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不好好學,如何提高專註力?
作者:飛之鴻,
主講人:劉建鴻
兒童是環境的奴隸還是自己行為的主人?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這一發人深省的問題堪稱「世紀之問」:現在是信息時代,很多小朋友都玩手機、玩 ipad,身邊的誘惑還有很多,這時候孩子是成為環境的奴隸還是自身行為的主人,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對一個孩子成就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麼?50 年前心理學家或許認為是智商,但當代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智商只能決定他成就的 20-30%;30 年前心理學家或許認為是情商,但現在發現,情商和成就未必相關;比如研究者發現監獄裡的犯人情商平均比普通人還高些,因為他們要花言巧語來贏得別人信任,還要善於應變。那麼,對成就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麼呢?現在發現,自控力是影響孩子成就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智商和情商。而專註力就是自控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自控力確實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成就。比如我們看到有不少聰明的孩子,初中高中在比較嚴格的環境下長大,成績也不錯,但到了大學以後環境比較寬鬆,缺乏自控力,鬆懈下來成績掉得很厲害,甚至無法畢業。
再比如很多家長關心孩子上網。上網,到底是孩子在「上」網,還是網在「上」孩子?的確,有些孩子缺少自控力,身不由己,彷彿已是網路的「奴隸」,還有些孩子在網路上上看小說,甚至上 qq 聊天下不來,都有可能成為環境的奴隸。
我們來看一個不容樂觀的研究發現:現在的孩子跟跟 30 年前的孩子比,專註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是下降了,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全世界都一樣,什麼原因呢,原因很複雜,應該說電視是其中一個原因。
美國的兒科協會建議,2 歲以前的孩子最好不要看電視。大家可能覺得奇怪啊,電視有什麼影響呢?大家注意啊,對嬰幼兒來說,看電視屬於一種被動注意,就是畫面上一閃一閃的,不管他理解不理解就都跳過去了;我們為什麼鼓勵閱讀呢,因為閱讀是一種主動注意,他不理解他可以要求爸媽反覆講,他可以在(書的)畫面上停留很久。
所以我們建議,0-3 歲的孩子,特別是孩子 2 歲以前,盡量不看電視,甚至連一些教育類的節目,像《小小愛因斯坦》啊,《巧虎》啊,(對 2 歲以前的孩子)都是弊大於利。
專註力是什麼?
通常孩子都在什麼場合不專心呢?情況非常多樣。比如有些孩子在他不喜歡的課上不專心;還有些家長說,在家裡,大人在外面打電話,小孩在房間里做作業,但好像電話內容他在裡面比在外面的人還清楚,也就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分散注意力;另一種情況是情緒容易波動,比如過幾天有個競賽,一想到就緊張沒法集中注意力;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容易衝動,答題時沒多想就把答案寫上了,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考,這也是一種不專心;還有的孩子做事情沒計劃,什麼事情都得家長幫忙提醒。還有很多……,這些好像都叫不專心!但大家會發現,不同種類的不專心差異很大,背後原因實際上非常複雜。
什麼是專註力呢,假設我站的這個地方是舞台,那人的專註力就像聚光燈,聚光燈照射的位置就是我們的專註力。我們人類所有的情感的波動,興趣點的轉移,其實都會影響我們的專註力。所以談專註力,是談一個背後很寬廣的領域,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過程(情緒、動機、目標等)都會對它有影響。
小戴的例子
在展開談論前,我先介紹一個我的好友小戴的例子。他本科是復旦大學畢業的,碩士的時候和我是華東師大心理系的同班同學。他的例子給我印象特別深,什麼原因呢?他的成績非常優秀,研究生入學考試也是第一名考入。但之後我吃驚地發現,他非常喜歡玩電子遊戲,幾乎每天必玩。他自己說,他從小學就開始玩,從小玩到大,還經常周末約了別的朋友一起玩。但他和那些「受困」於網路的「奴隸」確實不太一樣。每天晚上 9 點鐘我到隔壁宿舍「串門」時他常常都在玩遊戲,那他是怎麼安排的呢?他給自己布置任務也安排玩的時間(平均每天白天玩一個小時),如果他白天任務完成的比預想中順利的話,他晚上再獎勵自己半個小時!
各位家長們,你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監督下完成功課,還是想把孩子培養成善於自我管理的孩子?大家不難發現,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真正考得好的同學,大部分都是比較自覺的孩子。所以我要特別提醒家長,不管是幼兒園階段還是小學階段,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我們很重要的任務。你前期花的精力多,孩子逐步培養起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後期就很輕鬆。小戴這個例子,顯然他可以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不但沒有被遊戲控制,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遊戲來激勵自己。《青春期》是他讀研期間翻譯的一本學術教材,大約 50 萬字,他每天平均可以翻譯 8000 字左右,三個月就把這本書翻譯完了!可見他的高度專註。
推薦閱讀:
※這哪裡是挫折教育?分明是坑孩子!
※帶孩子是兩個人的事,而且只是兩個人的事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你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誰偷走了孩子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