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我是怎麼治好兒子的「聰明病」的
07-20
2001年九月,孩子開始讀小學了。我對如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的思考,源於一次周末的家庭作業。當時我在私立學校任職,周末不回家。孩子帶了另外兩個同學(都是教工子女)在我的教師宿舍一起寫作業,有一項作業是家長聽寫生字。我在聽寫三個孩子的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他們的速度有巨大的差異:一個小朋友正在寫拼音;另一個寫完拼音了,正在寫生字;而我的孩子,已經寫完了拼音、寫完了生字、還在生字後面的括弧里組了兩個詞。(三個小學生的共同點:態度認真,書寫正確、工整,書面整潔,讓人看著舒服,可以看出老師教得很成功)出於職業的敏感,看到這種現象,我的心裡真是又驚又喜又擔心,百感交集啊。我想,孩子表現這麼好,反應這麼快,不知道他在課堂上會怎麼樣,他會不會已經患上了「聰明病」……如果我不及時引導孩子、並幫助他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課堂上的好習慣),我的孩子會不會有可能被他自己的聰明毀掉呢……我必須重視這件事。為了慎重行事,我在第二天上午自己沒課的時候,專門去到小學部找老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在徵得老師同意後,在孩子教室的後窗口觀察了他整整兩節課。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反應敏捷,做題速度明顯優於其他同學,在其他小朋友還沒有完成時他早已經完成了任務,然後坐在座位上不知道該幹什麼,免不了左顧右盼。孩子表現出來的學習品質,是我們常見的聰明孩子所具有的優秀品質,他思維敏捷,出手快,書寫工整,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交上一份優秀的作業。對於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剛剛起步的學生的家長,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開心的嗎。但是我擔心他會出現所有同類小朋友都容易出現的問題:他會陶醉於自己的成就感,他會因此帶來課堂上的不安分,他會在老師提醒的時候心安理得地回答「我已經寫完了」,他還會影響到別的小朋友,他……(插播:強調一下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到的「分層優化」教學模式。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習要求,是老師在課堂上避免此類現象出現的有效途徑。1998年時我已經在使用這種教學模式,但是貌似當時孩子的老師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不敢想下去了,好在我發現問題及時。我必須在這個關鍵時刻治好孩子的「聰明病」,把孩子帶到正確的學習之路上來。那天晚上等孩子回到宿舍,我問他喜不喜歡學校,喜不喜歡老師和同學們,孩子很開心地告訴我他都喜歡。我又問他,老師和同學們也很喜歡你嗎?孩子說同學們喜歡,老師喜不喜歡不知道。我問他原因,他說老師有時候表揚他,有時候批評他。……那天我們談了很久,直到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表揚他和批評他的原因,讓孩子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接下來我和孩子探討:咱們以後怎麼做就能讓老師只表揚不批評?我希望孩子能接受我給他提供的方法,但是我更希望他自己能想到什麼好方法。於是我說咱們今天開始想這個問題,比賽誰先想到好主意,誰先想好了就和對方商量。(插播: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因為我及時發現了一個橫在孩子面前的障礙,並且試圖能夠和孩子一起面對並跨越這個障礙。)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活動時間,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中學部的辦公室找我,手裡還抱著足球,跑得滿天大汗。他一見我就興奮地說:「媽媽,我已經想到好主意了,你想到了沒有呢?」我幫他擦擦臉上的汗,讓他靠在我身上,一邊讓他喝水,一邊非常驚訝地說:「媽媽還沒呢,你想到了什麼好主意嗎?」他說:「媽媽,你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帶我去書市買幾本課外書,我寫完老師留的作業以後,數學課看數學的課外書,語文課看語文的課外書。怎麼樣呢?」我記得自己當時激動得眼睛都濕潤了。我和孩子想問題想到一起了,他是靠自己來想明白這個問題的,不是媽媽強加給他的。我說:「太好了,真是個好主意,不過媽媽周末才能帶你去書市,這幾天你怎麼辦呢,再說老師還不知道咱們的計劃,我們是不是需要問問老師允不允許這樣做?」
推薦閱讀:
孩子帶著我的問題走了,晚上下晚自習一回家就和我說,老師同意了,班主任老師還說這幾天可以先看老師借給他的書,直到周末自己買了書再還回去。
(插播:當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共同的問題要探討或共同的事情要完成的時候,他更能表現出這種想要和父母溝通的慾望,所以我們解決問題時不要把孩子當成接受答案的對象,要大膽邀請他一起來參與尋找答案的過程。)就這樣,我和孩子一起,開始為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努力。我們每天晚上都要交流當天的學習狀況,他說這種有趣的穿插也會有麻煩,比如:有的時候他看自己的書會看到興頭上,會想繼續看下去而停不下來,這個時候他還能勸自己說:「老師才是主要的,必須聽老師指揮。看不完的下課再看。」——我很為孩子高興。他已經走上了一條適合他自己的學習之路,漸漸養成了一種適合他自己的好習慣。推薦閱讀:
※聰明男人懂得珍惜傻女人!
※季節過渡時的聰明投資法
※立刻聰明 婚姻情感育子秘籍
※即使做獵物,也要做一個聰明的獵物
※阿薩德自作聰明選死路 普京恨鐵不成鋼 l 鳳凰軍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