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社會,你還在迷戀著鐵飯碗?
近幾個月,一篇署名為華為老兵寫的「42歲被強制退休」在網上流傳,文章稱其領導認為該員工年齡偏大,所以把內部退休的名額指定給他,如果不主動提交離職申請,全年考評就會被打C,沒有獎金,也沒法再享受股票分紅。
內部退休一直是華為的內部制度。網路流傳的華為的退休政策是高級別和高績效的員工在45歲時內部退休,為了響應任正非提出年輕化的口號,年齡進一步提前至43歲,而低級別的普通員工,在35-40歲的時候就會被人力資源部門逐漸以各種理由淘汰。
華為這麼做是否違反現行勞動法律法規暫且拋開不談,我們先談談為什麼華為要歧視高年齡員工?一般來說,勞動力精力最旺盛的時代是20-30歲,除了驚人的求知慾,體力也很充沛,可以無限制地熬夜、加班、出差,這恰是華為員工所必備的能力。而人到了30多歲的時候,要結婚生子,照顧家庭,對工作的投入,自然會降低,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更致命的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姿態謙遜,願意學習新知識,而35歲以後,步入企業中層,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對新知識的接受度要差一些,應對變化的積極性沒那麼強。但當前是科技進步和社會轉型急劇變化的時代,放緩探索與學習,就意味著公司可能會被競爭對手超過,直至淘汰,對自身處境始終抱有危機感的華為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力推員工年輕化。
視角限於此,不過是華為一家公司、一個行業的現象,但對年齡的歧視背後有著更深刻的時代背景。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的速度加快,使得勞動力的迭代呈現跳躍,經驗與知識的價值很容易被新技術和新知識清零,限於個人習慣與經驗積累的慣性,一個人的緩慢學習無法適應技術和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
無獨有偶,最近一期《經濟學人》也發表了《終身學習———如何在自動化的時代生存》的特刊,文章提到AI的出現呼喚另一次教育革命,但工作生活的慣性與快速的時代變化,使得任何人都無法通過一次教育就可以從容應對。
過去中國IT與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印證了這一點,不論是編程語言,還是對網路用戶的需求挖掘,舊有的行業經驗不僅不能啟發新模式,反而成為創新的障礙。新的商業模式往往不是老公司改進出來的,而是新公司顛覆出來的,處於不同世代的勞動力的經驗呈現的是替代而非積累的關係。因此用人單位更願意直接僱用學習能力更強的新生代,而不是經驗更豐富的少壯派。
前幾年的網路創業紅人馬佳佳宣稱「你們(老一代互聯網從業者)不懂90後」雖然有些上綱上線,馬佳佳個人也沒有顯示出相應的能力,但這並不代表這個觀點錯了,市場正在做出同樣的判斷,一些創新驅動的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的年齡已經全面更新為80後甚至90後。
在技術驅動的行業,這些變化來得快一些,這反而不是壞事。競爭壓力大的行業大多是參與全球競爭或者引領、追隨全球創新趨勢的,其勞動生產率與創新觀念雖然不一定是全球最高水平,但起碼能跟上潮流。從華為離職的員工,相信也可以找到一份足夠體面的工作,只不過情感上很難接受,這種壓力還會刺激著人們學習,保持對職業的專註度,保證自己不會因年齡增長而落後於時代。
更大的危機在於那些變化緩慢的行業。近些年,社會不斷在討論哪些崗位最容易被人工智慧(AI)替代,谷歌的alphago在圍棋領域戰勝所有頂尖的人類棋手加深了這種憂慮。人工智慧不會消滅就業數量,但人工智慧確實會消滅一些行業和就業崗位。有一些人就業的時候就傾向於去那些不易被替代、職業經驗更保值的行業。
問題是很少有人能看穿未來。哪些行業的經驗更保值,只有事後來看才有意義。於是有些人找工作就變成穩定導向,去鐵飯碗、壟斷部門。這些行業雖然逃避了一時的競爭,但對職業生涯的後半段造成很大的傷害。回到20年前,國退民進,職工下崗潮,數千萬四五十歲的職工從國企旱澇保收的工作環境走出來,除了工作態度無法跟上時代,其技能的價值也是乏善可陳,尤其是那些國企特有的非業務和職能的部門,一下崗就不得不退出就業市場。再看今天,在國企和壟斷行業順風順水的職工們,是不是應該警惕,眼光放長遠看看未來20年的變化,以便及時應對。
推薦閱讀:
※快觀察丨大賣場的轉型之戰,怎麼干?
※人氣不輸李雪健,43歲斬獲五大影帝,如今卻轉型成綠葉
※【掌上談兵】零售轉型必須關注的三大前沿理論
※為何需要加快金融轉型
※2015.4.23孫立平的講座《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社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