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脆弱的經濟是普京最大的軟肋|俄羅斯經濟|普京

俄羅斯脆弱的經濟是普京最大的軟肋

  文/趙靈敏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儘管普京採取了襲擊土耳其救援車隊、轟炸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經濟制裁等反制措施,但這和人們想像中的怒不可遏、雷霆萬鈞、以牙還牙、甚至世界大戰還是有很大距離的。普京的示弱,一方面是因為土耳其是北約盟國,因而投鼠忌器;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不支持他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自2014年3月俄羅斯借烏克蘭危機吞併克里米亞以來,美國和歐盟已經出台了多輪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特別是當年7月份出台的制裁措施,禁止對俄羅斯能源行業的產品和技術出口,暫停向俄羅斯輸出信貸和融資,涉及能源、金融、軍工等俄羅斯經濟的核心部門,被認為是打在俄羅斯經濟的七寸上。再加上自2014年底以來國際油價大跌。這兩個因素疊加,使得2014年俄羅斯GDP增長率是-4.6%,今年前10個月則是-3.7%。另外,盧布暴跌,2013年1月,1美元可兌換30.4盧布;到今天,則可以兌換66盧布,兩年間盧布貶值100%,這使得以美元計價的俄羅斯GDP從2013年的2.1萬億暴跌為2014年的1.2萬億,而且由於俄羅斯的日用品大量需要進口,盧布暴跌使得俄羅斯的實際通脹率上升到30%。

  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困境,表面原因是西方制裁和油價暴跌,而這兩者短期都沒有緩解的跡象:近期,烏克蘭東部局勢升級,烏克蘭當局和東部反政府民間武裝發生交火成為常態,「明斯克停火協議」再次被打破,烏總統波羅申科下令允許政府軍開火。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制裁的取消遙遙無期。而國際油價短期也不可能回升:美國的石油儲備達到了接近歷史紀錄的水平,新興經濟體需求下降,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依然超配額生產,油價的暴跌自然難以避免。歐佩克將在12月4日於維也納舉行部長會議,普遍相信它將維持既定策略,保持高產出以達到擠壓高成本生產者,爭取市場份額的目的。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俄羅斯的經濟結構太過單一,轉型不力。從蘇聯後期開始,俄羅斯經濟成了典型的石油國家,經濟結構嚴重依賴油氣產業。普京上任之後,儘管確立了擺脫「能源附庸」的產業振興計劃,然而十幾年過去了,俄羅斯依舊是依賴石油和能源出口的發展模式,正在快速淪為沙特那樣的能源供應國,用美國參議員麥凱恩的話講就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奧巴馬稱之為「什麼都不能製造的國家」。目前俄羅斯出口總額的80%來自於能源等原材料部門,在工業產值中,這些部門的比重也接近70%,而在蘇聯解體的1990年,這一比重只有33.5%。如果只是從經濟結構的多元化來看,今天的俄羅斯連蘇聯時候都不如。在今天這樣一個以知識和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這樣的經濟結構無疑是非常落後的。

  金融危機初期,俄羅斯還津津樂道於其免受金融風暴侵襲的成功,甚至高調介入冰島財政破產救援商談,雄心勃勃地放出構建「盧布體系」的豪言壯語,而旋即到來的股災、外資抽離和油價的下跌,卻讓眾多俄羅斯人幾乎一夜間從理想回到現實。根據美國能源部估算,國際油價每桶每變化1美元,俄羅斯的外貿收入就隨之變化14億美元。脆弱的經濟體系是俄羅斯崛起的最大軟肋。

  而與美國相比,俄羅斯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增大。蘇聯最強盛的時候,GDP相當於美國的60%;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的GDP相當於美國的10%;2011年僅相當於美國的12%左右;2014年因為盧布的暴跌,俄羅斯GDP只相當於美國的7%左右。

  可以說,今天俄羅斯似乎正在重複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老路。當時石油價格的急劇上升掩蓋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要求進行根本改革的呼聲,從而拖延了經濟改革的進程。從蘇聯解體到2000年,國際油價從來沒有超過30美元,有些時候甚至低於10美元,這是葉利欽時期經濟困境的重要原因;普京上台後,從2003年開始國際油價一直在漲,到2008年7月11日達到147.2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這成了這一時期俄羅斯經濟快速增長的最大動力。而大量石油美元的流入培養了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惰性, 延遲了早就應該進行的結構調整。2005年8月4日,普京簽署命令,將514家國有企業和549家股份公司定為無權私有化的國有戰略企業和戰略股份公司。這些公司主要是天然氣、石油、鐵路和軍工企業。以銷售額衡量,僅23個寡頭或集團就控制了俄羅斯1/3以上的工業,同時控制著16%的就業崗位,並掌握該國所有銀行業資產的17%。「今天是部長,明天是銀行家;今天是銀行家,明天是部長」,這是列寧在80多年前對壟斷資本的概括,而這句話仍舊適用於今天的俄羅斯寡頭。壟斷導致了低效和腐敗,更何況法律部門還無權對其調查,結果自然是每況愈下。私營中小企業也找不到生存空間了。

  顯然,能源並不能給俄羅斯帶來大國地位的復興,相反,俄羅淪已落為資源輸出國,經濟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和真正的大國地位漸行漸遠。

  俄羅斯經濟的另一個長遠的危機是人口數量在下降。自20世紀初至今,俄羅斯先後爆發過四次以數量急劇萎縮為標誌的人口危機。第一次危機發生在1914—1922年,起因是「一戰」和國內戰爭,人口損失超過200萬。第二次危機發生在1932—1933年的大饑荒時期,嚴重的自然災害和錯誤決策導致成千上萬人非正常死亡。第三次發生在「二戰期間」,蘇聯雖然贏得了戰爭,卻付出了2700萬人口的高昂代價。而目前的人口危機被認為是第四次,發生在蘇聯解體以後,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20多年來,俄羅斯人口一直處於負增長狀態,總數從1992年的1.48億下降到2013年的1.43億,現在,俄羅斯每出生10個人,就有15個人死亡,有人將之比喻為「每幾天就打一次車臣戰爭」。

  與人口減少相對應,近年來俄羅斯人口老齡化風險加劇。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2年超過勞動適齡階段的人口在俄羅斯國民總數的比例為21%,而到2010年這一數據上升到22%。到2013年,俄羅斯一些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已經接近28%。

  當然,俄羅斯民族素以忍耐和崇拜強人著稱,糟糕經濟並沒有導致普京支持率的明顯下降,只是要和北約打一場大戰,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歡迎關注「世界靈敏度」

 

推薦閱讀:

10跡象表明你是感情脆弱那方
別談配不配 中國男人太脆弱
感嘆生命的脆弱
是什麼讓婚姻變得脆弱?
生命如此脆弱

TAG:經濟 | 俄羅斯 | 普京 | 脆弱 | 俄羅斯經濟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