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國名來源和歷史簡介

  有一次,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義大利」這個國家不叫「羅馬」呢?「義大利」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開始研究,搞來搞去,想了又想,不如就把歐洲所有國家名字做一個梳理。研究名字,就要研究歷史,於是又相當於把歐洲所有國家的簡單歷史研究了一遍。閑的,就形成了文字。我覺得這些東西,雖然未必百分百準確,但還是可以提供一些知識,有利於我們去了解現代歐洲。

  首先要明確幾組小概念。

  第一組,民族集合。

  凱爾特人:凱爾特人,也寫作賽爾特人。古羅馬人把其北邊及東邊廣大地區的蠻族稱為凱爾特人,這個詞在拉丁語中寫作celt,讀起來類似「高盧」,所以凱爾特人就是高盧人,凱爾特是英語讀法,而高盧是拉丁語讀法。因為羅馬人最早認識的凱爾特人基本都生活在今天法國境內——法國就在義大利北面嘛——所以法國及周邊也被稱為「高盧地區」。「凱爾特」這個詞最早來源於希臘地理學家「赫卡塔埃烏斯」的著作,似乎是一個部落名字的希臘語音譯,其原本意義已不可考。凱爾特人曾廣泛分布於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後來逐漸被「日耳曼」人排擠和取代。如今凱爾特人集中在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等地,凱爾特人的血脈也遍布西方世界,比如NBA有球隊名為「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凱爾特人為世界貢獻了很多名人,比如蒸汽機改良者瓦特、電話發明者貝爾、《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曼聯前主帥弗格森等。需要說明的是,凱爾特人只是古羅馬人對一定區域內的蠻族的統稱,其實不能稱之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只能說是民族集合。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的「南蠻、北狄」這個概念。

  日耳曼人:羅馬人運氣也不太好,他們首先發現了「野蠻」的凱爾特人,繼而在凱爾特人的東邊又發現了一個更加野蠻的種族,就是「日耳曼人」。希臘地理學家「波希多尼」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日耳曼」這個詞,並且在公元前80年開始使用它。公元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也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代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高盧戰記》是凱撒在高盧作戰時寫給羅馬最高權力機構——羅馬元老院的報告的合集。)日耳曼和凱爾特一樣,都是古羅馬人對一定區域內的蠻族的統稱,不是真正的民族概念,其內部有很多分支民族。而英語中把「日耳曼」等同為德國,可能是突出了「日耳曼」的地理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日耳曼人就是德國人」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實際上,西方文明中最強大的幾個國家——英、德、法、美都以日耳曼人為主。比如,巴黎首都的足球隊就叫做「巴黎聖日耳曼隊」,而法國人稱德國為Allemagne,並沒有讓德國代指整個日耳曼人。日耳曼在羅馬衰落後,扛起了西方文明的大旗,把現代文明稱之為「日耳曼文明」,都絲毫不為過。

  維京人:如果你以為日耳曼人就是最「野蠻」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維京人的野蠻讓日耳曼人都頭疼。維京人是8世紀到11世紀活躍在歐洲的民族,他們善於航海和經商,也被認為經常參與海盜活動,曾經征服過英格蘭,入侵過巴黎,建立過「基輔羅斯公國」——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前身——甚至和巴格達人有生意往來。維京人主要成分是現在的丹麥、挪威、瑞典和冰島人。不過「維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801年的一本名叫《盎格魯撒克遜史》的書中,寫為Viking,此詞可能來自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王者海灣」。在viking這個詞沒有出現的時代,歐洲腹地的人們把這些北歐人稱為「諾曼」人,Normans,意思是「北方人」。諾曼人曾佔據法國西北角,所以今日那個地方被稱為「諾曼底」,是二戰中著名的戰略要地。諾曼人以諾曼底為根據地,名義上效忠法蘭西王國。在1066年,他們趁著英格蘭國王絕嗣而入侵該國並最終完成征服,史稱「諾曼征服」。這極大的改變了英國歷史,使得英國文化上逐步靠近法國,直到今天英語中許多辭彙,尤其是涉及到政治、國家機關、戰爭及貴族的辭彙,很多都來源於法語。舉個例子,英語中豬是pig,但豬肉是pork,法語中豬肉寫作porc,因為豬是普通英國人在養,但說到「吃」,是使用法語的諾曼貴族在吃。而諾曼人與法國國王的血統關係也使得英格蘭和法蘭西統治者有親屬聯繫,這導致了英國王室在法國的土地上有封地,在1337到1453年間英法兩國由於這個歷史問題而展開了爭奪領土的「百年戰爭」,湧現出了「聖女貞德」等一系列民族英雄,最終英國失敗,喪失了歐洲大陸所有土地。今天看來,維京人的概念小於諾曼人,諾曼人的概念小於斯堪的納維亞人。不過由於維京人傳奇般的歷史,人們習慣於用維京代指北歐,而維京人對歐洲腹地的入侵也把較先進的文明帶進了北歐,促成了北歐國家的形成和成熟。

 斯拉夫人:如果你以為維京就是最野蠻的……好吧,我們來說說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原本生活在南俄草原,從公元4世紀開始逐漸西遷,這深刻的改變了歐洲東部的民族構成,既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被斯拉夫人所融合和取代。斯拉夫人分為三支,既東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東斯拉夫人主要集中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西斯拉夫人則集中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而南斯拉夫人集中在前南斯拉夫的6個加盟國。

  上述這四個民族集合,基本構成了歐洲主要國家的民族。除此之外,還有,伊比利亞人(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人(義大利);希臘人(希臘);馬札爾人(匈牙利);波羅的人(立陶宛、拉脫維亞);芬蘭愛沙尼亞人(芬蘭、愛沙尼亞);達契亞人(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爾人(保加利亞)等等。

  第二組,語言。

  拉丁語:拉丁語最早在「拉提姆」地區(今義大利的拉齊奧區)和羅馬帝國使用。雖然現在拉丁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但其歷史上對歐洲文明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羅馬帝國的強大。羅馬帝國衰落後,拉丁語逐漸演變為與口語脫節的文言文,如今只有醫學及神學領域還在使用。歐洲許多國家的名字都是由希臘語音譯成拉丁語,而後再演變為國際通用名的。拉丁語字母脫胎自希臘字母,希臘字母脫胎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脫胎自原始迦南字母。歐洲主要國家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其字母都脫胎於拉丁字母,一些斯拉夫國家,甚至土耳其、越南和印尼都使用拉丁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

  古希臘語:古希臘語是古希臘人使用的語言,與現代希臘語一脈相承,但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古希臘語的流行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希臘城邦及亞歷山大帝國時期,這是古希臘最為強盛的時刻;第二是拜占庭帝國時期(東羅馬帝國),由於拜占庭帝國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其名雖「羅馬」,但文化是希臘化的。由於第一時期,西方許多國家的名字都來源於古希臘語的發音;由於第二時期,東歐斯拉夫國家的西里爾字母是源於希臘字母的。

  古高地德語:「高地」是指德國的中部及南部以及阿爾卑斯山,而「低地德語」是指德國北部沿岸地區的德語。德意志諸邦中,南部的巴伐利亞及奧地利等地發展較早,所以他們使用的古高地德語是許多日耳曼國家名字的來源。如今的標準德語並不能和古高地德語劃等號。

  古斯堪的納維亞語:北歐國家丹麥、瑞典、挪威和冰島的古代主要語言,也是這四個國家語言的共同祖先。

  古印歐語:此語言是後世語言學家假想出來的一種古代語言,它被認為是所有印歐語系語言的祖先,也就包含了幾乎歐洲所有語言——除了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和匈牙利語以外。不過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的確存在過這種語言。

  原始日耳曼語:此語言和古印歐語一樣,是後世語言學家假想出來的一種古代語言,它被認為是所有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語言的祖先,包括英語、德語、丹麥語、荷蘭語、挪威語、瑞典語等。

  古斯拉夫語:該種語言被認為是如今斯拉夫語言的共同祖先。斯拉夫語包括俄羅斯語、波蘭語、捷克斯洛伐克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保加利亞語等眾多語言。其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斯拉夫語使用拉丁字母,這主要因為他們信奉天主教,並且離西歐更近,而其他斯拉夫語則用源自希臘字母的西里爾字母拼寫。

  第三組,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古希臘城邦一直沒有統一,他們之間互相混戰,消磨了力量,直到希臘北方的蠻族馬其頓興起,才統一了整個希臘。而後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建立了一個從埃及到印度河的龐大帝國。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23年死在巴比倫,時年33歲,其部將為了爭奪領土大打出手,史稱「繼業者戰爭」。最終塞琉古領有中東,托勒密領有埃及,安提柯領有希臘及馬其頓。隨後,這些國家都被新興的羅馬滅亡。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克婁巴特拉七世(埃及豔后)死亡,標誌著歐洲歷史徹底由古希臘進入了古羅馬的新紀元。

  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帝國,一部羅馬史,就是半部歐洲史。傳統認為,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進入「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成立元老院,進入「共和國時代」;公元前27年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先後以米蘭和拉文納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君士坦丁堡最早的名字叫做「拜占庭」,是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小城市,所以東羅馬帝國在學術上又叫「拜占庭帝國」(為防止歧義,本文所有涉及東羅馬帝國處一概寫為「拜占庭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存在了2206年,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法蘭克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今日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所佔領,他們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公元800年國王查理曼在羅馬被封為皇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法蘭克帝國,也就是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此三國成為未來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諸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成為今日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領土的雛形。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類似於中國的周王朝,及其下的諸侯列國。歐洲許多國家都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名義下的諸侯國。神聖羅馬帝國並非完全是德意志的,但的確完全是日耳曼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公元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德意志人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東法蘭克王國便轉變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71年俾斯麥的德意志帝國是第二帝國,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是第三帝國。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推翻。儘管以「羅馬」為名,但該國其實和羅馬沒什麼關係。

  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在歷史上屬於歐洲傳統五大列強(德、英、法、奧、俄)之一、也是一個軍事、經濟、領土、資源和人口都名列各國前茅的世界級強國。它的存在時間從1867年奧匈和解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1526年,奧斯曼帝國擊敗匈牙利,匈牙利雅蓋洛王朝隨之崩潰,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土耳其所兼并。匈牙利剩餘地區由奧地利接管,1699年,奧地利打敗土耳其,佔有整個匈牙利。此後百年,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匈牙利獨立聲音漸長,奧地利為了穩住匈牙利貴族,與其達成了一個和解方案,成立奧匈帝國這樣一個二元體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街頭連開七槍,刺殺了正在對薩拉熱窩進行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導致一戰爆發。一戰後,奧匈帝國戰敗並解體,分裂為11個國家。

法蘭西第一帝國:既拿破崙帝國。1804年拿破崙一世加冕為帝,帝國成立。1815年拿破崙戰敗退位,帝國滅亡。拿破崙以武力把資本主義信條擴散至整個歐洲,對歐洲現代國家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土耳其人初居中亞內陸地區,後遷至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達直布羅陀海峽,北及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奧斯曼土耳其對東歐諸國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今天,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多達近40個。1922年,奧斯曼土耳其滅亡,讓位於現代土耳其。  接下來,我把歐洲國家分為17個小組。他們分別是希臘組(希臘);義大利組(義大利、聖馬利諾、梵蒂岡、馬爾他);法蘭西組(法國、摩納哥、安道爾);德意志組(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兩牙組(西班牙、葡萄牙);低地國家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不列顛組(英國、愛爾蘭);維京組(丹麥、瑞典、挪威、冰島);芬蘭組(芬蘭、愛沙尼亞);波羅的組(立陶宛、拉脫維亞);匈牙利組(匈牙利);東斯拉夫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西斯拉夫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和黑賽哥維納、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組(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組(保加利亞);達契亞組(羅馬尼亞、摩爾多瓦)。這些小組的劃分,綜合了語言、民族、歷史和地理等因素。

  希臘組

  希臘:希臘共和國,Hellenic Republic。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也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注意到希臘的英文名字是Greece,但中文為「希臘」。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希臘正式英文名Hellenic Republic,並非應該出現的Greece Republic。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因為英語對希臘的音譯來自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Graecia,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Γραικ??,有學者認為這個詞是羅馬人遇到的第一個希臘城市之名,本意是「灰色」。而希臘人則自稱為Ελλ?δα,讀音似「黑拉」,漢語音譯為「希臘」。Ελλ?δα是希臘人相對蠻族的一種自稱,我們知道希臘在馬其頓入侵前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所以這個詞類似於漢語中的「華夏」或者「中原」。那麼這個詞的本意是什麼呢?古希臘神話中,宙斯覺得人類的痛苦還不夠,於是掀起滔天洪水襲擊人類,只有一對夫妻存活了下來,他們是「丟卡利翁」和「皮拉」。這兩人也絕非凡夫俗子,丟卡利翁是「普羅米修斯」的兒子,皮拉是「潘多拉」的女兒。他們生了一個男孩,叫「赫拉斯」或「赫愣」,此人就是所有希臘人的祖先,英文寫作Hellas,讀起來也很像中文的「希臘」。希臘的形容詞就寫為Hellenic。所以希臘的英文全稱是Hellenic Republic。聖經中也有諾亞方舟救人的故事,以希臘文化對整個中東地區、尤其是耶路撒冷地區的影響來看,脫胎於猶太教的基督教故事,很有可能取自於這個神話。希臘歷史按時間大致可被分為:克里特文明(米諾斯文明)時期、邁錫尼文明時期、多利安人入侵的黑暗時代、希臘城邦時期、亞歷山大帝國時期、馬其頓王國時期(安提柯王朝)、羅馬時期、拜占庭時期、奧斯曼土耳其時期、希臘王國時期,直到1974年希臘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的希臘曾極其先進強大。克里特文明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考古證明這個文明已經達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該文明又被稱為米諾斯文明,米諾斯是希臘神話中克里特的國王。克里特文明是誰建立的,不可考,但通常認為他們是東方民族,而非希臘人。公元前1600年,邁錫尼文明崛起,並取代了克里特文明。人們所熟知的《荷馬史詩》、特洛伊戰爭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邁錫尼是希臘南部的一個城市,如今的研究認為邁錫尼人是希臘人的直系先祖,但他們的文明遠沒有超越克里特文明。公元前1100年後,蠻族多利安人入侵,毀滅了邁錫尼。但多利安人依然是說希臘語的,現研究認為多利安人是斯巴達人的祖先,而雅典則更接近邁錫尼。此後300年,希臘進入了一個混亂的黑暗時代。公元前800年後,希臘產生了很多城邦,互相攻伐,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時間上也大概一致。許多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都是此時代出現的,但希臘一直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37年北方的馬其頓王國統一了整個希臘,但不包括斯巴達。馬其頓是希臘北部的一個蠻族城邦,可能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及多利安人的混血,希臘人並不把馬其頓當做自己人看待,馬其頓也有著自己的語言系統,不過隨後迅速希臘化。基本上,馬其頓和希臘的關係,相當於滿清和中華的關係。隨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創造了一個希臘化的大帝國。他於公元前323年死去,年僅33歲。此後帝國陷入內戰,他的部將們列土分疆,這些無法團結在一起的希臘人或馬其頓人最終都被羅馬人征服——公元前30年,最後一個希臘化的政治實體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羅馬人屋大維征服,末代帝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埃及豔后)自殺,此後,古希臘基本告一段落。  義大利組

  義大利:義大利共和國,Italian Republic。國家之間是平等的,但每個國家對人類歷史的貢獻並不完全等同。以我之愚見,對人類貢獻最大的國家就是義大利,沒有之一。僅憑兩點就足夠了,一是古羅馬,二是文藝復興。最早給義大利帶來文明曙光的是希臘人,他們在今天的西西里島等地建立了殖民城市,比如阿基米德的故鄉「敘拉古」。傳統認為,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進入「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成立元老院,進入「共和國時代」;公元前27年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先後以米蘭和拉文納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君士坦丁堡最早的名字叫做「拜占庭」,是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小城市,所以東羅馬帝國在學術上又叫「拜占庭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存在了2206年,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義大利遭到了蠻族的入侵,雖曾短暫的被拜占庭帝國統一過,但基本陷入分裂的狀態。公元10世紀後義大利城邦崛起,15世紀後達到鼎盛,文藝復興開始,這段時間義大利出現了大大小小400多個城邦國家,以及無數偉大的藝術家和文學家。16世紀後,義大利大部分領土先後被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796年拿破崙入侵,客觀上幫助了義大利的統一。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統一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成立。那麼為什麼義大利叫Italy,而不是用如雷貫耳的「羅馬」呢?相比較下,「羅馬」是一個古代政權的政治性、宗教性概念,而「義大利」則是一個地理、民族概念。「義大利」這個詞古已有之,最早可能是希臘人對亞平寧半島的稱呼,來自一種業已滅亡的、叫做Oscan的義大利原住民語言,其意思是「小牛成長的土地」,拉丁語寫作Víteliú。羅馬強大後,奴役亞平寧半島其他地區的人民,在公元前91年到公元前88年,亞平寧半島的非羅馬人為爭取權益,與羅馬展開了「同盟者戰爭」, 「小牛成長的土地」這種稱呼,就成為了對抗羅馬「狼城」的一種象徵性名詞——眾所周知,羅馬的標誌是一隻母狼——於是這個詞很快在整個半島流行起來,以至於今日成為了「義大利」的國名。另外,在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統一運動展開之際,羅馬因其宗教上的特殊性,而被法國人佔據著,所以用一個並不在自己手裡的城市去定義國名,也許不太合適。簡而言之,羅馬是義大利的一部分,雖然「義大利」這個詞在拉丁語中出現得很早,但「義大利」這個國家概念更多的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羅馬」是高貴的、宗教的、城市的,而「義大利」是草根的、世俗的、民族的。如今的義大利人是羅馬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等多民族的混血,羅馬光榮的血脈仍然流淌在義大利人的血液中。漢語音譯其名。

  聖馬利諾:最寧靜的聖馬利諾共和國, Most Serene Republic of San Marino。如果一個國家只有3萬人口,那麼想不寧靜也很難——聖馬利諾就是這樣一個袖珍小國。在西方文明中,只要涉及到「聖」字的——除了巧克力聖代——基本都和基督教有關,聖馬利諾也不例外。公元301年,一個叫「馬力諾」的石匠在義大利北部的蒂塔諾山建立了這個國家。馬力諾本來生活在今天克羅埃西亞的拉布島,後來搬到了義大利的里米尼城。當時,羅馬人對基督教並不信任,當朝皇帝「戴克里先」對基督徒發動了著名的「戴克里先大迫害」,於是馬力諾從里米尼逃到了附近的蒂塔諾山,作為石匠,他用自己的特殊技能彰顯自己的宗教信仰——修了一個石頭教堂,並建立了一個「石匠公社」,傳播基督教。老馬也是著急了,他要再等幾年,就不用這麼大費周折了——313年,就是他上山的12年後,戴克里先的繼任者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世外桃源一直存在了下去。15世紀,強大的羅馬帝國早就煙消雲散了,義大利境內邦國林立,聖馬利諾也成立了共和國,為紀念馬力諾,定國名為「聖馬利諾」。以宗教的強大力量做後盾,聖馬利諾雖然弱小至極,但國祚安然數百年。1631年,羅馬教皇承認了聖馬利諾;1797年,強大的拿破崙法國承認了聖馬利諾,而後該國逐漸被各國承認。19世紀60年代義大利統一運動中,運動領袖「加里波第」曾在聖馬利諾躲避敵人。1862年起,聖馬利諾與義大利簽署了友好條約。漢語音譯其名。

  梵蒂岡:梵蒂岡城國,Vatican City State。Vatica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 vaticinari ,意為「先知」。基督教在其建教的早期一直遭到羅馬帝國的壓制,直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規定基督教合法,從此基督教橫掃西方世界。君士坦丁曾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北部被日耳曼蠻族「倫巴第」人佔領,而南部則為拜占庭帝國控制。倫巴第人不斷南下,教會不堪其擾,求助於拜占庭,但沒有得到回應。於是教會想到了位於法國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雖然有國王,但其權利已經被架空,宮相(相當於最高大臣)「丕平」掌有實權,其實他的父親「鐵鎚查理」就已經成為了法蘭克王國最有權力的人,查理也是宮相,曾在732年大勝入侵法國的阿拉伯人,為歐洲文明避免伊斯蘭化立下汗馬功勞。教會需要一個保護者,而丕平需要一頂王冠,雙方一拍即合。753年,倫巴第人再次南下,教皇親自赴法國為丕平加冕,使其成為真正的法蘭克王國國王,於是丕平投桃報李,南下征虜,大獲全勝,並將從倫巴第人手裡得到的拉文納到羅馬間的土地送給教皇,於是延續了1100年的教皇國誕生了,史稱「丕平獻土」。丕平死後,其子查理曼繼位,開創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在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被教皇封為「法蘭克帝國皇帝」,教會和查理一家人合作愉快,從那以後,法國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國王總喜歡從教皇那裡得到帝王的虛名,以利其統治。查理曼死後,843年,帝國一分為三,成為今天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地理雛形。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教皇國於義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身為教皇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的問題。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教會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義大利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而教皇國也正式退出歷史舞台。此條約正式解決了教皇國與義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漢語音譯其名。

  馬爾他:馬爾他共和國,Republic of Malta。馬爾他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Malta來源於古希臘語μ?λι,意思是「蜜」,可能是因為馬爾他產蜜。而後羅馬人把這個詞拉丁化,又演變為英語。馬爾他最早可能是由善於航海的腓尼基人經營的,而後在漫長的歷史中成為了許多國家拉鋸戰的主要戰場,如羅馬與迦太基、哥特人與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與歐洲人等。因為歷史上長期受阿拉伯人統治,所以「馬爾他語」是由阿拉伯語演化而來的。馬爾他歷史上最重大的事兒是1523年,「聖約翰騎士團」從羅德島搬遷至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封騎士團為「馬爾他騎士團」。騎士團是歐洲基督教文明在耶路撒冷對抗阿拉伯人的產物,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義大利人為主的「聖約翰騎士團」,也就是「馬爾他騎士團」,又被稱為「醫院騎士團」,全稱有點兒長,叫「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爾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成立於1099年;第二個是以法國人為主的「聖殿騎士團」,全稱叫「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成立於1118年;第三個是以德國人為主的「條頓騎士團」,全稱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聖瑪麗醫院騎士團」,成立於1190年。騎士團本來是為了救助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的,所以名字多和「醫院」有關,其標誌都以「十字」為核心,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紅十字代表醫院的原因。不過,伴隨著曠日持久的「十字軍東征」,這些騎士團逐漸成為了軍事人員,與阿拉伯人鬥爭。不過最終,在耶路撒冷及整個中東,歐洲人不敵阿拉伯人,所以騎士團都轉回歐洲發展。他們的命運也大有不同——聖殿騎士團在1312年因法國貴族對其財產的覬覦和軍事力量的忌憚而被解散;條頓騎士團回歐洲後也身處窘境,不過在13世紀,波蘭一位大公邀請他們攻打波羅的海小國「普魯士」(今立陶宛人建立的公國),條頓騎士團把普魯士消滅後,佔有其國,普魯士最終發展成德意志的「普魯士王國」,並於1871年統一整個德意志,此為德國的前身。不過,條頓騎士團在戰勝普魯士後輪番被蒙古人、俄羅斯人和波蘭立陶宛聯盟擊敗,基本喪失戰鬥能力。如今,條頓騎士團仍然存在,但已經變成一個純粹的宗教組織,成員有上千人,主要承擔照顧老人等社區工作,其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馬爾他騎士團更順利一些,其從耶路撒冷撤離後,來到了羅德島,又因奧斯曼土耳其的壓力而來到了馬爾他島。1565年,土耳其大軍進攻馬爾他,在西班牙援軍的幫助下,馬爾他騎士團大獲全勝,一時間美名傳遍歐洲,各國紛紛慷慨解囊資助。1571年,土耳其人再次殺來,不過他們運氣太差,在海上碰到了著名的西班牙 「無敵艦隊」,結果全軍覆沒。直到1796年,拿破崙進攻馬爾他島,騎士團不得不遷往俄羅斯。1834年,馬爾他騎士團在羅馬重建總部。今天,馬爾他騎士團依然存在,並且是聯合國觀察員,享有外交權利,是一個「准國家」,不過其沒有領土,基本工作是慈善事業。而馬爾他島在拿破崙佔領後,又被英國佔領,1964年獨立,1974年成立共和國,不過仍然是英聯邦成員。漢語音譯其名。儘管騎士團「保衛耶路撒冷」的任務在歷史上失敗了,不過如今的耶路撒冷被以色列統治,基本又回到了西方文明的懷抱。不得不說,騎士團對宗教的虔誠和堅忍不拔的意志還是值得稱道的,不過其對穆斯林所作過的許多勾當,和今日中東的恐怖分子也沒什麼區別。

  法蘭西組

  法國:法蘭西共和國,French Republic。古羅馬把法國稱之為「高盧」,這個詞最早來源於希臘地理學家「赫卡塔埃烏斯」的著作,似乎是一個高盧部落的名稱的希臘語音譯。居住在此地的人也被稱之為「高盧人」,英語音譯拉丁語而記為Celts,既「凱爾特」人。巧合的是,「高盧」在古拉丁語中與「公雞」讀音相似,直到今天,「高盧雄雞」仍然是法國的象徵。公元前1世紀,法國領土被凱撒征服,成為羅馬的高盧行省。公元3世紀末,東方的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逐漸控制了高盧。隨著西羅馬帝國在476年的崩潰,公元486年,他們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法蘭克」在拉丁語中寫為Franks,本意有爭議,較為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在原始日耳曼語中該詞有「自由」的意思,因為羅馬征服高盧後,只有法蘭克人不用納稅。法蘭克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時期達到鼎盛(查理曼是丕平的兒子,在介紹梵蒂岡時我們說過他),領土遍及今日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公元843年,王國以《凡爾登條約》一分為三,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演變今日之法國,而東法蘭克和中法蘭克則與德國和義大利有關。987年,西法蘭克王國國王「路易五世」去世,他膝下無嗣,其後,神職人員及貴族們推舉卡佩家族的繼承人「雨果·卡佩」為西法蘭克國王。雨果·卡佩建立起卡佩王朝,西法蘭克王國從此由法蘭西王國所取代。法蘭西拉丁文為Francia,既法蘭克人的土地之意。法蘭克王國寫為Kingdom of the Franks,法蘭西王國寫為Kingdom of France。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法蘭西王國滅亡,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最後一位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而後,「王國」、「共和國」和「帝國」對法國進行了輪番轟炸。如今的法國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可見法國革命進程之複雜。漢語將該國名字音譯為「法蘭西」,簡稱法國。

  摩納哥:摩納哥公國,或摩納哥親王國,Principality of Monaco。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在此地建立了一個殖民城市,名字叫做Monoikos,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傳說——大力士「海格力斯」曾經到過這裡,於是希臘人在這裡修建了一個神廟,名字就叫做Monoikos,希臘文字寫作Μ?νοικο?,意思是「獨棟的神殿」。隨後這個城邦消失於歷史。到了1215年,義大利境內眾多的城邦共和國之一的「熱那亞」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新的殖民城市,這是現代摩納哥的前身。歷史上摩納哥成為了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人爭奪的熱門地區,不過最終誰也沒有勝利,但摩納哥基本是依附於法國的。1919年,摩納哥與法國簽署的條約規定,一旦摩納哥國家元首沒有男嗣,則摩納哥併入法國。不過2002年兩國另立新約,取消了這個規定。摩納哥於1911年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摩納哥也是歐洲僅有的三個「公國」或「親王國」之一,另外兩個是「列支敦斯登」和「安道爾」。親王是僅次於國王的爵位,一般為國王的孩子。摩納哥1215年成立時,其公國地位之上的「王」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不過如今摩納哥親王之上已經沒有王或者皇帝了,摩納哥是完全的主權獨立國家。其實,所有的公國都應該被翻譯為「親王國」,但是漢語一般翻譯為「公國」。

  安道爾:安道爾公國,或安道爾親王國,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儘管這個國家非常小,但它在歷史上有大故事。Andorra這個詞來源有爭議。一種說法認為該詞來源於納瓦拉語andurrial,意思是「灌木覆蓋的土地」,納瓦拉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區域。另一種說法認為其讀音來自阿拉伯語,意思是「森林」,因為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公元7世紀時後曾長期被穆斯林統治,直到1492年全半島才徹底擺脫伊斯蘭政權。有趣的是,同一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安道爾與伊斯蘭教有著深刻的關係——伊斯蘭教崛起後,改信伊斯蘭教的北非柏柏爾人於公元711年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摧毀了原本的哥特王朝,兵鋒直指法國(法蘭克王國)。但最終他們在公元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法國人「鐵鎚查理」擊潰。(此人是查理曼大帝的祖父,丕平的父親)查理曼即位後,為表彰安道爾人幫助法國人對戰穆斯林,而將這塊土地賜給了他們。「圖爾戰役」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場戰役,如果法國人戰敗,穆斯林很有可能統治歐洲腹地,那麼世界歷史將有很大改變——看地圖就可以知道,圖爾離巴黎已經很近了。當然,查理曼大帝設置「安道爾公國」的目的,其實是為法國人建立一個與穆斯林之間的緩衝區。儘管安道爾公國成立時,其公國地位之上的「王」是查理曼大帝,不過如今其主權完全獨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為兩位親王:一位是法國總統,另一位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羅馬天主教「賽·德·烏赫爾教區」的主教,但這兩位只是虛銜,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安道爾是歐洲僅有的三個「公國」或「親王國」之一,另外兩個是「列支敦斯登」和「摩納哥」。

  德意志組

  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希臘地理學家「波希多尼」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日耳曼」這個詞,並且在公元前80年開始使用它。公元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也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代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在那之前,古羅馬人誤以為日耳曼人只是凱爾特人(高盧人)的一部分。實際上,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德意志人,都是日耳曼人。而英語中把「日耳曼」等同為德國,可能是突出了「日耳曼」的地理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因為「日耳曼尼亞」是古羅馬的一個地理名詞,包含了今天的德國,所以英語Germany既為拉丁語「日耳曼」的音譯。德國人的祖先叫做「條頓人」。 「條頓」是一個古日耳曼部落的名字,具體意思已經不可考。公元9年9月9號,羅馬帝國最精銳的3個軍團在「條頓堡森林」被條頓人擊敗,大概位置是今天德國多特蒙德東北60公里。從此以後羅馬人一直沒能徹底征服條頓人,也就沒能徹底征服日耳曼人。因此「條頓堡森林伏擊戰」是條頓人,或者說德意志民族的立族之戰,從此以後條頓人名聲大噪。那麼為什麼漢語稱這個國家是「德意志」呢?「德意志」這個詞音譯於德語Deutsch,Deutsch來源於古高地德語thiuda,意為「人民」,德意志人居住的地方就叫Deutschland。在漫長的歷史中,Deutsch類似於「中華」,是德意志人的自稱;而Deutschland類似於「中原」,是一個模糊的地理文化概念。德意志人這個概念,要大於條頓人。德意志人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分為諸多公國,類似於中國的戰國七雄,比如「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佔領高盧等地,建立「法蘭克王國」,而後逐漸強大,擁有包括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在內的眾多土地。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為三個國家,既西、中、東法蘭克王國。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德意志人「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東法蘭克王國便轉變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是一個以德意志為中心的封建國家。但「神聖羅馬帝國」類似於中國的「周」王朝,雖有周天子,春秋五霸卻也不聽命於他。直到1871年,比較弱小的公國才在普魯士的主導下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但不包括較為強大的奧地利,那以後,才有「德國」這個政治概念,這相當於秦始皇統一中國,但把楚國排除在外了。「普魯士」、Prussia原本是「波羅的海」周邊的一個小國,與波蘭發生戰爭,於是波蘭人請條頓騎士團幫助自己攻擊普魯士,最終條頓人把普魯士人擊敗(我們在馬爾他介紹騎士團的條目里說過這個故事)。Prussia可能來源於「斯洛伐克語」,意思是「臨近俄國的土地」,既Po-Rus Near the Rusi。條頓人征服普魯士後,把普魯士人同化了,這部分條頓人也自稱為普魯士了。曾經的「普魯士人」是今日的立陶宛人。漢語音譯Deutsch為「德意志」,簡稱「德國」。

  奧地利:奧地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Austria。奧地利本來也是凱爾特人的地盤,而後被羅馬帝國吞併。羅馬帝國衰落後,該地先後被匈奴人、倫巴第人、東哥特人、巴伐利亞人和法國人佔領。「倫巴第」可以理解為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地區,重要城市是米蘭,他們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我們在梵蒂岡歷史中介紹過這個民族);「東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如今已經不存在;「巴伐利亞人」是日耳曼人、具體說來是德意志人的一支,他們的主要城市是慕尼黑,BMW就是德語「巴伐利亞汽車工廠」的縮寫,漢語音譯為「寶馬」。巴伐利亞人對奧地利的歷史影響深遠。公元976年,巴伐利亞人在奧地利境內建立了「巴本堡王朝」。由於奧地利在巴伐利亞以東,所以巴伐利亞乃至整個德意志人都認為奧地利是德意志的最東方的邊界。Austria最早出現在12世紀,是拉丁語對德語的音譯,德語為?sterreich,意思是「東方邊界」或者「東方疆土」。奧地利人至今仍然使用德語。實際上,奧地利與普魯士、巴伐利亞、勃蘭登堡、漢諾威等一樣,都是「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公國,類似於中國的戰國七雄。 「神聖羅馬帝國」以今日德國為中心,類似於中國的「周王朝」,是一個比較鬆散的聯邦,旗下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他們互相之間沒有很深刻的「同胞情誼」。普魯士和奧地利一直在爭奪整個德意志的主導權,發生過許多場戰爭,類似於秦、楚爭霸中原。儘管歷史上大多數時期里,奧地利都是德意志最為強大的邦國,但最終普魯士獲勝。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歐洲大陸霸主法國,而後聯合一眾相對弱小的公國,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從那以後,才有「德國」這個政治概念。當然,普魯士的老對手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帝國」之外。二戰前,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使得德意志徹底統一起來,這也是歷史上德意志唯一的一次「大一統」,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二戰後,奧地利成為獨立的國家。歐洲人對於「統一」的認識和中國人不同,奧地利自古就是獨立的,所以儘管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種,都是「德意志人」,但是他們並不想「統一」。畢竟,普魯士人是踩著奧地利人的屍體統一整個德意志的。漢語音譯Austria為「奧地利」。

  瑞士:瑞士聯邦,Swiss Confederation。Switzerland就是Switzer的土地,switzer來自於德語方言 Schwyz,是瑞士的一個核心區域,Schwyz來自於古高地德語Suittes,是「燒」的意思,可能當時燒毀了森林以建立居民點。瑞士最早的居民是凱爾特人,而後被羅馬征服。西羅馬崩潰後,日耳曼人的一支Alemanni,「阿勒曼尼人」來到了瑞士。他們說高地德語,直到今天法語中還把德國稱為Allemagne,可見阿勒曼尼人是德意志人的一支。阿勒曼尼人的瑞士先後受到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1499年瑞士打敗神聖羅馬帝國,幾乎獨立。後被拿破崙法國吞併,1814年獨立,並成為永久中立國。瑞士主要使用德語和法語。漢語音譯其名。  列支敦斯登:列支敦斯登公國,或列支敦斯登親王國,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列支敦斯登是一個袖珍國,全國人口才3萬多人,說德語。列支敦斯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國家,他是被人買來做「敲門磚」的。「列支敦斯登」名字來源於奧地利的「列支敦斯登堡」,這個城堡位於維亞納附近,建於12世紀,擁有這個城堡的貴族被稱為「列支敦斯登家族」。從12世紀開始,該家族統治過很多土地,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捷克。但是這些土地都是其更高級別的貴族分封給他們家族的,而他們名義上沒有直屬的土地,因此,他們就不能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擁有一席之地。為了政治上的需求,家族於1699年和1712年在今天奧地利和瑞士的邊界購買了兩塊地,171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將兩塊地合併,封為「列支敦斯登親王國」。從此以後,列支敦斯登家族終於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合理合法的親王。不過,列支敦斯登家族在購買了土地後,仍然在傳統地區進行統治,並沒有在列支敦斯登生活。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瓦解後,封建分封制也被粉碎,列支敦斯登家族的土地逐漸喪失了,到1919年,也就是一戰結束後,就只剩下曾經購買的列支敦斯登。在1938年德國奧地利合併後,列支敦斯登家族正式搬遷到列支敦斯登居住。列支敦斯登和盧森堡一樣,都是沒有被其他強國所吸收的、前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列支敦斯登德語原意是「發光的石頭」,該家族在歐洲歷史上起到過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奧地利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主導權方面。列支敦斯登是歐洲僅有的三個「公國」或「親王國」之一,另外兩個是「安道爾」和「摩納哥」。漢語音譯其名。

  兩牙組

  西班牙:西班牙王國,Kingdom of Spain。西班牙可能是歐洲國家中民族構成最複雜的。其原住民是伊比利亞人,而後有凱爾特人、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腓尼基人建立的殖民城市)、羅馬人、西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摩爾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北非柏柏爾人及阿拉伯人的統稱)的入侵。羅馬統治時期西班牙是一個重要的行省,被稱為Hispania,這是西班牙語國名Espa?a的來源,但是意思眾說紛紜,比較有意思的說法是該詞來自古迦太基語「岩狸島」。因為在羅馬統治前,西班牙中部地區被迦太基人統治,後經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征服整個迦太基。電影《角鬥士》里反抗羅馬皇帝的將軍就是西班牙行省人。英語spain逐漸由Hispania演變而來。西羅馬帝國於476年崩潰後,羅馬化的日耳曼蠻族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哥特王朝,於711年後逐漸被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滅亡,而後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在西班牙展開拉鋸戰。終於在1492年,伊斯蘭教政權被徹底消滅,也是同一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此後300年間,西班牙進入一個黃金時期,貿易和殖民地經濟極其發達,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強國,以至於如今全世界有5億人使用西班牙語。17世紀下半葉,西班牙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逐漸讓位給英國和法國。西班牙強盛時期,基本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這個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同源,是發端於德意志的一個家族,其家族成員長期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其他國家的國王,西班牙之所以被這個家族統治是歐洲皇室間聯姻的結果——歐洲古代皇室聯姻錯綜複雜,基本上互相都有一些血統上的關係——比如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德意志人,她的家族原姓也是德國姓氏,後因英國民眾不滿,改姓「溫莎」;瑞典國王是法國人;挪威國王是丹麥人;比利時國王是德國人……1701年到1714年,因哈布斯堡王朝絕嗣而發生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終法國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在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弗朗哥獨裁,1975年弗朗哥死後,波旁王朝復辟。也就是說,如今的西班牙國王是法國人,和法國大革命中被砍頭的那位「路易十六」是一脈相承的。由於西班牙是早期海上強國,所以中國南方人以西班牙語音譯其名,Espa?a讀起來類似「西班牙」。

  葡萄牙:葡萄牙共和國,Portuguese Republic。葡萄牙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而後被羅馬征服,所以英語Portugal來源於拉丁語Portus Cale,意思是「Cale的港口「。Cale可能是最早定居在杜羅河的一個部落,大概是古凱爾特語,願意已不可考。Portus演變為英語Porto,就是葡萄牙首都波爾圖。西羅馬帝國解體後,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711年,北非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滅亡哥特王朝,開始了穆斯林的統治,他們甚至進攻法國,但在732年被擊敗,歐洲避免了被伊斯蘭化的命運(法國歷史中我們講過這個「圖爾戰役」)。而後,在伊比利亞半島,基督徒展開了長達7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旨在消滅穆斯林政權,在此期間,半島內部產生了許多基督教及穆斯林政權。1139年,信奉基督教的貴族「阿方索」在混亂中建立了「葡萄牙王國」,自此,葡萄牙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國就是如今葡萄牙的雛形。到了1492年,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後一個穆斯林政權才被消滅。15世紀,東方的奧斯曼土耳其迅速興起,為了繞開土耳其人,開闢新航路,西歐開始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成為了頭號海上強國。1500年,葡萄牙人發現巴西。但隨著其他歐洲國家的興起,葡萄牙逐漸沒落。1580年,葡萄牙併入西班牙,1640年獨立,1808年被拿破崙的法國佔領,葡萄王皇室遷居殖民地巴西,1815年葡萄牙光復,皇室遷回,但皇帝之子「佩德羅一世」選擇留在巴西,並於1822年使巴西獨立於葡萄牙。1910年,葡萄牙王室被推翻,建立共和國。葡萄牙是海洋強國,在16世紀就與中國南部港口有接觸,所以其音譯帶有南方方言特點,為「葡萄牙」。

  低地國家組

  荷蘭:荷蘭王國,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荷蘭的英語全名是Kingdom of Netherland,那Holland又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Netherland的範圍比Holland大。Holland來源於古荷蘭語holt和lant,意思分別為「樹林」和「土地」。Holland本來是形容荷蘭的一個地區的,主要包含如今荷蘭12個省中的「南荷蘭省」和「北荷蘭省」,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重要城市都在這兩個省。17世紀中葉,荷蘭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當人們問起縱橫四海的荷蘭水手「你來自哪裡」時,他們會回答:Holland。所以,漢語中「荷蘭」來自Holland的音譯。而Netherland是一個地區的統稱,不但包括Holland,也包括比利時、盧森堡等地,這種說法在古羅馬時期就已存在,意思是「低地國家」,因為該區域地勢低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此地被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及西班牙統治。1568年,低地國家為反對西班牙的統治而展開 「八十年戰爭」,1648年低地國家獨立,成立「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尼德蘭荷蘭語寫為Nederland,既「低地」,英語音譯為Netherland。這個詞應該來源於古高地德語nitheraz,意思為「低的」。而後該國進入了黃金時代,成為貿易和海上強國。但隨後在與英、法的對抗中不斷失敗,並被拿破崙征服,1814年荷蘭脫離法國,於翌年與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Kingdom of Holland)。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王國,1839年盧森堡脫離荷蘭王國,剩下了一個新的「小荷蘭」,被重新命名為Netherland。所以,Holland只是荷蘭歷史上最為強大的一個地區,這個國家真正的名字應該是Netherland。由於歷史原因,Netherland這個國家在漢語中的正式翻譯是「荷蘭」,這樣容易引起歧義——比如當中國人說起「荷蘭王國」時,到底是指19世紀的那個包含比利時和盧森堡的Kingdom of Holland呢,還是如今的Kingdom of Netherland呢?所以我個人建議應該把「荷蘭」正式更名為「尼德蘭」,而「荷蘭」則恢復它的本意,既一個歷史地理名詞。總之,這個國家真正的名字顯然應該是「尼德蘭王國 。

  比利時:比利時王國,The Kingdom of Belgium。和許多西歐國家一樣,比利時最早的居民還是凱爾特人。「比利時」的英語名字Belgium源於古羅馬的一個行省,名為Gallia Belgica,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而Belgica,「貝爾蓋」這個詞來自於居住在這裡的一個凱爾特人部落,其意不可考。歷史上,比利時經過了凱爾特、羅馬、法蘭克帝國、法蘭西王國、西班牙、奧地利、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的統治。拿破崙戰敗後,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一起組成了「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發生革命並獨立,成為世襲君主立憲王國,並選擇了一位德國貴族作為比利時的第一任國王。比利時分為荷蘭語區和法語區,也有小部分人說德語。漢語音譯其名。

  盧森堡:盧森堡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Luxembourg源自凱爾特語Lucilem加上德語burg,意思分別是「小」和「城堡」。公元963年神聖羅馬帝國的阿登伯爵在此地建立要塞,從而得名,1060年,阿登伯爵的後嗣康拉德被封為「盧森堡伯爵」,盧森堡領土基本形成。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四世」被推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從而開創了「盧森堡」王朝。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中,列強重新分配拿破崙戰敗後的世界版圖,盧森堡升為「大公國」,以荷蘭國王為大公,於是盧森堡和荷蘭、比利時共同組成「荷蘭王國」。1839年盧森堡獨立,但仍以荷蘭國王為大公,1890年盧森堡徹底從荷蘭獨立。盧森堡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公國,另外歐洲還有安道爾、摩納哥和列支敦斯登三個「親王國」,但一般翻譯為「公國」。大公應該比親王要低一等,但這都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這些國家主權平等。盧森堡和列支敦斯登一樣,都是沒有被其他強國所吸收的、前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漢語音譯其名。

  不列顛組

  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大不列顛」原本是該國所在的群島的名稱,最早來源於古希臘地理學家「皮西亞斯」,他在遊歷不列顛群島時發現了一個紋身的部落,於是用古希臘語「紋身人的地盤」來形容這個地方,發音為Prettanike,古拉丁語音譯為Britannia,於是古羅馬人稱該島為「不列顛尼亞」,最終發展成今日英語的Britain,漢語音譯為「不列顛」,而「大」只是一個敬稱。不列顛的原始居民是來自今西班牙的伊比利亞人,他們建立了「巨石陣」等著名遺迹。公元前700年後,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既「高盧人」開始定居不列顛,並消滅了伊比利亞原住民。公元43年到408年羅馬人統治不列顛,並設行省。公元5世紀左右,日耳曼人的三個分支,「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分別從今天的德國、丹麥等地入侵不列顛,並把凱爾特人趕到了不列顛的邊緣地區。「盎格魯」這個發音可能來源於盎格魯人德國老家的一個地名,他們是這些日耳曼人中最為強大的,於是古英語中用Engla land既「盎格魯人的土地」來代稱這個地域,逐漸發展為現代英語的England,漢語音譯為「英格蘭」。「蘇格蘭」這個詞來源不明,有學者認為其來源於古拉丁文Scotti,是「迷霧帶來的黑暗」之意,用以命名一個在黑暗中偷襲羅馬人的凱爾特部落,逐漸演變為英語中的Scot,其土地被稱為Scotland,漢語音譯為「蘇格蘭」。「威爾士」這個詞來源於古羅馬人對一個強大的凱爾特部落Volcae的稱呼,漢語音譯為「沃爾卡」人,它可能來源於古凱爾特語中Uolcae一詞,意思為「隼」。這個部落曾經入侵過巴爾幹等地區。所以統治不列顛的羅馬人用Volcae來代指一部分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進入不列顛後,Volcae被音譯為Walha,又演變成現代英語的Walsh,漢語音譯為「威爾士」。「愛爾蘭」這個詞來源於蓋爾人的女神ériu,蓋爾人是凱爾特人的一個分支。而後這個詞演變為現代英語Irish,此地域被稱為Ireland,漢語音譯為「愛爾蘭」。英國是過去1000年中幾次合併的結果。10世紀以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士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共有一位君主,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併,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19年愛爾蘭宣布獨立,1949年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北方6個郡仍屬於英國,被稱為「北愛爾蘭」。由於英格蘭是聯合王國最為強大的成員,所以通常用英國代指整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度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都對世界有顯著的貢獻。

  愛爾蘭: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公元前700年後,來自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開始移民不列顛群島,包括愛爾蘭。而後該地被羅馬征服,公元5世紀後,日耳曼人入侵,把凱爾特人趕到了不列顛群島的邊緣,形成了今天的「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所以說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並非一個民族。「愛爾蘭」這個詞來源於蓋爾人的女神ériu,蓋爾人是凱爾特人的一個分支,如今蓋爾語仍存在,是愛爾蘭的第一官方語言,而第二官方語言是英語。而後ériu這個詞演變為現代英語Irish,此地域被稱為Ireland,漢語音譯為「愛爾蘭」。1541年英格蘭國王成為愛爾蘭國王,1801年英格蘭正式吞併愛爾蘭。1919年愛爾蘭宣布獨立,1937年成立共和國,1949年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北方6個郡仍屬於英國,被稱為「北愛爾蘭」。這主要是因為北方6郡信奉英國國教(新教的一個分支),而愛爾蘭信奉天主教。漢語音譯其名。

  維京組

  丹麥:丹麥王國,Kingdom of Denmark。在維京人活躍的歷史上,英格蘭人把他們稱之為Danes,「丹人」。這個詞猜測可能來源於古印歐語,意思是平坦的,而mark則是「土地、邊界」之意。這也許是丹麥名字的來源。不過總體看,danmark到底是怎麼來的,有很大的爭議,沒有什麼讓人信服的結論。丹麥小鎮「耶靈」有兩塊石刻,雕刻於公元10世紀,其上有古斯堪的納維亞文字tanmaurk的字樣,被認為是丹麥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名字。這個詞的發音應該也和英語danmark比較相似,也許雙方有聯繫。這兩塊石頭屬於丹麥第一位國王「高姆」和他的兒子「藍牙哈拉爾」。藍牙哈拉爾統一了丹麥,並征服了挪威。此外,哈拉爾將基督教帶入了丹麥,皈依基督教後的維京人也基本停止了海盜生涯。更有趣的是,我們手機使用的「藍牙」技術的名字就來自於「藍牙哈拉爾」,因為他是北歐著名的國王,據說其伶牙俐齒,而藍牙技術的發明者是瑞典愛立信公司。藍牙的標誌,就是古斯堪的納維亞字母「藍牙」二字首字母的組合。漢語音譯丹麥為國名。歷史上,丹麥、瑞典、挪威和冰島四國有著共同的祖先和糾纏不清的歷史。8世紀開始的維京人入侵歐洲,把歐洲先進文明帶進了北歐,促成了北歐國家的行成。1397年,為對付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漢薩聯盟」,丹麥與瑞典和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三個構成國在聯邦內享有平等地位。在聯邦成立後的125年里,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的歷史始終圍繞這個聯合展開,瑞典多次獲得獨立,但隨即又被丹麥征服。1523年,瑞典國王攻陷斯德哥爾摩,瑞典獲得獨立,隨後丹麥與挪威組成丹麥挪威聯合。在瑞典獨立後,丹麥曾兩次嘗試重新控制瑞典,第一次為北方七年戰爭,第二次為卡爾馬戰爭,但丹麥沒能如願。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丹麥淪落,瑞典崛起成為北歐第一強國。在拿破崙時代,英國視丹麥為法國的支持者而進攻丹麥,丹麥更加失勢。1814年,拿破崙滑鐵盧戰敗後,丹麥把挪威被割讓給瑞典。1905年,挪威從瑞典獨立。而冰島在13世紀後被挪威吞併,1814年後被丹麥統治,1944年建立共和國。

  瑞典:瑞典王國,Kingdom of Sweden。英語Sweden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Svítjóe,是「swedes的土地」,swedes是一個部落之名稱,具體意思不可考,有說法認為其有「某人所擁有的」之意。瑞典11世紀形成國家,并吞並芬蘭。1397年,挪威、瑞典、丹麥成立「卡爾馬聯盟」,共擁一主。1521年瑞典從聯盟中獨立。17世紀時,瑞典在「三十年戰爭」後成為歐洲強國,取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也取代了丹麥在北歐諸國中的領導地位。這場戰爭是一場複雜的宗教戰爭,主要對立面是新教和天主教。1721年「大北方戰爭」結束,該戰是新興的俄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入海口而發起的,最終瑞典戰敗,從此瑞典不再是歐洲強國。1808年在「芬蘭戰爭」中,瑞典再次敗於俄國,丟失芬蘭。1814年,瑞典在拿破崙戰爭中站對了隊伍,從衰落的丹麥手中取得了挪威,但1905年挪威獨立。瑞典的現代史比較平靜,在芬蘭戰爭後,原皇室倒台,瑞典人覺得選擇一個拿破崙能接受的人做國王最好,於是選擇了一位法國元帥,也就是說,現在的瑞典國王是法國人。漢語音譯其名。

  挪威:挪威王國,Kingdom of Norway。挪威語中這個國家的名字是Norge,在古斯堪的納維亞語中是「北方之路」的意思,所以英語也由nor加上way來表示這個意思。挪威歷史與它的兩個主要的鄰居,丹麥和瑞典糾纏不清,直到1905年,今天的這個挪威王國才正式成立,挪威人選擇了一位丹麥王子來做國王。漢語音譯其名。

  冰島:冰島共和國,Republic of Iceland。大約8世紀後,凱爾特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逐漸移民該島。當最初的移民船駛近南部海岸時,首先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冰川,即冰島著名的「瓦特納冰川」。人們對這個冰川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於是把該島命名為「冰島」。由於這個詞言簡意賅,所以和一般的情況不同,各個國家對它的翻譯都是意譯,包括漢語。冰島語與古斯堪的納維亞語非常相近,因為該島在最初發現的300年內是與世隔絕的。實際上,北歐五國除了芬蘭外,其他四國,既丹麥、挪威、瑞典和冰島的語言都極其相似,這充分說明了他們先祖的同源性。冰島在13世紀後被挪威吞併,1814年後被丹麥統治,1944年建立共和國。

  芬蘭組

  芬蘭:芬蘭共和國,Republic of Finland。公元98年,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使用了finns這個詞來代指芬蘭地區。此外,瑞典發現過3塊符文石,歷史大約一千年,其上刻有 finlonti或finlandi等字樣,表示芬蘭。符文英文寫作rune,可能來源於原始日耳曼語,意思是「耳語」,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喜歡製作符文石,以做紀念或占卜之用。如今「符文」被廣泛用於遊戲中。符文上的文字不是亂寫的,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被稱為「如尼文」。至於芬蘭國名有關辭彙的原始意義,已經無法探求。芬蘭人自稱為suomi,這來源於北歐少數民族「薩米人」,既sami,也被稱為「拉普人」,他們是北歐的原住民之一。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稱芬蘭為suomi,可見波羅的海附近的民族,歷史上以sami指代芬蘭。至於finns和sami的聯繫,已經無從知曉了。歷史上芬蘭被更先進的鄰居瑞典人統治,直到1808年「芬蘭戰爭」後被俄國控制。1917年十月革命後芬蘭獨立。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Estonia。公元前320年,古希臘地理學家「皮西亞斯」用Ostiatoi來形容愛沙尼亞,這個詞的發音與今天的國名相距不遠。公元98年,古羅馬的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使用了aestii這個詞來代指愛沙尼亞地區,並指出此地產琥珀。這個詞可能來自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esti,西部斯堪的納維亞人用這個詞形容東部人群。但愛沙尼亞名稱的具體來源還不可考。愛沙尼亞人與芬蘭人同源,其語言非常相近。作為一個小國,愛沙尼亞在歷史上飽受欺凌,曾被丹麥、瑞典、波蘭、俄羅斯等列強兼并。俄國十月革命後愛沙尼亞獨立,但二戰初期又被蘇聯吞併。蘇聯解體後,愛沙尼亞再次獨立。漢語音譯其名。

  波羅的組

  立陶宛: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立陶宛源自波羅的海的古民族,其國名說法莫衷一是。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立陶宛語中該國寫作Lietuva,源自「雨」,lietus,表示立陶宛是一個多雨的地方。立陶宛在12世紀形成民族和國家,成立了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公國。13世紀,立陶宛境內的小國普魯士與波蘭作戰,波蘭不敵,於是請求條頓騎士團幫忙,最終條頓人擊敗普魯士,把普魯士發展成一個強國(我們在德國和馬爾他的歷史中提到過這件事)。在1569年,面對條頓騎士團的威脅,立陶宛與波蘭合併,稱「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後該國逐漸衰落,在18世紀末被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逐漸瓜分,史稱「瓜分波蘭」。1795年波蘭亡國,立陶宛成為俄國的領地。一戰中被德國佔領,1918年獨立,二戰後被蘇聯吞併,1990年再次獨立。立陶宛語與拉脫維亞語是波羅的語族僅有的兩種語言,非常相似,證明了兩國民族的同源性。漢語音譯其名。

  拉脫維亞:拉脫維亞共和國,Republic of Latvia。Latvia脫胎于波羅的海古民族Latgalians,其意不可考。拉脫維亞語與立陶宛語是波羅的語族僅有的兩種語言,非常相似,證明了兩國民族的同源性。拉脫維亞歷史上主要受波蘭、德國和俄國控制,1991年從蘇聯獨立。漢語音譯其名。

  匈牙利組

  匈牙利:匈牙利共和國, Republic of Hungary。匈牙利歷史上最早是羅馬帝國的行省,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衰落,該地被其他民族佔領,最早是匈人,而後有日耳曼人、阿瓦爾人(如今的俄羅斯達吉斯坦共和國人)、斯拉夫人。9世紀,東方游牧民族馬札爾人佔領了這片土地,建立國家,成為了如今的主體民族。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入侵,匈牙利被一分為三,1699年,奧地利打敗奧斯曼土耳其,把分裂的匈牙利重新統一起來,而後匈牙利屬於奧地利。1849年,匈牙利宣布獨立,但被奧地利和俄國聯合扼殺,面對「匈獨」,奧地利不得已為之,承認匈牙利的主體性,於1867年建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一戰後,奧匈帝國戰爭失敗解體,1949年,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建立共產黨政權,1989年改名匈牙利共和國,取消一黨制。在早期佔領匈牙利的民族中,游牧民族「匈人」最有名氣。匈人既Huns,漢語音譯其名。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現在歐洲基督教文明的最東面,他們最早滅亡了一個叫「阿蘭」的國家,而後幾乎戰無不勝,「阿提拉」在位時,匈人的帝國達到鼎盛,曾迫使拜占庭人在首都簽下城下之盟,也曾兵臨羅馬,甚至還入侵過波斯薩珊王朝,可謂肆虐亞歐大陸。公元451年,阿提拉領導匈人的軍隊在今天法國香檳沙隆地區與西羅馬帝國大戰,結果失敗。這場戰役保住了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可謂歷史意義極其重大。453年阿提拉在新婚之夜暴斃,而後匈人很快被其他民族融合,以至於消失在歷史舞台上。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討論:第一,匈人是中國古代的匈奴人嗎?第二,匈人是匈牙利人的祖先嗎、Hungary和Huns有聯繫嗎?匈奴人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與漢帝國的爭奪中失敗,從而在公元48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逐漸被中國同化,而北匈奴在公元151年被東漢軍隊打敗後逐漸西遷,從此不再出現在中國史書上。350年,匈人出現在歐洲。根據歐洲歷史典籍中的記載,匈人滅阿蘭國,而《北史》中說:「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而文中對粟特國的位置描述符合《三國志》中對奄蔡的描述,而《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有人以此證明中國歷史中的匈奴就是歐洲記載的匈人。不過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證據了。匈人和匈奴人都消失在歷史中,此事死無對證。學術上並不認為匈人和匈奴人有聯繫。不過有趣的是,匈牙利人「名後姓前」,這與東方人相同,與歐洲所有國家都不一樣。關於第二個問題,答案則要簡單的多——不是。匈牙利人自稱為「Magyar」,漢語音譯為馬扎爾人。公元9世紀,來自東方的馬扎爾人在匈牙利站穩了腳跟,並且建立了強大的政權,肆虐歐洲,後被神聖羅馬帝國擊敗,改信基督教,從此融入歐洲。馬扎爾人與突厥人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他們長期保持著同盟的關係,Hungary來自於突厥語On-Ogur,意思是「十支箭」,拜占庭人以希臘語音譯,而後轉譯為日耳曼諸語。「十支箭」是指十個部落,其中有七個是馬扎爾人部落,還有三個是突厥可薩汗國的部落。我們可以說,如今的匈牙利人有一定的突厥血統,但原始的馬扎爾人絕不是突厥人,這從語言可以看出。突厥人都使用「阿爾泰語系」中的「突厥語族」的語言,而匈牙利語屬於「烏拉爾語系」中的「芬蘭烏戈爾語族」,與突厥語完全不是一回事。馬扎爾人在皈依基督教後,由原來的歐洲麻煩製造者變成了歐洲文明保護者,因為他們的領地位於歐洲東部,很多來自東方的蠻族都被馬扎爾人擋住了,沒有能進一步威脅西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馬扎爾人頑強抵抗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而土耳其人的確是突厥人,可見民族之間也並沒有什麼永恆的友誼可言。馬扎爾人建立的Hungary,漢語音譯其名,匈牙利。所以說,匈人與匈奴人的關係我們無法確定,而匈牙利這個名字和匈奴則並不相干。

  東斯拉夫組

  俄羅斯: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Russia這個詞來源英語音譯拜占庭時期的希臘語,意思是「羅斯的土地」,而羅斯寫為Rus。而Rus這個詞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可能有「划船」的意思。為什麼俄羅斯的名字與北歐的維京人有關呢?我們慢慢說——公元6世紀開始,原本居住在亞歐交界處的斯拉夫人開始向西部遷移,來到了今天烏克蘭及巴爾幹地區。由於大遷徙的衝擊,他們逐步分化為3大支系:西支稱「西斯拉夫人」,主要包括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南支稱「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東支稱「東斯拉夫人」,主要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等民族。這個民族本來並沒有統一的名稱。當時,南斯拉夫人以單詞slova來指代自己,意思是「會說話的人」,用neomi來指其他民族,就是「啞巴」的意思。由於南斯拉夫人地理位置距「拜占庭帝國」比較近,所以拜占庭人也以音譯 slova來指代這些人。由於拜占庭在文化上的強勢地位,逐漸地slova就成為整個斯拉夫民族的名字。英語演變為slavic,漢語音譯為「斯拉夫」。東斯拉夫人是距離文明國度最遠的一支,所以他們一直沒有形成國家。直到公元862年,來自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人」通過波羅的海入侵此地,征服了東斯拉夫人,以基輔為中心,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雖然成立晚,但基輔羅斯公國卻很快成為斯拉夫人中最強大的國家。正因基輔羅斯公國的出現,斯拉夫人又被稱為「羅斯人」。另外,關於「羅斯」還有一種說法—— 「羅斯」是第聶伯河一條支流的名字,生活在這裡的一個部落以河為名,並逐漸強大,所以加入這個部落的斯拉夫人都被稱為是「羅斯人」另外,古斯拉夫人有一個傳說,勇敢的兄弟三人Lech,?ech (Czech),和Rus建立了三個不同的斯拉夫國度,既波蘭、捷克和俄羅斯,所以Rus也可能是一個神話人物,後來成為民族名字。但學術上認為,羅斯這個詞是來源於北歐人的。那麼,漢語中「俄羅斯」這個「俄」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是漢語音譯的問題。羅斯是正確的說法,但與俄羅斯人最早接觸的中國人,是北部的蒙古人,實際上,強大的基輔羅斯公國就是被蒙古西征軍滅亡的。蒙古人在稱人名、地名時,習慣前面加上「額」的母音,但沒有實際意義。於是漢語中就稱羅斯為「俄羅斯」。清代曾稱俄羅斯為「羅剎」,可能是滿人比較熟悉蒙古語吧。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定該國名為「俄羅斯」。基輔羅斯滅亡後,俄羅斯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的二子拔都建立的。而後莫斯科公國崛起,蒙古勢力迅速消退。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沙皇俄國建立。沙皇,既俄語царь,是拉丁語「凱撒」的西里爾字母轉寫,讀音為「沙 。彼得大帝時期,沙皇俄國全面西化,晉陞為歐洲一流強國。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稱「俄羅斯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蘇聯成立,1991年蘇聯解體。

  烏克蘭:烏克蘭,Ukraine。這個國家最近比較火,這和其歷史有很大的關係。烏克蘭的原住民就是斯拉夫人,公元9世紀,從波羅的海而來的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和斯拉夫人一起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該國是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前身。而後基輔羅斯逐漸變成了群雄割據的散沙國家。13世紀,蒙古人滅亡了基輔羅斯,佔領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但加利西亞和沃倫公國卻沒有被蒙古人統治,這兩個公國位於基輔羅斯的西南邊境地區,該地方的人就被稱為「烏克蘭人」、即古斯拉夫語,「邊界上的人」。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原本就是同源的,其語言也差不多,字母稍有區別,18世紀後俄羅斯逐漸強大,形成了一股東斯拉夫民族向心力,越來越多的烏克蘭人覺得自己就是俄羅斯人,特別是東部地區,但西烏克蘭由於信奉天主教而相對疏遠俄國,同時西部也有很多與東斯拉夫關係較遠的波蘭人,他們屬於西斯拉夫人。1783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吞併其附屬國「克里米亞汗國」,大量俄羅斯人移民克里米亞。1919到1921年,波蘭與蘇聯就烏克蘭領土發生戰爭,最終雙方在拉脫維亞首都簽訂《里加條約》,東烏克蘭併入蘇聯,西烏克蘭併入波蘭。二戰後,蘇聯獲得波蘭的西烏克蘭領土,而波蘭獲得了德國的東部領土,三國領土向西移動了200公里。1990年,烏克蘭從蘇聯獨立。所以,就今天的烏克蘭來說,克里米亞完全就是俄羅斯人的天下,東烏克蘭對俄羅斯有很強的歸屬感,而西烏克蘭則相反。從長遠看,烏克蘭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漢語音譯其名。

白俄羅斯:白俄羅斯共和國,Republic of Belarus。Belarus是英語對俄語「白色俄羅斯」的音譯。俄語中「白」發音為「別類」,和漢語發音有些類似,但這只是一個巧合。所以漢語「白俄羅斯」既是音譯,也是意譯。白俄羅斯人與俄羅斯人一樣屬於東斯拉夫人,語言十分相似,歷史上也同屬「基輔羅斯公國」,可以說兩國關係非常緊密。為什麼叫「白」俄羅斯呢?其實,不但有白俄羅斯人,還有黑俄羅斯人,甚至還有紅俄羅斯人。在13到14世紀,日耳曼人把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稱之為「白俄羅斯人」,而把其西邊的波羅的海附近的異教徒斯拉夫人稱之為「黑俄羅斯人」。這種稱呼的原因可能是白色顯得光明純潔,而黑色則黑暗野蠻。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關於為什麼叫「白俄羅斯」人還有許多其他傳說,比如白俄羅斯人喜歡穿白衣、白俄羅斯人未被韃靼人征服等。我們再來說說什麼是「紅俄羅斯」。波蘭有些古籍中把東南波蘭和西烏克蘭稱為「紅俄羅斯。」據說,這是因為古斯拉夫人有一種叫做Svetovid的戰爭神,它有四張臉,北邊的臉是白色的、東邊的臉是綠色的、西邊的臉是紅色的、南邊的臉是黑色的,傳說這代表了四季。那麼我們只需要一個基準點,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波蘭人是「紅俄羅斯了」。這個基準點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強大的基輔羅斯公國,其中心就是今日的烏克蘭首都基輔。所以,位於基輔西邊的波蘭人,對應紅色,自稱為「紅俄羅斯人」。北邊的臉是白色的,所以被稱為「白俄羅斯」。但是南面應該是「黑俄羅斯」,這與日耳曼人稱波羅的海附近的斯拉夫人為「黑俄羅斯人」矛盾,而且也沒有綠俄羅斯人這種說法,故此種說法也僅為一家之言。前文提到了,日耳曼人給「白俄羅斯」和「黑俄羅斯」起名字的時候,已經是13世紀了,而基輔羅斯是9世紀建立的。此時羅斯早已成為了斯拉夫人的一個別稱了。其實,「白俄羅斯」應該被稱為「白斯拉夫」,由於基輔羅斯的強大,國名替代了本來的民族名,所以成了「白羅斯」,英語也翻譯為Belarus,bela(白)加上rus(羅斯),又因為漢語音譯自蒙古語(我們前文提到了原因),又變成了「白俄羅斯」。

西斯拉夫組

波蘭:波蘭共和國,Republic of Poland。波蘭名字來源於一個西斯拉夫部落Polanie,在波蘭語中是「林間空地」之意。英語又加上land,表示為該部落的土地。羅馬帝國時期,波蘭是帝國東方邊界,6世紀左右斯拉夫人逐漸遷入,10世紀,「皮亞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成為波蘭的雛形,而後波蘭內部的西斯拉夫部落之間,及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之間多有爭奪。13世紀,波蘭一位大公邀請條頓騎士團打擊其敵人,波羅的海小國「普魯士」,結果引狼入室。條頓騎士團滅掉普魯士後,自立為國,不但成了波蘭的敵人,而且發展為一個強大的王國,最終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戰勝法國,統一德意志,於是一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正式新鮮出爐了(我們在德國和馬爾他歷史中講過這個故事) 。16世紀,為了對抗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威脅,波蘭與立陶宛組成「波蘭立陶宛聯盟」,成為歐洲強權,而後逐漸衰落,到1795年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瓜分,從而亡國。拿破崙君臨歐洲後,對波蘭人的獨立事業非常同情,於是成立了「華沙公國」,但該國被法國統治,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拿破崙戰敗後,華沙公國再遭瓜分。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奧匈帝國解體,俄國發生十月革命,於是在1918年,波蘭再次建國。二戰後,波蘭繼承了德國東部的一些領土,而波蘭自身東部的領土則為蘇聯竊取(今烏克蘭西部),所以波蘭整個國家相當於西移了大概200多公里(我們在介紹烏克蘭時也講到了)。直到今天,許多著名的德國球星仍然出生於波蘭,比如克洛澤、波多爾斯基等,他們加入德國國籍後,被定義為「歸僑」,而不是「移民」。漢語音譯其名。

捷克: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波西米亞風」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種藝術風格。其實「波西米亞」就是捷克的一個地區,也是捷克的別稱,音譯自英語Bohemia,願意是「博伊的土地」,博伊是一個凱爾特部落。15世紀,很多吉普賽人流浪到波西米亞地區,於是人們一提到波西米亞就想到了吉普賽。19世紀的法國,厭倦了庸俗的藝術家們以「波西米亞」為名,借吉普賽人四處流浪的民族特性,創造了波西米亞風格,有自由、神秘、異域情調等涵義。吉普賽人是從印度北部進入阿拉伯地區,而後又進入歐洲的流浪民族。歐洲人最開始誤以為他們來自於埃及,於是就稱呼他們為Gypsy,與英語Egypt(埃及)同源。如今的波西米亞位於捷克的中西部。捷克的古居民是凱爾特人,公元4世紀後斯拉夫人遷入。公元623年,薩摩公國成立,這是最早的斯拉夫國家。從神聖羅馬帝國開始,捷克和斯洛伐克逐漸成為一個區域,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從奧匈帝國的統治中掙脫,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Czech來源於英語對波蘭語的音譯。斯拉夫人有一個傳說,獵人三兄弟Lech, ?ech (Czech),和Rus,建立了三個不同的斯拉夫國度,既波蘭、捷克和俄羅斯,所以Czech可能是一位神話人物,但此說法有爭議。漢語音譯其名。

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共和國,Slovak Republic。Slovak國名來源自民族名,slav,既斯拉夫人。5世紀斯拉夫人從東方遷移至此地,建立國家,10世紀開始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後隨匈牙利併入奧地利及奧匈帝國。一戰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併,二戰中斯洛伐克獨立,戰後再次與捷克合併。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發生民主革命,1993年斯洛伐克從捷克獨立。漢語音譯其名。

南斯拉夫組

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共和國,Republic of Serbia。塞爾維亞這個名字最早來自希臘語Σ?ρβια,意思是「Serbs的土地」。Serbs在現代漢語中就翻譯為「塞爾維亞人」,而在西方語言中最早來自公元50年的塔西陀,用以形容被高加索的一個部落。這個詞的意思還不可考證,不過塔西陀的serbs很有可能就是現在的塞爾維亞人,因為塞爾維亞人屬於斯拉夫人,他們在公元8世紀以後從南俄草原遷移至現在的塞爾維亞。北高加索和南俄草原有重疊的部分。最早以「塞爾維亞」為名的國家10世紀中葉由卡羅尼米洛維奇所建立。15世紀開始塞爾維亞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1878年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獨立,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街頭連開七槍,刺殺了正在對薩拉熱窩進行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導致一戰爆發。1918年一戰結束後,塞爾維亞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黑山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二戰結束後,克羅埃西亞人鐵托建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包括塞爾維亞、黑山、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賽哥維納、馬其頓共六個加盟國。1980年鐵托逝世,而南斯拉夫國內民族、宗教矛盾逐漸激化——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信奉天主教,而塞爾維亞和黑山信奉東正教,波黑信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馬其頓主要信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終於在1990年開始解體,到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黑賽哥維納、馬其頓先後從該國獨立。此時段發生過一系列戰爭,都是各獨立國家與塞爾維亞軍隊的戰鬥,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1999年北約轟炸駐南聯盟大使館就是在這個國家發生的。2003年,南聯盟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黑山獨立,塞黑改名為塞爾維亞。漢語音譯其名。

  黑山:黑山共和國,Republic of Montenegro。黑山在西里爾字母中寫作Црна Гора,意思就是「黑色的山」,此地在地理上也的確是連綿不斷的山區。英語中使用的Montenegro讀音來自義大利威尼斯方言,意思也是黑色的山。威尼斯共和國是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城邦國家,興起於8世紀,1866年最終併入義大利。歷史上的威尼斯曾較為強大,以貿易和海軍聞名,所以大家熟悉「威尼斯商人」這樣的稱謂。其領土也絕不僅限於水城威尼斯,而是包括今天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和黑山,所以英語會音譯威尼斯方言來代指黑山。黑山的先民是巴爾幹半島的原住民伊利里亞人,而後在公元6世紀左右斯拉夫人遷入這裡。黑山人使用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歷史也和這些斯拉夫人國家息息相關。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崛起後,入侵巴爾幹半島,黑山人堅決抵抗,成為了整個巴爾幹唯一沒有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的地方,該地也是歷史上反對奧斯曼土耳其最堅決、最徹底的。一戰後,黑山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二戰後,成為南斯拉夫共和國的一部分。1992年解體,四個加盟國,既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和馬其頓相繼獨立,唯有黑山留下了。2006年黑山舉行全民公投,從塞黑獨立。黑山人與塞爾維亞人完全是一個民族,關係也非常緊密,其公投獨立的得票率僅為55%。

克羅埃西亞:克羅埃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Croatia。克羅埃西亞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了該地區。羅馬帝國衰弱後,此地區相繼由匈奴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征服。斯拉夫人於7世紀時進入此地區。9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已基本改信基督教。1102年克羅埃西亞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讓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埃西亞君主,自此克羅埃西亞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匈牙利於1409年把達爾馬提亞地區(即克羅埃西亞的沿海部分)賣給威尼斯共和國,著名的馬克·波羅就出生於克羅埃西亞,但因此而被認為是威尼斯人(我們在黑山歷史中也介紹過此事)(我們還講到了兩個克羅埃西亞名人,一個是南斯拉夫領袖鐵托,另一個是建立聖馬利諾的馬力諾)。1526年,奧斯曼帝國擊敗匈牙利,匈牙利雅蓋洛王朝隨之崩潰,克羅埃西亞地區由奧斯曼土耳其所兼并。匈牙利剩餘地區由奧地利接管。19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已全部由奧地利所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旋即崩潰。克羅埃西亞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羅埃西亞成為了軸心國的傀儡國,稱為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又重新成為由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91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獨立。比較特殊的是,一般的斯拉夫人都信仰東正教,但是克羅埃西亞信仰天主教,所以克羅埃西亞人雖然使用塞爾維亞語,但文字是拉丁字母。英語Croatia來自於拉丁語DUX CRUATORVM,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公元9世紀的一塊石刻上,用以描述這片土地,它可能來源於古斯拉夫語。至於這個詞的真正意思,有許多種說法,比如古哥特語、古波斯語等,不過這些語言早就滅絕了。所以Croatia和DUX CRUATORVM到底是怎麼來的,完全沒有共識。漢語音譯其名。

斯洛維尼亞:斯洛維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Slovenia。國名是古斯拉夫語中land of slavs之意,既斯拉夫人的土地。在遠古時代,斯洛維尼亞的居民為古凱爾特人及古伊利里亞人。羅馬帝國經過長達兩百年與當地民族的衝突以後,於1世紀時開始對該地進行統治,並在當地建立的多個城市。從6世紀起,斯洛維尼亞民族的祖先古斯拉夫人漸漸在此地定居。7世紀時當地興起了第一個斯洛維尼亞族國家。745年該國由法蘭克帝國吞併,許多斯拉夫人自此轉信天主教。14世紀時斯洛維尼亞大部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後屬奧匈帝國。1918年,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旋即崩潰。斯洛維尼亞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斯洛維尼亞大部分由德國及義大利所兼并,戰後又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重歸南斯拉夫。1991年,斯洛維尼亞正式宣布獨立。漢語音譯其名。

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黑是由波斯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組成的國家,曾是南斯拉夫的加盟國。15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入侵該地,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南斯拉夫人成為了穆斯林,這些人被稱為「波斯尼亞人」,而克羅埃西亞人則信天主教,塞爾維亞人信東正教,但波斯尼亞人仍然使用和塞爾維亞人一樣的文字語言,不過由於政治原因,他們自己稱為「波斯尼亞語」。波黑由「波黑聯邦」(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和「塞族共和國」(塞爾維亞人)組成。「波斯尼亞」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10世紀拜占庭帝國的典籍中,指代該地區的一個小國家。此詞有可能來源於古拉丁語,也可能是古伊利里亞語。(伊利里亞是巴爾幹半島的原住民,非斯拉夫人)其意思可能是「流水」。在今天,波黑境內有河名為「波斯尼亞河」。「波斯尼亞」國名來自於河名,還是河名來自於國名,不可考。「黑塞哥維納」是古高地德語,意思是「公爵之地」。該公爵指Stjepan Vuk?i?,他於1448年被神聖羅馬帝國封為「聖薩瓦和塞爾維亞之公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都是地理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漢語簡稱該國為「波黑」。1992年,波黑從南斯拉夫獨立。漢語音譯其名。 馬其頓: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馬其頓是古希臘北部的一個城邦,儘管古希臘不把它視作文明希臘的一部分,但現代考古發現馬其頓人是伊利里亞人、多利安人和色雷斯人的混血,至少多利安人還是一個說希臘語的民族。馬其頓名字在希臘語中寫作Μακεδον?α,詞源是古希臘語的形容詞μακεδν??,意思是「高的」,可能是指當地居民。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城邦崛起,逐漸將因內戰而四分五裂的希臘統一起來,亞歷山大大帝就是馬其頓人,其建立的帝國深遠影響了人類的文化和歷史(我們在希臘歷史中提到了)。不過如今這個馬其頓共和國和當年的馬其頓並沒有什麼關係。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崩潰,馬其頓被其部將統治,後又被羅馬征服。公元5世紀後,斯拉夫人遷入該地,逐漸地,馬其頓北部以斯拉夫人為主,而南部以希臘人為主。而後幾個世紀,馬其頓主權在保加利亞、拜占庭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換,15世紀又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於是很多人皈依伊斯蘭教。19世紀,保加利亞、希臘和塞爾維亞因馬其頓而展開了兩次巴爾幹戰爭,最終馬其頓被三國瓜分,塞爾維亞基本獲得了馬其頓北部的斯拉夫地區。一戰後,馬其頓和塞爾維亞一起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1991年馬其頓與南斯拉夫和平分手。這個新馬其頓是以斯拉夫人為主要民族、以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以斯拉夫語族的馬其頓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歷史上的馬其頓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事實上,就連「是否有馬其頓語」也是有爭議的,因為其充其量只能算作保加利亞語或塞爾維亞語的方言,其發音很接近保加利亞語,其文字很接近塞爾維亞文。因為馬其頓使用這個名字,希臘非常不爽,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亞歷山大的馬其頓代表了希臘的輝煌,而斯拉夫人用這個名字做國名,顯然沒什麼說服力。最終,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字進入聯合國。馬其頓在這個國家的名字中,主要是地理概念,而不是文化概念。所以關於「亞歷山大到底是希臘人還是馬其頓人」這個問題,可以肯定的說,亞歷山大是馬其頓人,也是希臘人,但他絕對和現在這個馬其頓沒關係。漢語音譯其名。

阿爾巴尼亞組

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Albania。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天文學家,叫「托勒密」,他生長在埃及,但卻是希臘人。托勒密在公元150年繪製了一張地圖,其中用希臘語在今天阿爾巴尼亞的位置標註了一個「伊利里亞」部落,英語發音類似Albania,逐漸流傳至今。「伊利里亞人」是古代巴爾幹半島的原住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他們逐漸被遷入的斯拉夫人同化。阿爾巴尼亞人認為他們是伊利里亞人的後裔,不過沒有太多的證據去支撐這一觀點。但阿爾巴尼亞人使用的阿爾巴尼亞語,不同於希臘語或者南斯拉夫諸國的語言,它是印歐語系中獨立的一個語族,這反映出阿爾巴尼亞人區別於希臘人和斯拉夫人的獨特性。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在15世紀的侵略,阿爾巴尼亞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阿爾巴尼亞族是前南斯拉夫地區的一個重要民族,和塞爾維亞族(信奉東正教)、克羅埃西亞族(信奉天主教)三足鼎立。南斯拉夫解體後,阿族、塞族和克族大打出手,造成了許多災難。漢語音譯英語的Albania為「阿爾巴尼亞」。如今,阿爾巴尼亞與塞爾維亞仍然在為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地區進行主權爭奪,科索沃地區主要民族為阿爾巴尼亞人。注意要區分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巴爾幹原住民,而波斯尼亞人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斯拉夫人(我們在波黑歷史中講到了)。歷史上,阿爾巴尼亞曾是希臘殖民地,在公元前146年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4世紀末先後被拜占庭帝國和斯拉夫人佔領。1415年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阿爾巴尼亞在奧匈帝國的扶植下,宣布獨立,其目的是阻止塞爾維亞取得出海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奧匈、意、法軍佔領。二戰中先後被意、德侵佔。1944年獲得解放。1946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宣布放棄一黨制,建立多黨制。同年4月26日更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是東歐國家中最後一個結束共產黨執政的國家。

保加利亞組

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共和國,Republic of Bulgaria。保加利亞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而後被色雷斯人取代。6世紀後,大量斯拉夫人來到這裡,與少量講突厥語的「保加爾人」融合,產生了保加利亞人。保加爾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在7世紀,他們聯合斯拉夫人等民族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帝國,與拜占庭分庭抗禮,甚至強迫拜占庭向其納貢,後在14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亡。「保加利亞」這個詞應該來源於突厥部落保加爾,所以名字應該是古突厥語,可能是「混合」的意思。但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雖然保加爾人很可能是保加利亞名字的由來,不過如今保加利亞的主體民族並不能說是突厥人,而且保加利亞語也不屬於突厥語系,而是斯拉夫語系,並使用西里爾字母。受拜占廷影響,保加利亞人信奉東正教。1878年俄土戰爭後,保加利亞從奧斯曼土耳其獨立。二戰後保加利亞被劃入蘇聯的勢力圈。1946年廢除君主制,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隨著東歐劇變,1990年保加利亞決定實行多黨制,11月大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從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達契亞組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共和國,Romania。羅馬尼亞最早的居民叫「達契亞人」,他們是色雷斯人的一支,「色雷斯」的英語「thrace」來自於古拉丁語,詞源是古希臘語,可能是對閃米特語的音譯,也可能來源於「麻煩的」這個意思。色雷斯人在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如今已經被其他民族融合了,古羅馬的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就是色雷斯人,而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出生於色雷斯地區。公元2世紀後羅馬尼亞被羅馬帝國吞併,設行省,東西羅馬分裂後,此地屬拜占庭帝國。一般的東歐國家以斯拉夫人為主體民族,但羅馬尼亞例外,他們是達契亞人與羅馬人的後裔,所以羅馬尼亞國名也和羅馬人有關。在16世紀,義大利人在形容這片土地時最早使用了Roumania,意為「羅馬的公民」。東羅馬帝國逐漸衰落後,羅馬尼亞出現了三個地方政權,既「瓦拉幾亞」(中部)、「摩爾達維亞」(東部)與「特蘭西瓦尼亞」(西部)。其中「摩爾達維亞」 就是如今「摩爾多瓦」的前身。16世紀開始,他們先後依附於奧斯曼土耳其。其中瓦拉幾亞有一位大公,名為「弗拉德三世」(1431-1476),他在與土耳其人作戰時,把土耳其戰俘穿在木樁上處死,後來對反對自己的同胞也採用同樣方式,殘忍至極,人們稱其「嗜血」。400年後的1879年,愛爾蘭小說家斯托克以他為原型寫了一本小說《德古拉》,描寫吸血鬼,從此該種怪物一炮而紅。話說回來——1858年,歐洲列強為限制俄羅斯崛起而發起的「克里米亞戰爭」落幕,為了掣肘俄羅斯,在法國的鼓吹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在1859年合併,合併後的新國家名字就是「羅馬尼亞」。而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則一直被地理位置較近的奧地利、匈牙利及奧匈帝國控制。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特蘭西瓦尼亞被併入羅馬尼亞。二戰結束後,「摩爾達維亞」被蘇聯吞併,成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此後,羅馬尼亞版圖基本形成,並走入社會主義陣營,成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羅馬尼亞發生革命,拋棄社會主義體制,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在其周邊的東歐諸國中比較另類,首先其人種不是斯拉夫人,第二其語言也不是斯拉夫語族,而屬於羅曼語族,與義大利語、法語同族,發展自古拉丁語。漢語音譯其名。

摩爾多瓦: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 of Moldova。Moldova名字來源於Moldova河,是摩爾多瓦的古代中心。傳說中一位古代國王在此打獵,其愛犬Molda死於河谷間,河因此得名。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同文同種,都是色雷斯人的一支達契亞人和羅馬人的後代。東羅馬帝國逐漸衰落後,羅馬尼亞出現了三個地方政權,既「瓦拉幾亞」(中部)、「摩爾達維亞」(東部)與「特蘭西瓦尼亞」(西部)。其中「摩爾達維亞」 就是如今「摩爾多瓦」的前身。二戰結束後,「摩爾達維亞」被蘇聯吞併,成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6月改稱為「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摩爾多瓦獨立。漢語音譯其名。

至此,歐洲被廣泛承認的44個國家的國名和大致歷史就介紹完畢了。

推薦閱讀:

三百年皇帝脈絡明朝簡介
道教的部分法器簡介
京華古迹尋蹤--陳 果 北京舊聞叢書 (簡介)
上古正神帝俊簡介
紐西蘭簽證需要什麼資料?紐西蘭簽證簡介

TAG:歷史 | 國家 | 歐洲 | 來源 | 歐洲國家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