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神秘、神妙的西蜀文化

神奇、神秘、神妙的西蜀文化建設西蜀特色文化城市《 光明日報 》( 2012年09月13日 15 版)

譚繼和 四川省社科院博士後導師、重點學科「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災後重建旅遊與文化產業專家組組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巴蜀文化,擔任《巴蜀文化通史》主編,《巴蜀全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完成課題主要有「四川省政府文化發展旅遊報告」、「四川省文化資源與文化強省研究」。主要著作有《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脈》《仙源故鄉》。主編有《文化天府系列》《建國五十年四川文史書系》《天府神遊》。主要策劃工程有《成都天府廣場蜀文化十二體系景觀》等。

清涼味江 左慶雲攝

素有川西名園之稱的罨畫池,位於崇州,始建於唐代。

古蜀州新貌 堯培林攝

崇州街子鎮,已有一千多年的建置歷史,反映清代西南小鎮風貌。 劉朝偉攝

演講人:譚繼和時間:9月7日地點:崇州·西蜀文化光明論壇

主持人范毅(崇州市委書記):

「西蜀文化·光明論壇」今天在崇州舉行,這既是弘揚西蜀文化的一次盛會,又是崇州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對於挖掘崇州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川西本土文化,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崇州,地處美麗富饒的川西平原,自古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美譽。崇州幅員1090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67萬人,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衛生先進城市和成都平原都市群重點發展的中等城市。

蜀學是國學的一大門類,清末以來,研究西蜀文化就始終不斷。中共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為我們今天研究、挖掘、整理、保護和弘揚西蜀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在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發展、抓民生、抓和諧。基於此,崇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建設「西蜀文化特色城市」的發展定位和「文化繁榮」的發展戰略。在崇州召開的西蜀文化光明論壇,就是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的有力舉措。

傳承文化之魂,建設人文崇州,西蜀文化是獨特的支撐。為此,崇州將大力實施「文化繁榮」戰略,緊緊圍繞成都建設「文化之都」的宏偉目標,加快西蜀文化的傳承、挖掘和繁榮。同時,結合崇州實際,釐定文化發展「公益性」與「經營性」的楚河漢界,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比翼齊飛,推動「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提升西蜀文化繁榮發展的創新力,提升文化對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走出一條西蜀文化重塑與繁榮的「崇州路徑」,不斷豐富崇州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讓崇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生機勃發。

「西蜀文化」,是誰最早提出來的?根據我的考察,是郭沫若於1934年7月9日在致當時成都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林名鈞先生的信中提出來的。

當時林名鈞與葛維漢[美]正在主持廣漢玉器坑的發掘工作,郭沫若非常稱讚。他根據這一發掘,提出了「西蜀文化」的概念,認為「西蜀文化很早就與華北、中原有文化接觸。在殷代甲骨文上就載有『蜀』稱,武王伐紂時,蜀人協助周王作戰」。

近80年來,「西蜀文化」的考古工作已經有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不同凡響的驚人發現,研究工作也由狹義的「四川史前文化」擴至由古及今的廣義西蜀文化。所以,現在專門提出研究「西蜀文化」的課題,不僅這個概念是可以成立的,而且是巴蜀文化大區系內部再分若干特色小區加以研究所必需的,也是今後整個巴蜀地域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方向。「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這正是我們提出「西蜀文化」的概念,以達到對整體巴蜀文化加以分區研究目的的原因,殷望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

西蜀文化的基本特徵

「西蜀文化」是巴蜀文化共同體內,以成都平原為中心,擴而及於三蜀地區,具有獨立而神秘的始源和神奇神妙為特色的發展歷程,並具有從古及今的歷史延續性和連續表現形式的、與巴文化同為巴蜀雙子星一翼的文化。

西蜀文化經過從古至今幾千年的積累,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從文化的根本性質考察,其特色的成因來源於西蜀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兩種文明基因的互動和融匯,也就是鄉村農業自然經濟與城市商業經濟矛盾對立統一的運動。它具有生活方式的靜穆與靈動、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兩重性:一方面,西蜀文化是誕生和發展於農業社會時期的靜態的文化,如同中華傳統農耕文明一樣,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另一方面,西蜀文化因為水利的發達、河網的密布,棧道與笮橋的「無所不通」,形成古典城市工商業的繁華與興盛。所以,它又是充滿活力的古典工商城市的動態文化,有著強烈的衝出盆地、開放市場和探求知識的慾望。這種動與靜的結合,活態開放與靜態封閉的對立統一,封閉中有開放途徑(例如西南絲綢之路和棧道向外的拓展和交流)和開放下有封閉心態(例如成都城名兩千年不變,城址三千年不遷)的對立統一,就是西蜀文化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動力,是西蜀文化最大的歷史個性。

蜀人歷來柔弱褊陒、黠慧多智,好文雅一面多一些,而巴人歷來強悍勁勇、質樸率真,崇剛武多一些。以成都人為代表的西蜀文人思維細膩,追求完美;以重慶人為代表的巴人善於創業,開拓進取性強。「蜀出相,巴出將」,二者剛柔相濟,相異而又相和,相反而又相成,將這相互矛盾的因素融鑄在一起,就會變成突破傳統又善於守成的積極力量,體現了巴蜀文脈傳承的和諧包容的整體性。所以,這裡論述西蜀文化的特徵,事實上很難離開巴文化,更離不開整體的巴蜀文化,它們之間又表現出很多共同的特徵。在這裡,只就西蜀文化一面,側重談一談它突顯出的特徵:

第一、「都廣之野」是中國農業的一個起源地,它以治水為特徵,以江源文明為標誌,孕育和發展出優越秀冠的天府農業文明,這是西蜀文化第一個特徵,也是最主要的特徵。

古蜀農業文明的起源是從岷山河谷,包括成都平原、臨邛(今邛崍)、江原(今崇州)、南安(今樂山)這一三角地帶開始的。蒙文通師在《巴蜀史的問題》一文中曾專門加以論證。他認為「中國農業在古代是從三個地區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是關中,一個是黃河下游,在長江流域則是從蜀開始的」。他主張「農業是從江源入成都平原的,江源、臨邛,正是岷山河谷,蜀的文化可能從這裡開始」。岷山河谷就是「廣都之野」,成都平原就是它的中心,這裡是蜀文化即江源農業文明的起源地。其起源的次第,從都江堰治水開始,次發展到臨邛和江原,再發展到溫江和雙流(古廣都)。溫江「因雪水自此始溫」而得名,表明最早的優質農業是在溫江出現的,因岷山雪水到溫江等成都平原腹心地帶,才更適宜於灌溉。正因為這裡是農業起源地,才出現了《山海經》記載的周人農祖后稷葬於都廣之野的傳說和蜀人農祖杜宇與朱利相會於江原(今崇州)結為夫婦的傳說。西蜀農業起源時代是同大禹、鱉靈、李冰相繼治水的文化聯繫在一起的。在這個基礎上才發展出特色鮮明、優越秀冠的天府農業文明。所以,西蜀出現了農耕時代特別悠長、農耕文化特別鮮明的面貌,它成為西蜀文脈基本性質及其展現面貌的決定性因素。直到近現代進入工業社會後,農耕文明這一決定性因素還對西蜀城鄉文明與生態文態,直到西蜀人心理狀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習俗起著根深蒂固的作用。說到西蜀文化的特徵和優秀部分,我們還不得不回歸漫長的天府農耕社會中去追尋。

第二,蜀人心向中原,認同華夏一系的民族凝聚力起源很早,這同神奇的西蜀山水有一定關係。西蜀山水的神奇,引發蜀人對蜀中神奇自然世界無邊嚮往和熱愛的文化心理。劍閣山石角北向趨於中原的自然地勢,引起蜀人自古即心向中原、認同中原的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蜀人的傳統歷史很早就同黃帝、顓頊、大禹相聯繫,同中原和黃河文化的認同與向心凝聚,從古至今在思維和心理上都非常緊密。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這正是古杜宇方國的「前門」。王勃「采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驚嘆劍閣山水「亦宇宙之絕觀也」。「宇宙絕觀,優遊天府」,顯示出西蜀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這是對蜀人熱愛鄉土山川的文化心理的最佳描繪。杜甫把這一條蜀道形容為「天路」。「宇宙之絕觀」的「天路」是金牛道、劍閣道第一大神奇的特色。

最奇異的是劍門山峰頭石角皆向北俯首,有趨於中原的自然之勢。杜甫《劍門》詩:「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杜甫以心向中原的文化心理觀察出石峰石角皆北向的奇特自然景象,故《九家集注杜詩》認為這是寫「劍山石皆北向,如拜伏狀」,「地勢雖險而有趨中原自然之勢」,「有面內(即面向中原)之義」,「示朝上國而不背之也」。這種心向中原凝聚的心理,就是今天廣元、劍閣一帶朝天嶺、朝天程、朝天峽、朝天關、朝天驛、朝天水驛等名稱的由來。「向帝都者謂之朝天門也」,朝天者,朝向中央王朝也。

特殊的向北傾伏的自然地勢,易於使蜀人神與物游,聯想而生北向中原中央王朝的文化心理,在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和凝結的牢固鏈條上增加了新的形象思維結晶和歷史閃光點。在西蜀的歷史語境中,蜀人自古即是黃帝、昌意、顓頊一系降居江水、若水,夏禹興於西羌,蜀人自古即是華夏族中原文化體系內翼生出來的。這種心向華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即培毓發展。這也是西蜀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第三,從物質文化層面講,有以下三大特徵:

(一)建築樣式上的巢居文化。杜甫在西蜀注意到了特殊的巢居文化:「殊俗狀巢居」,「野人半巢居」,「可憐處處巢居室」,「峽人鳥獸居」,這是從劍閣到成都府再到夔州僚人的巢居文化。在中國巢居文化發源地中,以古江源的石室雕樓和西蜀地域的巢居文化最有特色,源遠流長,綿亘數千年之久,發展序列清晰,既有干欄——樓居系統,又有邛籠——碉樓系統。今岷山藏羌碉樓即其遺風。當然,巴地也是從巢居文化發展起來的。

(二)棧道與笮橋為特徵的交通文化。早在古蜀時代即有隴蜀金牛道開鑿。「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五丁力士開山辟棧道的神話,是蜀人源遠流長的棧道文化的寫照。到秦漢時,蜀棧道達於極盛階段,「四塞之國,無所不通」,是蜀人衝出四川盆地,促進古代四川開放的重要動力。笮橋即竹繩橋,是西蜀交通文化上一大首創特色。首創者因而被稱為「笮人」,與邛、冉、駹、徙、榆等人一起,成為古蜀大地上的主要土著部族。

(三)林盤為特徵的農耕人居文化。林盤是蜀人川西平原人居的特色。

第四,從精神層面講,西蜀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它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貢獻。

(一)仙源故鄉。從道教之源看,神仙說最早起源於蜀,古蜀是仙源故鄉。傳說的古蜀三王蠶叢、柏灌、魚鳧「皆得仙道」,杜宇與開明二帝皆魂化為飛仙的杜鵑與升天的開明獸。東漢張陵的天師正一道,就是在古蜀仙道的基礎上創立的。西蜀是道教的誕生地。

(二)「天數在蜀」與「易學在蜀」。春秋時資州人萇弘明天文,為孔子之師。漢有閬中落下閎,唐有李淳風、袁天罡等。曆法、卜算、陰陽之學,是蜀最早的土著學問。「易學在蜀」,這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的話,稱讚四川易學傳承有獨到特色,連販夫蔑叟都懂易經。漢代嚴君平、揚雄的「太玄學」和晉代范長生的「蜀才易」,唐代的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明代的來之德的象數易學世傳於蜀。

(三)「西蜀自古出文宗」。很多文化巨人出生或生活在西蜀,由西漢賦聖司馬相如開其端,後有漢代「孔子」揚雄、唐代文宗陳子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文章獨步天下」的蘇軾、劍南詩宗陸遊、明代文壇宗匠楊慎、清代函海百科李調元、性靈南宗張問陶,直到現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吾蜀擅宗匠,天地有大文」([宋]張翥:《謁文昌閣》),這些文壇宗主多出於蜀,或雖不是蜀人,卻是蜀山水與文化熏陶而成就的「天下第一秀才」。

(四)「才女在蜀」。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中專門寫了一回「女秀才移花接木」。他在其中盛讚「蜀中女子自古多才」,他還把王昭君稱為「成都姑娘」。從卓文君到武則天、楊貴妃、浣花夫人、花蕊夫人,直到黃崇嘏、黃娥,都是蜀中才女。

(五)「菩薩在蜀」。「菩薩在蜀」是唐代的故事,這裡用來說明禪宗在西蜀的發展。佛教向有「言禪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禪」的說法,就是指西蜀在禪宗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當六祖在嶺南創立禪宗南派的時候,六祖的師兄弟智詵則在資中創立了凈眾——保唐禪系,是兼融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的蜀中禪系。什邡人馬祖道一則進一步弘揚了六祖慧能一系,提倡「平常心是道」,創立禪林制度,使禪宗生活化、人間化,成為禪宗八祖。

(六)「儒源在蜀」。大禹興於西羌,創作「洪範九疇」,根據他的治水經驗,提出五行以水為首,水被視為文明之母。大禹是儒學之祖,興於西蜀。總起來看,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方面,西蜀是仙學之源、道教之源、儒學之源,西蜀人做出了開源性的貢獻。在禪學方面,西蜀人則作出了奠基性貢獻。

把上述諸方面綜合起來說,西蜀具有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資源相融的綜合性,呈現出自然與文化結合的「三神」特色: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文化世界無盡的神秘,心靈與民俗世界無窮的神妙,這是西蜀最大的文化資源,是西蜀特色文化的歷史優勢。

(一)城市神韻建設。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特色是城市的標誌,城市最大的特性是文化性。美國城市史學家喬爾·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一書中認為「神韻」(又稱「神聖」)是所有城市的第一標誌。「神韻」就是文化性,是城市文明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體現城市個性和特質的永久性的城市印記。各個城市的性格和神韻各不相同,歷史印記也就不同。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印記出現在古巴比倫,其城名寓意是「眾神之門」,這是該城市的永久印記和文化特色。世界性城市巴黎的城市文化特色標誌有兩個區域:一個是羅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和奧賽博物館組成的「文化三角區」,這個區域是歷史性的。另一個是由歌劇院、香榭麗舍大街和德方斯組成的「第三產業金三角區」,這個區域是現代性的。這兩個區域是現代化城市巴黎的心靈、神韻和獨特的風俗習慣的實體代表。每個城市差不多都有體現自己個性、特色和神韻的實體或遺產作為該城市的代表。

四川省城市化率已達50%以上,西蜀城市化率更高,正面臨「特色危機」的高危期階段。因此,在當前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保護城市歷史印記,追尋城市文脈和內涵,加強城市神韻建設,發展各自城市的個性,規劃和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是一項具有十分緊迫性和重要性的工作。

(二)不同類型城鎮的特色文化建設。

西蜀古鎮從明代以來共有4100餘座,至今尚存的也有1400餘座。這些鄉鎮的形態,由於西蜀沒有北方鄉鎮那樣聚集在一起的村莊,漢區農家多是散戶零星居住,故呈現為鄉鎮聯排店居與林盤文化相結合的形態。這種形態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就成為今日西蜀鄉鎮獨異於他處的特色。西蜀古鎮多將街市、場鎮、商埠、水陸碼頭、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聚集為一體,形成多元一體的城鎮布局,人文內涵極其豐富。例如崇州崇陽鎮、青白江城鄉鎮等因文廟、書院的存在,文脈未斷,原來就是國學古鎮型。這些歷史悠久、風格各異的名城和古鎮,如明珠般鑲嵌在「天府之國」的千里沃野和青山綠水之間,是西蜀鄉土文化特色最典型、最生動、最直觀的寫照。

但西蜀城市的特色塑造,確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

1.城市建設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盲目追求與國際接軌,犧牲城市自身傳統特色的「誤區」,城市風貌形象塑造上未充分研究和利用自身的特色要素,特色建設不足或喪失,趨同發展,千城千鎮一面,缺乏特色競爭力。

2.各自為政,以行政區劃分割打造城市形象,多隻注重本地資源,各自封閉的低層次開發多,整合區域資源,整合區域特色少,聯動打造缺乏。

3.不少城市傳統街道格局的古城風貌和城市街區的人文脈絡和肌理,因舊城改造和城址變遷而在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的建設思路中成點成片成街區的消失,建築物與構築物群落的傳統風貌和主色調失落,地方特色退化,審美追求與文化認同迷失。區域環境與空間節點呆板單調,人性為本的親和力失落。

4.城市設計陷入「特色危機」,迷信洋公司設計,文化地標貪大求洋,缺乏本土性,甚至出現附會歷史、編造歷史,進行低層次開發的現象。

這些問題都源於對城市神韻建設即城市文化特色建設缺乏認識,因而不善於正確處理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的矛盾,這是當前最主要的問題。

「西蜀」和「巴蜀」作為地域名稱同時始見於秦漢

林向(四川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文獻最早記載的地域名稱「西蜀」和「巴蜀」目前能查到的,當屬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時李斯的《諫逐客書》。文中提到:「(秦)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攻上郡,南面取漢中」,後面又說若拒用非秦之所產,則「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可見前面的「巴、蜀」具體指巴國、蜀國之地;後面則是與「江南」之地對稱的「西蜀」之地,是一種泛稱,應該是同義的。

西蜀歷史文化特徵

何一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導)

西蜀為蜀地的別稱,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與其他區域相同的文化內核,同時也逐漸具有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主要表現在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等方面。

西蜀文化與都江堰水文化

張家釗(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員)

近年來岷江上游出現了水電無序開發的現象,一座座水電站在岷江上拔地而起,已經嚴重影響到岷江的水資源,值得加以重視和及時解決。一旦岷江水資源出現危機,那麼西蜀文化和都江堰水文化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關於西蜀文化的幾點認識

施權新(崇州市文管所)

西蜀處於羌漢連壤之地,受羌、蜀文化和夏周文化的影響,必然有這些文化元素。西蜀文化是開放、包容性很強的文化,由土著和移民文化融合,形成「悍勇」「尚文」「淳樸仁厚」的特點。

崇州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葉浪(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崇州市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都文化甚至四川文化的部分特徵性元素都與崇州文化直接關聯。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同志指出:「城市的發展過程應當是有機更新的過程,而不是無機更換的過程,區分標誌就在於那些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最核心的文化精髓是否得到了有效傳承和有序開發」。舉辦「西蜀文化·光明論壇」,正是對崇州乃至成都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最核心的文化精髓進行有效傳承的生動實踐,必將有力推進西蜀文化研究,推動西蜀文化傳承、挖掘和繁榮,為成都文化建設添彩、為四川文化建設增光。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軍事評論員宋忠平稱稱「文化枯井現象讓《芳華》有了市場」?
中國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根河市)
達芬奇畫作《救世主》是如何被發現和修復的?
鎮元子的地位有多高?
歷史上或者民間關於桂花的傳說有哪些?

TAG:文化 | 神秘 | 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