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快樂之源

赤子之心,快樂之源

快樂,源於心情;快樂,源於心境。而快樂,更源自一顆至真至純的心,那便是——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的人,看到倒地的老人,不會去猜測會不會受到誣陷。一個人如能讓自己保持象孩子一般純潔的心靈,用樂觀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腸待人,不自私,不猜忌,光明坦白,勇往直前,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 我們常說,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候是小的時候,無愁無慮,一片天真,是人生難得的一段好時光。其實,童年快樂的原因並非因為那時遇不到難過的事。主要的是因為童年時遇事不去多想,一瞬間就會把痛苦忘記,而去想些快樂的事了。這是小孩子經常快樂的最大原因。如果我們也能使自己不斤斤計較,能及時把痛苦放開,積極地朝前看,不記恨、不自憐,心情一定能夠維持開朗與輕快。

試著找回我們失落的赤子之心

什麼樣的心才堪稱一顆「赤子之心」?於紛雜的各種現象對比而言,就是擁有一顆幼兒的天真純樸之心,是一種率真天性,是一份自在自然。沒有過多的聲譽名望之勞累,沒有傷神的利益功祿之念想,不巧謀算計,不虛飾矯情,傷心了就痛快的哭出來,高興了就開懷的笑出聲,沒有過多的自私,沒有懼怕的畏縮,沒有經常的痛楚,沒有整日的憂慮,而是擁有一種天性自然而然顯露的真實本色,這便是一種難得的赤子之心。 不失赤子之心,就是要像天真可愛的稚童那樣,不泯滅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以人的本性去立身於世,以人的本色去做人。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著客觀上的巨大差距。人的一生,當我們從不懂事變得懂事,在我們漸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意,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外界誘惑,在一路的行進中,我們已漸漸失去了這顆赤子之心,而變得世俗、城府、甚至世故。 難道不是嗎!為了更加富裕,有多少人千方百計的去獲取更多的財富;為了避免失敗的痛苦,有多少人「不擇手段」的追求所謂的成功;為了不居於別人之下,有多少人不遺餘力的與他人在權利場中角逐。如此一樁樁,如此一件件,如此一種種,伴著由孩童到青年的長大,我們習慣了功名、利祿、權勢、地位這些光亮閃耀的事物,而不知不覺地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 俯瞰世間,縱觀周圍,身邊有多少人,眼中有多少事,回味起來令人感慨,追憶起來令人嘆息。不計其數的人,為了滿足貪慾費心勞神,為了爭奪名利機關算盡,一旦得不到,會寢食難安,得到了,有會患得患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很多人在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卻越來越找不到使自己快樂起來的理由。 歸根總結,快樂不起來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沒有了赤子之心,原本至真至純的心,染上了太多的塵世的塵埃,阻隔了陽光的照射,減少了快樂的元素,降低了開心的分子,屏蔽了歡樂,淡漠了笑容,而無形中將自己陷入到一種桎梏的境地,遠離了天高雲淡、作別了風和日麗,而走進了烏雲滿天,陰雨連綿的日子。可見,失去了一顆赤子之心,人就會變得缺失一種最真的快樂。因而,要想重拾快樂,就只有以一種情懷找回赤子之心。

於熙攘的人群中,於紛雜的交際中,於斑斕的生活中,於忙碌的工作中,靜神凝思,以一種智慧,讓自己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便會與快樂牽手,與開心同游。因為,你找到了快樂的本源——赤子之心! 【編輯點評】漢語中,「人心」後面都跟著什麼詞?人心叵測,人心不古,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有中國古老著作流傳下來的人心惟危。人心變化莫測,今日最為危險。當明哲保身遮蔽了很多人的惻隱之心,這個群體,已然在墮落邊緣。 是時候找尋我們丟失的赤子之心了,固守純真,以不變應對世界的千變萬化。這,是我們唯一光明的出路。找回我們的赤子之心

「赤子」二字是對人的心靈境界的最高褒評——清澈、純凈即是美;樸實、坦誠即是美;拒絕了繁雜、混沌即是美;質地潔麗,厚重的人生全肖像靠單純的心靈來奠基。 像孩子一樣的「見山是山」 像孩子一樣好奇,像孩子一樣無畏,像孩子一樣童言無忌,像孩子一樣執著規則,像孩子一樣心地明凈。 為何有些真理往往只有孩子看得見?唯有心地明凈才能照徹萬物,沒有了赤子之心,大道在眼前,你也看不見。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想做個有德行、有成就的人,必須心思純凈。赤子就是孩子,人之初,性本善。赤子之心,就是具有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的心,像一塊瑩白的璞玉,不是華美而耀眼的,卻有一種清澈的魅力。 像孩子一樣,並不是幼稚和排外。 古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老子有句話:「含德之厚也,比於赤子。」你含的德厚重了,真正厚到一定程度,就像赤子一樣,說的就是這種「見山還是山」的人生境界。

不忘「治心」,在浮世中修行 都說「社會是個大染缸」,潔身自好的人會被社會這個染缸染得亂七八糟,沒了自我秉持的與人為善、言行一致及囔囔讀書聲中的堂堂正正做人……都這麼說著,轉臉卻積極地融進去。 在「染缸」中修行,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是一生之事。 「人體渾身上下,從五臟六腑到耳目口鼻,從經脈血管到四肢百骸,從毛髮甲爪到衣裳冠履,都沒有絲毫罪過,都與堯舜等聖賢的一模一樣。如果說我們犯了什麼錯誤的話,問題一定不出在身體器官上,而出在我們的一顆心上。」因此千百年來,先賢們所做的全部工作,其實歸根結蒂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治心。 「心」是需要治的。古人認為「人心」通常都不是生來就完美無缺,決不能順其自然,「跟著感覺走」。大思想家呂坤曾說自己「用三十年心力,除一個"偽』字不得」。可見他在治心方面所花的工夫有多深。現代人和古人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現代人從不把「治心」當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 我們每天將主要精力花在事業、前途、人際關係、金錢乃至享樂上面,可能連片刻的心思也不放在「治心」上,這叫做捨本逐末。本來對人生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卻不去過問,結果必然要受到懲罰。 學習的目的,在於保持本心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善良美好的真心本性在物慾橫流的五欲六塵中不受污染,不被顛倒,永遠保持清凈,如如不動。因為只有保持清凈心,才能使自己的智慧不被埋沒,也才能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了了分明。
推薦閱讀: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英文翻譯怎麼翻譯更合適一點?
千古文人|屈原:忠肝義膽,赤子之心
琅琊榜 | 蕭景睿的赤子之心
現在你看到的我是純粹的

TAG:快樂 | 赤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