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不是隨便說說的,太極拳「起勢」就有這麼多講究!

楊式太極拳「起勢」練法與要領

我的恩師林墨根先生說:「不要小看『起式』動作簡單,其要領貫穿於整套拳架的鬆柔與松沉之中。」 他老人家還在《太極》雜誌發表了《欲精深功夫須熟練起式》的好文章呢!林師在該文談到「起式」說:「太極第一式不可輕視,太極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練。」「起式」亦有部分拳師稱為「起勢」,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在《楊氏太極拳詮真》書中是「起勢」的叫法,如從字義內涵考究,「式」和「勢」的實質有所差別,我認為「起勢」的叫法較為準確一點。「鬆柔」與「松沉」是練習太極拳的入門功夫,練到位的「起勢」,對盤架而言,「鬆柔」、「松沉」加上「轉換虛實」在「起勢」中出來了,就是開好局。有位老練家喻「起勢」乃太極拳架之母,確實言之有理。有些拳師這樣說:「起勢難。」說難不是說動作的姿勢難,而是說起勢沒有動力源,因為太極拳的動,不能是自己的動,也就是說不能是配合的動。因為在「起勢」之前沒有動力源,此時手臂、胳膊是抬不起來的,抬起來了就是人為的亂動,應該是用松沉至腳底的地面反座彈力和腰力啟動多少就動多少,少動一點是不到頭,多動一點就是過,就是妄動。太極拳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內勁要從腿下求,一點有勁全身求。即所謂求周身一家的「整體勁」。如具有整體勁,在起勢中就能體悟到。下面以115式大架為例介紹「起勢」的練法和要領:

一、拳架的第1式「預備勢」假定由面向正南方立正勢起。先感覺是否心靜體松?在預備勢時,一定要使身心穩靜下來,真穩靜下來之後再行出動。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是值得注意的重要之事。再檢查一下站立步的「預備勢」是否立身中正(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對應成一直線)?再頭頸豎直鬆開上領,下頜略向後收,兩眼向前平視,松肩垂手。兩手分別置於大腿外側,中指貼著風市穴。

二、左邊身從上往下松沉到腳底的同時帶動提起右腳離地,左腳沉一點,就通過腰胯帶動提起右腳跟離地;左腳又沉一點,就通過腰胯帶動提起右腳掌離地;左腳再沉一點,就通過腰胯帶動提起右腳趾離地。鬆開右腹股溝,右腳往右移開半步輕輕的落下貼地,再松腰胯調平兩腳重心,變為寬以肩等的開立步。這是楊家太極拳的沉提勁練法。

三、「起勢」兩臂未舉之前,在猶如溫暖水流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往下松沉,溫水流至哪裡,就放鬆到身體哪個部位。依次順序是:松頭頂、松臉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溝、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跟、松湧泉穴、松腳趾。比如:意念溫水流至臉部,臉部就放鬆,開心微笑有利於放鬆哦!隨著鬆開的身勢下沉,腿膝腳處亦相應微曲,但膝蓋不宜突出腳尖,松沉至腳底就身勢立穩了,此時「起勢」的腳底吃勁點,六分承重在腳掌,四分承重在腳跟。站過「開立步樁」的太極拳愛好者知道,此時的「起勢」有如 「開立步樁」沉勁行功的一組動作,這是「起勢」和 「開立步樁」合一的體現之一。

四、虛心實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的沉至腳底之後,大腳趾和二腳趾恰到好處的稍微抓地,提肛收腹吸氣(提肛收腹是內收,是收到命門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太極拳初學者可以跨過這步暫不用練,因為用呼吸配合動作有可能帶來不良效果,宜自然過渡到拳勢的上下相隨和內外相合。

五、通過放鬆腹股溝的胯根和襠部來轉換腳底吃勁點,六分承重改在腳跟,四分承重改在腳掌;松腰垂臀、開胯展膝、松肩滾臂(注意放鬆腋窩,如腋窩不松,肩則難松。)的從腳底緩慢撐起身體,同時順著地面反座彈力和往上松去的腰力帶動兩手均勻的向上抬起(手心向下),兩手之距稍寬於肩。兩手向上抬起時要意念胳膊用勁,練到位時有手臂較為沉重的感覺,同時手指鬆開朝前伸、腰背往後松。腳底撐起之勢,有如肩挑重擔撐起立身的感覺(但腰脊沒有真的象挑重擔那樣受力)。也有由松沉重量下壓身體造成脖子自然上伸的虛領頂勁感覺,大家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一些人手提重物或者背著重物的時候,這些人在重物的下壓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體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厲害,並且感覺好像腦袋往上頂一樣,這就是虛領頂勁的自然表現。撐起時要意念腳跟、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頸後、腦後節節貫穿的往上松去。練過「開立步樁」的太極拳愛好者知道,此時的「起勢」也是「開立步樁」的頂勁行功動作,這是「起勢」和 「開立步樁」合一的體現之二。手隨勢而起,膝蓋伸直時,雙臂的抬起也舉至合適的高度了,就是兩手之高平肩或稍高於肩。動作協調了,就能體悟到「上下相隨」的技術內涵。

六、含胸拔背帶動兩手小臂環狀收回,注意放鬆肘關節。如果未能鬆開肘關節,含胸拔背之勢是不能帶動兩手小臂環狀收回的。

七、松肩墜肘帶動兩手往外分開,略寬於肩,手掌心好象降落傘那樣準備隨風吹落下來。在猶如溫暖水流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往下松沉,溫水流至哪裡,就放鬆到身體哪個部位。依次順序是:松頭頂、松臉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膛、松腰背、松腹部、松腹股溝、松臀部、松大腿、松膝部、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跟、松湧泉穴、松腳趾。比如:意念溫水流至膝部,膝部就放鬆,吃勁處放在膝蓋後面才能使膝蓋前面鬆開哦!這是楊家太極拳勁走陰面的練法。隨著鬆開的身勢下沉,腿膝腳處亦相應微曲,但膝蓋不宜突出腳尖,松沉至腳底就身勢立穩了,此時「起勢」的腳底吃勁點,六分承重在腳掌,四分承重在腳跟。手隨著身體的松沉之勢而落下,身勢下沉一點,鬆開肩關節隨沉勢下落一點;身勢又下沉一點,鬆開肘關節又隨沉勢下落一點;身勢又再下沉一點,鬆開腕關節再下落一點;直至身勢松沉到腳底,胳膊至手指也隨沉勢松盡落盡,最後意念中指點到地面(這樣使垂手的節節貫串放鬆更為到位),上下肢放鬆到位了。命門穴要盡量飽滿,意氣自天入地,從百會穴到湧泉穴上下一氣貫通。值得注意的是,掌指不宜跑氣,練拳行功之氣,意念固在手掌勞宮穴(如何固法宜言傳身教)較好,兩手有氣貫十指的感覺才對。兩手分別往外在胯骨前面松落下來,接著松肩帶動兩手分別置於大腿外側,中指輕輕貼著風市穴。

在以上練法里值得著重點體悟的是帶動手肢的源動力(沉到地面的反座彈力和松腰松胸的勁力)和意念身體鬆開的部位。兩手向上抬起的源動力是地面反座力,可以意想手臂、手掌浮在漲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向上抬起。兩手小臂環狀收回的源動力是含胸拔背,兩手下落的源動力是身勢下沉,可以意想手掌浮在退潮的海水,月球吸引力作用之下的潮力使手臂、手掌下落。從上往下松沉時和從下往上撐起時都要意念放鬆身體的有關部位放鬆用勁。

可能有人會問:一個簡單的「起勢」幹嘛練得那麼「複雜」?依據練拳經驗得知:拳勢越練越細就越長功夫。練細了有利於「周身一家」啊!如果練到熟能生巧,就會變得簡單了,正是: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太極。

為了提高練習「起勢」的興趣與驗證體悟的質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一點感性認識:叫拳友在當自己做起勢初雙手垂下之時,他張開左右手之拇指與食指,分別用其虎處口處按住自己左右手小臂的下部或上部(按下部比上部受力大,視功力深淺而定),用拙力往自己身後逐漸加大。自己用掤勁接住對方來力後,按「起勢」要領松沉至腳底,同時身手合一的兩臂往前往上的緩慢抬起,當升至一定高度時,由腳而起的手臂掤勁自然使對方站立不穩或向後跌出。若自己被對方按後雙手之臂舉不起,則說明自己上未松至勞宮穴,下未松至湧泉穴,所以未有內勁來自腳底發出的體悟,需要細心思悟松沉和意氣貫穿合成整勁的拳理拳法。

楊氏太極拳的「起勢」在實戰中是怎樣的用法?上海的楊氏太極拳名家田兆麟先生談到「起勢」的用法時說:「兩臂含有掤意,雙手含有按意,肩能靠,胯能擊。」杭州的楊氏太極拳名家牛春明先生談到「起勢」的用法時說:「預備動作,靈活運用。兩臂上提是掤勁,即用掤勁接住(粘住)以待勢反擊,下落是采勁,采敵來力,化力借用,有四兩撥千斤之用。」北京的楊氏太極拳名家崔毅士先生談到「起勢」的用法時說:「(1)、方雙手死握我雙腕下壓,我順勢向下沉肩,缷對方之力。趁著對方回抽瞬間,我力發於肢,提髖緊腰,雙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壞對方重心,使之向後傾倒。(2)、再如對方雙掌向我迎面撲來,或如對方雙掌抓我雙肩,我以雙肩虎口向上接應對方雙肘或雙臂下側,將對方向後掀起,隨之用雙掌攻擊對方胸部。(3)、對方正手或反手握我雙腕,我松腰沉髖,沉肩垂肘,以挑掌動作結合弧形路線,賂內引進化解;使之身體重心前傾,腳跟拔起,力量落空。(4)、結合上勢動作,我雖已破壞對方重心,但未解脫,此時,我即刻向下、向兩側分掌,使對方處於被動局面,在對方想撤手變化之時,我隨之放長擊遠,雙掌向對方胸部推按,以腳、腳、腰之力將對方推出。(5)、我雙手進攻對方胸部,對方處於被動局面,對方由內外分撥我雙掌時,我即時松肩肘,雙手拿住對方雙腕,迅速下落使之身體重心前傾,趁對方身體前傾時,起腿以膝關節頂撞對方。」

太極拳的招式用法,起碼要有「起勢」的「鬆柔」、「松沉」、「轉換虛實」的入門功夫才能運用較好,再有重要的是言傳身教用法要領,比如怎樣交手、接勁、借力等等。如果是單有招式而無術功的動作,那不是真太極的東西。

推薦閱讀:

張德文的【黃氏太極拳】
張三丰太極拳理法初探
悟太極拳《授秘歌》(一) 無形無象
馬寶善《易道太極說》一書連載之十二
太極拳急應緩隨論

TAG:太極拳 | 太極 | 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