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經絡學說

中醫經絡學說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 2333

【字體:小 大】

經絡學說也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依據臨床現象和治療經驗概括出的人體氣血傳輸的理論模型。經絡,直者為經,橫者為絡,網羅全身,錯綜聯繫。 經絡的作用是內屬臟腑,外絡形體,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全身經絡,主要為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奇經八脈和腧穴。其中十二經脈分為六陽經、六陰經,逐經相傳,循行臟腑、頭面、四肢;經別是十二經脈的別出,在陽經和陰經之間構成表裡配合,著重於深部的聯繫;經筋起於肢末,行於體表,著重於淺部的聯繫;奇經八脈則是調節十二經脈的。所以經脈是氣血運行必由的通路,貫穿於人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從而將人體各部分包括五臟、六腑、頭面、軀幹、四肢、九竅等,聯繫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並由於經絡的互相銜接,由陰入陽,由陽入陰,從里走表,從表走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氣血流行,循環不息,所謂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無端。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又稱孔穴、穴位。腧又寫作輸或俞,有轉輸、運輸或承受氣血之義,穴的含義指孔隙。腧穴由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和耳穴組成。經穴又稱十四經穴,是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經外奇穴是未歸屬於十四經的腧穴。阿是穴無固定部位,是疾病發生時在體表的反應點,隨病而起,病癒消失。耳穴是耳廓上的腧穴。上述腧穴構成了腧穴體系,在人體僅十四經穴就有360多個。腧穴既有診斷意義,又有治療價值,針灸和推拿都是通過腧穴來操作的。 十二經稱為正經,與它相對的有「奇經」,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陰維脈,稱作奇經八脈,可補正經的不足。八脈中督脈沿脊內行於身後,主一身之陽;任脈沿腹內行於身前,主一身之陰;沖脈走腹內散於胸中,為十二經的衝要,皆起於會陰部,所謂一源而三歧;帶脈則環繞季脅下,猶如束帶,總約諸經;蹻有蹻捷的意義,其脈行於肢體外側的稱陽蹻,行於內側的稱陰蹻;維有維繫的意義,維繫諸陽經的為陽維,維繫諸陰經的為陰維。八脈中督脈、任脈和十二經相合,稱為十四經,最為重要。 作為正經的十二經脈都有名稱。即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是為手三陰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是為手三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是為足三陰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是為足三陽經。人體的氣血就在這十二條經脈中循行。其循行路線有一個簡單的概括:「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臟。」就是手陰經從胸走手而交於手陽經,再由手陽經從手走頭而交於足陽經,繼由足陽經從頭走足而交於足陰經,續由足陰經從足走內臟而交於手陰經,遂成為一個循環。這個循環的具體路線是由手太陰經而手陽明,而足陽明,而足太陰,而手少陰,而手太陽,而足太陽,而足少陰,而手厥陰,而手少陽,而足少陽,而足厥陰,而手太陰。這樣,由陰入陽,由陽入陰,從里走表,從表走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循環不息。

推薦閱讀:

一株小苗的圖書館經絡養生
經絡疏通的重要性
剪刀、石頭、布」瞬間做自檢,照著做5分鐘打通6條經絡
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十二經絡時辰表
[護膚美顏]天然系低碳女分享經絡養生之——刮痧瘦腿篇~圖文並茂

TAG:中醫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