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未來命運的中國教育的緊急呼籲!

[按語]拙文《<關係未來命運的中國教育的緊急呼籲!》在各網站貼出,朋友們給予很大鼓勵,中華網時事縱橫欄網友red-spider(red-spider)的回復說:"想法是好的,但無法行得通。面對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端,我也曾痛心疾首,也曾把希望寄托在民辦學校上。但經過實地觀察,我發現這無異於南轅北轍。我們這兒的幾家民辦學校,在抓分數上比公辦學校,不知要嚴重幾百倍,它們只是把應試教育的弊端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致達到極點。比如我們這兒一所叫荀子學校的民辦學校,學生每月只有半天的休息時間,每天睡眠普遍少於6個小時。每次考試之後,他們就給學生排名次,罰後幾名的錢,獎勵前幾名,老師也是一樣獎罰。每個學期,要搞兩三次。 如上文所說,當前教育的癥結在於評價體系,此言不差,但於體制外另搞一個評價體系似乎不符合現實。"我認為這位網友的話,基本上反映了國內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在應試教育方面競爭處於劣勢的情況。我們赴西部辦學不能重蹈覆轍,只有半工半讀和職業教育,才能直接為農民脫貧致富服務,才能擺脫學校高收費和應試教育的桎梏!於是我又轉貼到虹橋論壇,請海外朋友出謀劃策,蛐蛐說:"主要是高考.如果你辦學校學生直接就業,不用參加高考,自然沒有應試教育的問題." fastwind2002 說:"說來說去還是取決於文憑(特別是重點大學)是否對找好工作,對將來自己的事業有必要性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決定了民辦學校逃不脫應試教育的命運。"而另一位叫「中西醫」的朋友說:"有好文憑找個好工作,應該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也是正常的。 應試教育的問題在於考試製度上,每門課的試題都有標準答案,而命題內容決定了學生們不需要有思想,死記硬背是唯一的應試法寶,就像語文教學,連課文里的一段話所表達的意義,都要用給定的標準答案來回答,所以才導致應試教育。需要改變的是這種命題方式。希望全國都多一些對文憑的渴望才好。教育問題真是一種痛,集腋成裘就要病入膏肓了,唉!"綜上所述,我認為諸位朋友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提出一個中國教育擺脫應試教育的宏觀措施: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高校自主招生;世界各國有多少國家,是全國統考?有人怕高校自主招生和頒發文憑,會降低質量和見錢上學,優秀的窮孩子就沒辦法了。我以為不然,因為有市場的調節,無論北大清華,誰見金錢(大權)招生和發文憑,不幾年就會自毀其生,他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義務教育按所在地核實政府發證撥款可擇校上學,國家對職業教育實行鼓勵和投資政策。國家只管國家科研項目公開招標,按科研項目成果評定院士和碩博學位,並據此頒發科研獎金和評定高校辦學質量,定期向全社會公布情況。實施學者治校,國家宏觀調控,也避免外行瞎指揮,還減少政府許多人和事,科研和教育經費就用到了刀刃上。這樣,教育經費只用於基礎教育,人們關注科研創新,各校文憑只說明學習經歷,假文憑和學術腐敗就沒有了市場。現在碩博不少,大多死記硬背,創新能力很差,人們普遍為此擔憂。如果高校畢業後,國家只按科研成果(社會實踐)水平評定碩博,其實踐和創新能力將大為提高,中國學位就有了含金量。上述這些國家教育宏觀改革的想法,尚缺少世界各國教育比較的資料,希望得到朋友們的幫助!中國教育體制和科技學術界的改革迫在眉睫,大家群策群力行動起來從宏觀入手整體推進!作者:張俊傑(江蘇油田教育基地 江蘇洪澤 223125)摘要:回顧1997年來世界教改態勢,深感「中國教育必須加速改革」,歷史機遇不能錯過。我們既要向社會呼籲支持,更要立即行動起來,在有改革志向的教育家和有愛心的大企業家之間,架起一座寬闊的彩虹之橋,才能促進農村普及教育的大發展!關鍵詞:教育多樣化;傳統教學;根本改革;東西結合;普及教育世紀之交(2000年10月)我看到《教育研究》上有一段文字:「近幾年來,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首,十分強調觸及那些還沒有觸及到的處境不利群體的特殊教育需要。這些還沒有被觸及到的人群,包括在種族和宗教上佔少數的群體、游牧部落、遙遠島嶼或山區的人口、移民、難民、流浪兒童及童工,也包括大量的貧困兒童或特殊兒童。已有的經驗表明,僅僅擴大現有的教育系統,採取常規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他們的需要、生活方式和理想。擴大教育手段,實現教育多樣化,特別是設計新的教學模式,切合被服務群體的特殊教育需要,將是基礎教育真正實現普及的必由之路。」這同我的觀點是一致的,為此我已經探索多年,因而倍感興奮和鼓舞!早在20世紀末(1998年),中央教科所在《教育文摘周報》(第47、48期)編者按語中就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在近幾年內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變曠世久遠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孩子們向自發的、以我為主的探索式學習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信力、突破力和創新力的話,要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確保人才優勢,豈不是一句空話!」「中國教育必須根本改革,而不是細枝末節地東改一點,西補一點。中國教育必須加速改革,在跨世紀的關鍵時刻,千萬別再錯過機會。」我讀了這段文字非常激動,以為這是權力部門的即將行動的信息,所以我毅然從管理崗位重返教研一線,擬方案搞實驗寫文章上論壇,奔走海內外高談闊論中國新教育改革!幾年下來回顧我國教育領域的現實,素質教育雷聲大雨點小,中小學生因貧困流失遏而不止,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嚴重滑坡,令人惆悵和激動之餘只有向政府大聲呼籲,然後邀請志同道合的朋友赴西部去創建新型的學校!近日在虹橋論壇看到蛐蛐轉帖的文章《日本教育的啟示》:「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向別人學習的民族,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既不是全盤拒絕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巧取精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東方國家重基礎、重訓練的教育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國家重個性、重自主性的教育傳統。這種集東西方教育傳統為一體的教育新體制,其優勢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較,我國在學習他國的經驗時,常常是只學其表,外在的包裝儘管不斷地翻新,傳統的弊端卻始終難以摒棄。日本的教育啟示我們,東西方兩種教育傳統的互補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前幾天我還在論壇見到論壇還轉貼有高鋼的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國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們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在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在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與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現代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難能可貴的是文章還向我們提出一個推動中國教育改革的大膽設想:有朋友提出要通過網路,把全球華人的力量凝聚起來,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用自己的手,推動民族的發展。那是真正的「泛華」概念,那個計劃的名字叫做「軒轅」。按這種思路,改變教育的力量,在於體制外,在於民間,在於第二渠道。重點,是讓教師、家長和學生可以自由地接受信息和表達意見,是傳播和交流。真正的方向,是和民辦學校廣泛聯合,體制說升學有壓力,你就敢建立第二評估渠道,核心是學生對教育的參與和監控。就是說,不用高考,我們有自己的網路測試,通過了直接進合資高校,前途肯定比北大清華要好。就由海外華人出面,就和國外大學廣泛聯合,就以通過網路定向搜集分析信息為重要的學習方式。還可以在線遠程教學,就發放國際認證的學歷,國內不承認一點關係沒有,外企要你呀。為什麼?因為你當學生的時候,做的作業就是特定企業的市場分析預測和評估,你已經為他們創造價值了,人家憑什麼不要你? 就跟外國人說,我們要培養滿足你們特定需要的人才,資金真的不是問題。可這些人真要成長起來的話,那就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競爭力,那這個古老民族就真的有新鮮的血液了。那麼,誰能實踐這個關係中國21世紀前途和命運的偉大理想呢?昨日我同在廣西田陽縣扶貧支教,堅持到最後的志願者鞏玉新先生做了電郵交談,思索良久於是跟貼與周忠民先生進一步討論:周先生既從事教育又辦過企業,是未來新型教育發揮大作用的人選,在這方面你負有「傳幫帶」的義務。小鞏說煙台方面與企業合作很難,我想中小企業竟爭十分激烈,他們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不大可能分出利潤來支教助學。 只有大企業經營相對穩定,如果有扶貧愛心和遠見卓識的話,他既有餘力參與支教助學,又可以藉此擴大社會影響,這是與公與私多方受益的大善事。但所有企業家都很精明,他們願意捐錢卻不願意把錢打了水漂,教育家又很少與其交往而取得信任,所以總是同政府和准政府機關打交道,或者通過政府自己設立基金會。也許主要由於這個原因,就現在國內實際情況而言,大企業家的捐助只用於傳統教育,而且限於政府意圖,涉及範圍和影響都很有限。香港的邵逸夫、李嘉誠、曾憲梓等,還有美國的「鋼鐵大王」唐仲英先生,都有這類扶貧支教的義舉。台北的英業達集團公司,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赴西部考察一年,準備投入5000萬美元實施「千鄉萬才」計劃;國內重慶左宗申摩托集團董事長,年初宣布在30個省市捐資修建50所希望學校。所以,目前支教助學的主要困難還在於,有改革思想和計劃的教育家,未能與大企業家建立溝通和信任的渠道,以致教育改革和支教助學得不到大發展。我希望海內外的朋友們,能夠廣泛地聯繫各界仁人志士,在有愛心的教育家和大企業家之間,為廣大失學青少年和中國教育改革,架起一座美麗而寬闊的「彩虹之橋」!
推薦閱讀:

小數據
熊丙奇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最新剖析|聲音
是「精心雕琢」,還是「率性而為」-中國基礎教育-中國教育人博客
一枚定時炸彈——反思中國教育
「看小新 談教育」小新的爺爺來了,爺孫倆神似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未來 | 命運 | 關係 | 緊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