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生的60個心理學效應
1.蘑菇原理:沒有繭中的蜇伏,哪來羽化成蝶的美麗(1)、 蘑菇定律 的說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國外的一批年輕電腦程序員總結出來的。它的原意是: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常面臨著自生自滅的狀況,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的時候,才被人們關注,可事實上,此時它們已經能夠獨自接受陽光雨露了。後來心理學家將其納為心理學範疇,總結為: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註定會經歷不同的苦難、荊棘,被苦難、荊棘擊倒的人,就必須忍受生活的平庸,戰勝苦難、荊棘的人,則能突出重圍,擁抱卓越。蘑菇原理 被提出的時候,正處在電腦行業的開端,所以從事電腦程序研發的人員並不被人們理解和重視,甚至被其他行業的人質疑他們工作的認真度。於是,這些年輕的電腦程序員這樣激勵自己: 要像蘑菇一樣生活。 言外之意,即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他們相信自己終究有一天會像蘑菇一樣,出人頭地,擁有鮮花和掌聲。充滿自嘲意味的 蘑菇方法 ,其實是任何一個行走在人生這條大路上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通過這個原理的來歷,我們會洞察出這樣的現實:人們在剛開始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由於是沒有任何輝煌成績的新手,經常得不到周圍人的重視,多半會幹些打雜跑腿的小事情,有時還會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和指責,處於得不到必要指導和提攜甚至自生自滅的狀態。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費奧瑞娜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產公司的電話接線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字、複印、收發文件、整理文件等雜活。雖然父母和親戚朋友對她的工作感到不滿,認為一個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不應該做這些,但她沒有任何怨言,繼續邊努力工作邊學習。一天,公司的經紀人問她能否幫忙寫點文稿,她點了點頭。正是這次撰寫文稿的機會,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後來發展成為惠普公司的CEO。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如沐春風、如魚得水;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老闆、領導的賞識和重用;每個人都嚮往事業高升、飛黃騰達 但沒有誰會白白的送給你這一切,只有用你的忍辱負重和堅韌不屈去贏取。這段忍辱負重的經歷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也只有那些能夠忍受這一切的人才能得到陽光普照的機會。就拿模特這個職業而言,當她們光鮮亮麗、璀璨奪目地站在T型舞台上時,人們讚賞她們的美麗,但她們背後付出了多少艱辛,又有誰知道。在開始的時候,經歷 蘑菇 般的艱難並不是什麼壞事,這會鍛煉你的意志、增強你的承受能力、打消你心中不切實際的想法、鍛煉你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的能力,也能夠讓你在獲得成就的時候倍加珍惜,不會迷失在自我膨脹的歧路中。每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要從最簡單的做起,進而才能承擔更重要的使命。這是一條必經之路,誰想逾越這一步,都將會栽跟頭。就像新生兒一樣,在沒有學會走路前,如果讓她跑,勢必會摔跤。工作中,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有很大的能力,應該得到重用,總是認為公司應該給自己的工資更豐厚一點。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資達不到預期,便會萌生辭職或者跳槽的想法,但是到另外的一個公司後,發現自己又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此時,你是否就要反省一下:你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利潤價值?能為公司拉來多大的客戶?如果你給不出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就不要奢望太多。正確認識自己,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這是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須擁有的品質,也是一條重要的準則。生活就是這樣,上到公司的總裁、CEO,下到普通的職員,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初次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有 蘑菇 般的經歷,不同的只是經歷的時間不一樣。經歷時間長的人,可能暫時性的會被人認為是無能者,經歷時間短的人,則往往會被冠以成功者的頭銜。怎樣才能讓自己經歷的 蘑菇 期縮短呢?這就要求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口若懸河、狂妄自傲、目中 無人,也不要自我膨脹、心高氣傲,你要準確地定位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善於表現自己,尋找脫穎而出的機會。
2.二八法則(1)
2.二八法則:找到並充分利用最關鍵的資源(1)
二八定律 ,在國際上是一種公認的企業定律,又被稱作 帕累托定律 。該定律發明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他曾指出,無論什麼樣的事情,重要的一方面因素往往只佔約20%,是其中的小部分;而其餘多數的80%常是次要的,只要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便能控制全局。它的基本內容如下:
無論人們做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先抓好20%的主要方面,再以20%的骨幹力量帶動其餘的80%,這能夠提高效率。
巴萊多定律 經過多年的演化,已經成為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 二八法則 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其餘20%的利潤則來自80%的普通客戶,之所以這樣講,要追溯到它的起因上: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在調查取樣中發現了一個現象:英國人財富和收益的大部分都流向了少數人手裡,同時他還發現:任何其他時期,其他國度,某一個群體中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他們所享有的總收入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甚至早期的資料或者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會有這種微妙關係。例如,人體中的水分子佔80%,其他的為20%;玩電子遊戲,80%的時間花費在20%的遊戲種類上;閱讀書籍,80%的閱讀,真正需要的則是20%;空氣中氮氣佔80%,氧氣等其他元素則佔20%;80%的交通事故是由20%的汽車狂人引起......這種關係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特殊關係。
於是,帕累托經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社會上20%的人佔有著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二八法則 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 鬍子眉毛一把抓 ,而應有主次、輕重、前後之分,做到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找到並充分利用為自己服務的關鍵資源,然後才能獲得資源的優化配置。
對所有實際的目標,我們80%的努力 也就是付出的大部分努力,只與成果有一點點的關係。這種情況看似有違常理,卻非常普遍:
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他做銷售員的時候,曾為美國的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第一個月,他僅掙了160美元,後來他在猶太人的經商智慧中發現了 二八法則 。他仔細地觀察自己的銷售圖表,並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他發現自己80%的收入,來自於20%的客戶,但是他對他們當中的所有人,花費的時間都是一樣的,這正是他僅賺160美元的主要原因。於是在後來的銷售過程中,他把猶豫不決的36個客戶分配給了其他的銷售人員,自己的主要精力則放在那些最有可能購買該產品的客戶身上。這種政策實施不久後,他便輕而易舉地掙到了1000美元,接下來的9年中,他都沒有放棄該原則,銷售業績一直在公司中排在前幾位,最後他成為凱利-穆爾公司的董事長。
在傳統的智慧和教育中,人們經常會被要求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可是二八定律卻要你找到最關鍵的資源,並能夠充分地發揮所長,為己所用,然後以一種蓄勢待發的姿態死死地盯緊它,努力地實現它。
二八法則 不僅在經濟學、管理學或者事物的狀態上應用廣泛,它對我們自身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生活中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會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什麼事情,只有付出多,收益便會多。但事實上,只講究付出的量是不夠的,還要選擇正確的努力方向,講究效率,這樣才會獲得更多的收穫。舉個例子來說,當人們知道身體缺少營養的時候,為了增加營養就會拚命地吃各種各樣的東西,甚至認為吃得越多營養就越豐富,但卻以營養不均衡告終。這就是沒有抓住身體中最需要的營養因素亂吃一起而導致的後果。
生活中,如果人們能夠清楚、透徹地知道那80%的收穫究竟來自哪些付出,他們就會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重點上,而不是用在獲利較少的多數上。這一點,往往是傑出、偉大與平庸、平凡的巨大鴻溝。這就要求人們要學會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這是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槓桿。利用好能夠給人們帶來很多方便,能夠讓人們通過播種小的誘因、耕耘、投入,來收穫碩果。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沒有人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好。要想有效地做好一件事情,做精一件事情,就要學會合理的分配時間,找到並充分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最關鍵的資源,進行有效地重點出擊、重點突破。有所為,有所不為 的做事思維正是 二八法則 的精髓,這能夠幫助人們以最少的投入收穫較大的利益。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將時間和經歷花費在瑣事、次要的事情上,要學會抓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採取有效地傾斜性措施。這樣才能以 四兩拔千斤 的優勢將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做好、做大、做強。
比倫定律 的由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提出,他曾說過: 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 這一定律後來被心理學家引申為:無論是誰,做什麼工作,都是在嘗試錯誤中學會進步的,經歷的錯誤越多,人越能進步,這是因為他能從中學到許多經驗,即 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比倫定律 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任何一個人,無論他在哪個領域,如果他獲得了成功,那麼他必定大大小小不同程度地經歷過比倫定律。世界上最大的日用品消費公司寶潔曾流傳著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寶潔公司的員工如果在三個月內沒有出現任何錯誤,公司不會因為你自認為的完美表現而獎勵你,相反,還會被視為不合格的員工。對於這個讓常人無法理解的規定,寶潔公司全球董事長白波先生解釋說: 這證明在這三個月內,他什麼也沒做。 寶潔公司的規章制度遵循的正是 比倫定律 。寶潔公司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地告訴人們: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追尋成功與完美的願望,但在追尋成功的過程中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把失敗當成機會的人才能獲得完美,取得成功。阿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51歲的時候競選成功。可在他競選總統成功之前,卻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22歲時,他失業了。於是他決定做生意,但不幸的是他在生意場上同樣以失敗告終。後來,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開始為競選州議員準備著,糟糕的是,他競選州員再一次失敗。24歲的時候,他終於開辦了一家自己的企業,可由於經營不善,不到一年的時間,企業瀕臨倒閉的窘境,他不得不宣布企業破產,為了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他四處奔波,歷盡磨難。25歲的生活,他再一次參加州議員競選,這次他終於成功了,並有了一個未婚妻。不幸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在離結婚還不到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讓他心力交瘁,精神世界一度崩潰。29歲到31歲的幾年內,他調整好身心狀況,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國會議員等,但全部以失敗告終。37歲的時候他幸運地當選為美國國會議員,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的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支持他,所以在兩年任期滿時他決定爭取連任,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47歲到49歲期間,他曾兩次嘗試著競選美國副總統一職,但仍然失敗,直到他51歲的時候,才成功地當選為美國總統。比倫定律 告訴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的失敗匯聚成的。正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創始人沃特說: 通向成功的路就是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縱觀那些成功人士,我們會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那些地位顯赫的高級官員、錢財萬貫的富豪、甚至大公司的高級領導人 幾乎每一行業的頂尖人士都曾有過各不相同的人生坎坷,但是他們依然能夠獲得各自人生的高度,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能夠堅持不懈地抓住失敗的機會,為成功奠定基礎。日本企業家本田先生曾說: 很多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認為,只有經過反覆的失敗和反思,才會達到成功。實際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是另外99%的被稱為失敗的東西的結晶。 例如,一家經歷百年的企業而在進行某項創新的投資時,儘管經過了深思熟慮後但最終還是有失敗的風險,但即使失敗了也能讓領導層得到諸多寶貴經驗,這些經驗的價值也許遠遠大於其他的東西。在人生的長河中,機會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同時也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很多機會都是在你還沒有做足準備的時候悄悄來臨,這就要求你具備試錯的勇氣,即使最後發現這個選擇是錯的也不能後悔。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成功的機遇,同時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只有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有所領悟、有所 提高,失敗才能夠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人們才能夠化消極為積極、從自卑過度到自信、從失意走向如意。失敗是一種負面情緒,每個人在經歷失敗時都會產生失意、沮喪、自卑的心理。而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這才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面對失敗時,人們首先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積極樂觀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個溝溝坎坎。其次要注意總結經驗教訓,注重調整和改變策略,具備堅忍不拔的精神。第三,每個階段都要有詳盡的計劃,用實現 局部成功 的辦法不停激勵自己。最後,要告訴大家的是,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把失敗當成財富,是因為失敗能夠證明通向成功的道路中有些路走不通,從中總結出教訓後就可以避免以後再犯同樣錯誤。
鯰魚效應 最大的影響力是能夠引發人們的 應激心理 ,應激心理是由塞萊氏根據機體遭到侵害而產生緊張的反應狀態。後來心理學家將該效應引起的應激心理總結為:人們在受到外界的巨大壓力時,精神會處在高度緊張、亢奮的狀態中,這能夠激發內在的無限潛能,迸發出超常的能量。鯰魚效應 能夠刺激心理,左右行為的這一道理來自於挪威人吃沙丁魚的習慣:挪威人在飲食上有個習慣,喜歡吃活著的沙丁魚,因此,市面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的沙丁魚高出幾倍。但由於沙丁魚是一種不宜活的魚類,儘管魚販們想方設法地想讓沙丁魚活著,但是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窒息死亡。可是有一個船長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方法,他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這時沙丁魚見到鯰魚後十分緊張,在魚槽裡面不停地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而這正是沙丁魚能夠存活的秘密。鯰魚效應讓人們知道:雖然生活中人們一直提倡面臨至關重要的事情前,應該讓自己處在放鬆的心理狀態中,但是放鬆狀態不等於毫不在乎,放鬆過了頭便會產生負面影響。也就是說人們在重大事情前需要適度的緊張,這樣大腦能夠在緊張的情緒中,保持機體的生機與活力,才能更好地做該事情。張淼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推銷員,剛做推銷行業時並沒有出色的成績,每個月的工資還不夠自己的生活費。為了將自己的推銷業績做的更好,他每天虛心的向那些出色的推銷員學習,後來他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推銷秘訣並連續三年拿到了推銷業績的第一名。以下是他推銷前、推銷中、推銷後的行為:無論在向什麼樣的客戶推銷,推銷前他都會準備好推銷時可能用到的一切用具並提前預測客戶可能提出的問題,然後他將這些問題的答案一一列出,防患於未然。見到客戶後,他在認真介紹自己的產品時,還會仔細且認真地傾聽客戶的問題、意見、觀點等,並時刻注意客戶言談舉止中的每一個細節。推銷結束後,無論此次推銷是否成功,她都會總結推銷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然後把推銷過程中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及客戶拒絕自己的原因紛紛列出來,並一一地尋找最佳答案,這樣在下次推銷的時候就會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而張淼在銷售領域的成功正是源於這種時刻讓自己處在緊張中的努力。醫學界認為,如果人們時刻處在一個適度的忙碌、緊張狀態中,他對外來各種信息的刺激,會產生高度的敏感性,腎上腺會因此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產生前所為有的能量和生存力。中國有句古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獲得成功與輝煌的比例都是相等的。而絕大部分人之所以平庸,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圍的環境給人們帶去太多的安逸感覺,使其放鬆自己、滿足現狀、固守平庸;相反,那些有著傑出貢獻的人,他們每天、每時、每刻都會使自己處在一個適度的忙碌狀態中,忙碌中帶著固有的緊迫感、危機感,而正是這些特有的緊張、壓力,激發出內在的無限能量,助其獲得成功。雖然每個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能量和無限潛力,但人們也有著天性的弱點即惰性,當人們每天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寬鬆、安逸的環境中,他的潛意識中會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惰性,在這種狀體中出現貪圖享受也便不奇為怪了,這種狀態也適用於動物群體中。就拿羊群而言,在澳大利亞的牧場草原上,經常會出現野狼吞噬羔羊的情況,為此,牧民在政府和軍隊的多方幫助下將狼群趕盡殺絕。但是狼雖然沒了,羊群的數量依然逐年下降,因為隨著狼的消失,羊群的緊迫感、危機感也消失了,它們失去了激發內在繁殖、生活的動力。鯰魚效應 告訴人們: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人的心理壓力也在不斷加大,易出現各種精神緊張狀況,但這種緊張並非完全有害無益,因為人們在生活中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不僅能夠增添生活的情趣,還能提 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有利於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適當緊張是個人激發內在能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夠正確把握緊張的 度 ,不是放鬆過頭,便是緊張過度。人們究竟該如何讓自己時刻處在適度的緊張狀態中呢?在工作時要做到細心、精心,凡事多想一點,多做一點,感到累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放鬆自己,但放鬆的時間要有個規定;也可以為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這樣能夠打破內心原本的安逸惰性,讓自己立刻投入到競爭的殘酷壓力中,這能夠將身體中的每一顆神經快速調整到緊張的狀態中。
5.甜檸檬心理:接納自己,找到自身優勢(1)
檸檬屬於柑橘類水果,聞之芳香撲鼻,食之味酸微苦,但如果必須吃的時候,可以做成味道鮮美的檸檬汁。心理學上將其引申為 甜檸檬心理 ,現今人們將其總結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即便是一些看上去是劣勢的東西人們也要學會接納,並努力找到其中的積極之處,做到揚長避短。
甜檸檬 心理,是一種心理戰術,也是人們獲得成功的關鍵,對此,著名的心理學導師卡耐基曾做過這樣的訪問:
一次,卡耐基訪問芝加哥大學的校長,是什麼讓他獲得成功?校長微笑著說: 我一直相信西爾斯總裁羅森華的觀念,即如果你的手上有一個酸檸檬,不要立刻吃掉它,因為他是酸苦的,但是如果你將其做成檸檬汁,則是非常可口的。校長接著說,事實上,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非常少,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總是反其道而行。例如,如果有位朋友送給他們一個檸檬,面對朋友的好心人們必須吃下它,這時人們的心理通常會想: 完了,我為什麼要承受這種折磨。 如果他是聰明的人,他不僅不會這樣想,而且還會在內心深處,開始為自己尋找做檸檬汁的工具。
甜檸檬心理 告訴人們:生活中,每個人都嚮往一帆風順的美好生活,但現實往往很殘酷,經常會有突如其來的所謂的壞事情發生,面對這些不可改變的殘酷現實,人們能夠做的最好選擇,是勇敢的接納事情的真相,找到自身的優勢,珍愛自己,相信自己,樂觀的面對生活,這樣才能生活的更加從容。
段雲球曾被譽為中國版的保爾,當他的著作《當身體還剩下四分之一時》在網上引起了很大轟動時,人們被他不屈不撓的意志所感動。
他出生兩年後,父母離異,他隨著母親來到了黑龍江省鶴崗市,7歲那年他被火車奪取了雙腿和右手,整個身體只剩下四分之一,當他被送到醫院時,醫生說; 這孩子搶救過來的希望相當渺茫,就算治活了,這一輩子咋過啊! 經過醫生們的奮力搶救,他與死亡線擦肩而過,從此,他的人生開始 四分之一 的生活。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從沒有動搖過要放棄生命,雖然車禍奪取了他的肢體,但並沒奪去他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念,沒有雙腿,他用凳子做自己的腿,用凳子一步一步的 走 路;沒有右手,他用左手吃飯、穿衣、自理。殘酷的現實讓他不得不上到小學四年級便退學,但他通過自學,將小學到中學的課程全部學完,用這樣的毅力不斷的充實自己,鼓勵自己。
隨著父母漸漸的老去,自己漸漸的長大,他知道為了生計,自己必須要掙錢,他擅長寫作,所以他就是利用這個僅有的特長工作、掙錢,照顧年邁的母親,養活自己;也正是利用這個特長不斷地為自己創造輝煌,在隨後的日子中,他用了僅僅5個月的時間,敲打出長達2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當身體還剩下四分之一時》,這本書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張海迪曾給其題詞說 願你更加頑強勇敢,鍛造更加堅韌的生命品質!
西方有這樣的格言: 全面的接受你自己這很重要,其原因之一是這可以使你更安心地對待自己,更具同情心,也更能實現完美的人生。
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點、弱點或者短處,有時表現在生理上,有時表現在心理上;有時出現在做事情上的失敗、挫折、荊棘、坎坷上 但無論是哪種不完美的表現,人們都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接納它,用正確的態度正視它,並從中找到自身的優勢克服它,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接納自己,正視自己 是一種有效地自我防衛,可以幫助自己淡化那些既定的可望而不可求的既定目標,能夠緩解內心的失望、不滿情緒,這一點不僅人類需要,動物世界中也會出現這種方式。狐狸是動物世界種最精明的動物,當它看到葡萄架子上一串一串的葡萄時,儘管口水都流了出來,但當他想方設法地試圖去吃葡萄,都以失敗
告終的時候,它知道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它必須面對現實,所以它在心中自我安慰說: 那葡萄是酸的。 這何嘗不是一種有效地心理防衛之術呢?社會現實告訴人們,逆境、挫折、坎坷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固然會增添心靈上的痛苦,但同時也能夠將人鍛煉的更加堅毅、成熟,因此,人們必須掌握一套鍛煉心理挫折的防衛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恢復平衡。接納自己,正視自己只是其一,其二是要找到自身優勢,並將其發揮的逐漸出色,這樣才能打造光彩奪目的自我。既然正式自我,接納自我,找到自身的優點這麼重要,那麼人們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需要人們在生活中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從經驗中進一步了解自己,多從生活經驗中提取精華;還要平靜而誠實地檢討自己的得失,因為每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都會有得也可能有失,對於這樣的結果要認真的總結、分析;此外,還需發現自身的特長,做到揚長避短,避弱趨強,這樣你才能找到通往快樂王國的鑰匙,才能成為生活的主人。互悅機制 也稱作 對等吸引率 ,即人們通常所說的 兩情相悅 ,在人際交往中,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規律。後被人們歸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讓得到人們的歡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觀點、行為,僅僅提出良好的建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人們喜歡你。互悅機制 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對此,1982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曾做過如下實驗:實驗人員讓甲、乙兩支隊伍進行保齡球比賽,兩隊的第一球各自擊倒了7隻瓶,這時,甲隊教練走過去對自己的隊員說: 你們很棒,打到了7隻瓶子,繼續加油! 而乙隊的教練卻開始訓斥起自己的隊員: 怎麼打的這麼差,平時教你們的全忘了嗎? 面對不同態度的教練員,甲隊隊員得到了很大鼓舞,隨後的比賽中他們越打越好,而乙隊隊員感到非常的不耐煩,越打越糟糕。很明顯,甲隊最終贏得了比賽。這個實驗向人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對於自己喜歡或親近的人提出的事情和要求,人們接受起來會更容易,較不會產生排斥感。世界上著名的推銷人,也是最了不起的賣車人喬·傑拉德成功的秘訣就是讓顧客喜歡他,為了博得顧客的喜歡,他會去做一些在別人看來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每一個節日他都會給他的1.3萬名顧客,每人送去一張問候的卡片,卡片的內容會伴隨著節日的變化而變化,且在他所寄出的每張卡片的封面上還會寫著永遠不變的同一句話: 我喜歡你。 用傑拉德的話來說, 我寄出卡片的最終目的,只是想告訴人們我喜歡他們。傑拉德正是藉助於這種方式,平均每一個工作日都會賣掉五輛車,使自己每年的收入都超過20萬美元,創下連續12年 銷售第一名 的記錄,他還因此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之為世界上 最了不起的賣車人 。喜歡心理是許多人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聰明的人常能設法滿足他人的這種心理,從而牢牢地抓住對方,這既不會讓人覺得受制於他,又會讓對方高高興興地為他做事。互惠原理所說,行為會孕育同樣的行為,友善孕育同樣的友善,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你喜歡他人,他人才能喜歡你。孟子也有言: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的確,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對別人表示出關心和愛護,那麼別人對你也會有同樣的舉動,如果你能夠首先做到喜歡別人,那麼別人還會不喜歡你嗎?《聖經》中說: 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人。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只有表現出你 喜歡對方 ,對方才能同樣的喜歡你,進而願意為你做事情。例如你想讓你的小兒子幫你拿垃圾桶,不要直接告訴他,你幫我做什麼,你可以說: 寶貝,你是個聽話的孩子,媽媽非常愛你,你也一定愛媽媽吧!那麼愛媽媽的表現之一,就要幫助媽媽做事情對嗎? 就在小兒子高興地回答 是 的時候,你的垃圾箱就會很快到手了。通過 互悅機制 的心理學效應,人們可以看出這樣的道理:人與人相處,就得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一般而言,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另一個人的主導因素,便是另一個人是否喜歡自己的那顆真摯的心。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想得到別人的喜歡,而那個人也喜歡自己時,人們會對那個人的喜歡更多一些。例如,對於某個學生而言,如果他發現自己喜歡一位老師,而老師也恰好喜歡自己,她會越來越覺得老師可親可敬,從而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知識。既然 喜歡別人 在人際關係中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讓別人感受到你喜歡他呢?可以直接說: 我喜歡你 ,但這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在你的言辭中,對對方的某方面優點表現出稱讚、敬佩、羨慕對方,但讚美要真誠,不要夸夸其談給人以諷刺之感。平時還要多關心對方,因為這也是 我喜歡你 的表現。成就動機 中的 動機 ,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內部動力,而成就動機,便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並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後被人們總結為:如果人們內心具有一個成功的信念,這種內在的驅動力會促使自己以一種高標準的姿態要求自己,進而獲得成功。成就動機 經常在生活中運用,只是人們給其定義的名字不一樣,有人將其稱為夢想、希望,也有人將其稱作目標、心愿著名的成功學學家斯考沃茨博士,曾做過一個深度的調研,在調查中他發現,無論是出身高貴的富家子弟,還是生活貧苦的平民百姓,儘管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也做著千差萬別的工作,但是在賺錢養家,以及贏得成功方面,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即那些最終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一個懷抱夢想或者擁有某種意念的人;而那些平庸無奇或者虛擲生命的人,有的根本就沒有過強烈的夢想或者願望,絕大部分人曾懷揣過夢想,但在面對現實的時候,常常因此放棄了最終的夢想,也斷送了自己的希望。這個調研結果,向人們闡釋了這樣的一個道理: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源於一個夢想或者意念的內在動機,在這種內在動機的驅使下,人們會不斷地激發個人的潛能,並在一次又一次的完善自我中堅持著打造完美,直至獲得成功。阿濟·泰勒·摩爾頓的母親是個聾啞人,這使摩爾頓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更不知道父親是否還存活於世間。他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長大後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棉花田裡鋤地,他每天早出晚歸的在棉花田裡不停地幹活,但是儘管如此,他從沒自暴自棄過,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意念,他要改變生活現狀,讓母親過上好日子,為此,他拚命的工作,努力的掙錢,而正是他一步一個台階認真工作的努力,使他登上了美國財政部長的位置。登上美國財政部部長後,一次,他去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學院做演講,他告訴學生們: 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不取決於運氣、環境,也不取決於生下來的狀況。因為,情況不如意,我們可以想辦法改變,在改變這種不幸的境況時,你只需明確的告訴自己:我希望情況變成什麼樣?然後不停地以此作為意念,全身心的投入,採取行動,朝理想的目標前進。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梭羅說: 如果一個人充滿自信地朝著夢想的方向前進,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爭取他夢想的生活,成功就會在他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降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原本只是微小的差別,但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其原因正在於是否擺正心態,內心深處是否充滿獲得成功的內在驅動力,而世上的一切財富、成功,都盟於一個人的意念,正如詹姆斯·艾倫所說: 夢想這種動機是現實的籽苗,最偉大的成就,目標的堅定是所有努力的根源,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裡。縱觀歷史,你會發現每一個成功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動機在不斷地支撐著他前進。就拿小學生學習為例,儘管是小學生,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他的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目標,他的目標可能是取得班級中的第一名、也可能是超越班級中的誰、還可能是為了做班長,不管是哪一種目標,這都是驅使他刻苦努力,戰勝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取得優良成績的源動力。雖然人的生活總會指向著一定的目標,總是力圖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但是真正能夠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不停奮鬥的人卻並不多見,這也是為什麼成功者往往都是少數人的原因。 成就動機 讓我們懂得:人要想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走向成功的動機,並在這種堅定動機的指引下支撐自己,不斷地約束自己,超越自己,進而獲得成功。被公認為美國成功學的奠基人奧里森·馬登博士說: 承載你達到目標的力量,就在於你自身 存在於你的精力,你的勇氣,你的堅毅,你的決心,你的人格和你的創造力之中。這種力量在於你自
成就動機:給自己安裝一個成功的 引擎 (2)
身而非常在於他人,它完全由你自己支配。
既然成功的動機對於個人而言是如此重要,那麼人們在生活中該如何成就自己的動機呢?具體而言,就是要有克服障礙和困難的心態,能夠正視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在工作或者做事情的時候,要表現出極大的韌性和毅力,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韌意志。此外,還要不斷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一步一步地分層次地逐步完善
所以,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可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為自己找一個強有力的動機,並堅定這一點,不斷地自我強化、約束自己,這樣成功才會光顧於你。
推薦閱讀:
※今世情緣不負相思引,一生悵惘為君而彈
※[養生精選]請它回家一生順風順水
※(57)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女人一生必須擁有的5雙鞋子,你收齊了嗎?
※成就你一生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