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量營養素

  促進鐵吸收的因素

  食物中高血紅素鐵機體

  生理需要:兒童生長期、婦女月經期和妊娠期

  維生素C

  低PH值(胃內鹽酸)

  腸道粘膜鐵蛋白幕的鐵貯存少

  出血

  貧血

  降低鐵吸收的因素

  食物中非血紅素鐵高

  腸道粘膜鐵蛋白幕的鐵貯存多

  胰液的鹼性

  磷酸鹽

  植酸鹽、草酸鹽

  單寧酸(茶中)

  胃的外科切除

  吸收不良性疾病

  鐵缺乏

  鐵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鐵缺乏將給在有核紅細胞處的血紅蛋白的生成帶來障礙,導致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我國及其它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報道世界上約有20億人患有貧血,佔世界總人口的30%以上。我國目前平均有近20%的人群存在鐵營養缺乏或缺鐵性貧血的問題,一些貧困地區的育齡婦女和兒童的貧血發生率甚至高達60%以上。儘管這些問題在農村中比較嚴重,但是在城市中也不少見。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2002年調查表明6-17歲學生的貧血率為21.6%,其中市區為17.2%,郊區為24.3%。營養性貧血的後果是導致人群健康水平低下,特別是嚴重地影響人群的工作效率、體能和兒童的體力及智力發育,從而顯著降低人群的社會綜合競爭能力。營養性貧血是目前我國急待解決的最為重要的營養問題之一。

  貧血原因

  我國缺鐵性貧血高發的原因:1. 植物性膳食結構,我國居民85%以上的鐵攝入量來自植物性食物,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鐵為非血紅素鐵,主要為各種鐵鹽,其人體實際吸收率很低,通常低於5%。這可能是我國缺鐵性貧血高發的主要原因;2. 居民營養知識的貧乏,不能正確選擇食物;3. 經濟狀況、腸道寄生蟲等問題也直接影響某些地區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貧血的癥狀

  慢性缺鐵性貧血患者早期可無癥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可有乏力、疲倦、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全身衰弱、皮膚、口唇及甲床蒼白。嚴重者指甲發育差、質脆,頭髮乾枯無光澤、易脫落。體力活動時常感心悸、氣促、心率加快。重度貧血可致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常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嗜睡。嚴重者可致暈厥、神志模糊。常有食慾減退、噁心、腹脹、腹瀉或便秘。嚴重貧血病常見者可見肝脾腫大。總之缺鐵性貧血的後果是導致人群健康水平低下,特別是嚴重地影響人群的工作效率體能和兒童的體力及智力發育,從而顯著降低人群的社會綜合競爭能力。

  鐵缺乏的危害

  缺鐵性貧血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嚴重的的危害是影響幼兒和兒童的智力和體格發育,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有研究證明貧血人群中兒童的智商較正常人群降低5-8分。此外貧血還使成年人的體力勞動能力下降,對疾病抵抗能力下降,孕產婦死亡率增加。

  缺鐵性貧血對不同人群健康的影響

  人群缺鐵的危害

  胎兒 神經系統發育受到影響,智力發育障礙,身體發育遲滯,體重低於正常水平。

  嬰、幼兒 認知能力差,反應遲鈍,能動性差,身體張力大,恐懼,身體發育不良,易得病。大腦易於聚集鉛等重金屬引起中毒。

  兒童 認知、理解和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不佳,不喜歡運動,行動緩慢,不願與人交往,體格瘦小易得病。大腦易於聚集鉛等重金屬引起中毒。

  孕婦 身體虛弱易疲勞,食慾不佳,易頭暈,面色蒼白,胎兒發育遲緩,易早產,圍產期死產幾率增加。

  成人 記憶力不好,易疲勞,勞動耐力和體力差,勞動生產能力下降,食慾不好,精神不振,易得病。

  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

  WHO推薦的血紅蛋白判定缺鐵性貧血標準

  0歲—血紅蛋白<110g/L

  6歲—血紅蛋白<120g/ L

  15歲—血紅蛋白<130g/ L(男性)

  15歲—血紅蛋白<120g/ L(女性 )

  我國哪些人容易患貧血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患貧血地人群中,女性明顯高於男性,老人和兒童高於中青年。

  在兒童中約有30%?0%地嬰幼兒患有貧血,這主要時由於母體貧血造成地連鎖反應。新生兒從母體中吸收地生血物質補給不足,身體及智力發育受到嚴重影響,產生厭食、挑食、對各種感染抵抗力減退等。

  女性的貧血發病率為64%,女性的月經、懷孕時自身及胎兒對生血物質的雙重需求以及分娩出血都是貧血的直接原因。過去貧血的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良,近年來因減肥而造成營養失調,形成了嚴重貧血的又一人群。

  改善鐵營養的方式

  普及營養知識

  調整膳食結構

  營養素補充劑

  鐵強化食物:為最經濟、有效的營養改善方式。


推薦閱讀:

女性更年期營養原則 兩款美味食療方最適合
澄清雞蛋的十大誤傳(營養與健康)
5個信號說明寶寶營養不均衡!家長需提高警惕
盤點6種豆類營養神奇保健功效(組圖)
營養素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