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太乾燥?它能養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冬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津枯煩渴、肺熱燥咳、痰稠氣逆、便秘等症。
麥冬又名麥門冬,為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乾燥塊根,草根有須,像麥,它的葉似韭菜葉,冬天並不焦枯,故名麥冬,一般以表面淡黃白色、肥大、質軟、氣香、味甜者為佳。
麥冬性微寒,味微苦,入心、肺、胃經,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津枯煩渴、肺熱燥咳、痰稠氣逆、便秘等症。如《金匱要略》所載麥門冬湯,就是以麥冬配伍半夏、人蔘、大棗、粳米等葯,治療火逆上氣、咳嗽痰稠、咽喉不利等;《溫病條辨》所載之增液湯,配以生地黃、玄參等,治療熱傷津液、腸燥便秘等,有潤燥利便的治療作用;《備急千金要方》所載之生脈散,配伍人蔘、五味子,是夏令養陰主方,傷暑多汗服之,可收生津益氣的效果,尤其適用於虛脫患者,表現為出汗過多、心跳過速、低血壓,有強心作用。
《神農本草經》曰:「麥冬久服輕身不老不飢。」《圖經本草》曰:「以新麥門冬搗爛絞汁,與白蜜於銀器中煎煮,攪動,待如怡糖狀,溫酒化服。」可見,麥冬有補中益氣、悅顏色、養心安神、延年益壽之效。汗後虛煩不安,則用本品配以黃芪、當歸、五味子水煎服。麥冬也經常用於心陰不足之心悸易驚及熱病後期熱傷津液、肺胃陰虛所致的津少口渴、乾咳咯血之症。
天冬與麥冬均能滋陰潤燥,二葯常需配伍,以滋陰清肺,潤燥止咳,用於燥咳咯血、陰傷口渴、腸燥便秘之症。二者的區別是:天冬大寒,清火潤燥之力較麥冬為強,且入腎而滋陰;麥冬微寒,滋陰潤燥與清熱之力較天冬為差,然膩滯之性亦小,且可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現代研究認為,麥冬能改善老年人的心臟功能,又有強心、強壯身體之效,對胰島細胞和血管中樞功能有改善作用,還有消炎、鎮咳、祛痰、平喘、利尿功能。
傳統醫學認為,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多用去芯麥冬;清心除煩多用帶芯麥冬;常用量為10~15克。麥冬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飲服。脾胃虛寒而見有腹瀉便溏、舌苔白膩的消化不良者及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應用麥冬。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驗方:
1.腸燥便秘麥冬、生地、玄參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潤腸通便的功效。 2.冠心病、心絞痛麥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早晚2次服用,連服3~18個月,對緩解心絞痛、胸悶及改善心功能有一定作用。3.鼻出血麥冬、生地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鼻出血血色鮮紅者有治療作用。4.尿路感染麥冬15克,牛奶200克,白糖30克,將麥冬洗凈,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武火燒沸後,文火煎熬20分鐘,用紗布濾去麥冬不用;然後將牛奶燒沸,同麥冬藥液混勻,加入白糖燒沸即成,每日2次服用,每次100毫升,具有滋陰清熱、利尿消腫的功效,對尿路感染有一定的療效。5.慢性胃炎麥冬、黃芪各9克,党參、玉竹、黃精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對胃陰不足者有治療作用。 6.糖尿病蘆根30克,麥冬15克,知母12克,先用小火煎煮30分鐘,濾出煎液,藥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開後改為小火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將兩次煎出的葯汁混合,每日1劑,用於治療糖尿病患者口渴咽干、多飲、心煩不寧,或見低熱、舌紅、脈細數。7.急、慢性支氣管炎麥冬、天冬、知母、川貝母、百部各9克,沙參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表現為陰虛燥咳者。8.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體虛雞蛋5個,枸杞子、花生米、瘦豬肉各30克,麥冬10克,鹽、濕澱粉、味精各適量,將花生米煎脆;枸杞子洗凈,入沸水中略煮一下;麥冬洗凈,入沸水中煮熟,切成碎末;瘦豬肉切丁;雞蛋打在碗內,加鹽少許攪勻,隔水蒸熟,冷卻後將蛋切成粒狀;然後將鍋置旺火上,放花生油,把瘦豬肉丁炒熟,再倒進蛋粒、枸杞子、麥冬碎末,炒勻,放鹽少許,以濕澱粉勾芡,最後放味精適量,脆花生米鋪在上面即成。本品可佐餐食,具有滋補肝腎的作用。
推薦閱讀:
※描寫秋天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秋天的歡樂
※描寫秋天 ?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深秋,南京人美死在東郊
※最適合秋天的15支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