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拷問中國城市建設模式

北京暴雨拷問中國城市建設模式 2012年07月23日 紐約文摘 推薦 來源:僑報 作者: 僑報評論員 【大 中 小】

北京廣渠門橋溺亡者追悼會舉行 妻子悲痛欲絕

7月25日,北京,丁志健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梅廳舉行。親友、同事送他最後一程,妻子表情絕望。21日晚,丁志健駕駛越野車回家途中,困於二環路廣渠門橋下4米深的積水中,不幸溺亡,終年34歲。

當前,中國正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很多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設想,為此大拆大建,「重地上輕地下」。位於地表上的「面子工程」日新月異,而埋在地下的「里子工程」往往被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忽視甚至「遺忘」。

【僑報7月24日社論】路面成河、井蓋沖翻、汽車變船、地鐵封閉、航班取消……21日,一場暴雨令東方大都市的北京變成「澤國」,陷入一片混亂。令人痛惜的是,暴雨致37人喪生,其中25人溺亡。 >>專題

暴雨中的北京市相關機構不可謂不儘力,比如北京市氣象局啟動四級應急響應,北京市排水、交通、電力等部門聯動,對城區90座下凹式立交橋實現視頻監控,建立了「一橋一預案」的專項保障方案。但這一切,都在37條生命面前變得蒼白。

儘管來自官方的信息稱,這次大雨是61年以來最兇猛、最持久的一次強暴雨,但不少網民還是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竟在一場大雨面前顯得如此狼狽?此次強暴雨距離上次僅僅有一年零一個月之隔,北京為何屢屢被大雨澆個透心涼?

如今,去北京「看海」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正如媒體評論稱,在強降雨造成多人死亡的現實語境中,諸多調侃也許不夠嚴肅,但其折射的心態頗堪玩味,這是對城市「逢雨必澇、逢暴雨必癱」的不安與不滿,亦是對城市建設內在缺陷與管理機構應對乏力的焦急與焦慮。

近年來,每到汛期暴雨突襲時,在中國,無論是國際化大都市還是欠發達的中小城市,彷彿一下子都變成著名水城威尼斯。城市許多地段積水成河,交通癱瘓,市民工作、生活受極大影響,甚至危害生命。

城市內澇確有客觀原因,如城市熱島效應導致大城市更容易、更頻繁地成為暴雨彙集的中心。但逢雨必澇,暴露出中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嚴重滯後,也暴露出城市「面子工程」與「里子工程」的巨大反差。

當前,中國正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很多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設想,為此大拆大建,「重地上輕地下」。位於地表上的「面子工程」日新月異,而埋在地下的「里子工程」往往被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忽視甚至「遺忘」。網民關於「中國城市,上半身基本上很靚,下半身基本上很爛」正是對此嘲諷的灰色幽默。

有評論一針見血:當前中國的城市規劃體制、城市規劃隊伍、城市規劃理念等還帶有嚴重的計劃經濟色彩,普遍表現為重生產、輕生活,重收益、輕環境,重短期、輕長期,重地面、輕地下,遇到城市災害也就束手無策。

法國作家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些看不見的下水道,最能反映城市管理者的執政責任和施政藝術。

在法國巴黎,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總長近2400公里,下水道里也會標註街道和門牌號碼,雄偉的工程令人驚嘆。日本東京的地下排水系統堪稱世界第一,水道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如今,「與世界接軌」已成為中國各級官員們的口頭禪,中國與世界之間,不能再「隔著一條下水道」。

注意到,近幾天,中國的電視媒體正在廣泛報道在被困時如何逃生。但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官方應如何讓民眾引起對災難的極端的重視,如何避災。

21日正值周末,暴雨來臨之前,儘管北京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但並未阻止市民出行,街上仍有非常多的汽車與行人;一名司機在車內溺亡,讓人惋惜的同時,也讓人不解。畢竟這不是汽車掉進河裡,而是在公路上。既然前方水深,為什麼還要向前開?留下人們太多的疑問。

暴雨已經過去,但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卻不能就此擱置忘卻。相反,中國應逐一檢視問題,拿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以應對未來或將發生的災難,減少災難造成的可能損失。如此,方對得起這場史上最大降雨的考驗,對得起因災難而離去的寶貴生命。

(編輯:蕭冬)

推薦閱讀:

如果你父母爭氣在大城市(省會)工作並生育了你,你還會和現在一樣嗎?
有沒有一些迷人的城市壁紙?
【城市筆記?杭州】2017.8.19
天人合一與建設現代田園城市
城市商報

TAG:城市 | 中國 | 北京 | 暴雨 | 中國城市 | 城市建設 | 模式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