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糖實驗」給我們的啟示
07-20
最近一段時間的講課,總是給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家長講課,講完課會有很多家長問我問題,問題大部分還是諸如「寫作業」、「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等關於孩子「學習」方面的問題,這讓我很焦慮。我在講《家長科學有效輔導孩子學習的策略與方法》一開始會問家長「家長們,學習重要嗎?」,家長們都會齊聲回答「重要」。這時,我會提高聲音大聲說「學習不重要!請家長記住,學習對家長來說不重要,對孩子來說才重要,一般情況下,家長過度關注孩子學習的,孩子學習總是有問題,而學習主動自覺的孩子,家長一般都不是特別關注孩子學習。我們做家長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學習重要。」所以這幾天我總想起「軟糖實驗」,今天在博客里寫出來,希望給大家帶來些啟發:軟糖實驗是英國人格心理學家米歇爾Walter Mischel(下圖)所做的一項著名實驗,米歇爾在人格結構、過程和發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異等領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他在20世紀著名的一百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25位。他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裡選擇了一群4歲的孩子,這些孩子多數為斯坦福大學教職員工及研究生的子女。他們把這些孩子帶進一個簡陋的房子里,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放著一塊軟糖。測試的老師對孩子們說:「老師出去一會兒,如果你們誰能堅持到老師回來還沒有把自己面前的軟糖吃掉,老師就再獎勵你一塊。如果你沒等到老師回來就把軟糖吃掉了,你就只能得到你面前的這一塊。在十幾分鐘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經不住糖的甜蜜誘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領會了老師的要求,盡量使自己堅持下來,以得到兩塊糖。他們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堅持下來。有的把頭放在手臂上,閉上眼睛,不去看那誘人的軟糖;有的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有的努力讓自己睡著。最後,這些有控制自己能力的小孩如願以償,得到了兩塊軟糖。米歇爾團隊對接受這次實驗的孩子進行長期跟蹤調查。中學畢業時的評估結果是,四歲時能夠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現優異,入學考試成績普遍較好。而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提前吃掉軟糖的人,則表現相對較差。而進入社會後,那些只得到一塊軟糖的孩子普遍不如得到兩塊軟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軟糖實驗給我們帶來什麼樣啟發呢?首先,從大的方面說,這項並不神秘的實驗,使人們意識到對智力在人生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估價有些偏高,而對原本並不陌生的人類情感,在人生成就和生活幸福方面實際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估價太低了。正是這項實驗研究引發了人們對情感智力研究和教育的重視。家長朋友們請思考,你是不是「過於注重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可能是最重要的非智力的開發?」其次,從小的方面說,這項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善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耐力」,讓孩子學會堅持與等待。當然這種等待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不難想像,如果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種需求時設法「延遲滿足」,讓孩子感覺實現這個需求很艱難,那麼,孩子不僅在需求滿足的過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鍛煉,上進心或積極性得到了強化,而且在需求滿足之後,會倍感愉悅,倍覺幸福,也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滿足。相反,如果我們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頭腦中會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思維「定勢」 :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釀成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這恰恰是家長們不願意看到的。但願家長們都能重視孩子的延遲滿足,讓孩子從小學會延遲滿足。在延遲滿足中,孩子學會期待、學會感激、學會珍惜、學會克制、學會奮鬥,體驗成功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我常常提醒家長「在小學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孩子,並不一定在中學能夠成績非常好,在中學學習成績非常好的孩子,並不一定在小學是成績非常好的孩子!」這句話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非智力因素可能比智力因素還要重要,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長重視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呢?!」聽過我講課的家長,看了這篇文章後可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什麼是學習?學和習得辯證關係」。我在家長課堂上有一句話作為這篇博客的結尾,請大家深思:「生活品質決定孩子的學習品質!」文:鄭委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0大兒童心理學實驗(4)——依戀類型
※臨證實驗錄經期癮疹
※實驗動畫大師Len Lye藝術博物館 Len Lye Centre by Pattersons Architects | 靈感日報
※中國傳統山水畫新技法實驗6
※5個曾被世人認為將顛覆世界的瘋狂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