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文明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大觀園北門附近,有一座幽靜、別緻的博物館,這就是北京首批民辦博物館之一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從1996年初開始籌備,由收藏家路東之以變個人秘藏之寶為社會共有之物、開創中國博物館事業新的途徑和體例,並最大意義上發現與實現中華古陶文明的價值和尊嚴為理想而創辦。博物館由北京市文物局於1996年10月30日批准成立,北京市機構編製委員會核准註冊為公益性民營事業單位,1997年6月15日隆重開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是第一座陶的專題博物館,藏品以新石器時代彩陶及周秦漢唐陶器、戰國秦漢磚瓦、戰國秦漢封泥三大系列兼及其它相關領域約3000件出土文物,構成以古陶文明為主脈、以藝術考古為特色的收藏體系,展陳一部近乎完整而形象生動的古陶文明史。

作為自籌資金的特殊文博事業單位,古陶文明博物館設有可能工作室和藝術品服務部,努力開發古陶文明的潛在魅力和館藏文物的使用價值,長年生產多種形式與品類具有獨特文化品位和特色的系列工藝禮品。

古陶文明博物館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400平方米,常規展覽由「彩陶淵藪、瓦當大觀、封泥絕響、古陶序列、拆散的結構及其它、文字的美奧」六個專題系列近千件展品構成,力求使普及教育、藝術欣賞和專業研究相結合,將古陶文明恆久而獨特的魅力展現給世人。

其中,「彩陶淵藪」系列展出甘肅、青海、寧夏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為主的彩陶近百件,其中有許多保存至今仍驚絕完美的珍稀之品。

自新石器時代中期發達起來的彩陶,以其美妙和諧的造型,神奇變幻的圖案,絢麗豐富的色彩構成中華文明最初的燦爛篇章,構成東方藝術和漢語文字的源頭之一。先民通過寫畫在陶體上的線條、圓點、圖案和符號表達他們的認識和感悟、慾望和感情、經驗和疑惑、信息和文化,我們也正是通過這些神奇美妙的造型及其寫畫在上面的線條、圓點、圖案和符號,感知那邃古遠逝的神秘的歲月時空,感知先民生命,生活與文化藝術的信息,感受華夏文明的恆久魅力。

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2900年)因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於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和甘肅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仰韶文化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因時空的差異,其文化面貌和表現風格十分複雜,可分為半坡、史家、廟底溝、大河村、後崗、大司空等諸多類型,而以半坡、廟底溝、大河村為最著名,其中的人面紋魚盆是仰韶文化的標誌性代表作品。

馬家窯類型彩陶: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400—2000年)因最早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境內的黃河、洮河、湟水和大夏河流域。馬家窯文化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規則,陶質細膩,圖案精緻,線條流暢勻稱,色彩樸素單純,為精美絕倫之作。

半山類型彩陶:半山類型(公元前2500—2300年)是馬家窯類型的連續和發展,是馬家窯文化進入繁榮昌盛的階段。半山類型的造型和色彩都更加豐富多彩,由原來的樸素單純變得奇異艷麗,繁茂複雜的圖案與飽滿的造型渾然一體。半山類型彩陶的數量猛增,表明黃河流域制陶業的高度發達。鋸齒紋、渦紋、葫蘆形紋和連續四大圈紋是其代表性紋樣,並出現了許多從前鮮見的幾何類紋樣和文字性符號,它們構成了漢字文化的雛形。

馬廠類型彩陶:馬廠類型(公元前2453—2032年)是半山類型的繼續和發展,是黃河彩陶最燦爛也最多產的季節。其器型之多樣、圖案之複雜、色彩之絢麗和數量之巨多,可謂登峰造極,真正讓我們領略到黃河彩陶的和聲和交響。可以說在四千多年前的黃河上游,我們的先民將陶與彩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四大圈紋、變形人形紋、波折紋、菱形紋、回紋、曲折線紋是馬廠類型的典型紋飾。此外,還出現了堆塑、捏塑、鏤孔等多種工藝手段。

齊家文化彩陶:齊家文化(公元前2183—1630年)因1924年首次發現於甘肅廣河縣齊家坪而得名。其分布除甘肅、青海外,在寧夏也有遺存。齊家文化處於銅石並用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以素陶為主,施彩與紋飾類別銳減,線條單純樸素,圖案抽象簡約,往往以器型本身完成藝術美的構成,可謂素有素韻。然而,齊家文化中又有通體滿繪紋飾的傑作,其圖案循環往複,固執重複,得韻律迴環之美。

火燒溝文化彩陶:火燒溝文化(公元前1950——1430年)於1948年在甘肅山丹縣四壩灘首先發現,初名「四壩文化」,1976年火燒溝遺址發掘後更名為火燒溝文化。主要分布於河西走廊的西部,以火燒溝遺址為代表。火燒溝文化明顯受到馬廠類型晚期和齊家文化的影響,多飾深紅色陶衣,其晚期以變體蜥蜴紋最為代表,並出現一些造型奇詭怪異的特殊器物。

漢綠釉在陶器中名氣頗大,其綠釉之肥美純正使人難以置信其為兩千年前之物,為後代施釉的技巧奠定了良基,構成中國陶瓷史釉藝之初的重要篇章。本組漢綠釉出土陝西與河南,包括了漢綠釉不同形制與品類的代表作品。

夏家店文化陶器:在中國東北的遼寧西南、內蒙古東北一帶,以赤峰、藥王廟、寧城為中心分布著承接紅山文化而來,相當於中原夏、商、周時期的夏家店下層和上層文化。其以灰、褐、棕色皮殼灰陶為主,以生活用品為多的陶器,近年大量出現於民間文物市場,卻因量大且相對樸素單純而為世人所輕。其實夏家店文化陶器不僅是極具重要文化意義的,而且是獨具藝術品格的,其整體成就已相當高,對後來文化的影響也相當大,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瓦當大觀」系列是第一個按年代、地域和功用劃分的專題瓦當展覽,展出從戰國至東漢數百年間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品類的瓦當153件,其中多有珍稀孤品。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瓦已是現存最完備的瓦當收藏體系。

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的一種構件,用於椽頭,起遮擋風雨和裝飾房檐的作用,瓦當文化始於周而造極秦漢,大體經過半瓦到圓瓦、由陰刻到浮雕、由素麵到紋飾、由具象到抽象、由圖案到銘文這樣一些遞進。它是文字、文學、美學、書法、雕塑、裝潢、建築等多門類綜合共蘊的藝術,內容涉及自然,生態、神話、圖騰、歷史、宮廷、宮署、陵寢、地名、吉語、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美學和政治內容,該館藏瓦四百餘枚,其中多有珍稀孤品,堪稱中國古代瓦當的第一個系統化專題展覽。

朝神之宮瓦當,漢皇家神廟建築用瓦,面世僅見兩品,以此品為完美。傳出土長安,為漢宮宗廟建築用瓦。路東之館長為此賦詩:「紅牆紫柱遠城栽,御輦喧天繞幾回。枉信帝王盡龍種,黃袍勞損拜神來。」

出土於河北易縣的燕瓦當瓦體碩大笨重,威嚴雄渾,如猛漢粗服,極富慷慨悲歌之氣魄。

「封泥絕響」系列展出秦漢封泥175件,這是迄今最重要的封泥專題展覽。尤其秦封泥部分被稱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現」,含概了秦始皇三公九卿政治體制的各類屬官,揭示了數十個失載的秦郡縣、宮苑名稱,揭示了許多與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內容,從而被考古界、秦漢史學界的專家稱為「秦始皇批閱文書的遺物」,「是可以彌補《史記》、《漢書》缺憾的珍貴文獻,是統一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國百代政治體制的源頭檔案」。

封泥是古人封緘文書、信件、貨物時蓋有印章的泥團。它忠實反映了戰國秦漢時代用印、封緘、驛傳、上計、貢賦等制度,又是漢字藝術、璽印藝術的真實傳本。隨著紙帛的誕生和使用,封泥之制漸廢。自清末發現封泥以來,一度受到金石學家、收藏家的格外珍愛,成為考古探微、補遺證史和研究古代印學與書法的絕好材料。該館收藏秦漢封泥總數為存世封泥收藏之最,尤其秦封泥逾千枚,堪稱秦文化考古史上又一次重大發現,可視為統一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國百代政治體制的源頭檔案。

「古陶序列」展出周秦漢唐2000年間不同器型與品類的陶制文物126件,從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進與發展脈絡,較為全面的反映了華夏先民有關陶的創製、使用和審美。

陶是人類最早創造出的非自然物質,是人類文明的先聲,陶的藝術是融匯金木火水土全部要素的「五行之藝」,中國古代陶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在陶的領域,華夏先民曾經將智慧和美髮揮得淋漓盡致,以至常常使後人嘆為觀止。

該館系統收藏了五千年來中國古陶不同品類的代表作品,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華古代文明大河中有關陶的創製、使用以及華夏先民對待陶的審美情趣,從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進與發展脈絡。

東漢灰陶哺嬰俑,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郁。

西漢的陶馬頭、陶牛、陶豬、陶犬、陶雞、陶鴨、陶羊,六畜興旺,憨態可掬。

西漢的陶井、陶鹽罐、陶盉、陶灶、陶槅、陶扁壺、陶虎子、陶倉、陶梟、卧虎陶鎮、熊首陶燈栓,工藝精巧。

漢空心畫像磚為漢貴族、官僚墓室建築材料,該館藏品之有帶「太守」字樣者,正印證了這種漢空心畫像磚中極少見之仿木石的櫨斗六稜柱結構,可謂漢代建築實物的模型。此外,該館收藏的空心畫像磚紋樣中有樓閣、廳堂、門闕諸形象,為研究漢代貴族庭院建築提供了寶貴資料。

雙龍相交星相圖磚:此磚充滿神秘色彩,出土地點不詳,似為戰國時物。兩龍相交構成對稱一象,內有星團,而龍身亦遍布星斗,使人聯想宇宙太空。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即為兩蛇(龍)相交之形,乃宇宙之精——人之始祖。另有一說,此為東宮蒼龍星空形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諸宿諸星座。

2000年6月15日,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三周年之際,又增加了新的展覽內容:《文字的美奧——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三周年特展》,展出多載體與文字相關內容的文物約兩百件。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先民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漢語文字是地球人類最為神奇美奧而博大精深的文字體系。以表現文字為主題的收藏內容一度曾是中國收藏家的正宗、主項和熱門兒,也是傳統金石學的主要範疇。

本展以多載體與文字相關內容的文物為展品,以 「文字的美奧」為主題,分為「甲骨拾遺、陶文演義、微刻奇觀、璽印薈萃、磚文敷美、文獻存真」六組內容。旨在從美學角度,將文字的魅力展現給世人。

新千年伊始,古陶博物館展廳除了原有專題系列文物藏品展覽之外,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內涵獨特而形式怪異的特殊展覽:《拆散的結構及其它——路東之美術作品展》,展出路東之館長多種藝術語言的系列作品近百件。

這是個不斷改變和正在完成過程中的展覽,內容與形式都別具一格,沒有開幕式也沒有結束日期,展品由「拆散的結構ABC系列、夢齋文獻系列、夢齋考古系列、夢齋原拓本系列、世紀末寄懷曲系列、新世紀寄懷曲系列、兼照自己的燈類系列、鳥和太陽與天地和人彩墨系列」等多組內容構成,展品隨機變化,似是而非,充滿先鋒精神與另類色彩,並包涵行為藝術的成分在其中。

路東之,1962年農曆9月20日生於北京。1981年師從歐陽中石學習書法,1982年師從蕭勞學習寫詩,進而向金寄水、馬里千、孔凡章、劉毓煊等舊體詩壇諸家學習詩詞曲賦。1987年入西北大學作家進修班讀書,開始文物收藏並自修考古。1989年西北大學畢業後棄職潛心小說、詩歌、繪畫創作,並痴迷收藏考古。1995年製作《路東之收藏戰國秦漢瓦當原拓本》60部,發現秦封泥並全力收藏保護與初步整理研究。1996年創立中國大陸首批私立博物館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館,1997年完成開館。1998年完成《路東之夢齋秦封泥留真》原拓本80部;1999年製作《路東之夢齋藏甲骨文》原拓本60部;2000年製作《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磚》原拓本80部。因突發心臟病於2011年10月24日離世,終年49歲。

細觀故者詩作,結尾兩句,可謂一言成讖,令人嘆息。

此次參觀不同以往,是在十分凝重的氣氛下進行的。原本因路館長的猝然離世,古陶文明博物館閉館十天。但一位女館員聽聞本公子是專程前來弔唁的,當即破例免費接待,並派一位男館員全程陪同講解。而後也有一位韓國老人上門慰問,言辭哀婉,令人動容。無容置疑,路館長的英年早逝,必然會給該館帶來極為重大的影響。作為私立博物館,失去了領軍人物,今後如何生存,可謂前途未卜。衷心希望這麼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館,不會難以為繼,就此消失在京城的文博圈內。


推薦閱讀:

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出的十大智慧
美科學家提假設:古代火星文明遭核攻擊毀滅
《瘟疫:文明的代價》3上
感謝中國茶,我們才能在星巴克喝杯咖啡——一片樹葉影響人類文明史
國學禮儀:文明交往中常用禮儀敬辭及客氣語

TAG:博物館 | 文明 | 博物 | 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