病相關,因病了沒有辦法勞動,沒有辦法勞動了,惡性循環,越沒辦法勞動了;醫療費又支出大,又不能去掙錢,又得花錢。那麼因病致貧所以覆蓋面很窄,那麼它的醫療費用增長很快,我們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那麼大城市佔據了很多的醫療資源。我們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城鎮是在1998年開始的,建立的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那麼這個制度現在正在全國在逐漸地推廣。那麼這種制度我們也建立的是一種低水平廣覆蓋,就是保障基本醫療需求的這種制度。那麼它的費用是由單位和個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共同負擔的,也建立了一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就有點模仿了養老保險制度。也有一部分是在社會統籌,一部分是個人帳戶;同時,合理確定這種基本醫療保險的範圍。那麼第三失業保險是我們這些制度中嚴格意義上講,目前來說,和世界各國接軌來說,基本是國際接軌程度化比較高的制度。那麼失業保險世界各國都一樣,它是要由於勞動者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斷收入的時候,由國家和社會來保障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注意是由於非本人原因。那麼在發達國家,它的失業保險大多數是在二次大戰以前建立的,發展中國家二次大戰以後建立的;中國的失業保險制度,我們在建國初期,有失業保險制度,因為建國初期中國不是計劃體制,有很長一段時間,還是我們在過渡階段,所以那時候失業問題很嚴重。我們有失業保險制度,後來計劃體制確立之後城裡人每人都有工作,就認為社會主義沒有失業了,要失業制度幹嗎?就沒有了。1986年我們國家引入了合同制,要求籤定合同制,員工再到企業中工作變為合同制員工,而不是終生制,固定了。那麼合同制相應的同時就有失去工作的風險,於是就建立了待業保險制度,不敢叫失業,叫待業;到了1999年,國務院才頒布了失業保險條例,在中國可以說建立了失業保險制度,那麼這個失業保險制度,目前覆蓋範圍是城鎮的企業和事業單位,包括我們,像我們都被這個制度所覆蓋,而且這個制度單位要交,我們也要交,就是我們每月的工資中也要繳納失業保險,這些制度都是跟國際上來對接的。那麼這樣一個失業保險制度,大家說它完善了沒有呢?也可以說特仍然存在問題,存在什麼問題呢?存在是確定誰是失業者,遠遠不這麼簡單,這樣一個問題,大家說這還不好確定嗎,誰是失業者?沒活干不就是失業者,但是下崗問題和失業問題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同一個問題,下崗是我們在經濟體制轉型中遇到的一個時期性的問題,短期的問題,而失業是今後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好今天就到這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行政機關收集的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學典 | 中國社會科學高速發展的局面正走向終結
※魯迅為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開出什麼藥方呢?
※中國社會科學前沿(4)
※談談「富不過三代」和「階層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