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扒一扒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
它的的學術淵源
主要是漢以前的的醫學成就和醫療經驗。
1、張仲景在原序中明確提到的有
《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胎臚葯錄》、《平脈辨證》。
3、《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
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4、其老師張伯祖是當時的名醫。此前還有扁鵲、倉公、郭玉等名醫。
傷寒論的成就
建立了中醫臨床醫學體系。
1 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
2 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
3 奠定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依證立法,依法選方,改變了漢以前有葯無方,有方無法的狀況,總結出了許多效方,現稱為「經方」。
以上是歷版教材通行的認識。我認為,《傷寒論》最重要的成就在於發現了許多「特異性方證」,確立了證和方之間的特異性關聯,能夠做到方到證除。這是醫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醫學的最高境界。就整個醫學而言,至今發現的「特異性方證」並不多,其中,張仲景發現的佔了絕大多數。這才是《傷寒論》得以流傳的真正原因。
傷寒的概念
(一)廣義: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傷寒、熱病、外感熱病、外感病是同義詞。來源於《內經》。《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就把所有的外感病都叫「傷寒」了。因為《內徑》裡面注重陽氣,而在外邪之中寒邪最中意損傷陽氣,所以就把所有的外感病都稱為「傷寒」。現在看來,這個概念經不起推敲。
(二)狹義:指感受寒邪,感而即發的外感病。《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傷寒、有中風、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前面的「傷寒」是廣義的,後面分類中的「傷寒」是狹義的。如果感受了寒邪不即時發的,可能成為伏氣溫病,《內經》中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記載。現在《溫病學》中的「春溫」即屬此類。
(三)《傷寒論》討論的是狹義傷寒
雖然現在大部分學者認為《傷寒論》討論的是廣義的傷寒,我認為理由不充分。在《傷寒論》僅僅第6條提到了溫病,但關於溫病的發生髮展規律、治法、方葯、預後等概未涉及,所以算不上是討論了溫病,最多也就是提到了溫病。《傷寒論》第174、175條提到了風濕,《金匱要略》提到了痙、濕、暍,但也都沒有完整的辨治體系。
同時,我認為,將傷寒的概念限定在狹義的傷寒,更有利於外感病的辨證和治療,也可以避免和溫病的重疊和爭論。對絕大多數的臨床醫生來說,要想弄明白中醫外感病的相關概念並不容易,所以我倡導要將中醫的概念規範化,教材要用規範的概念,相關概念的演變過程應該放在醫學史和各家學說中去解決。
(四)與西醫的傷寒有區別
西醫學中的傷寒是,由傷寒桿菌所致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與中醫學的濕溫相似,可參照濕溫辨證治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這就是《傷寒論》中的太陽病篇為什麼佔了將近二分之一篇幅的原因。這也是學習《傷寒論》要首先建立的概念。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傷寒論綱目(13)
※《傷寒論》之第七章 辯霍亂病脈證並治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09講
※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中「水氣病」摘要,很珍貴的 !要收藏
※《傷寒論》六經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