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蓉婷 |當殷墟甲骨穿越成神秘小說
[摘要]《安陽》一書就是對殷墟15次挖掘工作的詳細介紹以及分析論述。陳河稱,《甲骨時光》的創作受到了《安陽》一書的啟發。
陳河的小說《甲骨時光》和李濟(1896-1979)先生的考古著作《安陽》。
近日,海外華裔作家陳河「發掘歷史系列」的新作——— 《甲骨時光》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新書問世之際,陳河與文學評論家謝有順一道蒞臨廣州聯合書店,與讀者分享了他的創作經歷,並暢談了歷史、考古與小說之間的關係等話題。
甲骨是生命的密碼
談及《甲骨時光》的創作動機,陳河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便下決心要寫一本有神奇故事的好看的通俗小說,「這個想法和當時自己追求的所謂純文學的意願有衝突,因此把它當作很久以後才做的事情。」沒有想到,這顆深埋久遠的種子沒有死掉,多年之後開始發芽。
2011年,陳河在偶然機會下來到河南安陽的殷墟,「在博物館的土地上,我四顧殷墟遺址,感覺到了歷史的巨大氣場。當天晚上,我讀完了李濟的《安陽》,內心被深深地觸動。」在陳河看來,安陽就像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
《甲骨時光》講述上個世紀20年代,甲骨文專家楊鳴條受傅斯年所託來到安陽調查殷墟的情況。在安陽這個布滿歷史霧障的迷宮裡,他遇見了一連串的人物,所有人的活動都和地下埋藏的甲骨有著密切聯繫。此後的十幾年,楊鳴條在安陽遭遇到一連串神奇的事件,最終憑藉靈異感應和天才的推算找到了商朝的甲骨典籍寶庫……
為了寫《甲骨時光》,陳河做了大量文獻工作。其中,在《董作賓傳》里,陳河發現了在安陽候家莊發掘出來7個成塊的甲片,「我一辨認,發現全是大犬的字刻,我當時看了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回到三千年以前,跟大犬對視了一樣,眼淚都流出來了。甲骨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密碼。」
「中國作家太迷信虛構」
小說畢竟不是歷史著作,如果完全用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甲骨時光》,讀者也許不滿足。如何兼顧專業知識和小說的可讀性,陳河做了探索。
謝有順認為,《甲骨時光》在實證、調查、研究上完全可以是我們了解甲骨文,以及殷墟時代的普及性讀物,但「既要符合專業,又要符合一部小說的好看、有故事,甚至有一些神秘和奇思妙想,兩者的結合是一個難題,也是這部小說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這些年,中國的作家越來越迷信所謂的虛構和想像,當代寫作中特別需要張揚一種像陳河這樣的務實的寫作,不僅願意做案頭工作,甚至願意停下來花笨功夫做田野調查和歷史考證。」謝有順指出陳河的寫作代表了一種新的道路———更加笨拙、但可能也更加有效的寫作方式。這意味作家不完全憑自己的才華,意味著要有下苦功夫的研究精神。
結合歷史的文學更能流傳
如果作家拘泥於歷史,僅僅是寫一個學者如何發掘、考證,保護甲骨殘片的故事,那可能就是一個報告文學,也可能會受制於歷史,無法完全放開來寫。
但《甲骨時光》借力於歷史和人物,加上陳河的想像力,讓現實和歷史來回穿插。比如書中寫到的商朝,以夢境的方式出現,同時引入一系列神秘事件:小說中藍保光的母親是一個通靈人,帶有女巫性質,能夠卜知未來,還寫到冥冥之中神秘的一些召喚。
「這是小說家的特權,但又何嘗不是這個世界的另一種真實呢?所謂的真實與虛構,歷史與現實之間,正是小說家在不斷地提示我們,世界可能是怎樣的。」謝有順說,世界固然其有表面的、肉眼可見的真實,但呈現心靈的真實、宗教意義上的真實則是小說家可以做到的。從這個意義上,陳河找到了合適的處理方式。
謝有順還以中國文學史諸多經典為例,說明只有與歷史相結合的文學,在中國才能廣為流傳。「用所有真實的元素,寫一個巨大的虛構,這可能是一條新的寫作道路,也可能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文/朱蓉婷 )
推薦閱讀:
※殷墟發現匈奴古墓,其單于在最強盛時期曾打敗劉邦、侮辱呂后!
※首博看展(11):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特展
※夏商考古【五】殷墟遺址群的發現及其認識
※一片甲骨驚天下—殷墟(貳)
※殷墟 H_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