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上古漢語研究學科發展報告(上古音部分)
2017年,上古漢語語音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績,體現出「三結合」的特點:(1)出土文獻材料與傳世文獻材料相結合。(2)上古漢語語音現象與上古音系理論相結合;(3)上古音研究與親屬語言以及漢語方言比較相結合。其中也湧現出不少學術熱點,尤其是上古音與漢語古文字研究的密切結合,使上古音研究更加深入。同樣,各家上古音構擬理論體系的優劣評述也是今年的爭鳴熱點之一。此外,對於上古音研究的文獻發掘和學術史回顧也佔有較大比重。下面我們擇要敘述有關進展。
一.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
為了增進古文字和上古音研究者之間的了解,朴慧莉、程少軒主編了論文集《古文字與漢語歷史比較音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論文集共收錄論文21篇,來自不同學科或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就文字學和音韻學各自的研究方法以及兩個學科的良性互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其中不少文章涉及到上古音研究的原則和方法,如趙彤《諧聲、假借和通假的語音性質》、鄭偉《上古音研究中的分等依據、諧聲及通假問題》、朴慧莉(Haeree Park)《古文字學與漢語歷史比較音韻學的交叉點上的幾個問題》等文分別就如何界定上古諧聲、假借和通假的語音性質等問題提出了各自獨到的看法。陳忠敏《漢字與漢語語音層次研究》一文則介紹了用歷史層次法觀察漢字和語音的研究方法並對相關問題做了闡述。王弘治《方言歷史比較與古音研究——從閩方言看上古音流音聲母演化的例證》一文則從方言歷史比較的角度,論述了閩方言與上古音的關係。龔勛《嘉絨語組語言與上古漢語的形態學》一文則通過對漢藏語系中嘉絨語的研究,展示了利用親屬語言研究上古漢語形態學的具體方法。
另外一些論文則探討了上古的音類區分和音值構擬。如許思萊(Axel Schuessler)《上古漢語中的送氣清音》一文討論了上古漢語送氣清音中的非送氣起源。野原將揮《再論上古音T類聲母與L類聲母》一文利用楚簡中的異構字論證了上古塞音T類與流音L類聲母的合理區分。沈瑞清《從出土先秦文字數據看「喻四」的上古分類問題》一文據出土古文字考察了「喻四」聲母的上古舌音和牙喉音兩類來源。
還有一些論文見微知著,從古文字的具體問題出發,利用新的上古音體系給予全新的理論解釋。如鄭張尚芳《子巳探源》一文從甲骨文「子」「巳」的假借談到了中古清塞擦音的上古來源。葉玉英《「今」聲系及其上古音構擬》一文則以古文字材料為中心討論了「今」聲系之字的上古音構擬問題。來國龍《從楚簡中「兔」和「鼠」字的混淆談古楚語與雅言的接觸和影響》一文通過上古音構擬,對戰國中山王壺上從?從一的字和楚簡中從鼠從一的字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全新看法。張富海《據古文字論「色」「所」「疋」三字的上古聲母》一文又以「色」「所」「疋」等古文字材料為例,討論了中古生母的上古來源。
另外一些文章則綜合運用各種材料探討了上古音研究中未被重視的某些問題。如孟蓬生《〈說文〉「」讀若「耿」疏證——談支通轉例說之一》一文彙輯了侵(緝)支(錫耕)兩系之間的數十組通轉實例,並通過對上古漢語非線性音繫結構的考察對這種現象的合理性進行了解釋。王志平《〈說文〉疊文的孳乳及其語音演變》一文發現了《說文》疊文的復體與單體之間原先被忽略了的同源關係,無論是語音還是語義,復體與單體之間都是密切的孳乳與分化關係。
散見於其他報刊雜誌的論文也有一些值得關注。葉玉英《古音研究中應該注意的文字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一文提醒上古音研究應該注意同源字、形聲字、同形字、同義換讀、訛混、俗字、錯別字、異體字等文字問題。羅婷婷《東周金文通假字聲韻狀況考察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對東周金文通假字進行了彙集和整理,通過425組通假字的聲韻狀況進行考察分析,進一步探討了其上古韻部和聲紐現象。雷黎明《敦煌馬圈灣漢簡新見通假字通釋》(《西部學刊》7期)就敦煌馬圈灣漢簡中的105個通假字做了研究,指出47個為未見於其他文獻或未被相關工具書收錄的新見通假字。
其他如蔡一峰《「害」字新證》(《古漢語研究》第 1 期),郭飛《「」字上古音讀考》(《古漢語研究》第1期),劉剛《釋〈上博六·用曰〉20號簡的「裕」和「褊」——兼說「扁」聲字的上古音歸部問題》(《安徽大學學報》第5期),李文《釋「」為「砍」再商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翁娟、劉偉浠、王淑群《〈說文〉從「去」諧聲字——兼談形聲字「灋」》(《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等文分別對相關各字的上古音歸部做了具體而微的個例分析與詳盡討論。
二、上古音系理論與親屬語言及漢語方言比較研究
上古音體系百花齊放,名家眾多。尤其是白一平、沙加爾的上古漢語新構擬體系引起了中國古音學界廣泛討論。馬坤《歷史比較下的上古漢語構擬——白一平、沙加爾(2014)體系述評》(《中國語文》第4期)從歷史比較角度介紹了白一平、沙加爾的新舊擬音方案的異同以及最新構擬中的各項重要進展,並簡要評價了當中的某些問題。馮蒸《關於鄭張尚芳、白一平-沙加爾和斯塔羅斯金三家上古音體系中的所謂「一部多母音」問題》(《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一文主要探討了鄭張尚芳、白一平-沙加爾和斯塔羅斯金三家上古音體系中「一部多母音」的問題。李開《試論俄籍漢語古音學家斯塔羅思京的古音學》(《語言科學》第3期)則對斯塔羅思京(斯塔羅斯金)的古音構擬做了詳盡的介紹與分析。李鵑娟《論上古韻部母音與入聲韻尾的清濁——對鄭張尚芳先生「韻部母音」以及「入聲韻尾清濁」問題的商榷》(《邯鄲學院學報》第2期)一文就鄭張尚芳韻部母音的擬定與演化關係、入聲韻尾清濁性質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和商榷。
上古音與親屬語言以及漢語方言的歷史比較一直是歷史語言學的研究重點。丁邦新《論漢台語中辨認同源詞與借詞的方法》(《中國語文》第5期)找到並梳理了許多漢台語之間的關係字,據此提出了辨認同源詞跟借詞的幾個方法,試圖釐清這個眾說紛紜的歷史疑難問題。王艷紅《古苗瑤語**ts組音的今讀類型及其分布和形成》(《語言研究》第3期)認為古苗瑤語的**ts組音從來源來看可能是從漢語借入的。其今讀從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來看有不同的讀音類型,這些類型的區域分布特徵,是語言接觸和自然音變共同作用的結果。李玉《漢語「青」詞族研究——兼論漢藏語歷史比較研究與原始漢語**st-型復聲母的構擬》(《語言研究》第3期)一文從音系法系聯出的漢語「青」詞族出發,推求出其「語核」為原始漢語複輔音聲母**sth-。文章利用粵方言以及親屬語言同源詞方式,對原始漢語及上古漢語**st-型復聲母的構擬加以了印證。王艷春《楊福綿漢藏語同源詞聲母對應比較研究》(《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一文通過全面整理楊福綿論著中收錄的322對漢藏語同源詞,進而對其漢藏語同源詞的聲母對應關係加以比較研究。
上古音與漢語方言比較如歐陽美婷、歐陽美嫻《安遠方言聲母系統中的上古音遺存》(《語文學刊》第8期)一文依據上古音類學對安遠話聲母系統進行分辨,發現它含有一些明顯的上古音特徵遺存。席德育《太康方言中的分音詞研究》(《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第5期)通過對太康話中分音詞的分析及與其他方言分音詞形式的比較,為上古漢語複輔音研究提供了材料參考。
三.上古音與學術史及古籍文獻整理研究
上古音研究的歷史回顧也是學術研究的必要積累。專著方面如李無未《台灣漢語音韻學史》(中華書局)一書探討了台灣漢語音韻學的發端、形成、歷史分期和特點,上古音研究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敘述。喬秋穎、王任趙、史晶璐、胡林霞《民國音韻學三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書則對民國時期的學者研究漢語上古音、中古音成果做了專題考察,從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條件等方面討論了民國學者上古聲紐研究的內容概況。
有關論文討論的主題更為豐富多樣。李超《高誘注中音注反映的漢末韻母特點》(《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1輯)一文以高誘音注材料為研究對象,試圖探求東漢末的一些語音面貌及其語音規律。畢謙琦《〈經典釋文〉聲母異讀的語音類型》(《嘉興學院學報》第3期)一文認為《經典釋文》聲母異讀是古音的保留,在上古音框架下,聲母異讀大致包含三種類型:清濁交替、冠音異讀、介音異讀等。李子君、王思齊《論江有誥〈諧聲表〉之反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一文通過考察《諧聲表》反切的內容、體例、來源、古音學思想等,揭櫫江氏對上古音值的認識。
此外,還有一些上古音專題研究引起了大家廣泛興趣。如通轉研究,尤為聚焦熱點。劉忠華《「音轉」「合韻」說在段玉裁古音學理論體系中的價值》(《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期)、《〈說文解字〉重文聲符的異部變換與段注「合韻」論析》(《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第1期)、《試論〈說文解字〉「讀若某」並非「音近注音」——從段注「音轉」看〈說文解字〉正篆與讀若字異部的問題》(《西華大學學報》第4期)等文認為段玉裁古音學理論體系從歷時縱向上說明韻部系統的演變,並用「音轉」解釋例外;從共時橫向上說明韻部系統與支撐材料的關係,並用「合韻」解釋例外。段氏通過重點解釋「音轉」與「合韻」兩類例外現象,保證了其所分韻部系統的科學合理性。李福言《〈廣雅疏證〉術語顯示的韻轉問題與王念孫古韻思想》(《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一文對《廣雅疏證》訓詁術語「一聲之轉」「之言」「聲近義同」「猶」表現的韻轉情況進行梳理,深化了對王念孫古音學理論和「就古音以求古義」這一因聲求義理論的認識。馬坤《論聲轉說之產生及推闡》(《古漢語研究》第3期)一文聯繫戴震、錢大昕、章太炎、黃侃等學者的相關研究,勾勒出聲轉理論產生和發展的脈絡。認為聲轉說與「古聲紐考證」和「古本紐假說」既相互獨立又存在一定聯繫,在清人「因聲求義」的訓詁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
此外,許良越《論章太炎的古聲紐研究》(《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第2期)一文對章太炎的上古聲紐研究做了詳盡的研究和評述。李建強《從黃侃〈聲韻略說〉看當前復聲母問題的論爭》(《長江學術》第1期)對黃侃《聲韻略說》「一字數音」說做了考察,認為一字多音與復聲母無關。王松木《傳承與裂變——黃侃古音學之建構及其正反評價》(《長江學術》第1期)一文觀察黃侃古音學之建構及其與當代學術思潮之間的互動,重新估量了黃侃古音學在當代學術轉型過程中可能蘊含的意義與價值。李福言《〈說文段注小箋〉研究》(《勵耘語言學刊》第2期)一文認為黃侃《說文段注小箋》訓釋《段注》以古音學理論為基礎,表現為韻部相同、韻部相鄰、韻部較遠但聲母相同、韻部較遠但韻部可相轉等情況。羅芬《古無輕唇音研究述評》(《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3期)一文對清代以來的「古無輕唇音」研究做了評述和總結。
上古音研究的古籍文獻整理方面也成果豐碩。張民權專著《萬光泰音韻學稿本整理與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將清代學者萬光泰的七種音韻學稿本進行整理研究,發掘萬光泰的音韻學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為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論文如趙曉慶《北大藏〈王念孫手稿〉流傳考述》(《文史哲》第3期)一文對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王念孫手稿》的流傳、刊布情況進行了詳細考察,披露了不少尚未刊布的《王念孫手稿》寶貴信息,有助於《手稿》的進一步整理和研究。胡世文、孫張平《黃式三稿本〈詩音譜略〉述略》(《浙江海洋大學學報》第4期)一文介紹了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晚清經史大家黃式三《詩音譜略》遺稿,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畢曉樂、曲傳剛、穆紅梅《韻海遺珠澤存後世——記新泰市博物館新發現的清銅活字印本〈音學五書〉》(《人文天下》第3期)介紹了新泰市博物館新發現的顧炎武《音學五書》兩部刻印不多、流傳不廣的清代林春祺福田書海銅活字印本。牟歆《楚辭音義文獻研究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一文則針對有關楚辭音義文獻做了全面的述評。
推薦閱讀:
※起錨,滄海橫舟!從中華神盾看中國通用驅逐艦的發展
※費孝通精神引領吳江創新發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
※資本主義勞動力的屬性與人的發展
※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揭開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