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是怎麼來的?
「風馬牛不相及」是怎麼來的? 「風馬牛不相及」出處: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服虔註:「牝牡相誘謂之風」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盜俠》:「唐責之:『某與公風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實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覺得齊國是毫無道理的侵略,一邊集合大軍準備迎戰,同時也決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質問齊國。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於這一次交戰前的唇槍舌劍。 據《左傳.僖公四年》載:「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憑借各諸侯國的軍隊進攻蔡國,蔡國潰敗後,接著又進攻楚國,楚成王派屈完為使者,對齊軍說,你們居住在大老遠的北方,我們楚國在遙遠的南方,相距很遠,即使是像馬和牛與同類發生相誘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對方的境內去,沒想到你們竟然進入我們楚國的領地,這是為什麼? 「風」在這裡是作動詞講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說是獸類雌雄相誘叫「風」,因馬與牛不同類,不會相誘。這裡是形容齊楚兩地相距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境內。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種解釋,《古文觀止》: 牛走順風,馬走逆風,喻齊楚不相干也。後世則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質問齊軍後,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也歷數楚國不向周天子納貢等罪狀,屈完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進貢。」屈完走後,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 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憑武力的話,我們楚國以方城(楚長城)作城牆,用漢水作濠溝,你們就是再來更多的軍隊,也未必打得進來。」 聽屈完說得挺強硬,齊桓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認了錯,答應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風馬牛不相及」是後世使用得非常廣泛的一則成語。
推薦閱讀:
※為什麼L5-S1椎間盤容易突出?怎麼治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發布 平衡膳食怎麼吃請看過來(組圖)
※泰國請來的鬼牌怎麼退
※左下腹部隱痛怎麼辦
※12張畫,教你怎麼好好跟孩子說話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