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持續升溫
歐盟統計局1月5日公布的初值數據顯示,由於能源成本驟增,歐元區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至0.9%,觸及10個月來高點。
不過有分析認為,儘管歐元區通脹出現回升並加速,但目前通脹率還遠未達到歐洲央行設定的2%的通脹警戒上線,距離2008年夏季歐元區通脹率的歷史最高水平4%更是相去甚遠。對此,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警告稱,近期通脹可能會加速,但成本和薪酬增長可能會緩和,預計2010年通脹將保持「溫和」增長。
相比之下,美國的通脹預期則相對更為強烈,最令市場關注的指標是國債收益率曲線的陡升。收益率曲線是指長期國債和短期國債收益率之差,通常認為該曲線趨陡暗示經濟增長即將進入快車道。自2009年12月開始,基準美國10年期國債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的陡峭程度屢屢刷新記錄,一度觸及2.88%的16年來最高點。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創記錄水平可能並非是經濟復甦驟然提速的徵兆,而更多預示著令人畏懼的通脹威脅。
巴克萊資本駐紐約的美元利率交易主管Ronti Pal表示,「如果觀察收益率曲線形態,4年期以上債種收益率較高,通脹屆時也將產生威脅,這也是收益率曲線所展現的前景,當局政策為通脹飆升敞開大門。」
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太平洋(18.35,-0.12,-0.65%)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組合經理克雷森齊認為,美國10年期國債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還將繼續擴大,目前經濟增長尚未到穩定復甦之時,所以收益率曲線還未觸及歷史峰值。不過在克雷森齊看來,促使收益率曲線繼續變陡的因素主要是投資者正在不斷拋售國債。
主權基金提早布局
在抵禦通脹方面,作為各國政府投資工具的主權財富基金已經著手準備提早布局。新加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2009年11月時曾發出警告稱,走出衰退後的全球經濟將面臨停滯的風險,且若決策者未採取謹慎立場,則未來五至十年間各國央行可能將承受通脹壓力。
韓國主權財富基金韓國投資公司(KIC)首席執行官Chin Young-wook此間也曾表示,針對通脹風險和美元走疲進行對沖「十分重要」,但近期KIC還沒有大幅增加投資房地產或大宗商品等資產的計劃。
「此等規模的刺激措施若不能在恰當的時候撤出,很可能帶來的風險就是通脹上升。」斯瑪特表示,「我不是說極度的通脹,而是說核心通脹率會升到3-5%。」
市場人士紛紛下注
對通脹升溫的預期逐漸加強,讓美國不少市場人士開始在抗通脹的投資項目上開始押注。總部位於阿肯色州的史蒂文斯資本管理公司債券投資經理泰得福德就建議客戶將更多資金投資於木材、石油和天然氣、農業大宗商品、工業品以及貴金屬等應對通貨膨脹上揚的投資好項目上。
泰得福德認為,雖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強調經濟疲軟可能會推動通貨膨脹下滑,但近期美國CPI表現出來的通貨膨脹勢頭已經很明顯,並可能在2010年和2011年繼續走高。他表示,通貨膨脹可能會從目前看到的水平上呈現「爆炸式上升」。
華爾街知名對沖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自2009年來也在持續增加對黃金和黃金類股票的投資以抵禦通脹風險。在此前的一個投資展望會上,保爾森曾表示美國貨幣基數已經以歷史性的速度上升,雖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差距,但經濟的增長速度不足以吸納銀行體系內的所有資金,這樣的話,通貨膨脹就成了最有可能的結果。保爾森指出,他的對策就是持有黃金。
不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海峽島分校經濟學教授孫文松則認為,不能僅憑貨幣基數就對通貨膨脹下結論,雖然貨幣基數在增長,但貨幣在經濟中的流通速度卻在下降,這意味著物價壓力很低。
國債購買冷熱不均
通脹預期升溫的背景下,美國國債的購買正面臨冷熱不均的狀況。
一方面,由於美國財政狀況惡化、長期利率上升以及美元貶值的壓力,美國國債的價值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里普遍遭遇質疑。不過,日本反其道而行之,在2009年大舉增持美國國債。據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日本自2009年以來共增持美國國債1205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其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與頭號買家——中國之間的差距已經從2009年5月底的1200億美元縮小到目前的約500億美元左右。
而從近期美國財政部公布的資本流動報告來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數額都在增加,而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產油國的持有額則幾乎沒有增長。可見,新興國家的資金正減緩流向美國國債市場的速度,而發達國家的資金對美國市場的影響力正在擴大。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增持美國國債意在支撐美元,不要讓其下跌得過於兇猛,以此支持本國出口。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正在減持美國和英國國債,以及美國通脹保值債券(TIPS)。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會捂著虧損的股票不放呢?|行為經濟學預期理論2
※4月滙豐製造業PMI終值48.1低於預期 製造業萎縮
※這地方的人,預期能活過90歲!
※今年汽車產能或達4000萬輛 預期利用率僅68%
※通脹預期下 如何理財跑贏CPI理財方案
TAG: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