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中華民族數千年生命力的「中醫之真諦」
閱讀原文天人合一的「醫」文化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運用「陰陽平衡律」原理而建構的生命科學。中醫的核心思想就是陰陽平衡。 自然界萬事萬物相生相剋,最終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和諧狀態。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於自然,消亡於自然,其疾病亦如此,遵循著大自然相生相剋的平衡原理,患於自然,亦康復於自然,因而疾病的「剋星」就在自然界,即「中草藥」。因而,人與生活相關的自然界則互為陰陽,平衡和諧則健,失衡失諧則損;人的身體各部位,也都互為陰陽,平衡和諧則健,失衡失諧則損。所以,人的身體猶如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動發展一樣,只有陰陽平衡,才是有序的、正常的、健康的、穩定的。這就是天人合一。 「中醫」醫理: 整體性——即講究身體整體的陰陽平衡。中醫非常強調人的身體的整體性、綜合性和相互性,一旦出現病兆,病在某個具體的部位,病因卻是來自身體某一系統,影響的卻是全身整體的系統功能。所以,治療時既要重視局部,又須兼顧整體,而不是僅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比如頭上長出毒性很強的「癤子」,說明身上虛火過旺,一方面要對「毒癤」進行去毒治療,另一方面要飲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或葯膳,如苦菊、苦瓜、綠豆湯等,都可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僅靠局部的治理,或像西醫那樣的局部手術,治療好一個還會冒出另一個,或者「轉移」為其他的毛病,原因就是人們常說的「毒氣」未出。 協調性——即對身體的失衡現象進行「調整」,由失衡復歸於平衡。中醫、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氣功等,都有如此功效。 自然性——即講究人的自然屬性,把人放在整個社會及大自然的環境中進行考察和診療,如在實施防病、治病、調理等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如春夏秋冬四個節氣,在養生、保健、調理、食補等方面各不相同,用錯了不僅達不到效果,甚至有害。 整體性、協調性、自然性,其實質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念。 「中醫」機理: 防——預防疾病。即強調提前預防,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疾病上身才去治療,比如夏天高溫濕熱,蚊叮蟲咬易於傳播疾病,即需提早預防濕熱性或傳播性疾病,如瘧疾、痢疾、感冒、中暑等;秋天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即需開始注意陰涼的侵襲,脾胃虛寒、畏寒體弱、風濕性關節炎之類的疾病,就需要格外謹慎了,並施以適當的溫補和食補,確保陰陽平衡而不失調失衡。 治——治療。即根據陰陽平衡理論,治與療相結合,調與理相配合等,進行綜合治理,進而實現新的肌理的陰陽平衡。 調——調理。即運用綜合手段進行逐步調整、逐漸改善身體某部位或某系統的「失衡」徵兆或狀態。同時,還要強調心態、心裡、情緒、精神等方面的調理、調整。病者心病,心病不去身病難除,三分病七分養,三分身病七分心病,精神不垮身體就不會垮,癌症多半是被嚇倒的。所以,身體與精神,互為陰陽,陰陽失衡,必出毛病。調理,就是消除失衡的徵兆或狀態,復歸於平衡。 養——補養。即堅持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進行綜合、漸進的調整、調理。確保身體各器官陰陽平衡,進而確保身體整體系統的陰陽平衡。 總之,中醫治病,不單純在「治」,而是防與治相結合、調與理相協調,以實現陰陽平衡為目的;在病理診斷方面,望、聞、問、切,寒、暑、濕、熱、表、里,強調整體性和全面性;在醫療手段方面,則主張治、療結合,標本兼治,藥物與調理並舉,心理與病理共用,以人為本,平衡陰陽,理順五行,撫平五氣,對症下藥,全面調理等。 「中醫」特點: 自然性。生長在自己的山上、自然的土地上,順手拈來,皆可入葯,大至皇宮太醫的《黃帝內經》,小至平民百姓的一個「土單方」,莫不如此。 簡易性。一碗綠豆湯,一碗蓮子羹、一碗菠菜湯,誰都可做,皆可發揮療效。比如一個治療感冒的「土單法」:蘆根七節(剪去結節),干白菜疙瘩一個,落到地上的干柳條尖七八根,牆壁陰處的青苔少許,用水煮,後放少許白糖及適量綠豆瓣沖服,可治療咳嗽、鼻塞、發熱等癥狀的感冒,效果不錯,兒時母親常用此「土單法」為家人治療。 普及性。人人通中醫,人人會保健,人人會養生,人人會預防。從根本上講,中醫是「自己醫自己」、「健康靠自己」。 綜合性。即專家治療與自我調理相結合,治與療相結合,平時保健、預防與病時積極配合治療相結合等等。 不醫性。即儘可能平時保健好、預防好、養生好、以補代療,以食代補,儘可能不患病,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 超前性。即提前預防,防患於未然,重在平時,重在養生和保健,重在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人生。 「中醫」追求的境界: 根據陰陽平衡原理,即為:平衡飲食:「吃」是個大問題,不僅在於「民以食為天」,還在於人類的絕大多數疾病都與「吃」有關。貧窮,因營養缺乏而導致肌體系統失衡的「營養不良症」,富裕,則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肌體系統失衡的「富貴病」,如肥胖症、啤酒肚、高糖、高血脂、高血壓、痛風等,「吃」成了現代一些人的「負擔」。然而,也用不著談「吃」色變,對於常人來說不在於吃什麼,關鍵在於吃後能否將多餘的熱量消耗掉,即保持吸收與消耗的平衡!有的人守著山珍海味卻什麼也不敢吃、不能吃,「喝涼水也長肉」,有的卻肥油肥肉大口朵頤無顧忌,原因就在於吃後能否消化、消耗掉,能者吃無妨,不能者吃成災,就像蓄水池,只進不放最終要溢出來。這也是當今社會在人們物質生活極大改善、營養極易過剩的情況下,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乃至精英管理層的一個有意思的「平衡」,但關鍵在個人,能動(消耗)則吃,少動則少吃,不動則限吃,否則吃久必生災(不管粗糧細糧,葷菜素菜),這就叫「營養失衡」。當今醫生有句口頭禪:「管住嘴,邁開腿」,意即:吃——動,攝取——消耗,以求最終的「陰陽平衡」!失衡、失諧,久必成病!只要掌握了「吃」的平衡,就等於掌控了「富貴病」的剋星。 平衡活動:鍛煉就是要「動」起來,解決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問題。說到活動鍛煉便出現了五花八門,有人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有人說「飯後百步走,危害隨時有」,有人認為活動量越大越好,恨不能一次消化個胖子,也有人提出每天活動半小時即可,等等,再加上各種「專家」一人念一個經,往往讓人無所適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因人而異!我的身體我做主,如何活動才最有效只能靠自己體驗、感悟!根本在於:適度、有效,平衡、和諧!既要考慮到如何把攝入多餘的熱量消耗掉,達到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同時也要考慮到自己身體適應性的平衡(如過度疲勞或其他不適等),還要考慮到身體整體系統的陰陽平衡,不能鍛煉了脾胃而傷了關節損害了腿等造成新的失衡。有人做屈膝運動,從50下到100下,再到200下,結果搞了個膝關節積水。所以,活動鍛煉要「適度」,「失度」則達不到消耗的目的,「過度」則傷身,只要既消耗了熱能,又感到適意、愜意,精力充沛,就是好方法,就是「適度」的運動量,關鍵:掌控「適度」,追求「平衡」。 平衡心態:百病「心」為首,傷「心」必傷身,長期心情不好,必然百病纏身!現代人有一種病叫「亞健康」,理論上講是介於有病或無病之間,實際上就是一種病,主要表現為乏力,萎靡,睡不好,吃不香,噩夢,盜汗等,此時的身體抵抗力非常脆弱,極易患上流感及其他疾病。而「亞健康」的病因就是「壓力」,即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猶如緊繃的「弦」,總有一天要綳斷,如果再往深處探究,「壓力」的罪魁禍首就是「競爭」!競,比賽、較量;爭,搶掠、爭奪,即為了利益而相互較量、爭奪。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競爭無公平。競爭是市場的產物,市場就是逐利,而市場逐利的主要手段就是競爭。競爭遠離道德,講親情、講謙虛、講禮讓等就別參與競爭,參與競爭就必須拋棄這些道德約束;法律只保護競爭的秩序但不保護良心、公正和道德,在競爭中只要不違法,可不擇手段;競爭的「天平」永遠向「資源優勢」者傾斜,不管這些資源是否合理、公正,如實施者的個人傾向、參與者的社會關係、相關權力的影響,以及壟斷、暗箱操作等;競爭衍生出的「潛規則」怪胎,更助推競爭的不公平性。競爭不僅無公平,而且還非常殘酷有時還非常殘忍,不僅會讓人貪婪,還會讓人喪失人性。當然,講競爭無公平是相對而言的,在當今時代有些特殊崗位、特殊人才、特別是純商業性行為以及參與世界的競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暫時需要的不等於就是美好的,不要把競爭抬高到不恰當的地步,人類總有一天會像消除戰爭那樣消除競爭。優劣、美醜,實質上是「比」出來的,而非「爭」出來的,真正能夠體現公平的,是人民群眾能夠充分參與的評比、評選、推舉、推薦、比賽,以及出於公心的「推賢讓能」等。就連兩千多年前的管子都提出:「使民於不爭之官;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意思是:把百姓安排在不相互爭奪的位置上;就要各盡所能發揮各自的長處;讓百姓各盡所能,器用物品(物質)就會豐富。 競爭無和諧。競爭助推了市場,市場更助長了競爭,刺激了個人的物慾和貪婪;弱者、資源劣勢者沒有競爭力,亦沒有資格參與競爭,無形中造成人際關係的割裂和失衡;道德缺失者更是採取不公平競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賭瀆妒毒,不僅害人害己,還常常把事物推向極端。所以,競爭激烈的市場只能導致更大的失衡,不可能產生平衡和諧,換言之,和諧社會不可能在為了利益你爭我奪、激烈博弈、生死較量的競爭環境中產生。 競爭無健康。有人形容「商場如戰場」,雖不見刀光劍影、鮮血淋淋,但對人的心志卻極具殺傷力,特別是在中國尤甚。因為,一方面,絕大多數是為基本的「生存壓力」而競爭,如上學、就業、房子、工作崗位、就醫、養老等問題。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過了早期摧殘人性的原始資本積累競爭時期,如今又將低收益競爭的壓力以及高污染行業導向了第三世界,自己卻壟斷並掌控著高端競爭優勢的收益,享受並維繫著「高工資、高福利、低壓力」貴族般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面,「競爭擴大化」。有人說文革時期「階級鬥爭擴大化」害人匪淺,而如今的「競爭擴大化」之害尤甚!因為競爭伴隨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一生,從入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從競爭上崗到千方百計保住崗位(飯碗)而不被別人搶走(下崗),再到買房、就醫、養老等,一生都是在競爭的壓力中度過;競爭更是已滲透到我們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試想:當今社會在「利益」面前,有不需要「爭」或無人「爭」的嗎?出門「擠」公交,過人行道還要與車爭道,購買東西更需與商販鬥智斗勇,要不然被宰吃虧事小,弄個假冒偽劣甚至有毒食品傷害更大,出去轉一圈回來,窩一肚子火不說,還要吸一肚子「毒氣」(空氣污染)。即便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長期處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有幾人能「全身」而退的?一個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談何健康!為何現代人出現眾多「亞健康」?為何有些傳統的疾病年齡前移?為何有些疑難雜症現在卻成了常見病、普通病、多發病?如癌症、高血糖、高血壓、痛風等。除了污染等因素外,都是「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給鬧的。 既然知道「壓力」是現代病的重大殺手,也找到了「病因」,防治的藥方也只能是中醫的「平衡」法:一是「隨緣法」。中國有句古話:「屬於你的不用爭,不屬於你的爭不來」,也就是說有緣分則自然屬於你,無緣分爭不來,爭來也守不住。不要認為這是迷信,心理諮詢師也會這樣告訴你,是平衡心態的妙方,不妨一試,「心誠則靈」!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進有退,得失進退一切隨緣,順其自然,這既是一種胸懷和境界,也是一種福分,為人處世心態平和即是福!什麼都爭,什麼都想得到,最終失去的更多!不爭、不搶、不「透支」、不「過度」、平衡心態、平衡人生、珍愛身體、珍愛生命! 二是「隨意法」。孔子有句名言:「盡人事,聽天命」,只要我努力了,結果么隨它去!這樣最終無論得失都會給你一個平衡,假如未得,但穩住了心態、護住了身體,亦然是得。辛勤耕耘祈盼能有個好收成,通過努力希望能有個好結果,心情可以理解,但生活並非如此!成功了說明天遂人願,得所應得,未成功說明天不遂願,時機未到,繼續努力。得其不應所得未必是福,未得其不應所得未必是禍。「只要努力了」就無怨無悔,守住一個心態,保持一個平衡,得到一個健康,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三是「上進法」。非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等特殊情況下,不建議拼搏,拼搏亦如拚命,是以「透支」身體和生命為代價,不可持久或持續,最好為進取或者上進,上進即講道德,重德行,勤奮、勤勉、勤勞,堅信「天道酬勤」,「善人善己」!萬事萬物平衡和諧方健康發展,人亦如此,經常化、常態化,平衡和諧,才最有利於健康持久發展。 不少人常因羨慕有錢人而心態失衡,然雖很有錢卻沒有健康的身體,或「先拚命賺錢,後拚命治病」(時下流行語),相較於:錢雖不多,但心態平和,衣食無憂,身體健康,你會作何選擇?人一旦心生貪婪,心態則必失衡,心態失衡則必導致身體失衡,失衡、失諧、必失健。錢看得太重了,生命也就輕了! 平衡運動:一旦自己選擇了最佳活動方式、活動時間、活動力度等,就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就像一部機器,做持續、持久的衡率勻速運動,並以此形成自己日常生活及活動鍛煉的規律,不輕易改變,中老年人隨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活動規律是健康之大忌! 但最根本的還是講道德。女人「善良」就美麗、健康;男人「道義」就健康、魅力;老年夫婦「相伴相隨、相依為命」則最為美。 總之,萬事萬物,平衡和諧是法則。人只有通過自身各方面的平衡,才能達到身體整體的和諧,進而實現與大自然乃至宇宙的平衡和諧,平衡——和諧——健康,這就是中醫追求的境界「天人合一」。
推薦閱讀:
※暴打那個救活我兒子的醫生 | 文探
※又一樹生命花開 ?
※生命里最好的體驗都是審美的
※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
※如果理想破滅,你為什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