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謬誤」是如何影響你的外匯投資?

行為經濟學不但有趣,而且有用,它在金融領域非常火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頒給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就可見一斑,但對於我們廣大的外匯交易者來說行為經濟學還是很抽象的概念。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行為經濟學與外匯交易之間的聯繫。

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只不過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幾十年。作為實用的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可以說行為經濟學就是為顛覆古典經濟學理論而生的,它揭示了很多「正確的謬誤」,使我們可以重新審視人類認知偏見與理性之間的距離。

認知偏差實例

為了讓更多的外匯交易者了解行為經濟學,下面列舉幾個行為經濟學上比較著名的認知偏差的實例,從而讓我們了解認知偏差是怎麼影響一個人的外匯交易。

1. 不願面對損失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證明,人天生就會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領域的先驅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曾做過一項經典實驗,簡單如下:

方案一:給予被試一個假定選項:確定贏得3000美元,或者80%的機會贏得4000美元以及20%的機會一無所獲。

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確定贏得3000美元,即使另一種選擇的期望收益更高(0.8*4000=3200美元)。

方案二:給出的選項是:確定損失3000美元,或者80%的機會損失4000美元以及20%的機會沒有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選擇賭一把80%的機會損失4000美元,即使期望損失為3200美元。

可以發現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的選擇都是非理性的,因為他們的選項期望收益更小或者期望損失更大。

實驗反映了人類行為在關乎風險和收益時的一種怪癖:人們在考慮收益時是風險厭惡者,但在考慮規避損失時卻是風險喜好者。這種怪癖行為與交易的關係極為密切,因為它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往往會讓虧損繼續而截斷收益。

外匯交易中,面對等量的收益和損失時,人們更加難以忍受損失。因此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往往趨於保守,入袋為安,總是有一點點的收益就平倉結束交易而眼睜睜的看著後面行情繼續原來的發展;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往往願意冒險,在虧損的時候不能立即平倉,心存僥倖的賭一把,導致虧損越來越大,最終爆倉……

2.不從整體考慮問題

假設你在5元時買了一隻股票,考慮以下兩種情況:

(1)股票一路上漲至10元

(2)最高漲至20元,然後跌回10元

以上哪種情況會讓你更開心一點呢?絕大數很可能是第一種,第二種情況甚至讓你很不爽,一邊後悔應該早點賣掉,一邊盼望著股票再漲回20,完全忽略了股票翻倍的喜悅。

實際上不難想明白,兩種情況雖然路徑不同,結果卻是一樣的。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並不總是能從整體考慮問題,往往會過多關注過程,而非結果。正確的外匯投資觀念中,真正值得關心的只有起點和終點,評價一次交易時,也應基於現狀,而非曾經的高點(或低點),否則只會徒增煩惱。

3. 錨定效應

所謂錨定效應,它是指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該效應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

錨定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採用過的估計聯繫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壞也就評定出來了。

在市場交易中,將買入價格作為「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為錯誤,它發生的範圍非常廣泛。比如一些地區的房地產經歷長時間的衰退後重新復甦,當價格超過某一水平時,會發現成交量大幅上升,就是因為人們終於願意以當年的價格賣掉房子,他們沒有看到,這些年裡物價大幅上升,現在得到的房款已經遠遠沒有當年的價值。

小結

行為經濟學是和我們的生活及市場行為密切相關的一門應用學科,它就是用類似以上這些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出現的「錯誤」的行為來研究和總結其中的普遍規律。行為經濟學接納了人的非理性,緩解了與理性之間的矛盾,從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


推薦閱讀:

巴菲特的多面人生
投資風險偏好
乾貨分享:理財菜鳥需必備的投資賺錢方法
2017中國頂級投資人之夜開啟 頂級投資人榮耀加冕
海外投資為何首選不動產?

TAG:投資 | 外匯 | 影響 | 外匯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