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汨羅市沿汨羅江西行12公里,一艘渡輪「噠噠噠」轟鳴著,把我連車帶人運抵汨羅江對岸。
一路上,桂樹飄香,風景可人,但難以抵禦耳邊一直徘徊的《離騷》韻律,那搖曳著桂樹的江水也倒流回兩千年前:那位峨冠博帶、鬚髮飄飄,喚作屈原的「行吟澤畔」的老者,一直相伴。
屈原踏上汨羅江的行程前,叩天宮,帝閽閉門不納;求佚女,佚女不在;向宓妃求愛,宓妃對他無禮;思念簡狄和二姚,無人通消息。於是走上憂患旅程後的「問」。明知問不出所以,還要問,悲憤地問。問自己沒有答案,就問天。天公沒有答案,只給汨羅江漂細雨,添憂患。
(屈子祠中的天問壇。本文照片均我拍攝)
汨羅江接納了屈原的悲憤,沾染著《離騷》、《天問》的悲憫,每一朵浪花都翻卷著一個大大的「?」,回蕩著魂兮歸來的呼喚。汨羅江便是一個文化符號,一直流向世界。
為這個文化符號開筆的,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大帝。當年漢武帝巡遊至汨羅江,在楚塘江畔設壇祭天。天空倏忽半明半昧,愕然天象,一卷天書緩緩降落。倉促間,武帝只好用玉笥(玉簍)接住,展開一看是屈原的《離騷》。這位縱橫四海、無所畏懼的皇帝心存敬懼,下令:山名為玉笥山;山上建屈廟,敬奉屈原。此後,香火綿延於三閭大夫行吟過的山坡上,楚湘文化的精神道場,也隨江水漣漪飄蕩。
在史書冷寂的記載中,屈原的一生,浸潤著憂憤。
屈原,公元前340年生於楚國夔地(今湖北秭歸)一個貴族家庭,年幼時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23歲入朝任左司徒之職,為楚懷王重用,「入則與王議圖事,以出制度,出則接遇賓客,以應諸侯」。他主張修明法度,選賢任能,實現富國強兵。但詩人的無忌和狂放,使他的政治主張遭到一些同僚的嫉妒與讒毀,後被黜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5年後重新應詔回朝,又被頃襄王再度流放江南。
心懷憤懣,屈原渡長江,過洞庭,徘徊於湘水、沅水流域。生命的最後三年,屈原居住在汨羅江邊後來被稱之為「玉笥」的山上。處江湖之遠,屈原的心,依然在廟堂之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人亡政息或人未亡政已息,這種求索的意義何在?
屈原不知道。
求索不得道,得到的是牢騷,牢騷溢了就刻成書,就變成了一部《離騷》——「離」者,「別離」「遭遇」之謂;「騷」者,「憂愁」也,讓後人一起跟著「騷」。司馬遷深解其昧:《史記》上說,天和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窮」—— 「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時,就有了《離騷》的呼喊。
公元前278年,得知秦國攻下楚國後,屈原衰老多病的軀體,再也承受不了國家淪亡的恥辱打擊。他披散著長發,衣冠不整地來到了汩羅江畔,望著滿天湘楚烏雲,長嘆一聲「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懷沙(石)沉進浩蕩的千古江水。
汨羅江接納了屈原62年的生命,卻無法保全他的遺體;民眾以粽子填江餵魚給予保全,成就了五月初五端午節。
屈原走了,玉笥山留下了。自漢武帝開場後,屈原的魂魄一直在汨羅江邊徘徊。道場的建築,也在祭奠中逐步擴大。
(屈子祠中的屈原碑林)
前往曲子祠,途經名曰「玉水」的小河,河上架一石橋,橋頭刻有「濯纓」二字——屈原《漁父》篇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句,「濯纓橋」自然取意於此。過了濯纓橋,登上玉笥山,便來到屈子祠。
飛檐挑臂的招屈亭,大約是第一座紀念建築。相傳屈原殉國以後,他的弟子宋玉、景差一路尋師至此,為恩師招魂,後人感念立亭以記;獨醒亭,也應是較早的建築。傳說年邁的屈原經常在亭子里和眾人論國事,後人為了紀念他,以其「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詩句命此亭。
在獨醒亭附近的山坡上,有諸多與女媭有關的景點。女媭,屈原《離騷》中濃墨重彩的人物,因為身份可疑一直為後人議論,被後人八卦。有人認為,女媭為屈原之姐,有的說她是屈原之侍妾,有的則把她當成屈原的隨身秘書;而考古大家郭沫若則經過細緻考證,認為女媭或可為屈原之女伴或侍女。
有一個當地流傳久遠的故事,或可支持郭老的考證:
屈原流放的日子裡,女媭隨侍左右。屈原常同漁人蕩舟捕魚,出沒煙波之間,女媭每天傍晚必站在土墩上盼他歸來。農曆五月初五,屈原突然外出未歸,直到農曆五月十五下午,才在汨羅江的沙洲上發現了屈原的屍體。女媭悲痛欲絕,此後每到黃昏,就佇立在土墩上,臨風落淚,望主魂歸。
屈原的魂幡飄揚到清代,與乾隆皇帝的旌旗在汨羅江邊重合。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改屈廟屈子祠,並賜御筆。祠堂在漢代的基礎上再次修整,始成今日規模。整個祠佔地1500平方米,全部建築採用飛檐翹角、九曲迴廊的磚木結構,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祠的兩旁配以浮雕,左邊為屈原江邊行吟圖,右邊為屈原懷沙(石)投江圖。前廳的屏風上刻有司馬遷寫的《史記·屈原列傳》,廊柱有清末詩人李次青聯:「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磅礴之勢,不輸後人。後廳塑有屈原像,像旁懸掛著一副對聯:「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蓄之百畝;帥雲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聯文是郭沫若、於立群合璧——郭撰文於書法。
數年前,當地政府在祠旁建起了屈原碑林,內有由迴廊相勾連的八組仿古建築,在《天問》、《九章》刻痕中,屈原塑像昂然挺立於堂中。詞章深處有靜默的離騷閣、九章台、招魂堂等建築,碑刻書法從甲骨文到正楷均予以羅列,有趙朴初、沈鵬、楚圖南、歐陽中石等300多位當代書法名家所書《離騷》碑刻356塊,與屈子祠相得益彰,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道場。
皇帝欽此,玉笥山光大;汨羅江端午節競渡的龍舟,沿襲成制。屈原的魂魄競渡到現代,普度到世界。晉謁,便由敬仰演變成一種時尚。
推薦閱讀:
※《屈原列傳》教案※屈原的文化評判※屈原碑林※聶石樵:關於屈原三題※國風動畫電影《屈原》首曝片花!匠心巨制勾勒東方詩意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