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學養蜂者蜂場經營管理模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追求綠色、無污染已成為一種時尚。蜂產品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被廣泛認知接受。養蜂業及蜂產品已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特別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和農民加入養蜂生產,他們的目的就是生產蜂產品,滿足自己及親朋好友的需求,同時又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養蜂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職業,怎樣能達到養殖目的?如何來提高養蜂效益?這是初學養蜂者或想養蜂者共同關心的話題。
會養蜂,養好蜂,這是初學養蜂者必備的條件,但這僅僅是養蜂者的起步條件,要想創造主要的經濟效益甚至發家致富,就必須得如何養好蜂、管理好蜂場,即所謂的籌劃打算。為什麼蜜源和蜂群相差無幾的蜂場,有的經濟效益顯著,有的卻入不敷出呢?技術水平的差異是一個方面,更主要原因是在蜂場的經營、管理上。隨著我國養蜂業的發展,現代科學經營管理思想已滲透到養蜂生產的各個領域。會養蜂,更懂得經營管理是現代蜂場生存的兩大要素。現就筆者多年實踐、培訓、交流所得,談談初學養蜂者蜂場經營管理模式。
一、建場初期的經營管理
1.怎樣建立蜂場
蜂場建立,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由小到大,經過2到3年的積累,逐步發展成型。初學養蜂者既沒技術又無經驗,最佳方式是:在蜂群出窖後,北方在4月中旬左右。南方在3月初左右,先買3至5群蜂,學養、試養,最好找個有豐富經驗的養蜂師傅定期指導。初學養蜂第一年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蜜蜂飼養管理技術,主要在蜂群的繁殖、採集蜂的哺育、分蜂、蜂病防治、哺育適齡越冬蜂等方面。在下常年份,第一年以蜂群繁殖為主,適當兼顧生產的情況下,可將蜂群發展到10到15群。第二年繼續深化蜂群飼養管理技術,育王、快速繁殖、複壯、組織生產群,在繁蜂和生產兼顧的情況下,可發展蜂群到20至40群。經過兩年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可初步建立一個擁有40到50群的小規模蜂場。
2.建場初期需注意的問題
①確定生產方向
在我國,目前養蜂的目的是為了生產蜂產品,以此創造經濟價值。而蜜蜂帶給人類的產品不僅有蜂蜜、王漿、花粉,其蜂蠟、蜂膠及近幾年興趣的蜂蛹、蜂巢蜜,同樣能給蜂場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確定生產方向,選擇單一的蜂蜜、巢蜜生產,還是多項經營,以生產蜂蜜、巢蜜為主,兼營王漿、花粉等,是初學養蜂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生產方向的不同,對蜂場的選擇、蜂種及人力資源的需求也不一樣。養蜂者需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家族及當地的蜜源條件來確定生產方向。在南方山區蜜源植物豐富,如單一生產蜂蜜,一個60-80群規模蜂場,一人就可以,而蜂種最佳選擇是中華蜂(土蜂),可以定地飼養(或適當小轉場放養);如需多項經營,對於一個80-100群規模的蜂場,最少需要2人,蜂種一般選擇意蜂,需要追趕蜜源而要轉地飼養。
②會養蜂,巧經營
對於初學養蜂者來說,跟師傅學藝,掌握各項養蜂技術。學習、積累、實踐、總結,從而達到會養蜂的目的。會養蜂,就是你不但懂得蜂群在各個繁殖階段的管理措施,更明白所採取應對措施的道理,就是所謂的「懂蜂」。如繁蜂期雙王群的組織、蜂王哺育、不同時期蜂病防治、強群採集、適齡越冬蜂的繁殖等。只有「懂蜂」,才能根據蜂群、蜜源、天氣的變化,在蜂群飼養中採取最佳的管理措施。
巧經營就是以最小的支出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蜂場收入的高低與蜂場規模大小有關。建場初期,因缺乏技術支撐,蜂群發展以3至5群起步為宜,通過自繁自育,在逐漸掌握養蜂技術的同時,擴大蜂場規模。用2年時間,把蜂群發展至30-50群,形成一個小規模蜂場,為獨立經營蜂場打下良好基礎。
二、蜂場的經營方式、規模與經濟效益
蜂場經濟效益的高低,與蜂場的經營方式、專業化程度、規模大小息息相關。規模越大,分攤的單位成本就越低,經濟效益就越高。隨著現代養蜂經濟的發展,蜂場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已是一種必然趨勢。養蜂行業,入行門檻低,競爭激烈,供需過剩,從長遠來看,養蜂行業單位利潤會越來越低。蜂場利潤的取得只能靠蜂產品的產量、質量,通過質量的不斷提高,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來實現。而專業化是產品質量的保證,只有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擴大飼養規模,降低生產中的單位成本,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蜂場多以家庭飼養為主,夫妻經營,蜜、漿同步生產。在現有的生產模式下,蜂場規模在100-150群贏利能力最佳。這是初學養蜂者為之努力的方向。
推薦閱讀:
※一個基於PL的方法,告訴你如何評價商業模式(上篇)
※肥胖與11種癌症密切相關?健康的減肥模式是「三師共管」
※下意識語言模式(上)——魔鬼約會學(二)
※AAA童裝連鎖模式蝶變
※地球已進入「非正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