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學習」的危害及其救贖
中國中小學生比美國中小學生學習更勤奮,學習時間更長,且在各種國際性測驗中成績也比美國學生高,但最終我們的教育質量整體上還是比美國落後,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頂尖創新人才比美國少就是例證。儘管其原因頗多,但「過度學習」難辭其咎。
一、「過度學習」的表徵
在本文,「過度學習」特指在公共學習領域對超量、超難的內容過多地進行反覆學習。其中「公共學習領域」是指在一定群體內每個人都要學習的領域。過度學習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重複學習
重複學習是過度學習最直觀的表徵。它是指對於同樣的學習內容過多地進行反覆學習。此種意義上的「過度學習」與心理學中的過度學習具有一致性,是過度的「過度學習」。這種學習,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會導致大腦皮層出現抑制作用,致使大腦活躍程度降低,注意力下降,學習效果差。然而,在當前的教學中,過度學習大量存在。比如說在高中,原本是三年的學習內容,許多學校基本在前兩年就上完了,整個高三都是一輪又一輪的複習。在初三升高中的備考中,許多學校的做法亦如此。
2.超量學習
超量學習是指學生的學習任務量遠遠超過其時間許可。學生學習的任務量,可以用學習時間來衡量。調查表明,為完成作業,絕大多數中學生每天只有不到7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時調查還指出,高中生「除了在學校利用課間休息、午休、自修時間做作業外,他們回家還要做約4個小時的作業。」而在英國,「不能給12歲以下兒童布置家庭作業;12-14歲每天家庭作業時間不超過1小時;14歲以上不超過1.5小時。還規定:每周學校布置家庭作業的天數不得超過4天。」此外,超量學習在宏觀上還表現為過早學習,即提前入學年齡,過早地讓兒童學習他原本不應該學習的內容。
3.過難學習
過難學習是指學習內容的難度遠遠超過了學生的能力範圍。中國學生的學習難度是舉世無雙的。比較研究表明,中國初中數學在「知識含量」、「推理」、「運算」、「背景」和「探究」五個維度的難度係數分別為:2.23,2.15,3.72,1.13和1.55,而英國分別為1.28,1.50,1.84,1.51和1.79。在頭三個維度上,中國初中數學教材的難度顯著高於英國。雖然英國在後兩個維度上高於中國,但這兩個維度在中國的實際考試和教學中基本不涉及。此外,為了幫助學生在高難度的考試中勝出,中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會進一步提升難度。
二、「過度學習」的危害
過度學習,表面上看是在充分開發潛能,但實際上是在透支潛能,給學生身心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1.損害了學生的健康
在高中工作期間,筆者發現,幾乎每個班(尤其是重點班)都有若干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要麼偏執、要麼孤獨、要麼神經衰弱,其中神經衰弱對學生影響最大。同時,許多經歷過高中殘酷競爭而考上大學的學生中,在讀大學期間仍伴隨有神經衰弱症。此外,過度學習還導致學生缺少鍛煉而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如正常發育受到影響,肥胖症日益增多,近視率不斷上升等。
2.耗盡了學生的潛能
學生的大腦,不僅是教育要開發的對象,更是需要保護的對象。但自從現代心理學誕生以來,人們一直將大腦視做開發的對象。在快節奏的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催逼下,人們還普遍認為大腦的開發越早越好。再加上中國競爭壓力大的社會現實,導致潛能開發紛紛提前。然而,就在入學時間提前,教學內容超前,學習密度加大,學習難度提升的同時,學生卻苦不堪言,因為不僅導致其學習後勁不足,而且還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退學與自殺。
3.扼殺了學生的天性
由於遺傳和環境的共同作用,每個人的傾向和興趣不一樣。真正的教育,不是抹掉學生的天性,然後用標準化的知識去填充它,而是用已有知識來發展其天性傾向。但在當前教育中恰恰相反,人們普遍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掌握知識;並認為知識掌握得越多,其發展得就越好。在此觀念的蠱惑下,學生被逼上了學習規定知識的道路,並在知識學習上「精益求精」。天性在此沒有發展的空間,甚至被認為是需要去除的有害東西。在這樣一種氛圍和壓力下,所有人,包括學生自己,都意識不到天性的存在,更意識不到保護天性的重要性。
4.抑制了學生的個性
學生的個性是其天性的合乎邏輯的教育結果。只有當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受到了關注,創造才有可能。中國人相信「勤能補拙」,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某些特殊才能上,「勤能補拙」無濟於事。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教育的重點不在於「補短」,即彌補弱勢智能,而在於「揚長」,即發展優勢智能。而在過度學習中,學生的優勢智能無法得到發展。個性在「全面發展」的美麗謊言中被扼殺殆盡。
三、「過度學習」的原因
過度學習是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理論的原因,也有制度和操作的原因。
1.讀經書的教育傳統
過度學習的存在,不得不說與中國古代讀經書的傳統有關。在中國,素有讀書做聖賢的思想,即所謂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思想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關鍵在於所讀的「書」和讀書的方法。在古代,讀「書」就是讀「四書五經」,超出這個內容的讀書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因為它無助於科舉考試。讀書的方法就是反覆吟誦,而且還倡導「頭懸樑,錐刺骨」。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過度學習」。這一傳統被長期的封建專制制度強化,以至於它融進了中國人的性格。
2.重社會的教育目的觀
在教育史上,歷來就有教育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還是發展人的個性之爭。雖然我們採用的是二者相結合的教育目的觀,即「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是對立統一的歷史過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也為這種歷史過程所制約」,但如果實事求是地考察現有的教育制度、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目的,就不難發現它依然是「社會本位論」的。在這種教育中,一切都按社會既有的規範來進行,不允許學生「旁溢斜出」和「奇思妙想」;教材中的知識被認為是社會意志的體現,不得違背;學習就是學習社會許可的知識;學習的成就表現為對規定知識的掌握程度。規定之外的知識,即使是對學生髮展非常有益,也無法進入學習的視野。
3.重知識的考評制度
與重社會的教育目的觀一致的是重知識的考評制度。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仍在於保證社會意志得到體現和貫徹。首先,在這種制度中,考評結果具有高利害性,即考試成績唯一地表徵著學生的發展成就和教師的工作績效。其次,考評的範圍與內容就是教材中的內容。再次,它以分數作為排名和升學的唯一依據,導致分數上的過於激烈的競爭。最終,學習不是根據是否對發展有利來進行,而是根據考試來進行。發展在這裡被替換為考試分數。又由於這種考評制度是「大一統」的制度,它只重視共性的地方,地方化、個性化均被視為不必要的存在。
4.去理性的教育操作
去理性的教育操作,不是指教育操作完全不涉及理性,而是指這種教育操作不是按教育規律和兒童發展規律來進行的。首先,教育幾乎無視兒童的需要,只是簡單地滿足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其二,這種教育在許多地方都違背兒童發展的規律。比如有研究者通過比較研究指出,中國和新加坡有著同樣的文化淵源,但在處理數學學習內容上完全不同:「中國教材」在三年級開始介紹速度問題,此後各種類型的速度問題出現在四到六年級的自然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中;而「新加坡教材」在六年級才有獨立的一章《速度》。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表明,孩童要到11-12歲才能形成對速度概念的完整理解。
四、「過度學習」的救贖
對於過度學習,必須採取切實對策加以解決,而不能僅僅是發號召或下文件,否則它將影響教育的健康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而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樹立發展個性的教育觀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其指導思想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然而,這一學說應該完整地表達為「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但長期以來,教育界都以「全面發展」來代替「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造成了「片面」的「全面發展」(即只重視每門學科的考試分數)。假如我們的教育目的確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又假設我們確實有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那就應該還原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目的的思想原貌,即教育要促進「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如果說以前我們對「全面」發展強調過甚的話,那今天必須突出「每個人的」「自由的發展」。只有樹立了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觀後,才會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過度學習就得不到支持和鼓勵。
2.建構重特長的考評制度
這涉及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對「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應該這樣理解:「全面」發展是每個學生都應達到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不宜太高,否則就沒有「自由」發展的可能;一旦個人達到「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就應鼓勵其自由發展,實現個性化發展。只有以此認識為基礎,才能對現有的高考制度進行改造。高考作為一種統一考試,只能考查學生素質中共性的部分;學生素質中個性化的部分,無法通過現有的高考制度來評定。因此,在現有的高考之外,還應該讓各高校來考查學生素質中個性化的部分。具體而言,應該採取「分數加特長的差額錄取策略」。首先,適當降低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要求,以使提供給大學的生源超過應錄取人數的一定比例。其次,在這些超過比例的合格生源中,大學應該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特長來進行招生。其三,整個招生過程都應該經過嚴格的程序控制。這樣,每個學生都可在這個錄取體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每所大學都可以招到適合自己的學生。只有當我們在共性要求上不太高時,學生才不會在某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公共學習領域」進行過度學習,進而才有可能在「個人學習領域」進行深入學習。
3.鼓勵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這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進行學習;二是允許學生決定在特定學科領域內是否進行深入學習;三是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與途徑進行學習。當前美國的教育體系就很好地體現了個性化學習的思想。在美國,高中升入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僅僅憑高考成績是不夠的。高考成績達到一定的標準就行了,關鍵是看你有沒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在這樣一種制度下,學生如果不喜歡某門課,他就沒有必要再堅持深入學習這門課。相反,他可以選擇他喜歡的學科進行深入學習。所以,美國在讀的高中生選修大學課程的現象非常普遍。此外,提供彈性的學習計劃也非常重要。彈性的學習計劃允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進程和學習深淺,而且從制度上講,這種決定不影響其進一步學習的機會。美國的做法仍值得我們學習。例如,在課程的設置上,為4年級學生開設的「動物研究」就可以在3年級和5年級講授。
4.降低中小學的學習難度
過度學習之所以存在,與中小學的學習難度有關。在美國考察期間,筆者發現,中國中學幾何中的很多內容,在美國是放在大學進行學習的。他們認為,中學需要花費幾年才能學會的內容,如果等學生上了大學再學習,幾個月就學會了。降低中學學習難度有幾個方面,一是降低對相應內容的難度要求;二是減少必學內容的分量;三是降低考試的難度,讓學生比較容易地達到基本要求。
推薦閱讀:
※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心理學各大流派
※學習八字的經典斷語「斷卦經驗」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90集】
※史上最全日語學習網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