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睡意哲學 | 先驗於感性
01哲學團隊
先驗與超驗
康德稱自己的知識理論為「超驗哲學」(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即是說,康德是要找出先於經驗而使經驗得以可能的條件。從他的經典作品《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語雙關的書名就可看出此一理念。一方面,此名意旨對純粹理性本身,即人類的認知能力本身作出批判性的探究,另一方面,也有指從獨立於經驗的純粹理性出發去批判人類的認知能力。即是說,《純粹理性批判》的理論目標就是要「在實際認知之前,先對人類的認知能力本身作出批判」。
與「超驗」相近的概念是「先驗」(a priori),兩者都包含「獨立於經驗」「先於經驗」的意思,但兩者絕不可混淆。例如,數學作為先驗的科學,其真假值不依賴於經驗世界的情況,經典幾何空間下的三角形內角和必定等同於一百八十度,即使世界如何改變,這個真理也不會改變,因此它是「先驗」——先於經驗的。但是,「超驗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這些獨立於經驗世界的真理,而是可以規定經驗世界以什麼方式出現的條件。也可以說,「超驗哲學」就是研究這個經驗世界的形式。這個形式同樣不依賴於經驗世界,反過來人類所有可能的經驗都依賴於這個形式。
因此,康德哲學有兩個基本的理論層次,一是具體的、有時空性的、有感性內容在其中的經驗世界,一是普遍的、非時間性的(因為時間與空間本身就是經驗世界的純粹形式,此形式,即「時空本身」,並非存在於時空之中)時的超驗結構。超驗層面和經驗層面的差別是不可互相化約的。
感性與知性
人類的一切知識和經驗都離不開感性和知性。感性和知性是相對獨立的系統,但兩者共同建立起人類的知識和經驗世界。
感性機能即時間和空間。此時空並非當代物理學意義下客觀時空,而是人類主觀的認知形式。人類作為認知主體,把事物以空間的方式呈現為外在(例如身體,存在於空間之中),以時間的方式把事物呈現為內在(例如記憶和心理狀態,並不存在於空間之中)。兩者的結合包括了人類整個可感世界的範圍。
因此,康德所言的時空是人類感性的單純形式。時空感性形式是先天(innate)的,即是說,它們並非來自於經驗。因為我們不可能經驗到一個叫「時間」的對象,你不能把時間拿在手上說「看,這就是時間」。反過來說,一但有了經驗,感知到任何對象,時空已經作為經驗的純粹形式在運作。學界上有一個比喻(同時亦有反對此喻的聲音),時空感性就像是一個眼鏡,我們必須透過這個眼鏡去看事物,也由於有此眼鏡,我們才能獲得經驗。
知性即概念思維的能力。人類通過概念思維,對感性對象作出具客觀和普遍性的批判,由此產生知識。我單純地看見一個事物,我並沒有對它產生知識,但當我以概念的方式把握它,例如「此杯具有紅色的屬性」時,我即以「實體與屬性」此概念為基礎去理解(Understand)這個對象,從而認識它。沒有這些概念的理解,一切知識都不可能。
而且,這些基本的概念也必然是先天的,即是說這些概念不可能來自於經驗甚至感性。首先,這些概念本身並不是「被感知」的,你可以看見紅色的杯,但你不能「看見」「實體與屬性」這個概念本身,反過來,如果你不首先通過概念理解了對象,你也根本沒有「看見」「一隻杯」,你看到的只是個莫名的對象。
而且這些概念也不可能通過經驗歸納來獲得,因為歸納的過程本身已經需要「數量」和「關係」等概念來支持。這些先天的、不來源於經驗的基本概念,康德稱之為「範疇」(Categories)。康德鼎鼎大名的「十二範疇」,就是列出了十二個人類知識必然要有的基本概念,「實體與屬性」與因果關係就是其中之一。
感性和知性是人類先天地擁有的認知能力。因此康德反對洛克的經驗主義說「心靈是一塊白板」,後者認為人沒有任何先天擁有的概念,一切概念都由經驗而來。
推薦閱讀:
※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事,科學證實了靈魂的存在!靈魂會去哪裡?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信息是什麼?
※論孤獨(選自《99後》)
※教授特稿丨郁喆雋:「哲學+」的時代 暢想
※敬仰|世紀性思想創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