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非智力因素分析李祖超 李蔚然 王天娥

摘要: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傑出代表。他們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智力因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長與科學研究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研究發現,強烈的動機、廣泛而集中的興趣愛好、頑強的意志、積極的情感以及良好而獨特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他們健康成長和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以致最終獲獎的最重要的因素。培養創新人才,應該丟掉「唯智論」,更加註重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關鍵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W.P.Alexander)1935年發表的《具體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1950年,韋克斯勒(D.Wechsler)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發文專門探討此問題,自此,有關非智力因素的科學研究正式開始。在中國,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比國外整整晚了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提出。[1]它的定義上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總的來講,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對人的心理活動有影響的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2]

在「唯智論」盛行的今天,聰明、天賦等被很多人看作成功成才的前提,似乎一個人如果聰明或者有天賦,他將來就一定會大有作為。這表明人們誇大了智力因素在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據對我國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相關資料研究發現,這些獲獎者小時候並非都聰明過人,智力非凡,更不是天才,在他們成長成才過程中智力並非起決定性作用。吳文俊「上小學時成績一般,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的稟賦」,甚至他的數學還考過零分[3];王選小學時數學補考過兩次都不及格[4];王昆認為自己屬於智力發展滯後型[5];閔恩澤小學時作文很差,經常文不對題,算術也一塌糊塗,考中學時沒有考上自己想去的石室中學[6];師昌緒說自己智慧平平絕非一個聰明人,曾經因為別的同學背出課文而自己背不出來被罰站[7];程開甲小時逃學、離家出走,留級留了3年[8];于敏曾經學習日語學了8年,但還是學得一塌糊塗,成績全班最差[9]。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獲得成功、成就、升遷等的原因,85%取決於這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僅有15%是由人的專門技術所決定的。[10]同樣,筆者研究發現非智力因素在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成才過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選取狹義非智力因素定義的五個方面,來分析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獲獎者成長以及科學研究中是如何促進和影響他們最終成才成功的。

一、強烈的動機是獲獎者開啟科學研究大門的鑰匙

蘇聯心理學家傑普諾夫認為動機是激勵人確立某種目的的東西。[11]我國學者燕國材認為,動機是指引發某種活動產生並且維持這種活動向一定目標持續進行的一種內在心理力量。[12]動機並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主要通過個人的活動表現出來。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在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成長成才過程中他們都具備強烈的動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如果要獲得諾貝爾獎,首先必須具有好奇心,不好奇是不行的,正是發自內心的好奇心推動我們去發現、學習和研究。」[13]諾貝爾獎獲得者伊瓦爾·賈艾弗認為好奇心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要素。同樣,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據資料考證發現,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從小都具有異常強烈的好奇心,正是這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進而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劉東生小時跟父親看了一場到藏族地區旅行探險的電影,使得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雪域高原、崇山峻岭,這激起他對自己鄉土以外未知世界的好奇心。[14]以至於後來他才能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揭開黃土形成與演變的奧秘,成為地球環境科學家。王選小時候參觀科學先驅徐光啟的墓地和天文台,聽了專家介紹天文知識便對科學萌發了好奇心,他認為「好奇心是科學發現和創造的重要推動力」[15]。徐光憲幼年聽父親講「雞兔同籠」和「幻方」大大鼓舞了他的好奇心:抱著對星空的好奇,他在哥哥的指導下做成簡易望遠鏡;由於對中藥鋪分類排葯抽屜的好奇,得到了使他受益一生的分類歸檔的學習和研究方法。他認為「這份童年對科學的好奇,是我從事科學研究最原始而又最持久的動力」[16]。那麼這些獲獎者是如何具備好奇心的呢?經過研究發現,25位獲得者主要受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從而產生對未知事物的強烈好奇。

1.父母的影響和家庭氛圍的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好奇心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培育和家庭氛圍的熏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為自己的母親很善於啟發小孩子的好奇心,他之所以後來立志於學農跟母親小時候喜歡花卉植物,帶著他照顧和打理花園植物有關。葉篤正的父親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就是在生意非常忙的時候,對子女的教育也毫不含糊,每天都會抽時間親自督查孩子們的功課,父親嚴格的教育使得葉篤正對課業十分認真,絲毫不敢怠慢,也使得他一直保持著兒時對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17]徐光憲認為良好的家庭氣氛對他的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父親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母親也常常耐心教育他們,在這樣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徐光憲學習更加勤奮努力,尤其對數理化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濃烈的興趣。可見,要培養孩子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對父母而言,一方面要對孩子充滿耐心,不斷地引導和教育他們,另外還要營造和諧、民主、融洽和輕鬆的家庭氛圍。

2.教師或書籍的引導和啟發

一個好的老師總是能夠巧妙啟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對自己所教的東西感興趣。鄭哲敏大學時本來學的機械,大四時被錢偉長先生講的近代力學課強烈吸引,於是在錢先生的影響下毅然將研究方向改為更感興趣的力學,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爆炸力學專家。[18]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能影響到青年對學習的興趣,對生活的態度,往往對青年未來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書籍是人類攀登智慧的階梯,讀書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知識,寬闊人的視野,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情感,啟發人的心靈,還可以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谷超豪曾經因為一本《十萬個為什麼》而對自然科學充滿好奇和興趣,帶著對神奇自然科學的疑惑,他並不滿足於課堂所學的知識,自己主動看了大量的科普書籍,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和視野,為他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打下了堅實基礎。[19]因此,我們要特別注重從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學到知識,增長見識,啟發思考和激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

(二)正確而遠大的志向

「有志者事竟成」是中國自古流傳的佳話,至今依然適用。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必須在確定正確方向的基礎上樹立遠大志向,切忌好高騖遠。首先,一個志向遠大的人會在正確志向的激勵下,激發潛意識暗藏的無限能力,全身心地主動去努力奮鬥、去爭取和實現這一志向;其次,志向只有合理正確,契合實際,才會有實現的可能和重要意義;最後,遠大的志向會給個人提供更大的發展和創造空間,甚至可以激發個人取得超越自己實際能力的偉大成就。據資料考證發現: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無一例外都有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而遠大志向的經歷,具體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25位獲獎者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樹立了明確而遠大的志向,並且最終得以實現,在與志向相關的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其次,大部分獲獎者的志向直接與「科學報國、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相關。

二、廣泛而集中的興趣是促進獲獎者科學研究發展的助推器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與積极參与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整理獲獎者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獲獎者都認為興趣在他們的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謝家麟指出,一個人成才的關鍵是興趣、能力和外界的支持。他把興趣放在最前面,可見他認為興趣是個人成才最關鍵的方面。[21]表2是對25位獲獎者興趣愛好和獲得成就領域的梳理。

由表2可以得出三點結論。一是獲獎者大都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們不是書獃子,並不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興趣,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葉篤正、鄭哲敏、于敏等都具有多種不同的興趣愛好。很明顯,廣泛而豐富的興趣愛好不僅有助於獲獎者獲得淵博的學識、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還可以為獲獎者集中於某一領域的研究而提供新的視角和幫助。徐光憲認為,在對感興趣的圍棋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圍棋對我的邏輯思維訓練享用一生」[22]。二是獲獎者全部都有集中的興趣焦點,且集中的興趣焦點與他們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密切相關。這是因為當個人選擇一個集中的興趣焦點之後,他就會自動把時間、精力、才能、智慧和其他優勢集中到這個興趣上,無形中形成聚焦作用,從而更能在這一興趣上獲得驚人的成就。如于敏從小對理科特別感興趣,上大學期間雖然由於經濟困難接受資助而不得不選讀工科,但是這不是他的興趣焦點所在,後來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轉到他興趣焦點集中的理科堅持學習和研究,最後成為理論物理學家。[23]

三是獲獎者的集中研究領域大部分都直接出現在他們的興趣愛好裡面,極少數獲獎者的集中研究領域即使沒有直接在興趣愛好里體現出來,也是從興趣愛好里衍生出的相關領域。如吳良鏞小時候對繪畫特別感興趣,後來他集中研究的是建築,取得重大成就的領域是建築與城市規劃,這些都涉及建築設計和製圖,與他的興趣繪畫息息相關。

此外在對25位獲獎者有關興趣的資料研究過程中,還得出兩個從表格里不能直接看出但非常重要的發現。

第一,獲獎者發生過興趣轉移。一部分獲獎者本來是對一個事物感興趣,後來由於某種原因而又發生興趣轉移,對別的事物感興趣進而研究相關的事物,最後在轉移興趣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吳文俊本來對物理十分感興趣,上大學時也想讀物理,但由於接受學校的獎學金就得按學校指定的專業報考,就報了並不怎麼感興趣的數學,到大二已經對數學感到厭倦,後來在三年級聽了武崇林老師講的實變函數論對數學產生莫大的興趣,成為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最後通過努力學習和研究成為世界著名數學家。[24]葉篤正本來對物理學感興趣,後來在錢三強的建議下,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物理學專業,而選擇氣象學,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慢慢培養了對氣象學的興趣,最後帶領中國大氣科學研究事業追趕世界尖端水平。[25]

第二,濃厚興趣加上刻苦努力是獲獎的根本。所有獲獎者在感興趣的事物中選擇某一興趣焦點作為集中研究領域之後,都是經過不斷地努力學習、探索和研究最後才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的。可以說,在25位獲獎者的整個科學研究經歷中興趣並不是最重要的,興趣加上努力才是他們獲獎的根本所在。

那麼獲獎者是如何對事物產生廣泛興趣以及對未來獲得成就領域產生集中興趣的呢?經研究發現,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獲獎者本身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這是他們對周遭事物產生廣泛興趣的基礎。一個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烈的人,他就會有探索精神,不僅關心事物的現象,而且關心事物的本質;不僅喜歡邏輯思維與理論思考,還喜歡親身實踐和動手操作;不僅關心美妙無窮和充滿未知的自然科學,還關心社會紛繁複雜的人文現象,關心人生價值、人生幸福和社會需求。因此在他的探索和實踐中,隨著對事物現象和本質的不斷了解,更加容易引發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其次,父母、老師或書籍的教育和影響。很多獲獎者剛開始並沒有對集中興趣領域產生興趣,後來在父母的影響下,或在老師的啟發下,或在閱讀書籍時發現了集中興趣領域的美妙之處,便開始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作為終身學習和研究方向。徐光憲、袁隆平、鄭哲敏、吳文俊等獲獎者都曾因父母或者老師的教育影響而對後來取得重大突破相關領域產生強烈的興趣。于敏、程開甲、黃昆和谷超豪等也都曾因為讀了某書籍而被其中的人物或者知識吸引,從而對相關領域產生濃厚興趣。

再次,為了解決某一問題而產生興趣。這是獲獎者帶著明確的目標和志向,致力於解決某一重大問題而開始對相關領域進行集中的學習和研究,最後在不斷地學習、探索和突破中建立起對這個領域的強烈興趣。例如張存浩、谷超豪、徐光憲、于敏等獲獎者曾經多次由於國家需要解決某一技術上的重大難題而轉變興趣,開始學習和研究新的領域,並對其產生興趣,最後取得突破。

最後,偶然因素導致突然轉變興趣。王永志高中時最感興趣的是生物課,夢想改良和創造物種,當一名生物學家。後來他看到學校附近的飛機反攻敵軍的情景,激起他的愛國情感和鬥志,便開始對國防尖端科技感興趣,後來如願考上清華大學飛機設計專業。[26]偶然的因素使他改變曾經的興趣和夢想,從此踏上了國防尖端科技的道路,並且這一路披荊斬棘,最終獲得輝煌成就。

三、頑強的意志是獲獎者取得科學研究突破的保障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人的意志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能夠清晰意識到主體行為的進程和結果,並對主體的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頑強的意志是一種能使人克服內外部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的可貴品質。研究發現,25位獲獎者都具有鋼鐵般的頑強意志。意志的作用貫穿於他們的成長、成才和科學研究的整個過程,主要表現在決心、信心和恆心三個方面。

(一)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下定決心是意志過程的第一階段,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往往要經過一系列心理活動。它是主體經過反覆思考、衡量和比較之後確認的追求目標,並且伴以選擇達到目標的行為方式和方法。谷超豪小學時看到孫中山的立志格言,深深地印在腦海里,自己暗暗下定決心,畢生要做大事,做革命救國和科學發明的大事。[27]於是他以努力讀書學習知識和積极參加革命活動的方式不斷向這一目標靠近。王忠誠在戰場上眼睜睜看著受腦外傷的戰士死去,就下定決心要把中國的神經外科建立起來。[28]從此,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自己的諾言,實現自己的目標。1960年7月,袁隆平發現一株形態特異、穗大粒多的水稻。他認為找到了優良育種材料,並堅信:水稻像生物界的其他物種一樣,也有雜交優勢。他質疑經典遺傳學教科書所說的,稻麥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沒有優勢。他決心攻下雜交水稻育種的難關。經過長期努力,他終於成功培育出高產的優質雜交水稻。

(二)充滿信心,必勝無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信心是意志過程的第二階段,是對決心的充分肯定,即相信決心是正確的,並相信自己一定能付諸實現取得成功。一般表現在執行過程中,是執行的內部基礎。[29]25位獲獎者普遍表現出對自己的信心和對所從事研究工作的信心。正是這種充分的自信和信心激勵著他們即使面對各種困難和阻礙也永遠堅持自己最初的目標和信念。谷超豪上大學時就對自己在數學方面充滿信心,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在數學研究領域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王選在「文革」期間被批鬥,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嚴重影響,但是他始終堅持繼續從事計算機的研究,因為他對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前景充滿自信,他甚至能預見到不久就會產生重大突破,他對自己的技術有十足的把握與信心[30];徐光憲在研究生期間接手導師一個研究題目,同學都勸他不要接這個燙手山芋,但是他認為應該有自信,別人做不出來的不見得自己也做不出來,外國人做不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不一定就做不出來[31]。最後他們都在信心的激勵下堅持到最後並獲得成功。

(三)保持恆心,鍥而不捨——「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恆心是意志過程的第三階段,是對信心的肯定與支持,是以堅持到底、決不放棄的精神讓下定決心、充滿信心追求的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在25位獲獎者的學習和研究歷程中全部表現出了一種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的恆心與毅力。王振義為了找到使癌細胞「改邪歸正」的誘導分化藥物,帶領學生在實驗室奮戰了兩年,結果一無所獲。面對毫無進展的實驗,王振義毫不氣餒,他認為科學研究最忌諱浮躁,要搞好研究做好學問就必須心存堅定執著的信念,必須具有一種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與恆心。在這種恆心與毅力的支撐下,經過長達八年的探索,最後終於將「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急性早幼粒細胞的結論確定下來。[32]李振聲曾經從事遠緣雜交研究8年還沒有育成品種,受到「研究工作脫離實際」的批判。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頂著極大的壓力和危險繼續著自己認為有意義和價值的研究,花了近20年的時間,終於獲得成功。[33]如果沒有極強的恆心和毅力的支撐與激勵這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成功永遠不會降臨在半途而廢的人身上,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恆心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頑強的意志並不是天生的。首先,這是獲獎者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沉澱的。王永志、吳孟超、李振聲等獲獎者在極其困苦的環境中,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依然志存高遠,心繫國家,竭盡所能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艱苦的環境反而帶給他們頑強的意志,讓他們繼續在科研生涯中挖掘潛力,施展才華,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其次,是獲獎者們在不斷解決問題和攻克難關中積累的。王小謨、張存浩、師昌緒等獲獎者不懼困難,勇於接受挑戰和嘗試突破,他們總是迎難而上,在長時間不斷地解決重大問題和攻克巨大難關的過程中鍛鍊出了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必須成功的決心和意志,支持他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最後,是獲獎者們在身邊親人和良師益友的教育培養熏陶中慢慢形成的。鄭哲敏、吳征鎰、吳良鏞等獲獎者都曾要麼在生活中受到父母堅強意志的熏陶和感染,要麼在學習和研究工作中得到老師頑強意志的言傳身教,從而使自己在潛移默化中和不斷的研究實踐中也養成了具有頑強意志的品格,這種頑強的意志品格貫穿滲透於他們學習和研究工作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四、積極的情感是獲獎者保持科學研究熱情的動力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與體驗,它可以直接轉化為活動的動力。[34]積極的情感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它可以將希望、信念和夢想融合在一起,然後轉化成一種巨大的力量。它會促使人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心態,從而產生積極的行動,因此,積極的情感是保持科學研究熱情的動力。通過研究發現,25位獲獎者在整個學習和研究以及工作生涯中都伴有積極的情感而不斷產生某種神奇的推動力量。

(一)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是人類最偉大而又最基本的一種情感。說最偉大是因為愛國不僅局限於個人的利益和目標,而是上升到國家的利益和高度。說最基本是因為愛國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25位獲獎者全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並且正是在這種強烈愛國情感,使得他們能夠時刻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樹立「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科學救國」的偉大志向,然後不斷地朝著這個崇高的目標而努力學習和奮鬥終生。具體來講,獲獎者的愛國主義情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留學學成回國受阻,毅然決然堅決放棄一切回國

據統計,在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15位有出國留學經歷。(見表3)

這15位有過出國留學經歷的獲獎者在回國的時候,除了留學蘇聯的4位獲獎者回國時沒有遇到阻礙和困難,其餘的11位獲獎者在回國途中均遇到各種阻撓和限制,有的甚至歷時數年幾經輾轉最後放棄在國外的一切優厚條件和待遇才回到祖國的懷抱,具體情況見表4。

從表4可見,所有11位留學英美法的獲獎者在回國曆程中所經歷的種種艱辛,以及他們為回國而付出的代價。但這些在獲獎者眼裡都不是問題,能不能早日回國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來報效祖國和建設祖國才是他們最關心的。正是這種堅決要回國報效祖國的深厚愛國情感使得他們最終能夠功回到祖國懷抱,並在祖國的支持下創造屬於中國和中國人的輝煌成績。

2.在研究過程中,為了國家利益服從國家需要幾度轉行

于敏本來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辛勤地耕耘了十年,在1961年突然接到指示要他參加氫彈研究。氫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製造技術上都要比原子彈複雜得多、困難得多。對於未知的困難領域,于敏有過矛盾,但是很快他覺得自己不能有另外的選擇,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就已足夠,於是他欣然接受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決定再次改行,全力以赴地參加氫彈研究工作。[35]徐光憲心繫國家,胸懷大局,一生數次根據國家需要改變研究方向,從量子化學到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一共五次跨越[36],而且在每個方向上都作出巨大的貢獻。王永志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國家的需求毅然放棄自己感興趣的飛機設計專業而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從此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37]張存浩也曾為了國家建設的需要三度轉行,並且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羨慕的傑出成績。可見這種為了國家需要而毫不猶豫地奉獻自己才華的愛國情感是一種促使獲獎者不斷取得突破的巨大原動力。

(二)集體主義情感

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指出,「有些事情縱使是超級天才也不能一個人完成的,科學的路途上荊棘叢生,陷阱密布,一個人的作為是有限的。」[38]據研究,25位獲獎者都具有一種非常深厚的集體主義情感,特別注重集體的團結和力量。李振聲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現代科學技術,很少能有個人來完成,一般都需要一個團隊,因此依靠集體和團隊是成功的保證。」[39]正是充分認識到了集體的力量對自己研究工作的啟發和幫助,在2006年獲獎時他一再強調榮譽首先應該歸於集體,沒有集體的艱苦奮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榮譽。甚至提出「我的榮譽應該歸於集體,獎金也應該歸於集體」[40],令人深受啟發。閔恩澤也非常強調集體智慧和團隊精神,他認為自己只是個上台領獎的代表,成績是屬於大家的,這是幾代石油、石化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並非某一個人的功勞。吳孟超認為作為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一個成功的手術是大家集體協作努力的結果。他指出肝膽醫院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都是各級領導和全體同志集體努力的成果。葉篤正被人廣為稱讚的「舞台論」也是強調任何個人都不可能脫離集體而存在,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個人只有在集體給予的大舞台上才有可能獲得演出成功。可見獲獎者雖然都在專業領域有著驚人的才能,但是他們都清楚地認識到無論如何,團結力量大,集體智慧高,沒有集體提供的條件和幫助,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必定受限。

(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也是25位獲獎者具備的積極情感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一個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的人,必定是一個不斷開拓進取,嚴格自律和高度負責的人。在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的激勵和驅使下,獲獎者普遍表現出不懼困難、積極進取、勇於創新以及高度自律和負責的特點。

1.強烈的事業心。一個事業心強烈的人,他總是會願意花出比別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去主動學習、努力工作,去達到目的,獲得成功。這是一種強大的動力,正是在它的驅使下獲獎者們才會在學習和研究工作中日積月累,最後獲得巨大成就。王選曾經說,「一旦接到任務以後,總要把它做出來,這種事業心和責任感的驅使,所以當時不顧自己的身體,有點瘋狂,科學發現就要有這麼一種狂熱的追求。」[41]顯然,王選對科學的狂熱追求就是他強烈的事業心所激發的,就是因為一定要完成任務,所以也才有最後的輝煌成就。吳征鎰曾經說,「事業是我畢生的追求」。正是這種畢生的追求促使這樣一位雖然已經取得豐碩成果和極高榮譽的90多歲的老人仍不滿足於現狀,依然堅持每天工作。可見,強烈的事業心並不會因為年齡的增大而消逝,只會促使人朝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

2.高度的責任感。責任感是個人對擔負的職責、任務或使命必須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一種心理傾向。在25位獲獎者身上高度的責任感主要表現為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和對國家負責四個方面。孫家棟在蘇聯留學時,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刻苦學習各方面知識和技術,不斷給自己的學習加碼,最後獲得「斯大林獎章」。[42]吳孟超認為,醫生必須要有對病人的責任感,為了病人的利益,要敢於承擔風險,用自己的責任心去儘力幫助病人度過生命的難關。[43]徐光憲中學畢業時考慮到家庭的境況,放棄了讀普通高中改考杭州高工,希望自己畢業後能挑起一部分家庭的責任。這種對家庭的責任感深刻地影響到了他以後的整個研究工作,因此不論接到什麼任務,他都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克服重重困難,最後交上令人佩服的滿意答卷。

五、良好而獨特的性格有助於獲獎者勇攀科學研究高峰

性格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對個人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影響。良好而獨特的性格不僅能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智力活動的有效進行,同時還能補償智力方面的某些缺陷。良好而獨特的性格是25位獲獎者勇攀科學研究高峰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一)善於思考的學習態度

「在天才與勤奮之間,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44]「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成為科學家的。」[45]愛因斯坦認為勤奮是一切成就的來源,思考是成就科學家的原因。勤奮學習與善於思考的巧妙結合是25位獲獎者在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獲得成功與突破的關鍵。程開甲在中學時勤奮刻苦讀書是出了名的,以至於同學們給他送了個綽號——「程Book」,因為他能天天堅持讀書到深夜,有時甚至在廁所里讀書,節假日也不例外。除了勤奮,程開甲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肯用腦筋,善於思考。14歲的時候他把自己想像中的一艘船「發明」出來拿給老師看,讓老師對他的思考和想像力驚嘆不已。正是具備這樣一種勤奮好學而又善於思考的獨特性格特徵,使得他能夠攻克原子彈研究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至於他是如何養成這樣良好而獨特性格特徵的,傳記中這樣寫到:「聰明人讀書是善於總結的。程開甲從科學家的經歷中,總結出了成功的兩條秘訣:一是勤奮,二是肯動腦筋。」[46]可見程開甲是從閱讀科學家的傳記中思考總結出這樣的規律,並且照做,然後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和性格。黃昆也把自己的成就歸於勤奮與思考。他自認為自己屬於智力發育滯後型,讀書時養成了主動學習、勤奮學習和深入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性格特徵。這種性格特徵為他在固體物理研究生涯中取得重大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家們對科學事業的追求和奉獻精神,給予了他精神上很大的震撼,影響了他選擇人生道路,培育了他一生對科學事業的愛好與追求。」[47]正是在科學家的感染下有了這樣的愛好,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黃昆才養成了主動學習,勤奮刻苦學習的性格特徵。至於善於思考這一點則主要是受導師莫特的影響。莫特對很多問題都有很深的洞察力,他治學的一個鮮明特點是集中精力思考自己當前所研究的具體問題,這一點對黃昆影響尤深,在導師的影響下,他慢慢形成了善於思考和鑽研的性格特徵。

(二)勇於創新的求真務實精神

諾貝爾獎獲得者摩爾根認為,「敢於衝破權威和傳統觀念的束縛,敢於懷疑,敢於創新,對一個科學研究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48]但是懷疑不是盲目的,必須實事求是、勇於實踐,要用實踐檢驗了的客觀事實來證明懷疑的正確與否。葉篤正跟著羅斯貝做研究時,在關於大氣環流的問題上經典理論認為是風向氣壓適應的,羅斯貝通過研究得出氣壓和風是相互調整適應。葉篤正通過物理過程的實踐和分析,認為經典理論和羅斯貝的理論都有漏洞。儘管羅斯貝是自己的導師,也是氣象界重量級人物,但葉篤正認為科學工作者的本能是尊重客觀存在,尊重事實,於是發文指出風和氣壓的適應決定於運動的空間範圍。葉篤正敢於質疑權威論斷,堅持追求真理和勇於實踐的求真務實精神是他在氣象學研究方面有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吳文俊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引起拓撲學界的極大震動,但學界權威霍普夫覺得結論不對,就找吳文俊當面理論。吳文俊當時雖然只是一名學生,而對方是學界權威,但是他堅持與真理為伍,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最後吳文俊的堅持和努力終於獲得霍普夫的贊同,並被邀請去訪學。還有袁隆平、劉東生、王選等獲獎者都既尊重權威又不迷信權威,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科學家最基本的堅持真理、勇於實踐的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三)無私奉獻的正確榮譽觀念

正確的榮譽觀念是體現人的價值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對科技工作者而言,能否正確對待榮譽是衡量他們是不是真正有責任的科學家的重要指標。25位獲獎者表現出了淡泊名利的正確榮譽觀念。這種淡泊名利的正確榮譽觀念不僅沒有讓獲獎者損失什麼,反而為他們的研究工作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帶來很多意外的收穫。袁隆平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農業科研工作者,最大的興趣在雜交水稻研究上,不幹行政職務,不當官就是為了專心搞科研。後來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時,他感到自豪、驕傲和欣慰的原因是「這不單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我們國家的榮譽,是美國科學界給中國科技界的殊榮」[49]。正是這種不為權勢所動,不為名利榮譽所惑的正確價值觀念,使得他甘於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養活中國人乃至世界人的試驗田。于敏的座右銘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除了專心於業務外,對世上的很多事情他認為都應該淡然處之,不為世俗所驚、所惑,只有這樣才能立足現在,放眼未來。[50]這種淡泊寧靜的心態使他能夠從不計較個人所得,曾經一些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在他的啟迪下寫出了一些有見地的論文,寫上他的名字請他審閱時,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把成果名利都讓給後來人,獲得大家的高度欽佩和認同。王振義經常告誡自己的學生「做人要有不斷攀高的雄心,要淡泊名利,對待榮譽要有自我約束的力量,珍惜生命才是根本。」[51]還有更多的獲獎者獲獎後面對巨額獎金沒有想著怎麼去享樂,而是想著怎麼讓這些獎金幫助更多的人,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他們有的捐出獎金給科研機構做研究經費,如葉篤正、李振聲、谷超豪等,有的用自己的獎金設立獎學金無私地幫助那些有才能的貧困學生,如徐光憲等獲獎者。

六、總結與啟示

縱觀2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成長和科學研究歷程,獲獎者除了在其研究的科學領域擁有過人的能力之外,他們更是靠強烈的動機、廣泛而集中的興趣愛好、頑強的意志、積極的情感以及良好而獨特的性格這些非智力因素摘得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學術品格和人格魅力以及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

(一)重視優化非智力因素

一個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能獲得很大成就。25位獲獎者的事例表明,非智力因素高度優化協調發展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獲得成功,並且非智力因素並不是天生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培養來優化自己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之達到最佳的狀態,協調發展,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和智力活動的有效進行。

(二)養成科學合理而又正確的動機

不合理的錯誤動機在指導實踐時一方面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會使人充滿挫敗感,另一方面則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獲獎者的事迹表明,科學合理而又正確的動機是我們不斷學習、進步和提高的推動力量。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培養科學合理而又正確的動機,用以激勵我們不斷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三)培養廣泛而集中的興趣愛好

獲獎者的豐富興趣愛好帶給他們的是廣博的知識結構,使他們能夠用不同的學科思維方式和視角看待問題,讓他們更好地把握知識間的縱橫聯繫,獲得直覺和靈感,從而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廣闊的視野來進行集中的科學研究,並取得成功。因此,既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更要有集中的興趣焦點。

(四)在實踐中鍛煉頑強的意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頑強的意志不是靠空想得來的,獲獎者們無不是在長年累月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衝破遇到的無數困難和阻礙,最後才終於站上了最高榮譽領獎台。因此,要勇於面對挫折和困難,主動在實踐中經歷困難和挫折的洗禮,最後一定能錘鍊出鋼鐵般的意志。

(五)用積極的情感來調節和激勵行為

所有獲獎者的經歷表明,一個具有積極情感的人,必定是一個對學習、生活和工作充滿熱情和信心且具有飽滿正能量的人。而這種熱情、信心和正能量會不斷激發我們的潛力,激勵我們的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要善於培養積極的情感來激勵和調節行為。

(六)注重良好性格的養成

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它雖然有天生的成分,但是從獲獎者身上我們會發現,性格更多地還是跟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接受的教育相關。因此,要善於利用環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培養感化來塑造良好的性格。

參考文獻:

[1]燕國材.智力與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燕國材.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N].光明日報,1983-02-01;吳福元.大學生的智力發展與智力結構[J].教育研究,1983,(4).

[2][20][29][34]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75、160、6.

[3][24]胡作玄,石赫.吳文俊之路[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15][30]叢中笑.王選的世界[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4、15、115.

[5][47]朱邦芬.黃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3、9.

[6]楊岩.人生如炬:閔恩澤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9.

[7][18][26][28][37]王麗萍,等.科學人生: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90、148—149、260、157、260.

[8][46]熊杏林.程開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9][23][35][50]鄭紹唐,曾先才.于敏[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11、13、41、30.

[10]顧家山.諾貝爾科學獎與科學精神[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4.151.

[11]劉文國.非智力素質開發與應用[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3.

[12]燕國材.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成為學習的贏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59.

[13]李臻,余詩平.諾貝爾獎得主的經典語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79.

[14]潘雲唐.揭開黃土的奧秘—劉東生[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3.

[16][22][31][36]郭建榮.一清如水:徐光憲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2—23、21、73、211.

[17][25]王舒.風雲人生-葉篤正傳[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5、35.

[19][27]張劍,等.谷超豪[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1]謝家麟.沒有終點的旅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5.

[32][51]陳揮.走進王振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33][39][40]《中國著名科學家訪談錄》編委會.科技興邦:中國著名科學家訪談錄[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38]王海榮.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功法則[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172.

[41]劉世英.十大功勛人物[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3.8.

[42]王建蒙.孫家棟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16.

[43]張鵬.吳孟超畫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8.

[44][45][48]吳學東,梁國釗.預約成功—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學生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94、49、239.

[49]李洪文.袁隆平[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教育研究》2015.1078~89
推薦閱讀:

選結婚日子要考慮哪些因素
早晨起來口苦 晨起口苦的四大因素
患乳腺癌的十大因素
每個人都缺乏的微量因素—鈣
六大平衡因素在家居配飾設計中需要大家注意

TAG:科學 | 國家 | 智力 | 技術 | 獲得 | 因素 | 高科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