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韻演變簡史概論5

中國古代音韻演變簡史概論5

6、宋代音系(960――1279)

對宋代音系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朱熹的著作《詩集傳》,《楚辭集注》等著作中的反切,以及宋詞。朱熹雖然是南方人,但是其長期活動於宋廷之中,號稱大儒,其著作能在當時就得以廣泛流傳。而且其反切不同於《切韻》,作為當時宋代語音的代表是可以的,至於宋詞,更是無可置疑的。

宋代聲韻母都比五代大幅度的減少,而且入聲開始模糊,而出現這種大量簡化的原因是什麼,學術界尚無定論,但是,受到晚唐――五代時期民族融合的影響是肯定的。例如:全濁聲母完全消失,併入其他聲母。在下面的聲母表可以直觀的看到,對比前代,所有的帶有「濁」字的發音方式全部消失了。

俗話說「古音重濁」,從宋代開始,由於全濁聲母完全消失,漢語語音的「清化」開始大規模進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吳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重濁」,尤其是閩粵語。這就為客家人南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時間證據。而吳語部分清化,方言學者認為是由於吳語分布地域直接和北方接壤,加上後來南宋朝廷南遷,吳語受到北語影響的原因。可以說,從宋代開始,漢語語音發展進入了「由濁變清」的發展階段。

(1)宋代聲母只有21個。

(2)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氣塞音:幫 端 見

送氣塞音:滂 透 溪

鼻音:明 微 泥娘 疑

邊音:來

閃音:日

不送氣塞擦音:精 知澄照床

送氣塞擦音:清 轍

擦音:非敷奉 心邪 審禪 曉匣

半母音:影喻

宋代韻部只有32個。

陰聲 入聲 陽聲

魚模 屋燭 冬鍾

歌戈

麻蛇豪包皆來 覺葯曷結合洽 江陽寒山覃咸

灰堆 物沒 庚生聞魂

肖餚 月薛葉業 元仙嚴鹽

尤候 麥得 蒸登真群

支齊 職質緝習 京青侵尋

資思

(3)宋代聲調

宋代聲調仍然是「平上去入」四聲,但是,-t,-p,-k,這幾個入聲有逐漸混用的趨勢,在宋詞中,出現了這幾類入聲混合壓調的情形,這是因為詞不同於詩,對押韻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至於是入聲混用押韻推動了宋詞的發展,還是宋詞加劇了入聲混用。我個人認為,這兩者是相互作用的。部分北方方言和客家方言保留了入聲,但是t,p,k,歸作一個混合入聲[?],而吳語中,t,p k,和?都有,正是這一段歷史的準確反映。宋代,是後世北方方言中入聲逐漸消亡的開端。

7、元代音系(1279――1368)

元代語音的研究,主要根據周德清《中原音韻》和卓從之《中州音韻》和元曲,在上文方言問題中已經提過,這兩人的作品在大都正式刊行,而且元曲的音韻和這兩本書完全一致。可見這兩本書是極其寶貴的語音學資料。而且,根據史料,北方方言作為一個高度相似的語言共同體被多次提到。可以判定,現代北方方言正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開始與南方方言有非常明顯的差異。而在元代之前,南北方言儘管存在,但彼此差異不大。因此,元代音系,僅指北方音系,而同時期南方音系, 因為相對隔絕,除了融入少量南方少數民族語音之外, 發展緩慢,成為現代南方方言的前身。

(1)元代聲母:

元代聲母共有25個,比宋代有所回升,這於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入侵,帶來更多聲母有直接聯繫。zi ch sh r 這幾個「舌上音」出現了。

(2)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後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氣塞音: 幫 端 見

送氣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邊音: 來

閃音: 耳 日

不送氣塞擦音: 精 紙 照

送氣塞擦音: 清 齒 穿

清擦音: 非 心 史 審 曉

濁擦音: 微

半母音: 吳 喻

(3)元代韻部

元代韻部共有19個,和前代相比,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其中最明顯的是,屬於入聲的韻部全部消失,這就導致了北方方言繼續清化。

陰聲 陽聲 陽聲-m

魚模 東鍾

歌戈 恆歡

家麻肖豪皆來 江陽寒山 監咸

車遮 先天 廉遷

尤候 庚青真文

齊微 侵尋

支思

(4)元代音調

元代音調最明顯的是出現了「入派三聲」,也就是入聲在大幅度的消亡。《中原音韻》和《中州音韻》都直接提到了「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聲」,「入聲作去聲」。不過周德清又提到:「入聲派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爾。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就引出了學術界的一個爭議:一種看法認為,當時入聲在北方方言已經大幅度消亡,僅有少數口語仍然保留著。而另一種看法認為入聲在當時已經徹底不存在了,是因為當時語音規範仍然是「平上去入」四聲,周德清按北方方言寫的戲劇嚴格來說不符合規範。於是周德清在著作中特意寫出,作為自己的辯護。

不過,根據學者多方面的擬構,現今留存下來的元代語音資料,確實已經找不到入聲的存在的跡象。因此,第二種說法相對可信度比較高。

因此,可以確定,元代北方方言聲調只有三個:平聲,上聲,去聲。至於具體陰陽清濁,可以確定的是出現了陰平和陽平之分,但尚不普遍。

而入聲基本消失。

另外,元代音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兒化音的大量出現,這一點在元曲中就有大量體現。

8、明清音系(1368――1911)

研究明清時期的音韻,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北方方言已經形成,而且隨著人口遷移,逐漸取得了漢語使用人口的大多數地位。因此,明清音韻在這裡僅指北方方言。學術界對明清音韻的研究,主要是根據徐孝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康熙字典》內附的《字母切韻要法》,蘭茂的《韻略易通》和樊騰鳳的《五方母音》。

(1)明清聲母

明代共有21個聲母,清前期減去[v]母,減少為20個,但到了清後期,又增加j,q ,x,增為23個。這一結論的得出是非常簡單的,因為以上提到的韻圖,就直接說明了這一點:《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共有21個聲母,而《韻略易通》和《五方母音》則只有20個,到了《康熙字典》內附的《字母切韻要法》則變為23個。這也是明清時期音韻研究比較容易的原因,直接的語音資料多。

(2)發音部位: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後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氣塞音: 幫 端 見

送氣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邊音: 來

閃音: 日 見

不送氣塞擦音: 精 照 溪

送氣塞擦音: 清 穿 群 曉

清擦音: 非 心 審

濁擦音: 微

半母音: 吳 影

與元代相比,明清聲部最明顯的變化是喉音聲母消失。然後,明代見溪兩母是舌跟音,到了清就變為j,q,x的舌面音了。

(3)明清韻部

明清時期共有15個韻部,和元代相比,最明顯的變化是以-m結尾的韻部消失了。

陰聲 陽聲

姑蘇

梭波

麻沙招遙 懷來江陽

乜邪

由求 灰堆中東人辰

衣旗

居魚

支思

(4)明清音調:

明清音調中,入聲在京津一帶完全消失,而且,在上述韻圖中,首次明確的提到了平聲分陰陽(即清濁),稱為「陰平」和「陽平」。但是,《康熙字典》中卻還聲稱漢語聲調為「平上去入」四聲,十分奇怪。但是,查考更多的當時的文人著作,就明白了。原來「平上去入」長期以來是漢語正統音調規範,儘管當時北方方言基本上入聲已經不存在了,不過,由於當時的文人還是清楚「平上去入」這一事實的,加上當時京津方言尚未取得官方語言的地位,北方方言的一些次級方言和南方方言還保留有入聲。所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取代「平上去入」四聲尚不為當時所承認。所以,《康熙字典》還是以「平上去入」為標準四聲。

因此,明清時期北方方言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至於南方方言,基本上和現代南方方言一致,保有入聲,限於篇幅,在後面再詳細談南方方言。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北方方言開始被稱為「官話」,是由於北方方言佔據了使用人口的大多數,到南方地區任職的官員,絕大多數操北方方言,因而被南方人稱為「官話」,即「官差之話」之意。而且,清代中期鑒於全國方言複雜,曾有過命令,要求官員,士子這兩種人必須學習「京語」(即北京話)。不過清政府從未對「官話」的標準讀音做過任何修訂。


推薦閱讀:

【圖文】美國人才吸引力傲視全球,中國難競爭
羅思義:拋棄中國模式是自殺
新刊 | 普實克:《中國古代詩歌》跋(節選)
歐債充滿陷阱 中國飛蛾撲火
再過一百年,他仍然是中國撩妹第一人!

TAG:中國 | 古代 | 音韻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