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過的有關荔枝的詩
07-20
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天漸漸熱了,荔枝也在炙熱的驕陽中紅了.一時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說法又多起來了. 這兩句流傳甚廣的詩出自詩人蘇軾,解詩者都以為東坡先生是在讚美嶺南風物,以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不錯,蘇軾在嶺南時,比被貶黃州時的心情是要好很多,沒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宋史》也說蘇軾在惠州時「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而就在那時,東坡先生寫下了大量有關荔枝的詩作.蘇軾首次在惠州吃到荔枝是在紹聖二年四月十一日,於是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讚美:「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在《新年五首》中,蘇軾則說「荔枝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中則是「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活脫脫一副饞相.在《食荔枝二首》,以及《和陶歸園田居》等詩中,蘇軾,這位遭貶的詩人,仍然在熱情地對荔枝唱讚歌. 在那段時間裡,蘇軾還喜歡和陶淵明的詩,並把和陶的詩專門編成詩集.而蘇軾此時的詩文中,與僧人唱和的作品也多了起來.後人學佛的把蘇軾說成佛門中某位尊者轉世,大約就是因了蘇軾在作品中表現出的這種「心安是歸處」的意識吧.於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便做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最好註解,成了後人賣荔枝時最好的廣告語. 但是,蘇軾牽掛國計民生的憂患情思,卻從來不曾減弱過,《和陶詠三良》曰:「殺身固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而在《荔枝嘆》中,他借漢唐舊事抨擊統治階級只顧自己享樂不管民眾死活的醜惡嘴臉,憂患意識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前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影射,在東坡這裡,則成了悲憤的直白,「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小小的荔枝雖味道極美,但實在無法讓東坡先生真正「樂不思蜀」.後人藉此為荔枝打的廣告,也實在有違詩人的本意.民間說法是「一顆荔枝三把火」,而「日啖荔枝三百顆」,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蘇軾的對聯趣事
※大文豪蘇軾的科舉成名之路
※蘇軾行書《新歲展慶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北宋 蘇軾《澄邁通潮閣》
※英雄兒女各千秋:柳永《雨霖鈴》與蘇軾《念奴嬌》|說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