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象派的眼睛看世界

秦呆 2015-03-01:從裙子的顏色到藝術的轉折——用印象派的眼睛看世界引文:

2015年2月27日,互聯網穿上了一件不那麼好看的裙子。無論種族與性別,世界人民被這條裙子分成了兩大陣營:黑藍與白金。我們不考慮對錯,只關注顏色本身,在人類歷史中,上一次有如此多的人來關注色彩,還是在100多年前的法國。

「要有光」

你有沒有懷疑過你所見的世界,就像對那件藍黑或者白金色的裙子一樣懷疑?你手頭的筆,在白紙上寫下了黑色的字跡,它真的是純粹的黑色么?白紙在白熾燈的照射下,它還可以稱之為白色么?每天上班的路上的景色,即便是同一季節同一時間,它所呈現的顏色會是完全相同的么?

你看到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獨一無二的。

Rouen Cathedral MONET

咱們別說裙子了,來看看這個教堂,這教堂到底是什麼顏色的?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莫奈,竟然也沒搞明白教堂是什麼顏色?

上帝給出的答案是:要有光。

我們所見到的顏色,其實都是光。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位手段最為高超的藝術家,它將所有反射進眼球的光線,在大腦中調和成一片明亮而高級的混合色。我們所見世界的顏色實際上極為複雜,不會被重構。顏色產生於光的反射與吸收,無論質地,無論肌理,目之所及,通通都在反射。若無反射,便無顏色,黑洞中心即是如此。

「整個世界都是反射的」——歐仁 德拉克羅瓦

一件裙子的顏色便攪動了整個互聯網,每個人的眼見都會產生偏差,更何況透過一個機械鏡頭,不同屏幕,顏色又失真的圖片呢,在主觀中找共識實際上更像是一種實用性的妥協。

而人類真正認識並了解色彩,也不過近百年的時光而已。

「科學的繪畫」

19世紀,一個簡陋的木箱在法國人尼塞弗爾·尼埃普斯手中誕生,這是最早相機的雛形,到了1839年,達蓋爾銀版法與珂羅法的問世,讓照相館如雨後春筍般普及起來。對於幾百年來一直為如何精確再現自然而努力的科學家與藝術家而言,這對他們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美夢成真式的好消息,輕輕一按快門,便可以完全超越一位畫家十幾年的艱苦的造型訓練。這項發明代表了這個時代大眾的需求,並見證了藝術從極少數的精英階層向更大範圍人群轉移的過程,受到了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的廣泛接受。

這造福人類的發明,卻挑戰了繪畫千年以來創造真實自然的特權與無上的地位,迫使藝術家們開始尋找另一種表達「真實」的方式。

藝術上,當時的法國學院派依靠展覽的評選,佔據著官方話語權,新古典主義根深蒂固,近百年來毫不動搖。在其之下,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畫家各自做著激烈的鬥爭,現實主義走出了畫室,看見了社會,誕生了米勒,庫爾貝等一批現實主義畫家。反現實主義畫家,則在寫生的過程中,看到了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並追求光,色,與大氣的表現。

The Bridge over the Water-Lily Pond MONET

在光學,1801年,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孔干涉實驗,並以此為基礎,精確測定了光的幾種基本波長,即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可見光,建立了色光三原色原理。依照楊的理論,所有物體對光的吸收與反射都不是100%的進行著,所以自然界不存在純色,如純黑,純白,純紅。我們生活所見的純色,必然會受到光源色,環境色等條件色的影響,所以一定會呈現出色彩傾向。比如:陰天的天光偏藍,所以打到白布上時,白布必然會帶有藍色的傾向,而白布的陰影則會呈現出暖橙色,物體的陰影必然與光源色成互補色的關係,並且冷暖相對。

(下圖中,呈直線相對的即為互補色,如紅綠,藍橙,黃紫。)

化學家謝弗雷爾則根據自己在哥白琳掛毯廠染色的經驗,發現了色彩的同時對比規律:兩種顏色的並置,會影響眼睛對每一種顏色的接受,使其色相和色值發生差別。通俗點講,就是幾種色塊並置,大腦會自動將幾種顏色進行混合。而後,其進一步解釋了著名的色彩連續對比規律,也即是著名的色彩後像:當一個人長時間聚精會神的觀察一種顏色時(如紅色)然後再看著白色區域,疲勞的眼睛就會接受到互補色的信息(綠)。

德國生理學家赫爾霍茲則提出,色彩的產生客觀上是光對視網膜的投射效應,並在主觀上對視覺神經產生生理反應。

「要想欣賞一幅印象主義的繪畫就必須後退幾碼,去領略神秘的色塊突然各得其所、在我們眼前活躍起來的奇蹟。創造出這一奇蹟,把畫家親眼所 見的實際感受傳達給觀眾,這就是印象主義者的真正目標。」 ——CF.H.Parker,The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隨著光學、色彩學的推進,以及歷代藝術家觀察與實踐,人們逐漸從單一固有色觀念中解放出來。在印象派誕生之前,已有一些畫家運用外光來探索作畫了,如法國的巴比松畫派,英國的康斯泰勃爾、透納。

在印象派前期,尚處再現自然的階段,它的顏色觀念有以下特點:

1 自然界物體的色彩並不由物體本身決定,而是取決於照亮物體的光源,所以,印象派是畫光的藝術。比如陽光直射下的雪山,我們也依舊會說是白雪,雖然它其實是黃色,陰影部分呈現藍紫色。到了夕陽,雪則會成為一種冷粉色。所以,顏色並不是固定的。

2 物體所呈現出的顏色,是其選擇性反射某種特定光所導致的,光在不斷的變化中,所呈現的物象亦如此。時間前進,太陽升起,每一分每一秒的陽光都會不同。即便是,白牆,孤燈也在自我衰老,這個過程會很緩慢,但絕不會停止。

「光變了,顏色也要隨著變。顏色,一種顏色,它持續一秒鐘,至多也不會超過三四分鐘。」——克勞德·莫奈

「光的藝術」

現在看來最為接近真實自然的印象派繪畫,在一出生時,卻備受嘲諷。

一份幽默周刊在1876年寫道:那些自封的藝術家們自稱為革命者和「印象主義者」,他們拿來一塊畫布,用顏料和畫筆胡亂塗抹上幾塊顏色,最後還要簽署上他們的名字,這真是一種妄想,跟精神病院的瘋人一樣,從路邊撿到石塊就認為自己發現的是鑽石。

而「印象派」這個名詞,來自於保守派記者勒魯瓦,其在評價克勞德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時所用,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藝術應當是寫實且宏大,並有著充足的敘事性與戲劇性。然而這些印象派畫家根絕一些不可靠的知識,竟然妄圖以為一瞬間就足以成為一幅畫。」 在當時看來,這個詞是極為刻薄的,但等到1878年第三次印象派作品展覽時,這些藝術家們已經自覺地開始使用」印象派「稱呼自己了。

而《日出:印象》(Impression:Sunrise),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作。

在這幅畫里,阿佛爾港口清晨的一瞬被一種全新的"寫實"方式所記錄下來,這種方式忽略了傳統寫實繪畫對形體與明暗的細微雕琢,畫面全部由大大小小,變化微妙的色塊構成,色彩的冷暖對比成為畫面的主導,並以冷暖對比的節奏來還原光感,互補色的使用上也極為大膽。這是形體之外另一種真實,人類頭一次在色彩上接近了大自然。

無論以往的繪畫多麼精微,細膩,實際上,「只有在印象主義繪畫中,自然才被徹底征服了,在那裡出現的畫家視線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成為繪畫主題,在那裡,真實世界中的所有方面都變成了值得藝術家研究的對象。」(《藝術的故事》,1995年,P536)

19世紀的巴黎,"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報紙,電報,電話開始出現,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野蠻的發展著,並出現了大量豐富的休閑娛樂活動,這些新興的生活方式,都被印象派畫家當作生命的一瞬,生動的記錄下來。

皮耶羅,奧古斯特,雷諾阿《紅磨坊街的舞會》(Le Moulin La Galette)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瞬間。每個人都喜歡雷諾阿,就像他喜歡漂亮兒童,花朵,和女人一樣,這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即便處於最貧窮的境地,也會記住每一個他見過的可愛女人。畫面中的氣氛令人感覺格外的溫馨,聊天,跳舞,喝酒。每個人的歡樂都好像從畫面中滿滿的溢了出來,直達觀者心中。午後的陽光揮灑出點點光暈,巧妙的模糊了形象的邊界,使畫面的光影效果格外生動。就像是巴黎街頭不經意之間的一瞥,卻足以讓人銘記。

在這裡,古典藝術所追求的永恆與肅穆,已經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每個人身邊的瞬間與無常。

「為什麼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醜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 —雷諾阿

「新印象主義」

年輕的藝術家喬治修拉,在充分研究了當時的光學與色彩理論後,開始嘗試另一種前所未有的繪畫方式,「點彩」。將未被調和的純色,直接以點的形式放置於畫面中,依靠並置產生的顏色差,通過視覺混合原理,在觀者的大腦中進行調色。

印象派繪畫是感覺的藝術,而修拉,則嘗試著用知識代替感覺。

這幅《大宛島上的星期日》(A S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是最早的實驗藝術之一,作者以他極為開放的視野,新奇獨特的技法,以及遠超常人的耐性,耗時一年完成了這幅畫。通過細小的彩色圓點,使畫面鬆動而富有張力。遠近人物皆按透視法,黃金分割法精心安排,並輔以數學公式計算遞減人物大小。完美的呼應了他的藝術理念:「藝術總是追求完美與和諧,以純粹科學的態度創造真正的藝術」。

但藝術畢竟不是科學,藝術的實踐總是充斥著感性,真理多走一步也會成為謬誤。如果說前印象派作者們的作品是生活的一瞬,那麼修拉的這幅畫更像是一個擺拍的舞台劇。表情一致,裝飾雷同,反而使畫面有一種刻板而壓抑的氣氛。印象派的產生有部分原因得益於科學技術的前進,但如果以科學技術為主導,來創作藝術,等於將藝術套上了枷鎖,最後都會難免流於形式。近年來中國照片油畫,投影油畫的盛行,已經證明了這一流弊。

前印象派的色彩,此時依舊停留在對科學技術的審視,以及對自然的忠實再現,在藝術的目的上,印象派與他們所推翻的傳統學院派其實是一致的。

然而隨著塞尚的出現,印象派開始走入後印象主義,並與傳統藝術徹底決裂,塞尚的探索,引導了立體主義與構成主義的興起,他也因此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梵高引領了藝術走向表現主義,而高更,則成為了象徵主義的代表。

印象派,就是由傳統藝術至現代藝術的轉折點。

自古希臘始,所畫及所見。至古埃及,所畫即所知,而後古羅馬,建立了西方繪畫寫實主義為典範的風格。真實的再現自然就是藝術存在的意義。到了19世紀,在現實,歷史,科技,哲學等等因素的交叉構建下,印象主義異軍突起,一舉打破了以形敘事,再現客觀自然的傳統藝術,並將藝術提升至以表現主觀精神表現為主的軌道上。印象派之後,就像封印被打開了一樣,藝術不再為了自然,開始「為藝術而藝術了」。

後印象派與現代繪畫,那又是一個長長的故事了。

推薦閱讀:

盤點世界27宗最 太神奇了!(一)
【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毒的蛇,你知道多少?
比起中國這件里程碑式的大事,特朗普要修圍牆簡直弱爆了!
世界那麼大,你為什麼不回家
全世界好用的防晒都被我翻出來了!!

TAG:世界 | 眼睛 | 印象派 | 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