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與天文學
星期制其溯源很早 ,遠在古巴比倫時,2000多年前就有七天紀日制的原型。中國周朝期間也有類似把一個朔望月分為幾個七天、八天的方法。看來星期制最初與天體,尤其是月球的運動有關,因為去除有一天(新月)看不見月亮後,朔望月僅剩28天,正好為四個星期的長度。在古巴比倫,一星期的七天每天都以專門的天體名稱來命名,至今日語中還保留著這種名稱:日曜日(星期日)、月矅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英語中則還有三天Sunday(星期日)、Monday(星期一)、Saturday(星期六)分別是Sun(太陽)、Moon(月亮)、Saturn(土星)派生出來的。後來由於宗教介入,硬把它與「禮拜」----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附會起來,才叫「禮拜幾」的。因此,「禮拜」是個宗教名詞,「星期」是一種紀日法,二者的意義大相徑庭,不可混為一談。
五行有人說中國的五行與距離地球最近的五大行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有關。這五大行星與地球位置的遠近不同,與十天乾的陰陽和五行相聯繫。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占星學系統。七政是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大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四餘是指紫氣、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源於古代中國人民對星辰的自然崇拜,七政四餘斷命,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所居十二宮的廟旺,所距二十八星宿度數,以測知人日生之吉凶。
七政最早見古巴比倫。古巴比倫時代的科學以數學和天文最為發達,計數法採用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六十進位法應用於計算周天的度數和計時,至今為全世界所沿襲。在代數領域,古巴比倫人可解含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在天文學方面,則已知如何區別恆星與行星,還將已知的星體命名。當時的曆法為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一晝夜分為12時,一年分為354日。為適應地球公轉的差數,已經知道設置閏月。古巴比倫人在天象觀測方面的長期積累,使後來的新巴比倫人能預測日月蝕和行星會沖現象,並進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時15分41秒,比近代的計算只多了26分55秒。
四餘四餘是指紫氣、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與月行軌道相關。完全移植自印度占星學以月亮所在位置稱為月亮身宮盤「ChandraChart」的概念。我們所說的每年躲星,主要是躲羅睺和計都兩顆最凶之星。羅喉、計都,原為印度占星術中兩種相對的星宿名,同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九曜,隨印度占星術傳人中國後,成為星命學中的兩種重要神煞。羅睺是白道升交點,火星之餘氣,性質燥烈,氣質豪雄,與火星在南方朱雀之位。羅睺與土星混合一起,相當和洽,因為火生土之故也,與金星各不相讓,因為屬火,火克金之關係,遇木星有災難,它之火可焚化木星,遇到水星不會囂張,水可制火,如果與太陽同道,主天變日蝕,被其掩蔽,遇著與合不來之星宿,必會生火災,盜賊等。計都是白道降交點,土星之餘氣,性質沉晦,孤寡少亡,與土星在中戊已土之位。計都可生金火,能克水,不過只是餘氣,作用不大,但亦不要少看起它,遇著與太陰同道之時,它就有膽犯上,掩蔽月亮成月蝕,常與羅睺相對宮。
白道天文學術語,指月球的運行軌道。白道與黃道的交角在4°57′~5°19′之間變化,平均值約為 5°09′,變化周期約為173 天。由於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兩個交點的連線沿黃道與月球運行的相反方向向西移動,這種現象稱為交點退行。
黃道名詞: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作「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為自然科學的名詞的規範用語。
推薦閱讀:
※《Zero》——Chapter 9 原罪
※虹橋一姐的身世是怎麼樣的?
※如何評價《史記》?
※回鄉偶書是誰寫的,賞析是什麼?
※特別專題|北大點評團「學者型粉絲」入場對話網文大神——記月關作品研討會暨掌閱文學獎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