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是怎樣被念歪的?

《道德經》是怎樣被念歪的?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通篇的總綱。此十二字弄不懂解不通,全篇就無法讀懂解通。從古到今,有多少人注釋過《道德經》我們無法計數,正如白岩松所說:「《道德經》長期以來是被中國人誤讀的。」老道讀過的兩百多個版本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版本一開言便陷入了「道不可言說」的誤區。他們把「道可道,非常道」解讀為「道不可言說」,或「常道不可言說」。如韓非子說:「道不可道。」王弼說:「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王安石說:「道是不可言說的。」宋徽宗說:「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任繼愈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的道。」馮友蘭說:「可以言說的不是永恆不變的道。」陳鼓應說:「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這種開言便陷入「道不可言說」,進而把「常道」解釋為「永恆不變之道」的解讀誤區,為人民大眾進入大道之門人為的設置了障礙。正是這種「不可知,不可言」的解讀念歪了《道德經》,把一部本來易知易行的經典弄得如天書,似迷宮,玄達兩千多年。正是這種「永恆不變之道」的曲解抹殺了老子之道活的靈魂,世間一切事物生滅無常,變化萬端,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永恆不變之道」,老子之道活的靈魂恰恰在於他是變化之道、運行之道、生生不息之道。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道不可道」、「道不可言」,那麼老子為什麼還要寫《道德經》一書?既然「道不可道」、「道不可言」,那麼老子是說的可言之道,還是不可言之道?如果是不可言之道,老子為什麼給說出來了呢?既然你們認為「道不可道」、「道不可言」,那麼為什麼還要著書立說,在那裡喋喋不休地去說那「說不出來的道」呢?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古今版本之多一般人難以想像。有學者考證光「校訂本」就有三千多種,解讀本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歷代解老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讀不懂的譯文,出現那麼多自我矛盾的注本?從漢朝的王弼到明清時代的譯註之作,大多為儒生所為,自覺不自覺地以儒解道,使他們的譯本帶著濃重的儒學味道。這期間也有一些譯本是佛學高人所作,他們自覺不自覺地以佛解道,使譯本帶著濃重的佛學味道。而現代的譯本則大多數是哲學界的名家所作,他們又自覺不自覺地以哲學解道學,而使他們的譯本帶著濃重的哲學味道。是的,道學、儒學、佛學、哲學,到了至高境界的確有相通之處,但畢竟各有其道,各行其道,不能混為一談。老子的確講了一些哲學,但《道德經》畢竟不是專門講哲學的著作。所以古往今來《道德經》的譯註本雖然很多,但真正以道解道,以老解老的版本卻是如鳳毛麟角,《道德經》被念歪也就在所難免了。

靈寶函谷關《道德經》碑

雖然絕大多數學者步王弼的後塵成為「道不可言說」的盲從者,但也並不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解讀者,這些人與第一種觀點針鋒相對,把「道可道,非常道」解讀為:「道是可言說的」,但在「常道」的解釋上,又不盡相同。唐玄宗說:「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唐玄宗這裡的:"萬物之由徑",即可應用於物;"不常於一道",即不是常用一道而不變。司馬光說:「世俗之談道者,皆曰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道德真經論》)朱熹說:「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周生春說:「道是可以表達的,它不是普通的道。如果道不可言傳,那麼《老子》五千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註譯》)郭世銘說:「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也就是說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時別人也在講道,不過老子認為他們講得都不對,現在要重新來講。」(《老子究竟說什麼》)朱謙之說:「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實則《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也。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老子校釋》)

專訪張緒通博士

張緒通認為,根據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言有宗」、「正言若反」、「道沖而用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以道佐人主」等等,這「道」不僅可以言說,可以闡明,而且可以踐行,可以應用。因此,「道可以言說」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可對「常道」的解釋上就出了問題,不論是本著「六經注我」的原則,憑藉自己的想像力與思辯力,創造或嫁接出一個「常道」的意義來;還是本著「我注六經」的原則,從《道德經》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後把它們「栽」到「常道」身上去。兩種解釋都難以令人信服。張緒通說: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個專有名詞,應該著重研究這個「非」字。「非」字可以當作「不是」解,可以當作「錯誤」解,也可以當作「無、沒有」解。考諸古代《書經·大禹謨》:「後非眾,罔與守邦。」孔穎達疏:「君非眾人無以守國,無人則國亡。」《元史·食貨志》:「民非食貨則無以為生」諸例,都是把「非」字當作「無、沒有」解。如果把「道可道,非常道」解讀為「道可道,非(無、沒有)常道」,就徹底否決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帶來的困擾。」(張緒通《道辯》)老道認同張緒通先生的觀點,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譯為:「道是可以言說的,沒有永久不變的所謂常道。名是可以稱呼的,沒有永久不變的所謂常名。」根據老子故里鹿邑民間流傳,「道可道,非常道」還有另外一種斷句之法:「道可,道非,常道。」用現在話說就是,老子的道是可知可行的,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道的常態是生生不息而非永恆不變。老子是一位智慧巨人。他書中的許多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話裡有話,話外有音,都要叫人轉幾個圈圈才能理解。這《道德經》的第一句話,也許就是老子有意埋下的試金石?因為第一句話一旦解歪,後邊就不知道要歪到哪裡去了。按老子的話,道本來是:「甚易知,甚易行」的,可偏偏弄得「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為老子早就知道:天下的人自作聰明的人太多,他們常常把最簡單的事兒,弄得複雜萬分,這就往往會掉到自己挖的陷阱里出不來。難怪老子感嘆:「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70章)」能不能真正讀懂《道德經》,關鍵就在這第一句話上。

在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言

作者:董延喜,號延熹道人。現任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他創辦的《中國道學論壇》等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台和學術資源庫,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被譽為「網路弘道第一人」。他先後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策劃創意,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是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策劃師,被譽為「道文化產業創意第一人」。他還運用各種形式開展「道化人生」系列講座三百餘場,撰寫各類老子文化普及詩文一千多篇,他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被譽為最接地氣的《道德經》大眾讀本,他所研發的「道化教育」系列講座被譽為最接地氣的老子文化講座。因在老子文化的傳播、普及、踐行和應用方面有卓越建樹而被推舉為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


推薦閱讀:

萌解《道德經》五章——天地、聖人不仁,以百姓萬物為芻狗
道德經譯文2
《道德經》再版印刷與前言
【引用】老子道德經譯文(21—40)
純陽真人秘注道德經(1)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