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閱讀理論對中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2)在研究內容上,涉及的範圍將越來越廣。研究將不局限於針對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技能包括讀寫技能的影響,對操練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研究將用於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和更廣的範圍。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堂時間有限,而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過程,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對音樂和語言的美感有著濃厚的興趣,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樂於接受與心理狀態相接近的語言表達。因此,英文歌曲成為他們聽、說英語的情感動力。參考文獻:[1]代玉萍.有趣的語法教學———英語歌曲教語法科技文匯(中旬刊),2008,(10).[2]潘鳳蓮.淺析英文歌曲輔助英語教學的可行性:[J]新課程(教師版),2010,(1).[3]唐文艷.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課堂上的運用[J].考試周刊,2009,(32).[4]王愛蓮.用英文歌曲促進英語教學[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6,(3).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國外閱讀理論獲得了巨大的發展,Holmes首先提出了多層次因素理論,由Singer加以豐富擴展。以Cough,Laberger和Samuels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信息處理閱讀模式。Rumelhart提出的互動式心理語言模式在EFL/ESL研究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關注,之後,以Mathewson,Lunzer和Gardner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從社會交際的角度探討閱讀過程,提出了情緒型閱讀理論,而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的篇章理論研究,在Van Dijk等學者的研究下也被運用到閱讀理論的探索中。本文選取了其中的互動式閱讀理論,包括其中影響最大的圖式理論,把閱讀理論和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問題聯繫起來,揭示這些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應用中的價值。一、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互動式閱讀理論是基於自下而上兩種閱讀模型發展起來的,吸收了兩個模型的優勢,在閱讀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交互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既激活了讀者現有的知識,又為文章中提供的新信息所修改。該理論的創始人Rumelhart強調,文字意義與語境並非是被動的符號在文中等待解碼,而是通過讀者產生再創造的。這個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如下。(一)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應該在閱讀的不同層面中進行合理的分配。交互理論認為,信息處理是由低向高傳遞的,同時高層次也會影響低層次。在自下而上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讀者能對字母、單詞、句法的辨認非常熟悉,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那麼就可以把有限的注意力資源集中到更高層次的閱讀上去。Gough,Laberger和Samuels都把閱讀分為兩個層次,即解碼和理解,解碼的過程包括從看到文字到在大腦中形成刺激性的語音表徵。理解就是指從解碼了的材料中獲得意義。EFL/ESL讀者經常讀了卻理解不了材料,究其原因,恐怕問題就出在由於對字詞句解碼的不熟練,大部分資源都被解碼的部分所佔用,所以,看起來讀是讀了很多,但是理解得卻非常有限。在閱讀過程中,解碼是基礎,理解是關鍵,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幫助學生培養熟練的解碼能力,才能把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解放出來,進行對文章的理解。否則,一味地追求所謂的跳讀、略讀等的閱讀方法,只能是捨本逐末。解碼能力包括對字詞句的辨認分析。相對來說,現在對單詞的問題重視得比較多,閱讀前強化一下文章中的辭彙表對解碼也有幫助。大學英語教學還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句法和語義上。Goodman認為讀者應該使用他們的句法和語義知識,從而減少對書面文字和語音的依賴。他還把閱讀分為了四個步驟:預測、取樣、核實和改正。他認為,對讀者來說,句法和語義知識越發達,在文章中取樣的效果就越好。取樣是獲取文章信息的關鍵,熟練的讀者是不會把一字一句都讀進去的,從文章中得出的信息,只要能使閱讀繼續下去就足夠了。這些自下而上得出的信息會和原有的知識融合起來進行理解。除了將閱讀分為解碼和理解外,還有一些對閱讀層次的研究也很有影響。Barnett將理解分為字面理解、對篇章內容重組、推理理解、評價能力和欣賞能力。與這種分類相似,文秋芳將閱讀理解分為三個層次: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在這些理解的層面中,同樣存在著一個注意力分配的問題,如果在表層理解所佔的注意力資源比較多,就不可能對文章有一個深度的評價和理解。所以,大學閱讀教學必須把學生的語言技能打紮實,使學生分析語言的技能自動化,在此基礎上,才能訓練學生對文章的深層理解。(二)有目的地閱讀。Smith闡明了閱讀的四個特徵:第一,閱讀是有目的的;第二,閱讀是有選擇性的;第三,閱讀是基於理解的;第四,閱讀的內容是可以預知的。在這四點中,我認為,第一點是基礎,沒有目的地閱讀是盲目地閱讀,所謂有選擇、理解等都是無從談起的。有目的地閱讀才是主動地閱讀,才能把自己的知識面充分調動起來,和文章達到互動,從而在閱讀中積極地預測、理解和評價,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自己最初的閱讀目的。而沒有目的地閱讀,只是被動地獲取知識和信息,是無法把大腦中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的。一些國內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就是閱讀能力的強弱與閱讀動機的強弱有關。其實,有目的地閱讀也是對注意力資源有效分配的前提。有了目的,閱讀就會有選擇地進行,Goodman認為有效率的語言使用者總是走最快的路,只要能達到目標,在文章中停留得越短越好。當然,對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閱讀也不是讀得越快越好,雖然有實證研究證明閱讀準確率與閱讀速度成正比關係,但這個假設還沒有在中國得到證明。但是,如果毫無目的、一字一句地去讀,勢必佔用很大的注意力資源。而閱讀是一個視覺資源和非視覺資源相互爭奪的過程,考慮到語言的冗餘性,這種在視覺資源上的浪費是不值得的。在大學英語閱讀訓練中,必須糾正一種錯誤的傾向,那就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閱讀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帶著問題去看一篇文章,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可以一邊看一邊思考,充分調動大腦中的每一份資源,把想到的與看到的相互印證、加深理解。教師在讓學生閱讀課文前往往給學生講解一些背景知識,除了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化習俗幫助理解外,也是讓學生自國外閱讀理論對中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5)孫曉紅932011年第76期周刊己發現問題。為了加強效果,教師還可以適當組織一些課堂討論,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前就提出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如果能把問題和學生興趣結合起來,那樣是最好的了。(三)閱讀與頻率作用。頻率作用是現在認知語言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2002年6月,《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年度特刊邀請威爾士大學Nick Ellis教授撰寫主題論文「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Processing」,然後邀請專家進行評論。其實,關於頻率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早在1977年Rumelhart在他的互動式閱讀理論中就進行過闡述,他認為在閱讀的各個層次上,頻率都起著顯著的作用。實證研究證明,辨認字母Z所需的努力比辨認字母E的努力要多,因為後者出現的頻率遠遠小於前者。在辨認字母上如此,在辨認詞和句上也是如此。在閱讀中,形成的詞和句的假設質量取決於它們基於的證據的質量。證據的質量與輸入的頻率有很大關係。關於頻率對語言習得的作用,我們也要辯證地看。誠然,對於一種語言現象的輸入,頻率越高,越容易達到自動化,自動化程度越強,大腦處理起來所需要的注意力資源就越少。上文也談到,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對於字、詞、句的辨認解碼非常重要,但是,閱讀的過程並不就是對於字、詞、句的解碼過程,一味強調自動化,勢必造成理解僵化,反而不利於學習。理解的過程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過程,需要認知主體積極地調動自己的知識與文章達到互動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根本無法自動化的。即使拋開理解不談,只看對字、詞、句的解碼,頻率也只是「輸入」所需具備的諸多特性之一,其他因素如輸入強度、凸顯度、時間分布、新穎度等也決定著輸入效果;此外,頻率作用還受到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影響。二、圖式理論圖式理論是在交互閱讀理論的模型上發展起來的。圖式理論認為,新輸入信息的解碼、編碼都依賴於人腦中已存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路。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在閱讀時要正確理解課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讀者需具備與課文相應的圖式,二是能成功激活此圖式。該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如下。(一)閱讀理解是個體、語篇和社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圖式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任何語篇本身並無意義可言,只是為讀者或聽者提供引導,使他們知道如何應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提取或建構意義。閱讀能力的提高,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綜合能力的訓練過程,絕非簡單的所謂閱讀技能訓練所能代替。除了我們在上面討論的語言解碼的基本能力外,還包括對國外社會文化等的了解。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做到以下三點。1.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英語和漢語相比差別很大,國外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也大相徑庭。很多語言現象和文化背景知識學生根本無法自己建立的,這個時候教師可直接傳授相關背景知識來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講語言,而且要講文化。2.幫助學生修正和辨別已有的圖式。和上面一點相比,這一點更容易被忽視。語言間會出現遷移現象,出現中國式英語,說到底,這只是圖式遷移在語言上的表現,同樣道理,文化背景知識也會出現遷移。葉為爾在一項實證研究中,把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對shoppingcenter和Christmas的圖式進行對比,發現了巨大的差別,並且對閱讀也有比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除了幫助學生建立新圖式外,還要幫助學生區分和辨別圖式,否則圖式之間互相干擾,仍然會影響閱讀。這對於一些文化間一些很相似的概念尤其重要。3.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圖式。對於一些主動學習的學生來說,他們在閱讀前會積極思考,帶著問題去看文章,閱讀過程中達到人和文章的互動。但是,對於很多學生,閱讀還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只會被動地吸收信息。為了提高閱讀效率,必須在閱讀前通過討論、提問等方法,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圖式。(二)圖式不等於狹義的背景知識。有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傾向於把圖式等同於狹義的背景知識,甚至把背景知識和外語語言知識對立起來。這是對圖式理論的片面理解。提出圖式理論時,其內涵就包含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在國外,對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對閱讀的影響都展開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但是在國內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內容圖式的建立上,而忽視了形式圖式。實際上,形式圖式在閱讀理解中也是起著很大的作用的。在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早期,一批以Kintsch,Meyer和Brandt為代表的語言學家,對文章結構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缺少對於文章宏觀結構的把握,會對文章中信息處理造成很大的阻礙。Meyer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文章組織信息的方式對閱讀理解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具體地說,他的研究表明在文章結構的由低到高的等級體系中,信息所處的等級越高,就越容易被吸收。不僅如此,他還發現,看完一篇文章,母語者能比非母語者多記不少內容。對我們大學英語教學更有啟發的是,對文章結構知識的訓練無論從量上和質上都有助於學生的閱讀。這個假設已經為不少的實證研究所證明。一方面,這種訓練學生結構圖式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學生也歡迎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廣義的圖式理論包含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前者指讀者對文章中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後者則指文章反映某一主題的背景知識。雖然說內容圖式在對文章的理解中是很重要的,但是語言圖式始終是基礎。Laufer和Sim通過實驗發現,學生如果在劍橋第一證書的測試中低於70分,那麼即使有豐富的內容圖式也無法彌補其語言上的不足。Carrel和Eisterhold指出,對於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讀者,要激活有關的圖式,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所以,背景知識固然重要,語言的基礎能力仍然不能忽視。三、結語本文探討了交互閱讀理論,包括圖式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這些理論除了在閱讀的理論研究中做出重大貢獻外,也應該在教學實際中發揮作用,如何把這些理論應用到日常教學裡去,也是大學教師應該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只有在實踐的檢驗下,理論的威力才能真正體現出來,也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不斷完善發展理論,使得國外的閱讀理論能夠真正適合中國的閱讀教學。參考文獻:[1]Barnett,M.A.Syntactic and Lexical/Semantic Skill inForeign Language Reading:Importance and Interaction.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2]Barnett,M.A.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How Method-ology Affects Language Course Articulation.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8.[3]Barnett,M.A.More Than Meets the Eye-Foreign Lan-guage Reading:Theory and Practice.Washington: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89.[4]Carrel,P.L.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TESOL Quarterly.December,1983.[5]Goodman,K.S.Psycholinguistics and Reading,ed.FrankSmith.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3.[6]Ellis,N.C.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review with implication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SSLA,2002.24.[7]Rumelhart,D.E.Toward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In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Vol.VI.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8]Singer,H.&Rudell,R.B.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of reading.Newark Del.: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5.[9]Samuels,S.J.&Kamil,M.L.Models of the Reading Pro-cess.In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外語教學與研究94周刊2011年第76期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0]李遠方.國外閱讀理論與我國英語閱讀課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3).[11]林挺.應用圖式理論提高閱讀效果.現代外語,1996,(4).[12]劉明東.圖式理論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國外外語教學,1998,(4).[13]寇菊霞.對英語閱讀教學中幾個問題的研究.外語教學,1998,(1).[14]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5]王鵬.內容圖式對大學英語學習者閱讀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16]文秋芳.頻率作用與二語習得.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2).[17]葉為爾.圖式理論與閱讀教學.外語教學,1998,(1).[18]張伊娜.對當前外語閱讀課教學的幾點思考.外語研究,2001,(1).摘要:傳統的英語閱讀課程強調對閱讀技巧的訓練,偏重對辭彙、句子、語法等表層語言形式的分析。有人主張重視語篇的整體性及內在結構特點,並將語篇與體裁分析理論應用於英語閱讀教學。本文就兩派觀點分別進行討論,認為在閱讀課程中應該二者兼顧,做到宏觀把握和微觀剖析。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閱讀技巧語篇體裁教學一、引言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掌握語言知識、獲取信息、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泛讀課的開設旨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閱讀技巧、快速而準確地從語篇中提取所需信息和正確理解篇章的能力。泛讀(亦稱為英語閱讀)是一門傳統而且重要的課程,在新形勢下要將這門課上好、上精仍屬不易。縱觀這幾年對泛讀課程的討論,我們發現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派著重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建立辭彙和語言結構的知識,偏重對辭彙、句子、語法等表層語言形式的分析;一派則強調對閱讀材料實現完整及深層次的把握,主張重視語篇的整體性及內在結構特點,並將語篇與體裁分析理論應用於英語閱讀教學。前者屬傳統派,後者屬革新派。本文認為,英語閱讀教學應該不僅僅拘泥於傳統的講解語言現象和培訓閱讀技巧,而應同時從宏觀角度對語篇體裁進行分析實行體裁教學,重視語言信息在閱讀中的積極作用。二、系統的閱讀訓練閱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心理認知過程,是讀者藉助於自身的語言知識與經驗、閱讀策略與技巧、背景知識等,對新信息進行篩選、分類和解釋,以儘可能準確地獲取作者的意圖,實現閱讀目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經過大量的閱讀實踐。因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範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並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策略及技巧,進行大量廣泛的閱讀,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就是大學英語泛讀課的首要任務。泛讀課堂教學大多仍然沿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精讀教學模式,學習的主要目標仍然是語法、辭彙及語言知識。他們尚未認識到將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一部分,作為課堂必需的一部分,在課堂內進行系統的傳授和訓練。而事實上,我們認為,以語法、辭彙和語言知識為目標的教學當屬精讀的教學目標,進行系統的閱讀技巧和策略訓練才是泛讀課題的基礎。沒有閱讀技巧和策略的訓練,泛讀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與精讀無異沒有特色的課程。1.糾正學生不良閱讀習慣,掌握基本閱讀技巧。閱讀技巧的系統訓練,當從糾正不良閱讀習慣開始。尤其是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高中的閱讀習慣。有些沒有良好的閱讀姿勢,喜歡趴著或歪著看書寫字,有些有著唇讀、指讀、回讀、譯讀等習慣,但通病就是缺乏閱讀技能,無論閱讀什麼文章,出於什麼樣的閱讀目的,都採用同樣的閱讀速度、同樣的閱讀方式。在閱讀過程中頻繁地使用詞典,潛意識地進行逐字逐句的默讀或心讀,細嚼慢咽,生怕有所遺漏,對所有語言點、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這種閱讀方式既費時又費力,閱讀到的只是字面的含義,影響了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影響了整體閱讀理解,也影響了閱讀興趣,對閱讀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略讀、尋讀及猜測詞義等能力的訓練,鼓勵學生學會找主題句抓中心,培養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猜測、推斷、概括等綜合分析的能力,在閱讀中進行自我監控和調節的能力。同時,我們要根據教師的風格和班級特點,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參與,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教學方法。2.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提高閱讀速度。泛讀,簡而言之,就是泛泛而讀,要廣而博。但泛讀課程課時量一般都非常有限,在課堂上實現泛讀的基本目標是不切合實際的,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閱讀。同時,學生在掌握基本閱讀技巧之後,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才可能將技巧和策略應用於實際閱讀中,千錘百鍊熟能生巧,才能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的提高是技巧和閱讀總量不斷增加的自然結果。教師可以通過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要求學生培養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的閱讀材料,或者將材料選擇的原則和方法教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符合自己能力並感興趣的英語讀物。在鼓勵進行課外閱讀的同時,教師還需要監督閱讀進展,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給予學生以必要的指導。3.注重文化差異,理解不同文化內涵。英語閱讀的障礙不僅僅存在於辭彙和語法方面,語言所承載的背景知識和文化信息也是閱讀理解的主要障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的語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忽略語言傳遞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異問題。而且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很多學生雖然對不同的文化內涵不能理解,但非常感興趣。所以,教師宏觀上應從不同的文化要素(包括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民族心理差異等方面)切入,微觀上可以通過文化內涵詞、成語、典故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加以解釋,幫助學生理解異閱讀技巧和體裁教學是英語閱讀教學的左右兩翼(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330045)游洪南黃紅玲○外語教學與研究95
推薦閱讀:

常用香料常識及調香基礎理論
胡繩: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
赫爾伯特 西蒙:管理決策理論創始人
【佛教】六祖惠能的佛教理論:明心見性
周老師講中醫基礎理論9(3期班)

TAG:閱讀 | 中國 | 大學 | 中國大學 | 英語 | 國外 | 理論 | 英語閱讀 | 教學 | 大學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