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的珍妃照片,和被誤讀的珍妃投井真相

今天看來,清光緒帝的愛妃——珍妃,並沒給世人留下她貌美如花的影像。

故宮官方分別於1930年及1960年分別公布過兩張據稱是珍妃的照片,兩張照片相差甚遠,儼然二人。孰真孰假,亦或皆為假者,引發後世爭議。

1930年公布的照片刊印在出版的《故宮周刊》里專列的「珍妃專號」上。照片上是一位年輕的滿族貴族女子立像,她略施粉黛,華服盛裝,一手持手帕,另一隻手輕觸茶几,身材高挑,高顴骨,薄唇,杏核眼微微吊起,梳著插滿花的「二把頭」,典型的滿族人外貌。這張發表的照片題為「珍妃遺像」,還發表有一段時年75歲劉姓宮女的回憶:「宮中之像,乃光緒二十一、二十二年之照,所著衣服,長袍為洋粉色,背心為月白色鑲寬邊,乃光緒二十一年最時髦之裝束,繫於宮中另做者。珍妃每早於慈禧前請安畢,即回景仁宮,任意裝束,並時則各種姿勢,此象則於南海所照,後為慈禧所見頗不悅。」

1930年故宮公布的珍妃遺像

描述如此詳實,時間地點穿戴,似為不爭事實。但有曾聘為顧問的清宮太監唐冠卿、陳紫田認為其並非珍妃,而是某王府格格。故宮顧問清史專家朱家溍先生也曾否認這張「珍妃遺像」,認為其為末代皇帝溥儀之後婉容的母親,拍攝地點是帽兒衚衕榮源府邸。請注意,太監唐冠卿是有極大嫌疑的「珍妃之死」的見證人,他說他見過珍妃!

但1930年發表的這張「珍妃遺像」還是被廣泛傳播,直到1960年故宮《故宮博物院院刊》另一張「貞貴妃肖像」刊出,輿論嘩然。經當時兩位擔任故宮顧問的前清太監指認「貞貴妃肖像」中的女子才是真珍妃。

1960年故宮公布的「貞貴妃肖像」

站像與半身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半身像長圓臉,雙眼皮外翻眼睛圓又大,寬鼻,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在我看來不是特別典型的滿族女子樣貌。甚至有人直接懷疑其為漢族江南女子,或居青樓,拍攝時間為20世紀初年。我倒是願意相信伊是某漢軍旗某家富家小姐,實在生得美且貴,沒有心機表情包。

這一併蒂雙生花的相片之爭相持了好幾十年,各有擁躉。今天的故宮官方則認可他們1960年的發布的「貞貴妃肖像」,在出版的《故宮舊藏人物照片集》(1990年)和《故宮珍藏人物照片薈萃》(1994年)兩本畫冊以半身像為準。

直到2013年,立像美貴婦的後代親屬發布了幾張她的照片,才算真相大白,原來她是溥儀的皇后婉容之祖母,也就是郭布羅榮源的母親。朱家溍先生說法接近靠譜,只是把她降了輩分。她典型的愛新覺羅氏外貌,或許確曾為皇族格格,但立像的拍攝時間已在20世紀初年,因為家屬提供了她同時與愛新覺羅·毓朗家格格們的合影,也就是說,以榮源1884年出生日期及毓朗家格格的年齡推算,照片上的她至少已接近40歲。富貴太太錦衣玉食,保養得溫潤雅緻。

榮源母親(左)與親家太太

1930年75歲劉姓宮女振振有詞的說法,只能讓人得出一個結論——不能偏信個人指認!

而1960年指認「貞貴妃肖像」的兩位前清太監,恐怕歲數更是超過1930年的75歲劉宮女,最關鍵是他們在宮內服侍時有無接近過珍妃,確切的說是在1898年之前接近過珍妃、熟悉她的容貌?珍妃在1894年被沉重打擊後步入頹落,直至1898年打入冷宮,1900年沉井,她的近侍不是被殺就是被轟出宮外,可以說,近侍18歲以後的珍妃且還能苟且留宮的太監宮女幾乎絕盡。所以說,1960年兩位語焉不詳背景不清的太監指認,同樣存疑。

而其他的疑點還在於「貞貴妃肖像」上女子的髮型,請注意,她寬闊的額頭上竟然有劉海!熟悉晚清女子頭飾的人都知道,在貴族家庭女孩子髫年總角時會偶爾看到額前劉海,待嫁之時已是端莊旗頭,額頭光潔,髮絲後攏一絲不苟,而嫁為人婦,要開臉,更無劉海飄零,遑論刻板的清廷後宮。另者,有一種說法是后妃們有「半月頭」的髮式,就是剃掉額際部分頭髮,髮際線更偏後,光潔鋥亮。珍妃要天天向太后請安聽訓,怎有可能容她劉海在額?給她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啊。

末代皇后的桃心劉海

此外,有後世傳聞說珍妃生性活潑,整天與光緒廝守,甚至兩人易裝逗趣,她還把相機帶到宮內。即使這些傳聞都成立,1894年那次慈禧重罰之後,她的張揚個性被徹底打垮,這張照片只能是攝於1894年之前,也就是18歲甚至更小。而無論怎麼看,這張肖像也是20歲以上相對成熟的年輕女性的面孔。再者,就算珍妃有相機是真,誰給她拍攝?以當時的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是笨重的大傢伙,操作繁複,沒有專業攝影師且不花費時間很難照得如此完美、標準。而清皇室正式請進專業攝影師是1903年德玲容陵的親哥哥裕勛齡,今天我們看到的慈禧等後宮照片幾乎全部出自他之手。在這之前的十年,連光緒慈禧的照片都沒有,如果是珍妃請人偷偷摸摸入宮進行如此繁複拍照工作,再將膠片送出宮洗印送還,我認為這簡是作死的壯舉!

1903年將照相引入清皇室的裕勛齡

1960年半身像的女子直視鏡頭,符合近現代人的照相習慣,而榮大奶奶她們在20世紀初年的拍照還是「王顧左右」狀,包括慈禧很多照片也是不看鏡頭,略微斜視。因為之前人們對相機的認識,認為它是攝取人的魂魄的,折損壽命。就是如外號「鬼子六」的恭親王奕這麼新派的人物拍下的「王室第一照」,也是一副無奈而呆板的表情。那是西方人費利斯·比托1860年11月2日給恭親王拍攝的肖像照片,時間是恭親王奕訢在10月24日和25日連續與英國、法國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之後。27歲的親王,眼神空洞、無奈,還有幽怨,讓人看到這個龐大帝國的虛弱與焦慮。這張照片是西方人作為歷史的見證而攝,於奕訢大約則是一萬個不情願,不知道是否丟了魂魄還是折了壽。

恭親王奕訢1860年的照片

1960年的照片現在作為「孤照」廣泛流傳,珍、瑾二妃的娘家他他拉氏家族的後人亦無人出來指認或者否認,因為他們也無從認識這兩位12歲和14歲一入皇宮深似海的女子了。因為除了瑾妃老年去世前曾回過一次娘家給祖母祝壽,珍妃是根本沒有再踏進過娘家門檻一步。

所謂「貞貴妃肖像」,須由擁有此孤照原片的故宮方面做出攝影時間的技術判定,解釋照片顯示出來的眾多疑點,而絕不能偏信1960年語焉不詳的兩位老太監的指認。在真相大白之前,我們只能聽聞各種關於珍妃美貌的傳說,而沒有眼見之實。

1888年(光緒十四年),從年初即開始組織光緒帝立后妃的選秀工作。在農曆十月初五,進行的是最終的「選秀決賽」,除了內定的慈禧娘家弟弟女兒,也就是她親侄女葉赫那拉·靜芬為皇后外,還有兩對親姐妹,戶部右侍郎長敘之二女及江西巡撫德馨的二女。據說德馨家姑娘更漂亮,而慈禧太后對長敘家女兒——珍、瑾印象頗佳,她們年齡小,介於女童到少女之間。容貌是否漂亮在遴選后妃的條件中均不重要,重要的是門第及品德。於是長敘的女兒當即留下,德馨女兒當天離宮。而這時離皇帝要經過繁文縟節的大婚過程還有一段時間,珍瑾二位姐妹事實上是先於皇后而入宮的女子,她們有幾個月的等待並學習禮儀,等待大婚之後正式獲封。

當年十二月四日,大婚儀式開始啟動,皇室向未來皇后娘家行「大征禮」,相當於民間的下聘禮。但蹊蹺的是十一天之後太和門失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成為灰燼。而此門是皇后進宮的必經之門,重修無望,只得清理原址扎了一座和原來太和門一模一樣的彩棚。四十二天之後,皇后從此彩棚門被抬入宮中,兩個看過太和門著火熱鬧的女孩也跟隨皇后獲封嬪位,珍嬪住景仁宮,瑾嬪住永和宮,這個時候她倆剛剛跨入人生的第十三個和第十五個年頭。

珍、瑾入宮後得到老太后關愛,珍妃的近侍白姓宮女曾說:「珍妃貌美而賢,初入宮時,極為慈禧所鍾愛,知其性喜繪畫乃命內廷供奉繆嘉蕙女士教之。」1889年,恰逢雲南女畫家繆嘉蕙入宮供奉慈禧太后行書做畫,可見,最初慈禧太后對珍、瑾二人還是喜愛的。這兩位自小在廣州武將叔父家長大,見過開化的世面,甚至叔父還請大才子文廷式教授過她們功課,所以讀書識字寫寫畫畫水準應該高於通常閨秀。

珍嬪的13歲到18歲,是她最為美貌的青春與生命,她天真無邪,開朗活潑又聰穎靈秀,毫無疑問博得光緒皇帝的歡心。後來逐步發展到持寵自傲,行為出格,漸漸疏離了太后的歡心,與皇后甚至她自家姐姐謹嬪發生嫌隙。

1894年(光緒二十年)是清朝歷史的大恥之年,清廷與日本自當年7月開啟甲午戰爭,轉年3月以清廷完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主戰派的光緒帝等亦遭沉重打擊。而年初,景象尚且清和,借著當年為慈禧太后六十慶壽,在正月十五,珍瑾二嬪齊升妃位。珍妃也愈加不能內斂自持,結果妃位沒坐滿一年,到了10月,因珍妃犯有因賣官鬻爵、忤太后之過失,直接降為珍貴人,姐姐瑾妃也跟著陪綁一塊降位。根據當時的懿旨,主要是向珍妃發難的。胡思敬《國聞備乘》中亦載:「初太后拷問珍妃,於密室中搜得一簿,內書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撫裕長饋金若干。」珍妃「以忤太后,諭責其習尚奢華,屢有乞請,降貴人。」(《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 后妃》)。

也就是說,在這內憂外患的一年,中日甲午海戰激戰正酣之時,後宮不慮國危,妃子還在賣官鬻爵大撈特撈,加之皇太后及皇后看她張揚外露不知自斂、缺乏恭敬賢淑,早就不入眼,正好各種出氣給她顏色看看。據說,珍妃被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褫衣廷杖,意為脫去衣服直接對肉體施刑),還有宮女回憶說被皇后掌臉,這幾乎是對她人格尊嚴及肉體酷刑一樣的最嚴厲打擊。「褫衣廷杖」應發生於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太醫張仲元脈案記載:「抽搐氣閉,牙關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動」、「惡寒發燒,周身筋脈疼痛」,這些現象可以作為被廷杖的解釋。瑾妃雖說是跟著妹妹吃掛落兒,丟了妃位但沒有被責打,只有諾諾唯是。

在這樁事件中,先後受到株連的珍妃手下的太監還有永祿、宣五、王長泰、聶德平等數十人,有的被發配充軍,有的被秘密處死,有的被立斃杖下。就連伺候珍妃的白姓宮女也被驅逐出宮。舉王長泰為例,他只是一個梳頭太監,仗著珍妃的勢力,在京西大有庄購地建有豪宅,被查抄時身價不菲,後來宅子被內務府收了,發給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綿愉之孫載潤家使用,號稱「東所」,今尚有殘址,歸國際關係學院。可以想見,珍妃收錢辦事比較大膽,連身邊人也跟著過手拔毛。這次變故,她身邊的人悉數被處理。這也是後來內廷對她熟悉的人極少的緣故。

表面看,光緒二十年珍妃遭遇到她人生根本轉折,只是一個18歲少女且深鎖大內,尚未深諳人間之事,因為貪玩貪心和自持寵愛而遭到幾乎毀滅性打擊。但實際上,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甲午戰爭,預示了清朝大廈的傾覆徵兆,可以說整治受賄的後宮亦是整個朝廷焦慮政治的體現。清廷根本沒有做好完敗日本的思想準備,它如一條虛弱而又思路混沌的困獸,不知如何應對一個有著更為先進管理技術的外部世界的挑戰,因為它連挑戰的規則都不甚了了。

所以說珍妃遭遇的打擊,也可以說是在為主戰派的光緒皇帝等受難,而對手抓住了其貪財且舉止出位的弱點,並非簡單的宮廷婦人爭鬥。在這之後,她的鋒芒銳氣全無,只剩下與心心相映的光緒帝彼此取暖溫存籍以聊慰。但這只是另一次光緒落敗之前短暫的暴風驟雨的間隙。

第二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珍貴人以悔改謙卑獲求原諒,便和姐姐重新回到妃位。接下來的三年是平靜的三年,對光緒皇帝而言,則是志圖改良維新,以求得政治上最後一搏的三年。但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囚瀛海,他身邊親近之人更是無好下場,珍妃這次也沒有被指控什麼具體罪狀,反正皇帝都沒了自由,憑什麼她還可以在宮內晃悠?

於是,還不如上次「有審有判」,欲加之罪,尚有佐證,這次,慈禧太后對其已沒有半點耐心,直接未審即判,送進皇宮的角落一個叫「東三所」的地方,如死牢一般,被封門於內,每日小窗送飯水,清理兩次排泄,逢到年節祭日,更是有宮內太監受託過來令其下跪聽訓,將其曆數「罪狀」,責罵一番。如果不是珍妃內心還對光緒皇帝抱有希望,不知道一個20歲出頭的生命有什麼理由繼續活下去。

關於庚子之變珍妃之死,近現代有各種記述,分為兩派。第一種說法:「徑自投井說」,這是傲嬌的清朝貴族及官方的觀點。《清史稿》說:「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於井。」似乎理解為,太后們出走紫禁城後,珍妃沉井自盡。貴族方面是載灃代表發言,他對珍妃畏死曾長跪求免的說法,嗤之以鼻,他說高傲的珍妃絕非那種苟且偷生之人。他駁斥所謂崔太監將珍妃裹氈投井,因為即使裹氈,勢必要接觸「玉體」,而這是與「禮」不合的。所以高傲的珍妃只能是殉節跳井。羅惇曧的《庚子國變記》(發表於1912年),也說是當時西狩扈從過多,帶不走的妃子打發回娘家暫避,珍妃偏要跟走,不準,「乃投井死」。也是跟隨這種說法。

位於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內的珍妃井

但後來更多的太監宮女的回憶事實並非如此,這便是第二種說法「被強行投井說」,證言多來自宮女太監,不是一人,也不是兩人,而是更多,有名有姓的包括前文提及擔任過故宮顧問的太監唐冠卿!1930年故宮博物院周刊的「珍妃專號」有唐冠卿如下描述:

少頃,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祥。後曰:「現在還成話嗎?義和團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繼語言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

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

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桂(崔玉貴)。

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

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

桂曰:「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

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

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砰然一響,想珍妃已墮井矣。斯時,光緒帝居養心殿,尚未之知也。

這個說法來自故宮發布,便廣泛傳播,雖然懷疑有添油加醋之說。紫禁城出版社於1992年結集出版的宮女榮兒的《宮女談往錄》之慈禧西行(一)里有對崔玉貴的造訪記錄,附會了這種說法。崔玉貴說:「……就這樣,我和王德環一起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裡。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他還說:「我不會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經歷的最慘的一段往事。回想過去,很佩服25歲的珍妃,說出話來比刀子都鋒利,死在臨頭,一點也不打顫—— 『我罪不該死!』『皇上沒讓我死!』『你們愛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應該跑!』——這三句話說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只能耍蠻。在冷宮裡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了不起。」

此外,太監宮女以及皇室後人還有各種類似版本,基本不是「親見」而是「聽聞」。如1983年《文史資料選編》(第十八輯)刊登唐海炘(他他拉·海炘)的文章《回憶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對上述二觀點略有調整,說珍妃投井本不是本意,的確是慈禧命崔玉貴執行,珍妃倔強,不讓閹人近身,就自己跳井了。歸結而論,兇手是崔玉貴和王宮女,沒有太大爭議,區別只在於:珍妃被投井時,是否嚇如篩糠,還是倔強嘴硬?我倒是傾向她是死硬骨頭不服輸的主兒,這也符合她在宮中十一年歷練,總還是煮不熟熬不爛,沒學會真服軟,與老太后不是火星碰地球的量級,而是生雞蛋撞石頭,最終香消玉殞丟了命。

她死在所謂「清宮西狩」的前一天,即1900年農曆七月二十,下午,當事人有這勢不兩立的老少婦人,另有崔玉貴及太監宮女極少數,光緒皇帝、隆裕皇后及其他皇室人等均不在場。沒有各種表情包,事件發生的時間段極短,是自願、被迫還是被投下井,都是瞬間細節。我倒寧願相信披頭散髮的珍妃絕望大叫「皇上,來生報恩!」,成為最後的口號。

後來的事情沒有歧義,一年後,西狩的老少娘們回宮,便命珍妃娘家人把屍體打撈上來。泡了一年多,屍首脹撐住了井壁,娘家人含淚燒香求佛,最終是把一隻腿還是彎著的屍首撈了上來,珍妃弟弟將姐姐彎腿捋直,草草下葬到恩濟庄一帶。

這條人命讓慈禧內心多少不安,便拿崔玉貴這倒霉催的替罪羊開刀,說是當年說的氣話,沒讓你真給推下井啊!轟出宮!這處罰是象徵性的,因為崔玉貴是當時的二總管,授三品銜,亮藍頂戴,只是削了他二總管的職。另一層,他是祥桂的乾兒子,也就是隆裕的干兄弟,有人撐腰。所以出了宮就回到原來送他進宮的成王府。沒過多久,他又蔫不出溜回宮了,照樣慈禧近前侍候,直到慈禧1908年死後出宮,在藍靛廠立馬關帝廟買地600畝養老(參見我的文章《中國最後一批太監的歸宿之地》)。1925年他因疽發背病死於廟內。這病今天西醫叫「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組織炎」,清廷遺老肯定嗤之以鼻:「碰了珍妃玉體,現報應!」

珍妃死後還是恢復了名譽,皇室給她的蓋棺定論為:「上年京師之變,倉促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闈殉難,洵屬節烈可嘉,加恩著追贈貴妃,以示褒恤。」光緒駕崩後,「移祔崇陵,追進尊封」。總算骨頭挨著骨頭,死後被移到與她深愛的皇帝最近的位置。

她的同父異母姐姐瑾妃,生於中秋滿月之日,被公認為持守謹慎,敦厚無爭,秉性溫柔的好好胖娘娘。好吃,喜美食,臣子們喜歡她賞的飯,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北京老字號「天福號」的主顧。她的命運與隆裕皇后類似,不見愛於光緒皇帝,大把的閑暇用來繪畫寫字,研究美食。至於她與妹妹珍妃的關係,只是內心的牽掛,因為即使在珍妃得寵的那些年,她們也是各自居住,鮮有來往。

珍妃遺體打撈出來後,她在貞順門裡珍妃井旁立了個小靈堂,書「懷遠堂」匾額,靈堂正中懸掛「精衛通誠」橫幅,供奉「珍貴妃之神位」的神牌。可見,她將妹妹比作「精衛」,佩服其勇敢並羨慕她雖然一生短暫,卻擁有與光緒皇帝的堅貞愛情。而這,是她從15歲入宮到51歲離世,都遙不可及的情感。平生不知愛情為何物的女人,是怎樣的落寞神傷。

面若樂佛的胖娘娘也不是好惹的。隆裕皇后離世後,她地位便是最高,統攝後宮。她也想學慈禧,令小皇帝溥儀認其為額娘,學著樣做老太后。結果有一次,不知何故溥儀頂撞了她的管教,她就把溥儀的祖母及親娘從醇親王府招到宮中嚴厲斥責。溥儀的親娘乃榮祿之女,醇親王嫡福晉,一貫傲視群芳。她瓜爾佳氏哪裡受過如此辱罵,而且是被一個一直如影子般在宮中遊盪的他他拉氏深責,羞慚難當!回到府里便吞鴉片自盡。吞鴉片並不是馬上死的,這位瓜爾佳氏便在府內到處溜達,面目可怖,見到溥儀四弟溥任便大聲道:「記住,你哥哥是大清皇帝,你可得為額娘爭氣,長大了幫你哥哥!」(參見溥任《醇親王府回憶》及相關回憶口述)

瑾妃這時候已尊為端康皇貴妃,大概也不能理解她以為還是好友的瓜爾佳氏,因其呵責而離世。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女性,人命似薄紙,皇帝妃,親王福晉,一念間,輕輕易易就絕決離世。

珍妃只是來到這個世界二十四載,是浮華一夢,是水中花,鏡中月,驚鴻一瞥,飄忽迷離。其盛放於18歲韶華,凋零於24歲夏末,她是光緒政治失敗的受難者,但並未獲得如戊戌七君子的美名,連所謂存世的兩張照片均不真實,影像成謎。雖然在《清宮秘史》這樣影片,她被美化得有政治大義、支持皇帝改良,但並無實證,難免流於文藝創作塑造人物的虛構與拔高。她無非不過是求得一己生存,且試圖求得較好較榮耀生存的后妃而已,只是以她的美姿與伶俐取悅皇帝,並為自己的攫取錢財,但情商不足,失睦於她的上級——太后及皇后,導致全盤失敗。

《清宮秘史》(1948)劇照,周璇飾珍妃

而珍妃姐姐瑾妃的一生,自始至終黯淡無光,好不容易熬走了皇帝,熬走了老太后,年老了終於可以給點陽光就燦爛,卻又不經意誤殺了自認為的好友瓜爾佳氏,被人記錄詬病。

每一種如花美眷,都有每一種難熬的似水流年。後宮的女人,並不是她自己,她只有隨時接受命運的詔令。

(本文原標題:《後來,並沒有人見過珍妃的貌美如花》)


推薦閱讀:

真正的法王和假冒的法王?
假冒名人雞湯泛濫,名人不應一笑了之
邪靈的假冒(一) 賓路易師母
有沒有冒充真髨的?
動態丨拒絕假冒!博和版《刑法修正案(九)》新舊條文對照

TAG:照片 | 真相 | 假冒 | 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