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物價上漲調查:貨幣發行過量遊資囤積居奇
貨幣超發、遊資冒泡、美元作亂,當這些因素摻合在一起的時候,物價想不漲都難《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攀、吳濤、帥蓉、王蔚、朱佳沅、沈汝發、楊一苗發自廣州、北京、上海、福州、西安「原來一百塊錢算大鈔,現在買不了幾樣菜。」林女士一邊挑菜一邊說。而旁邊的陳小姐挑了一個大塊頭的白菜,掂了掂,換了一個小的,「能省一點是一點」。最近這段時間,食品價格,尤其是蔬菜價格「漲聲」一片,讓很多人連呼「吃不起,吃不消」。近日,記者到福州市鼓屏路上的永輝超市探訪時看到,買菜的主婦們抱怨頗多。「連白菜都要1.58元一斤,一個白菜四五斤,就將近要七八塊錢。」林女士指著白菜說。而另外一位女士抱怨,原來一天一家人一餐的開銷十多塊錢就夠了,現在起碼要二三十塊。「單買青菜就要八九元,這還沒買肉呢。」她說。陳小姐是美容店的老闆,她每天要負責員工餐,採購的食品比較多,感受到的壓力也更大。她介紹,現在一天的菜錢至少比原來要多20多元。「一個月就要多出六七百塊,其他的像水費、電費,七七八八的都在漲,生意很難做」。「漲價」不僅僅發生在福州。蔬菜、食品價格猛漲上海徐匯區的斜土路菜市場,從頭走到尾,幾乎什麼都在漲。每天來這兒買菜的吳曉霞對於菜價如數家珍,她給記者列舉了西蘭花、四季豆、菠菜等七八種蔬菜的現價和今年4月份的價格,漲幅從30%到50%不等。「橘子屬於當令水果,今年一上市就從去年的每斤1元竄到3元。」她說。北京市宣武區的李大媽告訴記者,她每天都到同一個菜市場買菜,大概是一個月之前,突然感覺蔬菜價格大幅上漲,像白蘿蔔、茄子和西葫蘆售賣價錢都由之前的每斤1元漲至2.5元,目前每星期主要的菜錢都花在蔬菜上。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審計部負責人劉通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從9月17日大幅降溫以後,新發地批發市場的菜價開始上漲,漲價行情持續延續到11月份,蔬菜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0%左右。蔬菜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帶動了成品價格的上漲。兩個包子、一杯八寶粥,劉斌一直是西安「放心早餐」的忠實顧客。最近,他突然發現,他花在早餐上的錢多了起來:進入11月份,每個包子的價格從1元漲到了1.5元,原本只花3元錢就能搞定的早餐增加到了4元。「雖然每天只多了一元錢,但是日積月累也不是小數目。」劉斌說。曾到過西安的遊客李女士也發現,以前1.5元一碗的當地特色小吃涼皮已經賣到了3元,幾年時間價格翻了一番。記者調查時發現,受到糧食、食用油等價格上漲的影響,廣受歡迎的涼皮、肉夾饃等西安街頭小吃價格普遍上漲,漲幅在0.5元至1元之間。同時,砂鍋、烤肉、米線等街頭小吃的價格也都有20%左右上漲。有網友調侃說:「物價飛漲,哥要戒飯了。」出口價水漲船高「現在農產品漲價跟打滾一樣容易,」大連百樂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進出口業務部副經理張俊芳說,「綠豆10月初每噸還不到1700美元,現在已經是每噸2100美元。」記者調查發現,進出口商和普通消費者同樣感受著農產品的這輪「漲價狂潮」。在不久前閉幕的第108屆廣交會上,來自中國各地的農業企業紛紛用「一天一個價」來形容當下農產品的價格波動,「漲價」也是本屆廣交會最熱門的辭彙。「每天看到新價錢脖子都冒涼氣。」經營粉條的山東金都塔林食品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曲學磊介紹,現在土豆澱粉已經從三個月前的6000多元一噸漲到近1.2萬元一噸。河北德惠貿易有限公司水果乾果部經理鄭輝說,原來是蘋果漲,漲了20%,結果梨也開始跟風,也漲了近20%。現在「是吃的都漲價」,還「一天一個價」,曲學磊說。長單大單曾是外貿企業的「最愛」,現在他們卻將其拒之門外。「我們現在報價不僅是短單,都快成了『短命單』了,」曲學磊介紹,「我交易會上報的價格,交易會結束前作準,閉幕我就不認賬了。沒辦法,價格波動太劇烈了。」安徽安糧國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胡茂昶對此也深有感觸:「接得越大,就可能意味著虧得越多,現在公司一般都只接受半個月左右的訂單,最長的絕不超過一個月,而且價格需要先說明可能會調整。」東辰偉業食品有限公司進出口部經理董超告訴記者,現在報價成為了企業經營中的難題,「我們現在的報價一般都是3至5天,不超過一個星期。現在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太劇烈,超過一個星期的訂單就很難提供報價。」農產品原材料價格上漲正在帶動加工食品價格上漲。記者在廣交會上看到,受白糖價格大幅上漲的因素影響,巧克力、糖果等產品價格普遍上調了10%左右。由於筍的價格上漲,出口的筍罐頭價格上漲了25%左右。而更令企業感到憂慮的是,這種漲價風顯然正在向主要農產品蔓延。北京美全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靳保全說,目前稻穀等農產品受長時間漲價效應影響,已經出現上漲的苗頭。遊資四處冒泡11月11日,官方數據呼應了市場上「漲聲」一片的現狀。當天,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繼7月、8月和9月我國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連創新高之後,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擴大0.8%,創下25個月來的新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分析指出,10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1%,環比上漲1.1%,其中蔬菜價格漲了31%。食品價格對10月CPI上漲的貢獻為74%,可以說是CPI上漲的主要推手之一。「這麼多農產品一個接一個漲,而且漲得這麼厲害。農產品又不是股票,正常市場情況下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對於此輪農產品上漲,董超覺得很奇怪,他懷疑遊資在裡面起了重要作用。張俊芳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按照正常的市場供求關係,一種產品短缺會適度帶動同類其他產品價格有所上漲,但像當前這種綠豆漲了紅豆漲、紅豆漲了芸豆也漲,「是個豆都漲,就沒道理了,而且價格也不應該漲這麼高。只有遊資囤積居奇、故意哄抬,才會出現這種異常情況。」曲學磊告訴記者,最明顯的一個例證就是很多國內原本低於國際價格的農產品現在已經「鹹魚翻身」,遠高於國際水平。以生薑為例,本來東南亞、印度都在中國採購,現在由於價格離奇上漲,這些採購商都跑去採購明顯低廉的泰國生薑了。「我敢說,這裡面遊資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他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包明華認為,每種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都有不同,比如,西南大旱導致糖減產,造成糖價飆升,但是,農產品價格這種普遍和集中上漲,與市場上流動性過多有很大關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用「按下葫蘆浮起瓢」來形容此輪物價上漲,他分析,這是過多的貨幣投放到經濟領域後炒作資金四處冒泡的表現;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也指出,貨幣發行過量是當前物價上漲的幾大原因之一。數據顯示,自2008年應對危機以來,粗略估算我國銀行體系已累計發放人民幣貸款超過17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已接近70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的國家。市場普遍認為,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正在形成。「總體上講,由於市場上流動性過多導致過多的購買力需要尋找出路,但以往投資首選的房地產目前處於調控階段,股市處於恢復性階段,人民幣升值也限制了資金外流,因此資金大量集中在消費和投機上,再加上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價格及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了目前農產品漲價的市場行情。」包明華分析道。美元推波助瀾此外,輸入型通脹,即全球流動性過剩也是此輪物價上漲不可忽略的因素。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綜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曾將今年和2007年的物價上漲做了對比。他認為,2007年CPI上漲主要源於國內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主要是內部和局部的原因,而今年的通脹是內外因素交加,面對的背景是全球性的危機。「這次的難度、政策的反應都要比2007年複雜得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外貿研究部副主任李健說,由於發達國家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通脹壓力加大,大宗商品價格持上漲,中國農產品自然也難以置身事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各國普遍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尤其是美國,最近啟動了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中金公司在最近一期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從外部環境看,這些政策將繼續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構成上行支撐,加大了國內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許小年認為,美聯儲超發貨幣,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對於像中國這種依賴海外資源市場的國家而言肯定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把錢吸引到實業領域國內與國際的雙重壓力給調控帶來很大難度。實際上,在10月份CPI數據出台之前,政府已經開始了平抑物價,治理物價的調控。10月份的央行意外加息,11月10日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都被市場看作是流動性收緊的信號。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這次全面提高存款類金融機構準備金率,說明央行判斷社會整體貨幣流通量已經偏多,已經有必要通過全面提高準備金率來控制市場流動性總量的增長。不過,由於流動性短期內難以快速收緊,而未來國際貨幣泛濫的趨勢不減等等導致物價上漲的因素依然存在,很多專家擔心,即便央行已經採取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的手段,通脹壓力依然會長期存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左大培擔心,物價上漲將向非食品領域蔓延,通脹將向全面通脹方向演進。他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據盛來運介紹,10月份我國非食品類價格也的確開始出現上漲。對此,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預測,年內仍有繼續加息1次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次的可能。「強勁的信貸和穩定的工業增加值,使得宏觀當局在治理通脹上幾乎不再有任何的顧慮。在防通脹已成為未來一年中都將擺在首位任務的情況下,我們預期利率將頻繁上調,從現在到2011年末,很可能會加息5~6次。」他說。除了利用貨幣手段遏制通脹,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提示,發達國家為了拉動經濟復甦,把泡沫經濟輸出到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而泡沫經濟破滅的代價卻只能由新興經濟體自己承擔。為了遏制輸入型通脹,中國必須要加快轉變這種依靠大宗商品的高耗能經濟發展方式。多年前,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將「中國貨幣持續超發但並未出現惡性通脹」的現象稱為「中國貨幣之謎」。在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看來,其謎底就是資產市場。股市樓市在過去20年里進入千家萬戶,已成為吸納超額貨幣的蓄水池。如今,當一些資金從調控中的樓市外溢而出、四處尋找出口時,專家建議,應加快改革步伐,儘快完善相關制度,吸引企業家回歸實體經濟,讓實業成為寬裕貨幣的蓄水池。全球調查:各國物價比一比中印物價飛漲,美日物價基本平穩,這似乎說明,美日「放水」,淹的是其他國家《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紀振宇、何德功、劉亞南、毛曉曉、李明發自紐約、東京、孟買、新德里、巴黎 中國消費者正在為物價飛漲無比頭疼,那麼,世界其他國家的民眾是不是也在面臨著同樣的煩惱?本報記者在全球幾個大城市調查時,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堅持量化寬鬆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但是物價卻依然平穩,波動不大。倒是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承受著物價上漲、通脹壓力巨大的困擾。紐約、巴黎:物價平穩11月15日,記者隨機走訪了紐約的幾家超市,發現無論從經營者還是消費者的角度,大多都認為近期基本生活品物價的變化不明顯,即使有變化也基本在家庭可承受的範圍內。中國城超市的店員瑪麗告訴本報記者,超市的物價近期變化不大,「當然,確實有部分商品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物價飛漲的影響,比如綠豆」。瑪麗介紹,她印象中去年超市中的綠豆幾毛錢,但現在已經漲到幾塊錢了。由於中國城超市中的商品大部分進貨自中國,因而中國部分商品的上漲也會帶動超市中相應商品價格的上漲。在超市中,記者遇到了前來購物的張女士。張女士來自中國廣東,已經在紐約生活了十多年,他目前沒有工作,有兩個孩子,全家收入來源主要靠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上班的丈夫,全家年收入在4萬美元(1美元約合6.64元人民幣)左右。張女士說,覺得這幾年來物價的變化不大,沒有覺得生活上比原來困難了。記者看到,在中國城超市中購物的不僅有華人,還有當地其他種族的居民。家住附近的印度裔女士艾莎告訴記者,她現在基本都在中國城超市購物,因為覺得這裡的商品種類比較全,價格也比其他超市相對低一些。來自墨西哥的加布里埃拉也認為,中國超市商品豐富,尤其是各式蔬菜等等。記者還走訪了紐約皇后區74街一連鎖超市的分店, 其店長拉吉說,就他在超市工作5年期間的感覺來看,物價變動並不明顯,有些商品甚至在2008~2009年之間還有一些下降,比如全麥麵包、乳酪等,價格變動在幾十美分上下。巴黎同樣食品價格平穩。記者最近幾周連續監測巴黎當地的物價發現,主食(大米、麵粉等)、奶製品、肉類(尤其是豬肉、牛肉)、保存時間長的蔬菜(土豆、洋蔥、胡蘿蔔等)價格相對穩定,價格變動較活躍、較大的只有時鮮蔬菜。不過,這些蔬菜也是有漲有降。比如西紅柿比上一周上漲了60%,而菜花則下跌了45%。根據法國全國統計和經濟研究所統計,法國普通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消費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從1960年的25%下降至2006年的12%。而法國普通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消費一半用於購買正餐以外的食品(乳酪、水果、甜點、麵包等),一半於正常餐飲消費。所以蔬菜價格這種上下的變動並未影響法國人的生活。東京:蔬菜漲 拉麵降最近,日本的蔬菜價格也出現了上漲。比如西紅柿,11月12日平均每公斤價格為543日元(100日元約合7.96元人民幣),比11日上漲9日元,和月初相比漲106日元,是去年最便宜價格的1.7倍。分析認為,西紅柿價格上漲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收穫的西紅柿是9月份栽種的,9月下旬以後氣溫急劇下降、多雨,日照不足,西紅柿果小、有裂口、著色慢,不僅收穫期延長——通常60天為收穫期,現在約為65天——而且產量低,市場供應量明顯不足。除了西紅柿外,圓白菜、白蘿蔔價格漲幅也很大,11月上旬東京圓白菜價格為1公斤162日元,比10月下旬漲49%,白蘿蔔漲37%,其中圓白菜價格是去年同期的3.7倍,主要原因是圓白菜主產地關東地區氣候異常,影響了蔬菜生長。其他蔬菜如胡蘿蔔、菜花、生菜、土豆等漲幅不大。日本政府對於蔬菜價格增長並沒有採取干預措施,因為菜價上張主要是受氣候的影響。而日本一個三口之家的中等收入家庭,每個月的家庭火食費在5萬日元至8萬日元左右,月收入在40萬至50萬日元之間,日本國民用於吃飯的錢佔到收入的1/6至 1/10,所以大多數日本人對蔬菜價格的上漲並不是太在意。實際上,日本面臨的壓力並非通貨膨漲,而是通貨緊縮,由於日本國民不捨得花錢,很多食品都在競相降價出售:日本吉野家快餐店過去一碗牛肉飯為400日元左右,現在推出了290日元的牛肉飯;拉麵過去一碗一般都在500日元左右,現在不少餐館推出390日元一碗的拉麵;啤酒一般都要500日元左右,而有的飯店為了吸引顧客卻推出190日元一杯的啤酒。店主認為,雖然啤酒不賺甚至賠錢,但顧客多了,可以從菜上多賺。新德里、孟買:全面通脹近年來,印度經濟連續保持了較高增速,即便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至2009財年(截至2009年3月31日)仍然實現了6.7%的增幅,但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卻長時間侵蝕普通人的生活,也考驗著政府應對高通脹的能力。去年年初,每公斤土豆8盧比(1元人民幣約合6盧比),洋蔥10盧比,生菜40盧比,胡蘿蔔25盧比。今年11月15日,記者再購買這些東西時,土豆已經漲到了每公斤15盧比,洋蔥35盧比,生菜150盧比,胡蘿蔔60盧比。印度人素食比例很高,豆類是重要的食品,近三年價格漲了三倍,每公斤價格從30多盧比漲到現在80到90盧比。今年雨季豐沛,菜花和青椒的價格已從前幾個月最高點80盧比回落了一半,但是印度人感覺普遍仍然很高。由於去年大旱,印度的食品通脹率一度達到10%以上,印度分析人士認為,印度食品通脹是世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印度人均年收入是1000美元,家庭收入大概每月2萬盧比。由於印度80%婦女是不工作的,主要靠男方在外掙錢,相比而言,人均收入少,用在食品方面的比例還是很高的。也因此,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成了現政府執政的最大隱患。2010年以前,通脹主要是受食品價格上漲推動,而由於印度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對氣候變化和天氣異常較為敏感,稍有不利天氣,食品價格就會出現變化。而今年開始,讓政府壓力巨大的是,工業製成品和燃油價格上漲對通脹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於政府部分退出了刺激性財政政策,國際商品價格上漲帶動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給印度帶來很大影響。今年以來國際鐵礦石和焦煤價格的上漲曾迫使印度鋼鐵企業多次提價,下游汽車廠家也不得不提價,就連塔塔汽車所產最便宜汽車Nano售價最近也上調了3%至4%。工業產品價格上漲使印度呈現全面通脹形勢。為了遏制通脹,印度政府除了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外,還收緊了印度糧食期貨市場的交易,甚至一度停止食糖的期貨交易。同時,印度官方認為食品價格上漲主要是供給不足造成的,因此要增加糧食供給,移除供給增長的瓶頸,政府為農民提供信貸支持,投入資金推廣「綠色革命」,改善糧食倉儲和加工,希望增加糧食供給,從根本上消除通脹。印度正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改革現有的公共流通體系,以保障6500多萬個貧困家庭的糧食供應。國大黨主席索尼亞·甘地領導的印度國家諮詢委員會(NAC)則計劃《食品安全法》把每戶每月補貼標準從25公斤提高到35公斤,並且普及到全國所有家庭。不過,由於政府為應對通脹的投入的資金有限,政策執行效果難以讓人樂觀,食品安全立法還沒有得到議會通過,分析人士認為,印度通脹水平高漲可能成為常態。
雲中公子歡迎您
您已欣賞本篇
分
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