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日軍重重阻撓 這5名記者最早報道南京大屠殺

原標題:衝破日軍重重阻撓,是他們最早報道南京大屠殺!

這些從第三方角度發出的報道,成為日軍罪行的鐵證。

加拿大聯邦議會華裔議員關慧貞近日在議會發表聲明,建議把12月13日設為紀念日,以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這是加歷史上首次有議員提出這類倡議。其實西方對南京大屠殺並不陌生,當年正是幾名勇敢的西方記者在南京淪陷後的數天內,衝破日軍的重重阻撓,從第三方的角度發出最早揭露南京大屠殺的報道,成為日軍罪行的鐵證。

加拿大溫哥華東區華裔國會議員關慧貞

冒險留下

1937年12月15日,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在頭版的顯著位置刊登了題為《日軍殺人盈萬》的電訊報道。這篇報道揭露了日軍攻佔南京後的屠城暴行:「全市街道到處都是平民屍體及被丟棄的中方裝備和軍服……當我們離開這座城市時,看到的最後一件事是300名中國人在江邊附近的牆前被處死,那裡死屍已堆得深過膝。」當時許多看過這篇新聞的美國人在震驚之餘也很好奇,這名勇敢的記者如何在恐怖屠城之際對外發出電訊報道的呢?

1937年中日爆發全面戰爭之後,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很多外國記者都在這裡工作。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囂張地要求所有外國人立即離開南京。到12月11日前,大多數外國記者跟隨他們的大使和其他高級外交官相繼撤離,只有5名美國和英國記者選擇留在南京城內。

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城,冒險留在城內的五名西方記者親眼見證了人類史上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紐約時報》記者德丁發現,南京陷落後,南京民眾陷入對死亡、強姦和搶劫的巨大恐懼之中。日軍一進城就開始嚴密搜索散兵游勇,「無助的中國軍隊士兵大多解除了武裝,準備投降,但他們被有組織地圍捕和處死。」日軍對平民的殺戮也很普遍,一些被害人是老人、女性和兒童。《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斯蒂爾看到許多「脫下軍裝的中國軍人」一個個遭到射殺;美聯社記者麥克丹尼爾發現,已經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從房屋中被拖走,隨後遭到槍殺,屍體被踢進溝渠。他還發現一名日軍士兵拿著刺刀威脅國際安全區內的平民,搶劫到約3000美元;路透社記者史密斯目睹,任何在門外被抓的人,如果沒有充分理由都會被立即槍殺。

傳遞真相

日軍的瘋狂殺戮使這些西方人震驚不已。作為記者,他們意識到自己目睹的場景足以轟動世界,但整個南京城此時不通電報、不通郵件、不通電話,外界了解的日本攻佔南京後的情況,只有那些經過日本嚴格審查、由日本記者發出的「南京獲得新生」「南京人民喜迎解放、感激皇軍恩德」的虛假消息。

為防止大屠殺的消息外泄,日軍當局嚴禁一切中外人員,包括外國新聞記者進出南京。西方記者明白,繼續留在南京已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於是他們決定離開南京,擺脫日軍控制後向全世界揭露這裡發生的可怕場景。

12月14日,他們試圖開車從陸路離開南京,但被嚴格封鎖消息的日軍擋回。無奈之下,他們嘗試聯繫了暫時停在南京附近的美軍炮艦「瓦胡」號。再次與日軍交涉後,12月15日,斯蒂爾、德丁、孟肯和史密斯等四人獲批乘「瓦胡」號離開南京,第二天(12月16日),麥克丹尼爾改由日軍驅逐艦「護送」至上海。日軍原本以為,趕走外國記者後,他們在南京乾的那些喪盡天良的暴行就不會傳到西方世界,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些西方記者在從南京城到下關江邊乘船的途中,再次親眼目睹大批中國平民和戰俘遭日軍屠殺的場面。

《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斯蒂爾是報道南京大屠殺的第一人。他在登上「瓦胡」號炮艇後,立即用「非凡的社交能力」說服炮艇上的無線電員違規對外發出他撰寫的稿件,把親眼目睹的日軍屠殺暴行搶先發回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收到這篇稿件後如獲至寶,15日就在頭版刊登題為《日軍殺人盈萬》的新聞,副題是《目擊者敘述剛剛陷落的南京城「地獄般」的日子,馬路上積屍高達五英尺》。

派拉蒙新聞電影社記者孟肯也設法在「瓦胡」號上向美國發出南京大屠殺的報道,並刊登在16日的《西雅圖每日時報》,這篇報道揭露「所有被發現有當過兵跡象的中國男性都被集中到一起處決了」。美聯社記者麥克丹尼爾在南京多停留了一天,他的日記刊登在12月17日的《西雅圖每日時報》上,「12月14日,看到日本人在全城搶劫……12月15日,與大使館僕人一道去尋找他的母親,在溝里發現了她的屍體,大使館勤雜工的兄弟也死了……我對南京的最後記憶是死了的中國人、死了的中國人、死了的中國人。」

不過最具影響力的還是12月18日美國主流報刊《紐約時報》的詳細報道(如下圖)。德丁在這篇報道開頭就描述說,「大規模搶劫、侵犯婦女、殺害平民、把中國人從他們的家中趕出來、大規模處決戰俘以及搜查體格健全的男子,將南京變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日軍看上去想讓恐怖保持儘可能長的時間,以便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即抵抗日本會產生可怕後果」。

不解之緣

美國記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道,引起了世界的震動和譴責。日本方面試圖對相關報道大加封鎖,據統計,僅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日本就查禁了大量提及南京大屠殺的海外報紙雜誌(中、英文),更嚴禁日方報刊泄露相關的隻言片語。

但日本的輿論封鎖畢竟控制不了全世界。隨著南京大屠殺的新聞在全世界傳播開來,西方尤其是美國出現了同情中國抗戰的浪潮。美國《洛杉磯時報》甚至對日本天皇裕仁是否能管好自己的軍隊提出質疑。在國際壓力之下,1938年2月,日本政府將華中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和上海派遣軍司令朝香宮鳩彥王調回國。

斯蒂爾離開南京後,轉道前往中國陪都重慶,並在這裡認識了中共代表周恩來。1938年他訪問了「紅色中心」延安。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斯蒂爾被派往日本報道東京戰犯審判。另一名報道南京大屠殺的著名記者德丁後來一直為《紐約時報》當駐外記者。1971年,他成為首批被簽發籤證進入新中國的美國記者之一。

執筆:候濤


推薦閱讀: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叢葬地 「無聲」控訴日軍罪行
王牌軍包圍的日軍被詭異命令要求開口子放生,呼嘯而出,誰是禍首
從「抗戰八年共軍擊斃日軍僅851人」的謠言說起
二日軍中佐命喪平型關
日軍「色性地獄」慰安所:女人躺下後就起不來

TAG:南京 | 記者 | 南京大屠殺 | 屠殺 | 日軍 | 報道 | 大屠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