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媽媽會「累死」孩子會「閑死」!別猶豫了,趕緊看看吧!

文/魯鵬程

家庭「放權」小測試

測試一:孩子想要自己做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刷牙,自己吃飯等)或想幫著爸爸媽媽做事(如幫著擇菜、掃地、疊衣服等),比如他說「我自己來」「我要做」「我來做」時,你是怎麼做的呢?

1. 對孩子說「不行」「還是我來做吧」「凈耽誤時間」「把飯灑得到處都是」「簡直是給我添亂」「別幹了」「你還是一邊玩兒去吧」……

2. 先是不同意,後來拗不過孩子,就允許他來做,他做不好就禁止他,否定他,批評他(回到第一條),甚至是呵斥他……

3. 表現得很高興,趕緊鼓勵孩子去做。孩子做得還有點小模樣、小進步時,就表揚他;做得還不那麼好時,就鼓勵他;孩子如果不會做,就耐心地教他做……

測試二:在家裡,你是否主動放權給孩子做事(類似測試一里提到的事)機會?

1. 沒有,哪敢放權!他少讓我操心就行了,還讓他做事?

2. 有這想法,但考慮到孩子還小,什麼事也做不好,還是等他大點再說吧!

3. 有,經常主動允許或引導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測試三:你是否給孩子為爸爸媽媽服務的機會,或者說是引導孩子為爸爸媽媽服務?

1. 沒有,什麼事都幫著他做,他這麼小,怎麼能讓他為大人服務呢?

2. 沒有,我這麼年輕,又不老,不指望他給我服務,等我老了以後再說吧!

3. 有,儘管孩子還不能做太多事,但有些小事還是可以做的,比如幫忙拿個小物件。

「權力家長」心態分析及對孩子的影響

測試一,判斷是否屬於「被動成長型」父母。

無論是做父母還是做孩子,都需要主動成長。但「被動成長型」父母是被孩子的成長力推著往前走的。

根據該測試的三種回答方式分別來作判斷。

第一種,孩子給了父母成長的機會,父母不僅止步不前,而且還倒退,甚至「拖拽」孩子跟著一起「向後轉」。這種處理方式會壓抑孩子的心智成長,導致孩子情緒低落,自卑,退縮,畏懼,焦慮,會產生較多負向情緒。父母要把「不要」「不行」「不允許」變成「要」「行」「允許」,要往好處想,積極理地解孩子的動機。

第二種,因拗不過孩子先暫時讓步,但知道憑孩子的能力很難或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就等著他做不好時再「收拾」他,有種看孩子笑話的心理,結果孩子果真做不好,就應了父母的判斷,接下來就對孩子大加批評甚至是責罵,這就又回到第一種類型,可見這種父母也不會主動成長,還會抓住最後的機會打壓孩子,讓孩子的心智不能順利跨上個新台階。

第三種,屬於「被動成長型」父母,在孩子主動要求做事前提下,給其機會,順應其成長,或者說是跟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或是犯錯誤時,把其當成機會教育點,對孩子施以恰到好處的教育,從而讓孩子在心智、行為上都有比較到位的成長,也會提升自信心。

如果能夠滿足孩子「想做」的意願,就會培養出一個自立的孩子。雖然開始有些麻煩,但如果父母能不急不躁地陪在他身邊支持他,幾年後孩子什麼事都會做,都願意做,父母也會更輕鬆,這才是關鍵。要知道,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

測試二,判斷是否屬於「引領成長型」父母。

父母對孩子就應該起到一種正向引導作用。父母應該在前面走出一條正確的路來,讓孩子沿著這條對的路健康快樂成長。也就是說,父母無論在哪方面都應該做孩子好的榜樣和對的領路人。

根據該測試的三種回答方式分別來作判斷。

第一種,不敢放權,只希望孩子少讓自己操心。這種算不上是引領孩子成長型父母,當然也就不能讓孩子身心行和諧健康成長。

第二種,雖然有放權想法,但當下還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孩子的成長每天都是進行時,3歲前他需要父母的放權,父母早放權一天,孩子就會早一天自理、獨立。

第三種,屬於「引領成長型」父母。孩子從小就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長大才能做大事。千萬不要認為現在不讓他做他長大後會做得更好。孩子在有意願做事時而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慢慢懶惰,以後想讓他再做也會更難。

測試三,判斷是否屬於「升華成長型」父母。這是教育孩子的更高一級的升華,其實這是培養孩子的孝心。孝心的開發與孩子心智的成長息息相關,孩子從小懂得體貼父母、關愛父母、感恩父母,他的心智成長會更快,以後的學習成績會更好,自立會更早。

前兩種與測試一、二分析結果類似。

第三種,屬於「升華成長型」父母,有教育敏感度,有更大的教育主動性、更積極的教育思維、更高超的教育智慧,以及更強的教育執行力。在這種父母的培養下,孩子的身心成長會正向積極、自動自發,更自信,在做人、做事、與人交往等方面都有禮有節有度。

*********************************************

在生活中,以上每個測試中前兩種父母所佔比例較大,第一種比例最大。可見,真正十分理性、有智慧的父母還較少。所以大多數父母都必須學習,努力達到更高的教育高度。

放權小建議

放權一,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在3歲前應基本學會自己穿簡單的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用勺吃飯,自己如廁(用便盆或小馬桶)。當孩子有意願去做這些事時,一定要允許他去做,做不好要指導他,不對他有任何埋怨。即使孩子暫時沒有意願,父母也應有意識、不失時機地引導、鼓勵他去做。

放權二,引導孩子做家務。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勤勞的,他想體現自我價值,體驗勞動樂趣,所以從小就有做家務的熱情。比如,當父母在洗菜、掃地時,才兩三歲的他也會非常積極主動地搶著做。如果父母在孩子願意做家務時嫌他麻煩而拒絕了他,等到他以後漸漸不能再接觸家務而變得「貪圖享受」,不再喜歡參與家務時,父母卻又抱怨他懶惰!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所有懶惰的孩子都是父母造就的。為避免孩子成為「小懶蟲」,趁他還小還想做,趕緊給他機會做。比如2~3歲,就可以收拾玩具,吃飯分筷子,幫忙拿小件物品等。

孩子做家務可以鍛煉動手能力、手腦協調能力,提升生活技能,增加生活閱歷,養成勞動習慣,強化對家庭的責任感,還會讓他體會到父母操持家庭的辛苦,從而懂得關心體貼父母。做家務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也會讓心靈變得更強大。因此,父母要放手、放權。

放權三,給孩子為爸爸媽媽服務的機會。

這一點前面也提到過,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孝心,開啟他的心智。比如,讓他幫著爸爸媽媽拿拖鞋,端杯水,象徵性地捶捶背等。

放權四,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讓孩子做選擇,不論多小的選擇,都能給他自己和父母帶來好處,要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幫他慢慢獨立。比如,孩子出門穿什麼衣服,到商場買哪種商品(如果是買玩具或零食,需要在出門前跟他商量好,只買一種,不能多買),他都可以做主,要尊重他的選擇。

放權五,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要允許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也是孩子獨立思考的表現。父母可以主動詢問孩子的意見或看法,這一詢問充分表達了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當孩子感受到父母願意接納他的想法時,就會很積極地表達意見。孩子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思想,會對周圍的事物表現出符合自己意願的反應。父母尊重孩子意見和想法就是在尊重他本有的個性,受到尊重的孩子也會尊重自己,更會懂得尊重別人。

放權六,給孩子表達情緒的權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或高興或難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要放權給孩子,要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於孩子的情緒,父母要接納,要認同,但也要注意合理引導,最基本的是不要讓孩子因為情緒不好而做出危及自己和他人的事。

放權七,允許孩子玩水、玩沙、踏水窪等。

兩三歲的孩子天生就對水和沙感興趣。水和沙是流動的,形態變化多端,就像一種變幻無窮的玩具。而且玩法多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想像和創造需求,還可以給他帶來巨大的空間感和流動感。所以,要允許孩子自由玩水、玩沙,不要擔心他弄濕或弄髒衣服,當他玩完水或沙後,要讓他仔細洗手,沖澡,換洗衣服。踏水窪也是,沒什麼,大不了事先給他穿上洗起來不費勁、弄髒了也不要緊的鞋和褲,讓他開心地去踏小水窪就行了。

*********************************************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需要放給孩子的「權」,生活中還說有很多權需要放給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發現,但總原則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讓孩子去體驗。要知道,每一次體驗對孩子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這樣一直體驗下來,就會培養出一個好奇心強而又幹勁十足、自信滿滿的孩子。

放手,孩子才能更承擔更多責任;放權,孩子的心智才能成長得更快!

特別提醒

放權絕不等於放任孩子不管,不等於漠視孩子的壞毛病,不能於縱容孩子的壞習慣,不等於置孩子於某種潛在的危險境地而不顧。比如,孩子做的事有潛在危險,當然要禁止,要明確地告訴他不能做的理由,告訴他「很危險」、「很燙」「很疼」等,說這些話時,語氣要稍微有力一點,要冷靜理性地看著孩子的眼睛,之後想辦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向別處。

本文原載《時尚育兒》2015年3月刊,有改動。

魯鵬程,家庭教育研究者,著有暢銷書《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媽媽不寵不嬌教育女孩100招》等。 圖片來自網路。

魯鵬程微信公眾號lupengchengedu,歡迎訂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信:女兒,我還是希望你結婚
預防接種:疫苗種類有哪些媽媽你搞清沒?
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轉載】-老端的觀點-搜狐博客
媽媽請走開,這7 件事必須由爸爸來做
《媽媽的心》教學設計

TAG:孩子 | 媽媽 | 猶豫 | 這樣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