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聊城-聊城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昆吾(第二稿)

黃帝與聊城-聊城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昆吾(第二稿)_聊城日報... 2013-03-08 17:41:27  來源:  責任編輯:劉慶功  

聊城市史志辦 張 靜

黃帝出生地問題,一直是未解之謎,黃帝的血源關係是屬西,還是屬東,史學界專家學者各執一詞。過去我曾認為黃帝是來自祖國的大西北,但是去年讀了張長城同志關於黃帝生於桃丘的考證文章後,被他的論點深深吸引,進而想到難道聊城真的有可能是黃帝最初的活動區域?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開始查找與黃帝部落相關的材料,研究黃帝族是怎麼發展變化的。近期深入分析後,認識到黃帝可能來自東方,黃帝系正統華族後裔,伏羲後人,也是太昊、少昊後代,他最初的重點活動區域極有可能就在魯西北。由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省不少相關市地均稱自已是黃帝部落的發源地,那麼詳細論證黃帝的出生地與活動地點就非常必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知道中華古史真實的發展歷程。此文僅供史學愛好者研究之用,不為定論。

一、黃帝是華夏共祖伏羲的後裔,聊城是伏羲、神農、太昊、少昊經營過的地方,有可能是最早的「陳留」故地

一提起黃帝,大家肯定就會想到有熊氏,想到祖國的大西北,想到那個活躍在黃河上游的英雄。《三墳·地皇軒轅氏政典》稱黃帝為地皇。他的排名在伏羲、神農氏之後,這個排列順序應當是相對合理的。《山海經》中說,「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年,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不難看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是伏羲的標誌之一,顯然暗指黃帝是伏羲之後。那麼,伏羲又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從古至今提到伏羲的古籍有70多種,最初記載伏羲的書是《莊子》,書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5處,「內篇」2處,「外篇」3處,據研究者分析,內篇才是莊子的真篇。由於莊子其人長於編故事,就有研究者認為出處極不可靠。《莊子·人間世》中說,「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這是對伏羲的較早記載。伏羲在古史中的地位時升時降,他的位次有不同版本,早期地位不太高,越往後地位越高,於是有人認為是歷史虛構累加現象,於是此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太史公對伏羲的記述少之又少。那麼,伏羲究竟是人文初祖,歷史塔尖上的人物,還是臆造的神話人物?是部落首領,還是定四時、創八卦的部落臣子呢?隨著文物考古的逐步深入,我們漸漸看清一個相對真實的伏羲,但歷史謎團遠未解開:有人說伏羲原是鳥雞的意思,伏羲族的圖騰是華蟲錦雞,是鳳凰。也有人根據雙蛇相盤、伏羲女媧的合體形象,認為是伏羲的圖騰是蛇。還有人說,伏羲的圖騰應是龍,認為龍是由蛇變的——「南蛇變龍」。還有人認為龍就是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某種水裡的如蛇身軀的長角的大魚。但民間年畫中卻顯示伏羲是白虎,民間有相當普遍的崇虎習俗。在考古方面,在荊楚舊地彭山頭遺址中發掘出土八、九千年前的祭天禳災的蛇圖騰柱,用以觀測日月星辰,陶盆環周刻下了日月紋,用礫石雕成有雙眼雙鼻的饕餮神、刻畫S形蛇紋,還特別製造出球形圓腹釜,並飾S形繩紋置於三尖足之上(《文物》1992年8月)。可見,這暗合太極八卦的要義。伏羲的圖騰既是鳳凰圖騰,又是龍圖騰,又是虎圖騰,伏羲是華夏民族的共祖。我們已基本可以確定,伏羲不僅存在,而且真的是遠古塔尖上人文初祖。伏羲部落產生時間相對較早,距今可能早達一萬年左右。《氏族典》中說,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燧人氏、女媧氏、伏羲氏、神農氏「皆人面蛇身」。《偽列子·黃帝篇》中說,「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軒轅氏皆是蛇身人面、牛頭虎鼻」。根據《歷代帝王年表》載,伏羲「在位百十五年崩,葬於陳。或曰傳十五世」。也就是說伏羲不只一代。對於它的起源地,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荊楚說、河南說、山東說、甘肅說等,南方荊楚之地時間相對較早,可能距今一萬年,但是是否對應的就是伏羲不好說。而從人類遺傳角度分析,早期母系氏族部落可能從南方分路北上,分別到達江蘇、山東、河南、甘肅等地,南方女子與北方漢族男子結合,形成最初的華夏族群,於是北方漢族的父系遺傳95%屬於黃白人種(北方型),但母系卻有70%屬於亞太棕種人(南方型),所以北方漢族的外貌明顯的偏離了黃白人種原有的類型。至於南方女性部落是何時北上的,是一次,還是數次,暫不可考。黃帝應當屬於北方漢族類型,從他勝利後使用龍圖騰來看,也應當是伏羲的後代、少昊部落首領,因為根據現代學者研究,太昊的嫡系子孫才能任少昊首領之位。太昊與少昊之間不是父子關係,就是兄終弟及的關係。就聊城市境遠古遺存來看,聊城是伏羲早期活動的地區。伏羲曾在聊城教民種穀,孔廣海修光緒時期的《陽谷縣誌》載,「陽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因陽谷在伏羲城以南為陽,乃伏羲教民種穀之地,故名陽谷。宓城在東昌府區境內,其中朱老莊鄉(曾有神秘的白馬寺,白馬寺內有唐僧徒弟傳教處)有宓庄、宓韓庄、宓城集、新城海均居住著伏羲密姓後人。而在陽谷也有宓姓聚集村落。市境宓姓後代均認為自已是伏羲正宗後裔。《中山經》中說,「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這個青要山與女兒國一直沒有人知道在哪兒,我感到,堂邑鎮清陽集往東十里處,還有一個村叫陳庄村,山海經中所述神似。伏羲姓宓,又姓陳。誰能確定不是那個陳留的「陳」與伏羲陳姓的「陳」呢?可知,青為青陽之意,而「要」與「姚」,古韻都屬宵韻,聲母相類。二字儘管在文字學家眼中,還是差別很大的,但我直覺認為,這個「要」就是「姚」,也就是帝堯的姓。而且,唐堯被人聯用,他為什麼這麼叫呢,沒人去考證。古代流傳下來,就這麼認為順利當然了,它可能,是兩個地方的合稱,即一個是青要之「姚」(堯),一個是高唐之「唐」。另外,聊城志書載有鳳凰集,並專列詞條,聊城自古有鳳凰台的傳說,聊城還曾被稱為鳳凰城,東昌湖曾名鳳城湖,現今還有鳳凰這個地名,並建有鳳凰廣場、鳳凰苑為人遊覽記懷。我雖然不能就此說,這兒就是帝俊的鳳凰總壇,但可能是有些聯繫的。由於伏羲的圖騰是鳳鳥與虎,故而鳳凰台與伏羲圖騰正相吻合,也與帝俊的五彩鳳總壇暗合。《路史·後紀一》引,「天皇伏羲都陳留」。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謂,「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都於陳,東卦太山」。可見,伏羲的陳地距泰山不遠,在河南以東的位置。傳說中,伏羲作八卦、定四時,聊城古遺迹中有伏羲八卦的痕迹,比如在茌平尚庄遺址中發現有非常罕見的卜骨。《尚書·堯典》中言,「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根據張長城的推論,暘谷就在現在的東阿魚山,羲仲在暘谷確定的四時。除此,東阿縣境之王宗湯村還是創造中國文字的鼻祖倉頡居住之地,王宗湯村至今還有倉頡墓。許慎《說文·序》中這樣評價倉頡,「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倉頡是伏羲之後,把守著夷門帝都之人。又知,伏羲都於陳,「陳」地廣義概念,一般認為是河南以東地區,聊城市境按傳統說法,也算是陳地之列,但這個說法是否科學有待考量。陳字,從阜,從東,東亦生,「東」本義為「生長之方」,轉義為「生長五穀」——在東方土丘上種植五穀,這是最早本義。而東阿魚山上的柳舒城(又稱留舒城),柳、留上古音韻通,故二名通用。而「留」字與「聊」字上古音是同屬幽部,來聲紐,不同聲調。故「聊-留-柳」可以通假。那麼,聊城的「留」地居於魯西北之西,而留舒城的「留」居於魯西北之東,兩地框起來,恰是「陳留」舊地。由於歷史的原因,魚山一直作為分界線與濟水之中神祀之地存在,故而,聊城地域範圍,恰恰是「古留地」的傳統承繼關係的延續。聊城處於遠古文明的居中位置,留字又含有「居中」之意——中兾,可以從金文中看出來,「卯」 如對開河水狀,田地上方流過兩條河流,河上日出東方狀。於是留字本義可以解為:兩條河流中間的土地,日照大地——音通流水之流。留舒城的「舒」字,既有舍我即去之意。意思是到了留舒城就可以舍掉小我,而放之天下。再往東,即非留地也……也有伏羲子孫之意——古人以伏羲為三皇之首,華夏第一帝,中國人自稱「吾」、「我」、「余(予)」,其義皆近乎於「伏羲子孫」之義。「聊、柳、留」之所以混用,因遠古人類口頭相傳,其早期尚無文字之故(此聊城「陳留」新考系在張靜、張長城、呂品三人共同切磋議論中找到的答案,特此說明)。

再專門說一下陽谷之虎與伏羲的關係。「伏羲」遠古寫法為虎字頭, 「羲」上古音讀作「虎」,「羲」、「虎」聲部同屬曉母,韻部屬支、魚, 「羲」從「兮」得聲。「伏」,記作「包」、「炮」、「苞」、「雹」等,伏羲為氏羌戎之祖,其遺裔仍呼白色為「跑」或「伏」音。 「伏羲」讀為「白虎」;為「黑文白虎」駒虞省稱,彝、納西、景頗等所祀的伏羲圖騰是黑虎。 「驗虞」又作「驗吾」,又衍變 「陸吾(肩吾)」、「白澤」之類,是虎的神化。「皋」 像白額虎形,義為虎,皋門即虎門。如虎皮古代稱皋比,澤蘭稱玉皋,又名虎蘭。外門曰皋門,也稱虎門。蘇州西門外之山為虎丘,西門內之橋名皋橋。河南榮陽為古之成皋有虎牢關,虎牢亦謂之皋落。精銳之師謂虎貌稱皋轆。唬,虎聲也,「或作『皋號』」。而民間也是讓小孩子戴虎頭帽,穿虎頭靴。虎圖騰出現在不少古文化中,甚至被刻在盛器上。可見虎文化在中華傳播之廣之久之深。陽谷自古多猛虎。《陽谷縣誌》記載,當年這裡岡阜起伏,草密林茂,有野獸出沒。虎字更在陽谷的地名中多有出現,石門宋鄉龍虎村、閆樓鎮石虎村、陽谷鎮龍虎寨村、石佛鎮前睡虎村、石佛鎮後睡虎村、壽張原來有斗虎店、劉虎山等。這些村莊的名稱說明陽谷縣歷史上確有老虎。直到宋代,還有猛虎被武松打死在景陽岡,隨著《水滸傳》的廣泛傳播可謂家喻戶曉。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陽谷的虎恰恰是伏羲部落虎圖騰的源發地。陽谷還有不少以「皋」為名的地名,均與陽谷的虎文化有關,當然也與伏羲有關。

再說一下威名赫赫的有虞氏,虞也是虎形,「吳」通「昊」,如「出昊門,望堤群」。這裡的昊門即吳門。「昊」即娛、虞本字。不過,它是黑虎,是遠古女兒國部落名稱,她們的原始居住區域就在東阿一帶。《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海內有獸,……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日羅羅」。「鹿鹿」、「盧鹿」、「羅羅」均指老虎。東阿盧縣的「盧」應是鹿盧的簡寫,遠古應為鹿盧,因古代有鹿盧寶劍,應當是以地名命劍,或以虎聲命劍,此劍系遠古三大名劍之一。而東阿魚山又為伏羲之吾的核心山脈,余、吾、魚、玉、虞上古音韻相近。故與伏羲一脈相承的有虞氏在東阿成立。而東阿吾山上的留舒城,不僅讓人聯想到最久的陳地之陳留,並於聊城的「聊」(留)呼應,還讓人看到伏羲的昆吾之地。所以,可以比較肯定的說,聊城市境就是伏羲較早的源發地之一,或者說是最早。

就目前聊城市境遠古文化遺存來看,表現出的大汶口文化器物、龍山文化器物具有鳥型特點,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聊城還有部分仰韶文化,聊城應當曾屬於伏羲、太昊與少昊部落管轄範圍,聊城市是幾種不同文化的交匯處。由於大汶口文化早期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有相近處,暫不確定其間的轉承關係。由於聊城黃河下游的黃泛區,許多古文化被黃河衝決而走,可能深埋黃土之下,較難確知真相,就算曾有較早文明恐也被黃河埋葬。故而,聊城市文化遺存暫不能支撐起歷史應反映出的時間。儘管如此,北辛文化被認為是黃河下游時代最早的古文化,早於北辛文化的遺址不在北辛文化發現地洙泗之濱,而是在泰沂山北部淄濰平原。據此有專家分析,泰沂以北平原地帶也應有相應時期的文化,但恐已被洪水沖走。也有史學界的人說,伏羲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我只能存疑待考。

二、神農、炎帝、黃帝、蚩尤、帝俊族屬關係之辨及太昊少昊遷移特點

目前比較難於確定的是,黃帝部落究竟是屬於太昊、少昊,還是少典,是西北游牧民族,還是東北遼寧過來的部落,由於遠古之事亂而無定,我目前只對表現出的資料簡要分析。

聊城可能是太昊與少昊名稱的原發地,最早的太昊與少昊。太昊、少昊之名,用字頗為複雜,太又作大,少又作小,昊字又作白皋、皓等,可知其古無定書,也無確解。「敖」、「昊」古音疑匣旁紐雙聲、宵幽旁轉疊韻,音近而假。「敖」是楚語,古代楚人稱其帝王或首領為「敖」。前文已說,「精銳之師謂虎貌稱皋轆。唬,虎聲也,或作皋號」。「皋」、「昊」、「敖」音通。那麼,它們其實都是虎聲的文字化。不管是太昊還是少昊都是源自虎的嘯聲,歸結為陽谷伏羲的虎文化,又可見日形,那是對太陽的崇拜,綜合起來就形成了太昊、少昊的概念。

有人說,少昊早於太昊,有人說,太昊早於少昊。有人支持黃帝少昊說,有人堅決反對黃帝少昊說,反對的人說是儒家改史,切割神話。縱觀太昊發展史,它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太昊部落反應的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蘇北、皖北、豫東、冀東和遼東半島一帶。後來,太昊部落中有一部分純以鳳鳥為典型圖騰的部落組成少昊族系,反映出的也是大汶口文化,並且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呈現的特點:器型小、壁薄、黑陶、鏤空、扁足等。山東青州、聊城一帶是少昊鳥文化的重要據點。少昊之所以從太昊中分離出來,可能原本就與部落歷史有關與習俗有關,都是成雙出現、兄終弟及的習俗,故太昊與少昊的關係,不是父子關係(或母女關係)就是兄弟關係(或姐妹關係)。

太昊曾經有一次遷移歷史。山東大學考古系教授欒豐實《太昊和少昊傳說考古學研究》文中分析,太昊系部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在豫東、魯西南和皖北一帶。考古文化依次為小山口下層一類遺存、石山子一類遺存、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和岳石文化。它前後分屬於兩個文化系統, 即以大汶口文化的出現為界, 此前的小山口、石山子等為同一譜系的文化, 而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則為另一譜系。兩個文化系統基本上是替代關係,即在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 東方居民漸次西遷, 最終融合和取代了當地的土著文化, 成為東方海岱系文化新的分布區。根據考古學文化的橫向比較和碳14測年, 前一系統大約在距今5300 年之前, 其上限可達距今8000 年前後。豫東、皖北和魯西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屬於晚期階段, 少數可以早到中期階段後段,此區域大汶口文化與傳說時期的太昊氏文化相當,陶尊上的圖像文字均見「日」、「火」、「山」組成的太昊標誌圖像。從皖北到魯東有一個相對較大的間隔地帶, 即江蘇省的淮北地區。經專家考證,皖北豫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來自蘇北地區,而蘇北一帶與長江太湖文化區相鄰, 兩大文化區有交往和聯繫。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期聯繫比較平穩, 互有影響。大汶口文化中期中後段, 良渚文化在南方迅速崛起, 其分布區的北界擴展至淮河故道, 淮河故道南岸發現多處良渚文化遺址。與此同時, 在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內普遍感受到來自良渚文化的影響,影響呈波狀分布, 即蘇北地區極為強烈, 魯南地區比較明顯, 魯北和膠東半島地區較弱。另外, 以文化交流方式發生較大變化,良渚文化有可能採用戰爭手段佔領了蘇中地區, 並繼續北上,結果是兩敗俱傷。此後, 大汶口文化晚期前段開始, 蘇北地區基本沒有發現大汶口文化的遺址, 與那場大規模的部落戰爭有直接關係,另外的原因是水患。皖北豫東地區開始出現大汶口文化遺存, 沂沭河上游大汶口文化遺址增多。可見,太昊部族最初活動於魯東和蘇北地區, 後來迫於良渚文化壓力或水患, 西遷到了皖北、豫東和魯西南,約當大汶口文化中期後段和晚期階段。東部太昊支系偏居海隅。太昊西遷後, 與中原部族融合, 少昊因獨居東方得以獨立發展,故山東少昊後裔較多。

我猜測,伏羲之後神農氏繼,神農氏中的羊部落起自魯西北之濟水之東(姜水)進駐發育,形成赤帝部落,與山東西遷太昊合流,在豫東魯南太昊部落融合。聊城市的朱老莊,系伏羲宓姓,村名為朱,非同尋常。《春秋古樂》高誘注日,「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別號。尚赤,硃砂塗面,為朱丹」。《路史》中載,「朱襄氏都於朱。以朱為姓。唐堯時,封太子于丹朱」。可見朱姓是炎帝或堯帝的原姓。如果史料中所說的伏羲與神農氏有這麼一種交接關係,作為伏羲最早的陳留舊地懷疑對象的聊城市的伏羲宓姓聚集村鎮居然叫朱老莊,存在一種顯而易見的重要性。另,離此不遠就是鳳凰集,聊城自古有鳳凰台的傳說,史有所載,非空口無憑的謠說。鳳凰原是太昊少昊共同信仰的圖騰,那麼,朱老莊、鳳凰集一帶就有可能是伏羲最早的陳留聚集地,也是最早的炎帝繼起之地國,總壇所在。

王獻唐《炎黃文化考》中說,「姜,從羊,從女,羊為姜之初文」。可見姜姓源自羊。我推測,姜姓羊部族首領在河南行走時,看到龍化石,或者看到與龍相近的動物,進而「南蛇變龍」,並把自已的兒子命名為少昊,其子任少昊部落的五色分壇部落首領。當然,炎帝源出多家,史無定論。《水經注》中說,「羊水導源於巴,入漢水」,這樣炎帝神農部落又有可能首先在洞庭湖發跡,也有說在陝西寶雞為炎帝的發祥地。當然,姜水可能在不斷複製中,也並非僅此一地。就看哪兒的姜水是第一個,哪兒的是複製地名。《帝王世紀》中說,「神農母曰任姒,感龍而生帝魁」,「女媧氏之女,游常羊感神龍而生炎帝」。這裡表現出炎帝部落由羊而龍的過程。故而,神農氏祀祖的時候,就從「人面蛇身」進化成「人面龍身」。也就是說,神農氏很早就進入「龍」時代。由於最後一代炎帝榆罔是被黃帝收降的,故而,最後一代炎帝的圖騰肯定是龍圖騰了。《開山圖》中就有「炎帝乘赤龍」的記載。而後來,黃帝居然也乘龍而飛。可見,黃帝與炎帝本是同源,少昊太子位都以龍為圖騰。

再來考察一下少昊與黃帝的關係。史載黃帝的兒子為少昊玄囂,而《孔子家語》中卻說,「吾略聞其說。黃帝者,少昊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克之。始垂衣裳,作為黼黻」。關於《孔子家語》,有人說是偽書,但近代學者經仔細分析,發現這本書實是難得的珍貴的先秦文獻。孔子明確指出黃帝是少昊之後。不管黃帝是少昊的兒子還是少昊的父親,總之與少昊關係非同尋常。那麼司馬遷為什麼在《史記》中說是少典之子呢?或者司馬遷不是山東人,偏於一地之資料,產生錯誤觀點?或者司馬遷也是對的,黃帝是少昊首領少典的兒子。但是,少典已被史家評為西北部落的首領。宋朝的《軒轅黃帝傳》則說,「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農及黃帝」,黃帝與神農是並列關係了,那麼黃帝就成了太昊的總頭領了。對此只能存疑待考。但是,我們能從黃帝的名字里看出他的傳承關係,「姬」、「雞」、「濟」、「冀」音通,雞又是鳳鳥初意,說明黃帝應是濟水邊上的少昊後代。其中,在涿鹿大戰中九天玄女救了黃帝,可知黃帝與少昊玄鳥部落是一體的,那麼玄鳥部落是什麼概念呢?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了五行概念,五色五行概念率先產生於少昊部落。傳說中,黃帝是繼伏羲之後,發展太極八卦的人,許多研究古史的人似乎很不關注這一點,並不認為其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在我看來,太極的產生地就是黃帝最初發展的地方,而少昊最早擁有五行概念,這不更說明黃帝與少昊息息相關。在平陰縣東阿鎮(舊谷城)有洪範池,我可以斷言,那裡就是五行的源發地之一,或說最早之地。而且,洪範一帶屬於少昊,靠近泰山。《尚書·洪範》記錄了五行概念,與中醫藥的關係。如果沒有少昊的五行五色理念的培養,很難想像黃帝在此基礎上對太極八卦的貢獻。另有人說,這些貢獻理應歸功於帝俊。《山海經》是真實記錄,儒家經書不可信。對於此,非常難以查考了。然而《國語·魯語》說,「有虞氏諦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橢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禮記·祭法》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禮記集說》,「引劉向校經籍的話,虞、夏、殷、周皆出黃帝……」看來,黃帝還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不是杜撰。我看《魯語》未曾說假話,有虞氏在魚山附近,而「魚」、「日」合為魯,魯盧音通,不能就此說魯國與魚山、有虞氏有必然關係,但魯國作為一國之重,豈能亂立祖宗牌位!可見,黃帝其人是存在的,至於功績多少,需要看史料的相關證據。既然民間並無帝俊痕迹,反而有黃帝崇拜,於是,我們就不能簡單地不經調查就否定他的功績。

《禹貢》中,泰山以東為青州,與青鳥氏所居區域相對應。那麼,最早的五行概念就是以泰山為中心,泰山南麓玄鳥氏屬黑色,按五行應居北,在泰山之北。伯趙氏屬白色,按五行應居西,在泰山以西。而玄鳥氏,屬黑色,居於北方。

據專家分析,玄鳥氏居於少昊之墟的西面,與伯趙氏緊鄰,又在黃河以北,與後岡二期一致。聊城位於西北,境內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有鳥頭型鼎足,茌平、陽谷、東阿尚庄遺址中以灰陶為主,其次是泥質黑陶與紅陶,還有少量彩陶、褐紅陶、紅陶、橙黃陶、白陶,有環鈕,這說明聊城市有可能曾屬於少昊青鳥部落,玄鳥部落融入比較多,文化較為融合。我翻閱資料的時候,無意中看到這麼一段,發現很切合,摘錄在此,作為旁證,《安徽湯氏源流考》,「湯軒轅長子湯玄囂後裔,湯玄囂統轄金天氏湯少昊青鳥部,所以因襲,少昊。青陽之號」。聊城堂邑古有清陽集,清青互通,龍山文化舊址。玄囂在聊城市境作為黃帝之太子領少昊青鳥部落還是很有可能的。反觀如此之雜的遺存,還說明少昊不少部落曾在此交流。在少昊時代,由於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交接時期,婚姻關係應該是普那路亞類型,若干姐妹共同娶進一個丈夫,若干兄弟又可以娶進並共有妻子。這種社會是以女子為主體的。當時的社會應當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我很難相信少典是個男人。但是,史料上居然給少典娶進了妻子,《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那麼,也就是說,他們已快步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了。有熊氏是男姓氏族。這也就是說,聊城市境當時應當是母系氏族社會與父系氏族社會交接時期,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說文》載,「禹的父親鯀死後,化為黃熊,以入羽淵」。感覺黃帝也應與「黃熊」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羽淵可能還是指的魚山與陽谷山之間的深谷。羽淵、虞淵均為日落之處。吾、魚、羽、虞音近而互轉。那麼,黃帝極有可能是有虞氏的最早的部落首領,或者少典是有虞氏的頭領。而有虞氏是信奉黑虎,即女子部落。故而,黃帝與赤帝名中有女。按照同族不婚習俗,女兒國女子應與旁邊白虎伏羲地的男子結合生子,然後再回女兒國撫養孩子,墓葬中,凡是死去的小孩均跟母親同穴。那麼,黃帝與赤帝都應當與母親長期生活一起,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誰知少典是男是女呢!他們可能都出生於有虞氏的女兒國。

黃帝之上的上古神人帝俊,是比較難於理解的人物,此人被認為是帝嚳,也有人說不是,有人說帝俊就是黃帝,帝俊或是舜帝,是少昊的頭領,更有人分析認為帝俊就是伏羲,或是少典,有人認為蚩尤是帝俊嫡齣兒子,黃帝是帝俊庶齣兒子,有人說帝俊這神人早被儒家切割零碎、張冠李戴了。總之,對他的評價可謂無花八門應有盡有。而《山海經》中對他的描述最詳細,別的典籍卻看不到他的蹤影。那麼,我只能對看到的材料進行簡單分析了。《山海經》中說,「有五彩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彩鳥是司」。五彩鳥,就是鳳鳥,鳳鳥指少昊部落總舵,五彩鳥是少昊的標誌圖騰。 「帝下兩壇」,兩個祭壇與景陽岡龍山文化城和教場鋪的龍山文化城內的兩個祭壇非常神似,不由得人不信。看來,神人帝俊可能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少昊部落總首領的樣子。《山海經》中曾說,「帝俊生帝鴻」,帝鴻被指認為黃帝,也有人說是蚩尤,後又言,「帝俊生黑齒」,黑齒姜姓,炎帝也。從表現出的資料看,不管少典還是帝俊,可能都是黃帝與炎帝的長輩。或者這裡的生,只是部落傳承之意。黃帝與炎帝是不是親兄弟,不能下定語,但從資料上看,非常像親兄弟,就算不是,也是兩個相近部落的「二當家」的。綜上可見,帝俊可能是少昊頭領,是黃帝或炎帝的長輩,或說族長。比少典的地位還要高一些,是個通天徹地的能人,也曾為五行概念立下過汗馬功勞。少昊中還有一個傳說中很醒目的人物——九天玄女,她應當是泰山系少昊部落玄鳥氏比較大的女酋長,也是後來傳說中的泰山老母,道教仙女,特點是「鋤暴安良」。可見,九天玄女部落是蚩尤掠奪少昊部落後,居於泰山之上的僅余不多的隱藏起來的玄鳥部落之一。少昊部落最初的地盤廣大,魯中山區、泰山一直延伸到黃河東岸,山東省內除荷澤之外的大部分土地均屬少昊。少昊部落總舵,如果是後來的少昊之墟位置——曲阜,應該早就被蚩尤佔領了。但是我看不管少昊還是太昊的總壇都應在聊城東昌府區、河南台前之間,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鳳凰台。當蚩尤佔領大半疆土後,面臨危難的太昊少昊部落只能依靠黃帝炎帝共同帶兵作戰,守衛最後的老營。黃帝盡現陽剛之氣,嶄露頭角,成為少昊首領,由內斂型轉變成鐵血型,轉戰山東,龍山文化隨之到來。

太昊與少昊的發展變化特點在考古方面能夠得到印證。玄鳥部落的泰山九天玄女在危難之時救了黃帝部落,文化層肯定突現了玄鳥部落進駐魯西北的趨勢。這從考古方面可以找到答案:《禹貢》記載,「大野既豬,東原底平」,當時的巨野澤非常大,是橫在聊城與荷澤之間的巨大屏障,也是居於泰山之西的伯(白)趙氏向西發展的最大阻力。故此,聊城市境白陶極少。泰山以北地區至顓頊之墟,其間僅有兗河(濟水)為最大障礙,遠比越大野澤方便,因此,北方玄鳥氏、東部青鳥氏得以直接向西發展。後岡二期受山東龍山文化影響,表現出親密關係。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為代表,位於泰山北麓,少昊玄鳥氏地盤。後岡二期就是少昊玄鳥氏向西擴張的結果與證據,擴張的結果是泰山北麓少昊系遷移到了聊城市境。景陽岡龍山文化城、教場鋪龍山文化城類型恰屬於城子崖類型(參見《龍山文化與古史傳說的對比研究》),但也有不同,有專家認為教場鋪類型比城子崖類型更為典型。估計,因為戰爭的原因,少昊殘餘部族緊密團結,後期已不分彼此。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崇黑色,我分析,與他的母親可能屬於少昊玄鳥部落的女首領有關。由於一直以來,都認為黃帝屬於西部類型,很多學者一提黃帝就去對應仰韶廟底溝,或往西北尋找源頭。我覺得全國的上古史研究的學者首先搞清楚黃帝到底屬於哪個部落再去對應上古文化遺存類型比較好,會少犯一些錯誤。《山海經》中說,「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皞爰過,黃帝所為」。玄華黃實,暗示他是華族血統,「大皞爰過,黃帝所為」這裡可能有兩層含義:其一、暗示大昊與黃帝都是華族血統。其二、暗示大昊之所以離開,是少昊黃帝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看到第一層意思,而看不到第二層意思。

至於涿鹿大戰的地點,近年遼寧、內蒙、甘肅、山西、陝西、河北均有發現相近時期的上古文化遺存,故認為黃帝一定是北出,在河北涿鹿大戰是完全可能的。我認為,涿鹿與阪泉之戰地點不應該在一起,如果在一起就是假的。古代人的地域分野還是很有講究的,比如壽華之野,可能指的是壽張與華胥雷澤之間。而蒼梧之野就是魚山之東,赤水之東地區。遠古無城市,直到黃帝這些帝王開始築城,此前無城,二字的地名,一東一西拼合的可能性非常大,遠比獨立一城的地名來得真實。如果是重疊地名,可能是後來文化遷移造成的現象。蚩尤後人為了懷念他把地名遷設、再造阪泉。當然,如果這些地方可以掘出大型龍山文化城——涿鹿城,則另當別論。如果全中國大部分省市都有遠古遺存發現,那麼對應關係就得細分才行。不管怎樣,蚩尤冢是真實存在的,那場大戰也是存在的,史料中,蚩尤就埋在陽谷壽張,誰都沒法改寫太史公的記載,與地理位置。黃帝肯定與山東緊密相聯。然而,在山東只有相近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並沒有侵入山東多少,只偶然有之。山東的文化是清晰的,只有從南邊入侵而西遷跡象,而無北西部入侵之重大跡象。既然是大規模戰爭,為什麼只主要以山東本土文化為特徵呢?需要上古史學者研究與思考。我不否認,從聊城的歷史遺存中發現了部分特殊性,少許不同於山東的特點,但總體上還是山東類型,畢竟聊城是山東河南河北的交界地區。而黑陶是典型的玄鳥部落的產物,卻遍布南北。有些省市不肯承認是山東過來的,卻不能否認黑色所具有的五行五色內涵。另外,其它省市固然有遺存,可惜缺少交替時期的大型龍山文化城,必然與帝王之城失之交臂,因為古代帝王都有築城的典籍記載。《軒轅本紀》載,「皇帝築城邑,造五城」——我數了數山東的龍山文化城還真的夠五個呢;《皇帝內傳》載,「帝既殺蚩尤,因之築城」;《漢書郊祀志下》載,「黃帝為五城十二樓」;《漢書食貨志》載,「神農之教日,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禮記·禮運篇》載,「城郭溝池以為固」——如果沒有都邑聚俱全的城池,很難令人相信,有帝王的足印。那麼黃帝之所以能叫黃帝肯定與黃河有密切聯繫,黃河以外地區基本不必考慮,黃土高原也是沾點邊兒的,當然少昊的主要的五種色系偏偏沒有黃色,這可能是黃帝不想再延用少昊五色概念自已,他肯定認為自已比少昊高大,因為他最後統一了全國,而少昊只是局部部落,故而他不會使用五色中的任何一色,於是他找到一種色彩代表自已,那就是黃色。

那麼,回頭進一步再看一下,黃帝、炎帝、蚩尤的關係。由於史籍中敘述非常混亂,現在簡要說一下。《周書·嘗麥篇》中曾說,「炎帝命蚩尤以臨四方」。有典籍說,黃帝與炎帝是同胞兄弟,一個生在姬水,一個生在姜水。有的斷然否認。有的認為,榆罔被蚩尤攻擊,炎帝與黃帝聯合攻擊蚩尤,炎帝與黃帝戰於阪泉之野,炎帝進駐少昊地盤創建空桑。不少史學家否認黃帝與炎帝是同胞兄弟關係,認為不可能兄弟間互相打架。有的說炎帝與蚩尤是一個人,有的說榆罔不是炎帝,蚩尤趕走了假炎帝。有的說神農氏炎帝是二位合一的,有的說神農氏是神農氏、炎帝是炎帝。有的從文字通假角度考證,黃帝就是帝嚳、舜帝,昌意是帝堯,玄囂是帝摯。昌意就是堯。有的說不管黃帝、炎帝還是神農氏都是數代人的事,並非一個人。反正結論是:亂成一鍋粥。其實,我看著亂七八糟的記述,以及現代學者亂七八糟的評論也很頭大。但細細一想,其實不難理出頭緒。如果古人說得大部分是對的呢?總得信一部分吧,可能只是分析角度的偏差。就算是傳說,也一定多少是有些來源的,或許把它們綜合起來就有了結果。

現在看一下黃帝與炎帝的出生地。《國語·晉語》中雲,「……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這是史籍中最早記載黃帝出生於姬水的記錄。《說文解字》中也採用此說法,黃帝居於姬水,因而姓姬。黃帝生姬水,炎帝生薑水,可能確實是湊巧了。這不免讓人聯想到《春秋》中的記載,庄公三十年「遇於魯濟」。注,「濟水歷齊魯界,在齊界為齊濟,在魯界為魯濟」。齊魯之時,就把濟水一分為二,有魯水與齊水之別。這是天意呢,還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呢?姬水與姜水之分,與齊魯之水之分神似。由於「姬」與「濟」上古音韻相近,而在濟水邊東阿境有吾山,吾山是濟水神祠,居於古臨邑界中,吾字本身又有居中之意,又是太昊倉頡曾居之地。《山海經》中雲,「赤水之東,蒼梧之野」。蒼梧之野,可能就在魚山與蒼頡所居之地之東。黃河(古濟水)對岸是濟南平陰姜溝山,又稱陽谷山。如果,黃帝時以魚山、姜溝山為分界線,濟水之東為姜水,姜水又作赤水,而濟水之西為姬水未可知也。赤水若作姜水,則以魚山為界,之西為昆吾,之東為蒼梧,正好對舉。《史記天官書》中說,「東宮蒼龍,房心」。東部之東宮正是太子赤帝之位。《索隱》中說,「東宮蒼龍,其精為龍」。《爾雅》中說,「大辰,房心尾也」。李巡日,「大辰蒼龍宿,體最明也」。精又作清,又有小之意,為少昊也。吾山正好是蒼龍的房心。吾本身又含有中心的含義。少昊原是赤帝東宮太子的地盤。也就是說,蒼梧是太子之位,赤龍是太子,是少昊的頭領,使用龍圖騰。因為太昊與少昊在承襲關係上,不是父子關係,就是兄弟關係。那麼黃帝就真的可能是炎帝的弟弟了。

由於姬水之說還出自晉語,讓人聯想到大西北的「姜水」與「姬水」,可惜的是,那邊沒有明確的姬水,只是現代學者推測的相近的名字為姬水,不免仍讓人對此有諸多懷疑與聯想。如果「漆水」、「沮水」或「岐水」,按照音近而互轉,能夠成立,那麼「姬」與「濟」互轉不更加成立?《帝王世紀》中說,黃帝生於壽山,長於姬水。似乎姬水又只是黃帝生活過的地方。之所以《帝王世紀》說黃帝生於壽山,估計與《山海經》有關。《山海經》中說,「軒轅國不壽者八百歲」,也就是有「壽」與「姬」相聯的地域,才有可能是黃帝最初生活的地方。這樣範圍就很窄了所幸,陽谷有壽張,壽張恰恰是殺蚩尤的地方,如果硬說沒有關係,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臨清有長壽者彭祖墓,聊城市確認它是真實的墓,聊城市文化部落網內有對彭祖墓的考證文章,只是未得到相關史學家的足夠重視。總之,「壽」和「姬」組合起來——姬水邊上長壽之地,就應當是黃帝出生與生活的地方。而陝西的寶雞等地,則只含其一,不含其二,明顯比山東古濟水區域要弱得多!黃帝如果是「東成西就」的話,完全可以在抵達西北的時候,見他手下人思鄉心切,複製水名放過去,而他卻不會把自已的出生地壽丘複製過去,因為出生地只能有一個。《國語·晉語》是指引人們的書,也極有可能是誤導人們的書。

關於炎帝是不是神農氏酋長,結論也很複雜,史載神農氏最少有十七世,還有的說幾十世的,也就是神農氏是個很悠久的部落聯盟,各部落一般都聽他的,相當於伏羲與女媧共祖天下的時候。但是神農氏末期,各部落越來越難以管理,於是產生了太史公所述的《史記》中的亂象,「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的局面,群雄逐鹿。這裡可知,諸侯是黃帝、炎帝或赤帝、蚩尤,而神農氏與他們不同,是王是帝。神農氏是農耕部落,那麼,最初應以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有平原適合農耕的地帶為主要活動區域,與炎帝部落活動範圍可能相近或重合。當時誰是天下共祖呢?太昊與神農氏的關係是什麼呢?太昊是不是就是神農氏?可能在當時的情況,神農氏大酋長是由輩份較高的部落長者擔任,只要是農耕部族都可以自稱是神農,誰部族較多,誰德行高尚,就會被尊為共祖。那麼,黃帝時,神農氏的具體名字是什麼?或者是第一屆老炎帝,或者是某部落頭領的名字,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只能懸案待查。蚩尤在當時應當算是較大部落的農耕部落頭領,與赤帝榆罔相差無幾。那麼炎帝與蚩尤是不是一個人?十有八九不是的。儘管國內一些學者說他二人是一人,考察 「阪泉」與「涿鹿」為同一地後,就得出了結論。他們可能沒有料到,阪泉與涿鹿也是可以「複製」的、「移植」的。當然史書也多有混亂,如《路史後記四蚩尤傳》中說,「阪泉氏蚩尤……炎帝之裔也」。然而有學者已明確指出,由於炎帝榆罔與蚩尤的後代後來均已南下,傳說中各有各的說法,他們二位的後代們誰也不認誰的祖宗。那就是說,他們根本不可能是父子關係,頂多就是臣屬關係,或是兄弟關係。《玉函遁甲開山圖》中稱蚩尤「亦炎帝之臣也」。《逸周書》中說,「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顯然,炎帝似乎是他們的總頭領,而赤帝是炎帝的一級大臣,而朝中還有一個顯赫的大將蚩尤。從這段文字中還可以看出,分「正二卿」,也就是赤帝手下還應有兩個輔助高官,其中一個人應當是黃帝,是赤帝的卿,另一個人呢?可能是夸父!至於蚩尤與神農氏炎帝的關係可以從圖騰中看出:炎帝的圖騰之一是九尾虎,蚩尤的標誌是九尾狐,二者神似。《山海經》中標明了曲阜的九尾狐狸山的確切位置。蚩尤「宇於少昊」的含義,可能他是炎帝的嫡系部落,本屬太昊,但允許他住在少昊,東宮太子的部落里,可以允許他輔助管理。

三、山東的龍山文化突然抵達了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而不是仰韶文化東進

神農氏代表文化應是仰韶文化,然而,仰韶文化未能東進,恰恰相反,是山東的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混合形成的河南龍山文化等大量繁殖在河南,山西、陝西等省與此同,這說明是文化向西插進,而非向東挺進。龍山文化大量擴展的時間恰是仰韶文化消失的時間,與黃帝時代恰相符合。帝王當道時代,恰是大興土木,建城之時,與龍山文化吻合。這說明,黃帝屬東,不屬西。目前,考古界有人認為龍山文化不是專屬於山東的文化,而是由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獨自發展而來的,各自有自已的發展軌跡。《新中國考古收穫》說得比較恰當,「龍山文化的四個類型可能是由於地區性或時代上的早晚而形成的同一文化的不同類型,也可能屬於同一文化群的不同文化」。我認為非常有道理。另外,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全面替代應當有戰爭的原因。事實上,山東省的龍山文化傳承自山東大汶口文化表現是極為突出的。從龍山文化城的排列看,在北部地區,從山東東部到河南東部,一字排開,基本上在一個緯度線上,說明,這裡是文明的核心區域,分布密集,是龍山文化城的原始誕生地,山東北部平原從東到西有邊線王城、城子崖、丁公遺址、田旺遺址4個,魯西北平原則有以景陽岡龍山文化城為中心的景陽岡、尚庄、教場鋪、樂平鋪等8座龍山文化城,具有都邑聚的建國框架。山東北部平原龍山文化城還一直排到河南境內。此後其它地方的龍山文化城有可能是文化的繼續傳播者。其中,山東的城子崖類型龍山文化城,屬於龍山文化的早期至中期階段,相差不過兩三百年。其中,城子崖、丁公、景陽岡都屬於早期龍山文化城。說明這三個地區經濟繁榮,起步較早,大部分經過多次擴建。龍山時期大多築有台城,用於防水。景陽岡與教場鋪內都有兩個宏偉的夯築台址,在各自的聚落城址的中心位置,屬於一級城。景陽岡的二級城有王家莊、皇姑冢2個;教場鋪的二級城有大尉、樂平鋪、尚庄、前趙、王集5個。三級龍山文化城就是一些龍山文化遺址了,大多靠近中心城。就聊城的龍山文化城的密集度來看,在整個山東省都是空前的,無與匹敵的。根據考古界推測,陽谷景陽岡附近還應當有不少二級城,但是早已被黃河沖走了,碩果僅存2座二級城。陽穀梁山群,遺址達到19個。茌平東阿群,遺址達到33座。據考古界分析,茌平教場鋪都邑聚類型比城子崖類型更加典型,制陶工藝達到山東省最高水平。到了河南境內,河南濮陽戚城是山東龍山文化城的向西類型的推進。這說明文化是自東而西擴張的,也就是從山東推廣向河南等地的。還可以看到,平原的優勢是明顯的。也就是中國的大部落的國家形式首先是從山東北部平原綿延開去的。山東龍山文化城在魯西北的大量出現,證明了黃帝早期活動地點極有可能就在魯西北。況有《山海經·海內北經》載,「西王母梯幾面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帝堯台、帝嚳台、帝凡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不難看出,方位之準確、描述之精確,是令人驚訝的,因為,此書所指的這些台址均已找到,就是山東省一字排開的龍山文化城,一個不差!

四、中冀在河濟之間,聊城是最早的「中土」

眾所周知,黃帝居住地就是古中國的地之中,稱為中冀,或曰中土,也是斬殺蚩尤的地方。中國用土圭測量日光照射於地上影子的距離尺度,判定中心所在,故而稱之為土中或中土。《呂氏春秋·季夏紀》中說「中央土,中日戊已,其帝黃帝」。《淮南子·天文訓》中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可見,黃帝居於「中土」。最早的「兾」字,顯然體現出兩個重要的特點:(1)按字形看,指兩條河流中間共有的田地的意思。(2)發「ji」音,與濟水之「濟」音近,並與黃帝所生之地姬水的「姬」音近。(3)像一隻猛虎或跳大神的鬼巫。

(一)從字形字音字義看,聊城符合「中冀」、「中土」的特定條件。中國古人喜歡重複使用地名,也喜歡把幾種相關聯的事物重複使用古音。經與南京大學陳文傑教授探討查證後認為,「冀」字上古音韻「見母脂部」與「濟」字上古音韻「精母脂韻」相近,一個發舌根音,一個發齒音,總體上有較大相似性,二字可能有內在聯繫。而又知,《尚書大傳》稱「濟者齊」,《爾雅·釋天》稱「濟,謂之齊」,可見,古代「齊」、「濟」可通用。《說文解字》中說,「齊,中也」。齊是居中之意。又與「中兾」的本質內涵建立了聯繫。史載,「齊,風姓」,而《帝王世紀》雲,「伏羲氏,風姓也」,《竹書紀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可知原來風姓是伏羲姓。伏羲都於陳,前面說過,陳字意為東方土丘上種植五穀之意,無獨有偶,「齊」字居然也有此意:《說文解字》雲,「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均與谷麥農作物有關。禾麥吐穗上平,說明齊、濟之地均是原始農業極其發達的地方。由於是適合農耕的地方肯定要以平原為首選,直接可以排除山地。根據字義破譯,在東部的平原地帶適合種植穀物的農業發達之地,就是最早的齊。聊城自古就是農業發達的地區,直到現在也是華北平原的農業大市—— 「陳」、「齊」字的最早誕生地,實與濟水、穀物、伏羲相聯。由此可見,伏羲教民種穀的濟地,東方之丘,隅夷暘谷,合情合理。相傳神農氏管轄的足跡「南到交趾, 北到幽都, 東到暘谷 ( 今山東西部 ), 西到三危 」。暘谷在山東西部已得到相當多的專家認可。近來聊城學者又認為暘谷就是吾山(魚山。見張長城同志的相關論文)。我由此推斷,濟水與「中兾」聯繫密切。聊城的河、濟(姬)之間的古兗州之域就是地之中,正宗的「中土」,這裡也是大禹長期治水之地。如果這裡不是上古先民活動頻繁的地點,大禹大可不上這裡來治水!當然也如我前文考察的「留」字本有居中之意。

(二)聊城有北濟水流經,是大禹治水的古兗州之域,是河濟(姬)的中間區域。《尚書·禹貢》言,「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書·禹貢》中說,「導沇水,東流為濟」。聊城市境有漯水,有河水。考古發現,茌平、陽谷、東阿一帶還有一條不曾顯露地表的水源,凡有遠古文化遺址地層均有黃沙層,於是懷疑這就是遠古消失的北濟之水。然而,在荷澤、濟寧、平陰、東阿、濟南一帶的濟水卻是史學界目前公認的古濟水,那應是南濟水。有人認為不管南濟或北濟均不過聊城。然而就是這條神秘的水路在東阿與西北而來的古濟水匯合了,上面存在大量罕見的遠古輝煌的文化,不是古濟水是不可想像的,別的河道均無此經典的文化層。可見此孕育華夏文明的古河道就是北濟之水。濟水又名沇水,沇水的「沇」又形成了兗州的「兗」,而「兗」字也是兩邊有流水的感覺。可見,沇水就是古兗州之水。可見,沇、兗、留均為河間之意,聊城屬於河水與濟水共流的區域——古兗州,也是水患最為嚴重的地帶之一,禹疏之九河數條河道均在境內。聊城地處遠古中國東西南北各種文化的交匯之地,在古中國的「四瀆」之間。在東部華族來看,濟水就是它的中心位置,顯而易見,聊城就是「中兾」之地。

吾山,居於古臨邑(今東阿縣)界中!為什麼那麼長的濟水只在東阿的吾山設置了神祀?我認為,此地是黃帝的地盤,靠近昆吾的緣故,故而這裡就是遠古的地之中!河水、濟水(姬水)中間的平原田野,不恰恰構成了「兾」的全部內涵,音同、意合。陽谷、東阿一帶的「濟水」有可能就是古濟水,又是傳說中的姬水。甲骨文中的姬,豎目,女子跪地,豎起一對大耳朵。女字旁加一對耳朵,意義非同尋常,極其罕見,顯然具有強烈的臣屬意味。故姬又通臣。臣字與姬字一樣,都是見母之部。姬字的出現,可能有以下四層含義。其一,這是黃帝的一個姓氏,帶有明顯女性部落標誌,與「姜」字神似。其二,可能姬水是濟水的一個分支,故而也通「臣」!其三,似熊,是有熊國的特定形象標誌。其四,黃帝是神農氏的下屬,故為臣也。

眾所周知,河北最早不稱「冀」,是文化遷移後出現了「冀」字,較為晚出。據說河北遠古之時開發較晚,河北冀州一帶曾為北冥海水之地,有古海生物化石出土,遠古人類難以長期居住。但也有人認為古代大洪水的發生,就因為河北等地過度砍伐林木造成的,由於時代很難推斷確切,必須考察大量地質後才能得出結論,故不再深入分析。按照正常的理念,「中冀」應是古中國較為繁榮、開發較早的地區,應在「四瀆」之間。冀又像戴虎頭夭斜起舞以娛虎神,如詩中所言,「寧人乳虎穴,不人冀府寺」。如前所述,陽谷可是老虎的雄霸之地。《拾遺記》中說,「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荷澤),遷惡者於有北之鄉(河北)」。有北之鄉,指代是北方寒冷不毛之地。河北正是這個「有北之鄉」,是黃帝得勝後發配夷人的地區,河北顯然遠離了「中土」的必要條件。聊城居於中華之中,是北上南下的中心區域,聊城正對著河北與荷澤,黃帝最有可能在陽谷一帶稱帝後,把曾反叛的夷人從聊城地區就近往上直接發配到河北,把順從的夷人遷至荷澤,都是直上直下轉移,這一點應當引起中國史學界的足夠重視!!隨之,「冀」的概念漸漸遷移北上。涿鹿起名的時候,應當在文字產生前,沒有文字記載,地域只是個大體範圍。後來有了文化城才能定義城市名。故很多地域用「某某之野」的稱謂,是兩地的邊界之名合在一起的稱謂。然而,涿鹿居然到了河北成為一個城市的名——「涿鹿」,這個城裡還有懷念蚩尤的阪泉,但不是龍山文化城。這就非常讓人奇怪了。沒有城的涿鹿概念,整體上是怎麼形成的呢?河北的「涿鹿」應是隨著人口的移動被複制北上,甚至龍山文化後來也傳播北上,蚩尤文化傳播北上。

當然,古代人似乎更認為兩河之間的土地為中土,在古籍中可以看到,《爾雅·釋地》中說,「兩河間曰冀州」。這顯然是指大禹治水後的分野了,不能將它硬性放在黃帝時代的「中冀」概念上。中冀的概念顯然曾有轉移,它的本來面目是「留」,後來是「兾」,再後來是「冀」,不僅字變了,地理位置隨著國家的增大也在改變。渭水中心說,「渭」與「兾」的上古讀音相差太遠,顯然不符合遠古先民造字規律。

學術界還有一個提法,河北的「石沇水」是真正的最早的古濟水,並引入齊人居水邊而為濟的理念,認為最早的濟水不在河南、山東,而在河北,最早的齊人不產自山東。如果以此說為準,那麼,河北就可以列在四瀆之列了。需要明白的是,首先要有先進的農耕為基礎,才能成為齊地。從齊字的構造上能看出,那是最優秀的原始農業的代表。然而,河北黃帝時代遠古文化的先進性並不明顯。反而聊城才有可能是伏羲的陳留舊地。另外,固然《禹貢》將濟水列在黃河之上,但是古代人是以南為尊的,先說濟再說河,是倒著從南往北說,未可知也。另一層原因,由於濟水系黃河的一個分支,嚴格說不算是獨立的河流,它在河源處不遠與黃河在上游有交叉,濟水偶爾在上,黃河直著東向。故而,濟水似乎在上,黃河在下的感覺。總體上,仍然是濟水在下,黃河在上。這一點應當清楚。還有,「齊人」與「濟水」是怎麼過去的,需要綜合考慮。是從聊城去的河北,還是河北的石濟水的齊水概念到了山東?聊城一帶的「濟水」概念被河北複製的可能性,遠比河北的石濟水南下可能性更大。聊城自古不是「有北之鄉」,是中華文明開發最早的兗州之域。石濟水,多加一個字也不是濟水。濟水流向可參見《經》所指濟水故道:謂濟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入於巨野也,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訓渚,歷澤西北,又合洪水。水上承巨野薛訓渚,歷澤西北,又北徑闞鄉城西。再說一下「吾」字,吾字最早產自吾山之吾。黃河(濟水)東南部丘陵而過黃河(濟水)西北的余脈,此狀況極其罕見,沒有任何一個山脈有它的獨特性。「吾」通「余」通「魚」,或者也通「玉」,與「虞」也有聯繫。因古代人口頭相傳,存在一地多名現象。可見,吾山具備此唯一條件。此後的般吾、莆吾、番吾等,包括昆吾、蒼梧等,皆有可能是對此地此詞的翻版。

(三)聊城市境暗合五行。誠然太極八卦始於伏羲,五行理念、四時制定產自少昊,黃帝因之,顓頊因之。一般認為五行五色以東部泰山為中心,如《尚書·洪範》中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鄭玄釋說,「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其實,聊城市境也暗合小五行,聊城距《尚書》所指「洪範」僅一河之隔,洪範屬於少昊管轄範圍,黃帝就生活在這樣的適合於發展太極的土壤中。黃帝居於「崑崙」中東部。東方為木地,也為陳留舊地,居青龍,蒼頡夷門帝都。西方金帝玄囂,黃帝長子,居白虎,是少昊玄囂青鳥帝都,聊城為五彩鳳凰所居。南方為赤地,居朱雀,炎帝曾居陽谷空桑城(景陽岡龍山文化城)。北方黑木,玄帝顓頊居之,系黃帝之孫,昌意代管之地。聊古廟有古顓頊墓為龍山文化遺存,年代相符。有巢父許由遺迹。有滔滔禹貢之河水流經。有古漯川打此經過。臨清市境有彭祖墓。高唐為高陽氏嘗居之地。

五、聊城市境曾是昆吾之虛,遠古最重要的政治核心區域

《山海經》說,「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崙山高得很!難道黃帝族真的居住在高高的昆崙山上、荒絕人煙的地帶嗎?據考古印證,昆崙山上有古墓,但是,那不是黃種人的墓,而是白種人的墓。在那種高寒地帶,如何使部落發展?難道黃帝真的是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的,他又是怎麼融入華的族群?由於《山海經》中描述的昆崙山縹緲浮雲,成為千古迷團,無人真正破譯,於是古人不得不把新疆邊界到青海東南的山脈全部叫做崑崙山脈。巍巍崑崙,何處是帝所?但是我們如果把西北的概念引入山東,就會發現,這個西北是哪個西北!

依前文所言,諸部落首領方位已無一不合,唯一差的就是昆崙山了!帝下之都在何處呢?肯定是一個能夠食人間煙火的地方吧!《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那麼,他是不是坐著他的軒轅車到處行走,住到一個地方就稱一個地方為崑崙呢?像軒轅丘一樣的多變?

首先要考察「崑崙」兩字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看到,「昆吾」與「崑崙」相近,二詞皆有昆字,那麼考察「昆」字的本義是首選。

昆,眾蟲之意,有聚集之意,與遠古「丘」含義神似,也可能為大蟲——虎,侖字,本無高大之意,實指圓形事物,「侖」加「車」旁為「輪」,與形狀有關。另一意為思:《說文》,「侖,思也」,還被指稱為頭腦。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層,為中「臍」,中心之意,臍、齊、濟音近。《黃庭內景經·治生》載,「兼行形中八景神」。梁丘子注引《玉緯經》,「臍中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廣大無垠貌。昆,又指「 渾 」。漢揚雄《太玄·中》,「崑崙旁薄,思之貞也」。 司馬光集注,「昆,音魂;侖,盧昆切」。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崑崙,充滿天地」。又為渾沌的近音。所有意思集合起來可以理解為:中心,元氣聚集充盈之地,隱者思索的廣大無邊之處。看到這兒,我只能聯想到一個地方——濟水的中臍、神祀之地吾山(魚山)。我還把齊之中、昆臍之中、濟之中、太極之中,混合一體,就形成了吾山的崑崙。

崑崙與昆吾有三個共同的特點,指代古代一種器皿,昆為日部,同為昆首。日部,或許代表了大昊與少昊共同的太陽崇拜,還是與山東的昊部落相關,它讓人直接聯想到東升之日,與大蟲——虎的吼聲,整體立意是代表對著太陽吼叫的虎聲。昆吾是陶正之職,是部落首領,是部落國家總稱,是一地之名,而它的本義卻極有可能是一種壺製品的別稱,《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而極為巧合的是,崑崙是玉質酒器,唐李商隱《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言,「鎖香金屈戌,帶酒玉崑崙」。可見,崑崙與昆吾從內涵上是有的聯繫,一為陶壺器,一種是玉酒器,均為圓形。它們都有「昆」的共同體。那麼昆又是何物呢?據莊子言,一種奇特的超大的魚——鯤,可以化為鵬鳥,而鯤字拆開後是「昆」與「魚」,與昆吾神似,因為「吾」、「魚」音通。估計這種超大的魚只有滔滔黃河中才會有吧!它顯然暗示,不論昆吾還是崑崙都在黃河邊上,這兩種事物雖名稱不同,卻其實相近。魚字,經常被部落神化,是一種最普遍最重要的圖騰。在古代陰陽魚的概念產自性崇拜,太極八卦與生殖有關,與時辰星宿有關,與山川平陸有關。比如魚蓮之戲等。而由魚而鵬,就是由魚而鳥的過程,二者是共同體又是宿敵。綜上可見,昆吾、崑崙均是圓形器物,並與魚、吾有著密切關係,還與八卦暗合。

那麼,我們為了打實崑崙的概念,再來考察一下昆吾。

(一)昆吾與黃河邊的早期制陶業有關,昆吾是黃帝的陶正。聊城是遠古陶器製作的核心區域

昆吾最早的概念產生於黃帝時期,是黃帝任命的陶正,制陶器的官。從後來的昆吾變遷看,它不僅是一個官職,最早或許就是地名,是因地名生官名還是因官名生地名,現在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一點,昆吾存在的地域肯定就是黃帝曾經經營之地。但上哪兒找到這個制陶的官所處的位置呢?

黃帝所居,實為舜帝所居之地。舜帝是黃帝的嫡傳後代,那麼,我們找到了舜帝所居之地,或許就找到了昆吾。昆吾首先是與陶有關。那麼看看,舜的制陶處在哪兒!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中「陶河濱」,很清晰地描畫出遠古人類在黃河邊上制陶器的情形。這非常像茌平那條神秘的河水邊上眾多的古遺址聚集處,李海霧以東沿河而居的制陶者形象。所以,我們要對當時黃河流向要有清楚認識。

然而,令人沮喪的是,有學者引《孟子·滕文公下》言,「當堯之時,水逆行,汜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呂氏春秋·愛類篇》則言,「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意寓黃河古河道到今山西省之吉縣、陝西少之宜川縣之間的孟門處,就到頭了,孟門以下的黃河體,帝堯時期並不存在。按照這個說法,河南孟門以下的河南、山東、河北的黃河,就不必考慮「陶河濱」之處了……自然不會是舜帝的活動範圍。《尚書·禹貢》的河道記錄是有史以來有記載的最早的河道記錄,《尚書·禹貢》 中明確說,「濟河惟兗州」。聊城市境為古兗州之域,禹貢所述必不假,黃河理應流過這個地方,黃河逆流前,黃帝時期可能還在這兒「陶」過的,但是堯的時候遇了逆流就不行了,而舜帝的時候,陶在何處,需要細細思考。

研究自然史的學者證實,4000年前確實曾有自然災害集中爆發的異常期,在一二百年間持續嚴寒、特大地震、青藏高原突然隆起,百年不遇水災旱災頻頻發生。這次自然災害異常期,被史學界稱為夏禹宇宙期。其中,水患最為嚴重。「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頻繁的洪水災害,直接導致了黃河下游的大改道。還有研究山海經的學者推論,顓頊曾與共工勢不兩立,考《山海經》青海湖的成因,共工族後人極有可能是故意堵塞河道或破壞山體,造成了「黃河逆流」、「泛天之水」,形成「西海」與「長江」,故「江」字有一「工」字。黃河河道彎曲縱深,被破壞後,黃患泛濫,河道被嚴重改道,故有共工族重臣相柳被禹殺死之傳說。那麼,顓頊、帝嚳之後的堯帝恰逢其害。此後舜時已開始治理水患,他重用鯀、禹,在眾人的努力下,水患平鋤,禹為夏王,舊道復元,當然,依然可以在舊河之處而陶,故而就有了禹貢里的,「濟河惟兗州」。

另外,從陶字的「陶」來看,從阜陶聲,阜,土山。此「土山」肯定不是指的石頭眾多的高山大川,而是平原上的土丘,這裡就確定出「陶」的最初的「平原」概念。聊城的制陶業在遠古極其發達,特產多耳陶器,陶業發達首先代表了這個區域是個不小的聚落群體。研究者張振林認為,古時候先民尋找居住地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取水方便,大都居住在水邊;二是要選擇水邊的高地以避水患。馬未都在《陶瓷篇》中說,「黃河貫穿9個省,我們都稱之為母親河。陶器主要的發現地域,大多數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有,但與黃河流域相比較,陶器數量要少,而且燒的溫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們如果把陶器拿出來單獨地看,黃河流域燒造的是最好的陶器……」龍山文化陶器的器型有:豆、盆、碗、鍾、筒杯、勺、盤、缸、甑、釜、小壺、繭性壺、扁壺、缽、罐等。最初的時候沒有耳,如果需要端、提、搬動的話,則設計的邊沿或頸,頸可以用來栓繩子,再後來設計了柄或耳,也叫鼻或紐。耳的設計是一大進步,方便抓拿搬運。聊城屬於龍山文化區,製作黑陶業歷史悠久,教場鋪遺址龍山文化遺址中挖掘出土的3座陶窯是山東省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組。聊城市邊界「館陶」名字里就含「陶」字。張秋曾在北宋時被稱為「景德鎮」,張秋還有景陽岡龍山文化城,這說明聊城一帶確實是遠古制陶業的原發地與重要的政治中心,聊城的堅實發達的制陶業為制陶業的中心形成必備條件。

(二)昆吾部族首領許由巢父於許營居巢

昆吾是黃帝任命的陶正,還相傳帝堯時的高士許由是昆吾的首領。那麼有許由傳說的地方就為首選。《春秋·昭公十二年》載,「楚靈王曰:『昔我皇伯父昆吾,舊許是宅。』」蓋春秋時,許遷於楚,其地入鄭,謂之舊許。在河南許昌,據傳許由從山西遷來,並在穎水河邊與巢父謀面,巢父居然正在那兒牧牛。這說明許由與巢父居地相近。然而在東昌府區許營卻有巢父墓,萬曆《東昌府志古迹》記載「巢父墓,在府城東南十五里。巢父,堯時隱者,嘗以樹為巢,故日巢父」。明永樂年間《東昌府志》雲,「博州治南十五里,日巢陵,於此立州,今治東南十五里,址猶存」。聊城不僅有鮮活形象的,「巢父遺牧圖」,還有「巢陵城」,巢陵城是博州舊治。巢父墓是一處貨真價實的龍山文化遺址,時代相合。在全中國範圍內也找不到幾處與巢父有關的傳說,居於最北端的唯此巢父爾。聊城不僅有巢父,還有許營之許,這不能不說是巧合中的巧合。《古史考》中說,「許由夏常居巢,故號巢父」。《琴操》中說,「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地,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飢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乃臨河洗耳」。這些說明,許由與巢父系一人。可見聊城不僅有巢父又有「許」姓,原比許昌的許由傳說來得生動。《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那麼,誰才是真正的舊許,非常清楚了。此後昆吾重心有所轉移,故此許姓的中心也在遷移變化複製中,隨著黃帝的西遷,部分許姓後裔去了山西,又從山西倒著進入河南,許由的故事也被改造,演繹出不同版本,將巢父、許由分裂成二人。

(三)顓頊之虛在聊城,突現昆「魚」的境界

《路史·國名紀》,「昆吾,顓頊後裔,陸終長子,已姓,名樊,封於昆吾,即古顓頊之虛」。《大戴禮》雲:「陸終生子六人:長子曰樊,樊為已姓,封於昆吾,即古帝丘顓頊之虛」。可見,顓頊葬處實與昆吾聯繫緊密。

《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聊城顓頊墓位於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系龍山文化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由於河南也有顓頊都城與顓頊墓,考察顓頊的發展軌跡就極為重要。

考察顓頊的祖系關係最為關鍵。《史記·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王世紀》中說,「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看來,顓頊是黃帝的後代,是比較傳統的說法。顓頊時,黃帝統一天下後,其後代分疆而治,各為諸候,時強時弱,非實質上的帝王交替,統一帝國。顓頊部落通常定義為九世。《春秋緯》中的《命歷序》中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顯然顓頊部落按一代80年計算,最少也得有4代,那麼每一代就會有一個顓頊帝。《世本集覽》中說,「高陽十世」,也就是說按最長的500年,一代帝王也只有50歲了。《春秋命歷序》中說,「顓頊傳九世,三百五十年」。這個顓頊帝壽命更短,才人均壽39歲。這個可能就是當時的遠古人類的實際壽命情況。據說,九世說是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經專家研究遠古世系學者考,山東聊城顓頊墓位於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此為第六代顓頊帝之陵。所考時間比較晚出。由於專家似只是簡單羅列,我覺得不能就此認定,必須前後聯繫,認真察考。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中說,顓頊朝第一代顓頊帝距今5770年左右。根據唐朝敦煌《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載,「台殿遭旱五載,自責無德,將身投海,海神不納,有一大魚負頊而出。天感其心,須臾降雨,天下大豐」。「魚」是顓頊族的代表圖騰。從魚山的「魚」可知,魯西北與「魚」有著天然的關係,包括「魯」字本身也是「魚」加「日」的拼合,「魯」字音又與「盧」字同,讓人聯想到「鹿盧」古劍和東阿「盧」縣。在黃河上游和中游的古文化中,經常出現魚鳥圖案,這是渭河流域「鳥」集團與豫西地區的「魚」集團的互相鬥爭的尖銳體現,而聊城則是穩定的「魚」集團的大本營。吾、魚、餘音通,余與吾互通,是先有吾,還是先有魚,似已無從考證了,但魚與伏羲、神農、顓頊、太極八卦等均有關係。余者,河西山之餘脈也,這個魚山在全國的山系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獨一無二的特點;吾與陶相聯;魚與水相聯;魚又與龍相聯,龍是水中之物,一種大魚。陶者濱水,陶昆吾也……魚山之日「」也……

《路史》中說,「空桑者,兗鹵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高陽氏所居之地不是昆吾,又哪兒是昆吾?「兗鹵」兗州鹽地,完全符合魯西北土地狀況,時至今日,聊城市都屬於高鹽區。

(四)黃帝朝「字聖」倉頡之墓在東阿銅城鎮王宗湯村

明代之東阿縣城在黃河南岸今平陰縣之東阿鎮,倉頡墓在其西北三十里。《東阿縣誌》載:清代知縣李賢書考證,「史載其居陽武,葬利鄉。後儒者難指名之」。阿西北三十五里,古名利陽亭或即利鄉。輿志載有倉頡墓,墓前有祠,並重修倉王寺。惜祠與眾碑、碣於二十世紀前葉毀於戰亂。方誌記載皆與古迹遺存相符。

(五)昆吾日中之時,有鳳來儀

昆吾為古丘名,傳說中太陽正午所經之處為昆吾丘。那麼,昆吾含有「中」的含義。《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至於昆吾,是謂正中」。太陽從暘谷(東阿魚山)升起,抵達昆吾丘的時候正是日中之時。張長城同志曾論證魚山正是堯時曦仲確定秋分與春分的地方。陽谷景陽岡紫石街有一個神秘的地方為無影地,太陽照射時沒有影子,白天晴天看不到太陽。這裡可能就是古代所指的日之中,昆吾之中,也可以說昆吾之無影地就是中國之「中」,不僅是地域之中,還是時間之正午、日中之時。與「吾」字相連,還有「梧」字,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詩經·大雅·卷阿》中「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可見鳳凰、梧桐與太陽,伏羲、少昊與昆吾有著密切的關係。《山海經》載,「鳳凰起飛自東方君子之國。東夷仁,仁者壽」。壽又與黃帝相聯。可見,聊城市境就是真正的昆吾、最早的昆吾。

(六)昆吾產鐵、鑄劍,崇於武道

百度百科中言,用昆吾石冶煉成鐵製作的刀劍。《逸周書·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銘為金版,藏府而朔之」。昆吾是周朝名劍,切玉如泥。相當於「鹿盧」、「太阿」、「屬縷」。《山海經·中山經》中說,「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在吾山(魚山)所處之地東阿縣,原為銅城,又是盧縣,現在查明,魚山一帶富含鐵礦(鐵礦中有一種鐵礦為赤銅鐵礦,黑色)。「鹿」、「盧」音近,濟水神祀之地是涿鹿的邊界。又知大陵曰阿,黃河岸邊的高山為阿。從阜,高地也,從可,河也,東阿邊境就近黃河岸邊的山脈——太阿之阿似乎就找到了根源,不是泰山,就是魚山。如果阿不在黃河下游這一帶,這兒就不會有「東阿」了。屬縷,更與桑蠶絲有關。《尚書·禹貢》中說得最明白,「桑土即蠶,是降丘宅土……浮於濟、漯,達於河」。桑土之土,為黃帝之土,桑土之窮桑附近,有河水、濟水、漯水,又唯魯西北獨具此條件。東阿自古尚武,雜技冠絕天下,這也是有遠古淵源的。

(七)史載古兗州之域即最早的昆吾

《世本》雲,「昆吾者,衛氏也」。衛地本昆吾國,聊城市莘縣、冠縣、臨清市等均曾為衛地。《路史》,「湯放桀,戳尹諧,滅斟觀昆吾氏」。斟、觀皆在莘縣境內。昔年,夏在太康洛水北岸打獵,夷族酋長后羿奪取了安邑,自已做了君長,號有窮。後翌立仲康為帝,仲康死,又立其子相為帝。後來,后羿被寒浞殺死,派長子澆攻打斟灌氏和斟尋氏,殺害了後相。後氏生少康收攏了斟灌氏和斟尋氏復國。這裡的斟灌氏就是莘縣的觀城——斟觀昆吾氏。《范縣誌》雲,「兗州之域,顓頊故墟也,夏禹平水土,制萬國,為昆吾地。商為顧城,陸終之五子為顧,已姓,高陽氏後也,都於范,為湯所伐,詩,韋顧昆吾即此」。《范縣誌》很清楚地說出昆吾就古兗州之域。《竹書紀年》雲,「夏仲康六年,錫仲康命作伯。帝厪四年,昆吾氏遷於許。帝癸二十八年,昆吾會諸侯伐商。三十年,湯乃興師率諸侯自把鉞以伐昆吾。於是,昆吾為湯所滅」。「昆吾氏遷於許」,很形象生動地說明,昆吾之地的重心一直在遷移變化,昆吾最早只是一個大概念,原指代整個古兗州,後期形成昆吾氏,昆吾君,昆吾國,概念在不斷變化。但是從東郡包含了東昌府與濮陽看,它們曾是一個實體,還能看出一些端倪。可嘆是,後人只知黃帝之後的昆吾,卻不知黃帝之時的昆吾了!

(八)崑崙之山的方位

昆吾確定後,我們就來落實昆崙山的方位。

崑崙的原始概念中,並不是高山,但有圓的概念,有的地方還能產鐵,有崑崙石,能造兵器。

在古昆吾境內最醒目的山就屬三座,一座是茌山,一座是景陽岡,一座是吾山(魚山)。一開始,我也想不明白哪座是真正的崑崙,覺得茌山近似,但方圓太小!陽谷景陽岡也近似,周邊九嶺十八堌堆綿延不斷,何況還有台前的玉皇嶺呢!但未聞產鐵。魚山也近似,空曠遙遠,孤獨自圓,與侖字涵義有相近性,但又不是連綿的山。黃帝不可能與炎帝同居空桑。黃帝未去空桑前的軒轅丘在哪兒呢,空桑與窮桑是否一地呢?空桑是否在河南?還是空桑、窮桑都在陽谷?還是教場鋪是窮桑,陽谷景陽岡是空桑?

經仔細分析,與《山海經》對照,認為聊城市境魚山(吾山)最近崑崙本義。

吾山或為昆吾山、蒼梧山,有群聚之宇,凝氣之侖的意象。魚山富含鐵礦,應是古兗州之地唯一能夠製作鐵制兵器的地方。崑崙的內涵中還有一條最符合此山,崑崙為「中臍」之意,「臍」、「濟」音通。我們可知明確在漢代時就指定了臨邑界中魚山為祭祀之山。這裡正處於濟水中間部位,且在黃帝活動範圍內。漢代之所以確定這兒祭祀肯定是有歷史傳統的,代代相傳。從出土古迹看,魚山有相當大的祭祀台基,還是確定春分秋分的最佳之地。這裡正是華族濟水之「」的中心位置,集暘谷之暘,昧谷之谷,柳(留)谷之柳,有虞之虞、山之餘脈、魚圖騰為一體的濟水之上最重要的祭祀濟水河伯的地方!那麼吾山就是濟水的中心,即伏羲華族之中心!最初的昆崙山應當就是吾山!當黃帝遠征他鄉的時候,仍然不忘故土,把昆崙山的名號冠到了大西北的高陵大山之上,於是就有了連綿起伏、橫絕千里、氣勢逼人的崑崙山脈。就像蚩尤族的九尾狐狸山的青丘一樣,蚩尤佔領一個地方,就複製一個青丘,弄得山東少昊領地到處都有青丘的感覺。看來,黃帝經常坐在「昆崙山-蒼梧山-昆吾山-吾山-魚山」概念合體的山頂上研究兵法或八卦。不過,他左手平原(桑野),右手丘陵(平陰),其下是滔滔濟水!這裡倒還真是個人間絕地……能夠發揮太極八卦的奧義!濟、臍、極音近,「太極」之「」或者就出自此地,極「群母脂部」與「臍」更近。可以想見,黃帝正是在此地悟出了先祖太極的奧義,於是他完善了祖宗流傳下來的法寶,並在降服蚩尤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在陽谷擺了個小小的八卦迷魂陣就把蚩尤生擒活捉了!那個地方被稱為「絕轡之野」(蚩尤韁繩斷了摔下馬來的地方——肯定是受到伏擊之故)!這個八卦迷魂陣不僅讓黃帝贏了蚩尤,還讓後輩孫臏也在家門口火了一把。

神話傳說中黃帝與蚩尤作戰,第一仗被蚩尤打得慘敗,黃帝認真研究蚩尤的陣法,發明了八卦陣法。八卦陣按照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位布陣,有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龍飛陣、垂雲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破了蚩尤的迷魂陣,將其打敗。

《山海經》中說,「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如果陽谷景陽岡就是帝舜台,不少專家也已認定這裡,那麼,昆崙山應當在景陽岡西南方向,更像是台前(鳳凰台前故名)玉皇嶺了,據說那裡也有遠古文化遺迹。估計崑崙也不止一個。或者這裡是帝俊的第二個「鳳凰壇」。

《大荒北經》,「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海外北經》,「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東阿自古有利鄉,魚山恰在眾帝之台(山東北部龍山文化城)的中間位置。魚山最有可能是崑崙。

目前唯一難知的就是空桑與窮桑究竟在哪兒,是兩個地方,還是一個地方,只有這個定下來,才能知道涿鹿大戰前,黃帝的具體位置、炎帝的具體位置,才能進一步敲定軒轅丘的所在。

張學海研究員早在十幾年前就研究推論出窮桑與空桑實為一地,不妨再次觀看:

根據陽谷縣景陽岡龍山文化城的帝都形制規模及時間、遺存、地望、牛祭等鮮明特點,景陽岡龍山文化城極有可能就是遠古帝都古窮桑。「黃帝登窮桑,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商丘即濮陽一帶。據此可知,窮桑不可能與曲阜是同一個地方,否則就不會由此遷彼。那麼窮桑大體應在曲阜與濮陽之間。《淮南子本訓》載,「舜之時,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是地處低洼之地,易遇水患。景陽岡龍山文化古城正處於河、濟之間。南有雷夏、大野二澤,洪水下泄必經之地。黃河水患是歷史遠古帝王遷址的根本原因,陽谷是古窮桑的可能性巨大。

窮桑地望在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少昊氏有四叔……實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注,地在魯北。《左氏》定公四年說伯禽封於少昊之墟,可知,顓頊、帝嚳,蹤跡在東方。《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級》空桑之山郝疏引《啟》,「蚩尤出自羊水,以伐空桑」。《呂氏春秋·古樂》,「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又引郝懿行據《山海經》說空桑有三地,一在青兗之間,一在趙代之間,一在莘虢之間。《東山經》中說,「《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緡澤」。「《東山經》之首空桑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故知,食水在青兗之地,空桑之山在食水之南。空桑不在東部青州,就在中部兗州。另外,空桑離涿鹿之地應不太遠。陽谷一帶正好契合。

桑水即若水,窮桑為空桑:《呂覽·古樂篇》說,「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海內經》中說,「昌意降處若水」。可見若水實與空桑相近。《楚辭》的若木,亦當作桑木,即神話中的扶桑,在日出之地。《說文釋例》中說若即桑字,若水即桑水,桑水在兗州之域。兗州古代盛產蠶桑,再次回頭看此出處:《尚書·禹貢》,「桑土即蠶,是降丘宅土……浮於濟、漯,達於河」。聊城市境有著得天獨厚地理優勢。漯字,有水有田有絲,含義何其明確。故此得出窮桑與空桑實為一地的結論。另外,春秋戰國時比較著名的有「阿縞」產自於阿邑——陽谷阿城鎮。張秋景陽岡龍山文化古城建制宏偉,符合帝都特徵:城內大小台基不是一般人能使用的,出土器物恢宏異常,有整牛祭祀,符合舜帝牛祭風俗特徵。舜所居之地,即為黃帝居地!

另外,聊城地理位置與土質特點符合古窮桑特質:景陽岡龍山文化古城正處於黃帝與蚩尤軍事拉鋸競爭之地。聊城地區高鹽,遠古人類已認識到食鹽的重要性。古兗州包括了今河南東部、安徽北部、山東兗州等地。《路史》,「空桑者,兗鹵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荒史》,「空桑,兗地也,一曰『廣桑』」。《說文》,「鹵,咸地」。可知空桑之區多鹽鹼地,與今魯西北地區土地現狀一致。「空桑」之「空」即「空地」的意思,在龍山文化初期這裡是大荒之地,基本上是無人區,所以引來了大批移民,以填補空地。「桑」是指這一地區的地形呈現低濕大環境中星羅棋布著許多土丘小山,因為桑樹性喜乾爽土地,所以土丘小山十分適合種植桑樹,這一地形特點被陸續到達的各地移民迅速利用了起來,於是魯西豫東地區呈現出到處是桑樹的地區植物景觀,到龍山文化中後期,聊城已不再有大片空地了。

六、黃帝蚩尤涿鹿決戰地點可能在魯西北

(一)涿鹿大戰前後各首領的位置,符合五行特徵

以下是各首領方位推測,僅供參考。

神農氏之時,當蚩尤佔據了大半少昊領土後,緊急駐兵於在魯西北南部的原少昊重地空桑(窮桑)城,他是第一個修建窮桑城的人。蚩尤打敗他後,退走河南。後蚩尤被黃帝所敗,黃帝一統中原,炎帝族再度下。故而炎帝為「」。

字神倉頡居住在東部銅城鎮的王宗湯村。倉頡是黃帝的部屬,東阿一帶也是黃帝的地盤,他在銅城幫助黃帝鑄造兵器,因在銅城鎮盧縣造兵,第一口絕世寶劍以地名為名,叫鹿盧。鹿盧又是虎的代名詞。第二口寶劍在阿城鍛造,可能是黃帝本人督工的,於是以地名為名叫「太阿」。不難看出倉頡的「倉」與「侖」字形近。黃帝在炎帝所居空桑的時候,住在昆崙山(吾山)上,研究八卦,天下大勢,而當蚩尤趕走了炎帝以後,黃帝快速飛兵駐紮窮桑。打敗蚩尤後,黃帝命倉頡在東阿一帶造字,完善國家體系。後黃帝統一山東河南,稱帝後帶隊遠征山西甘肅離開此地。

黃帝長子西方金帝少昊玄囂的部隊屯於教場鋪,玄囂的「囂」字「從棘,從頁」,表示眾口喧囂。教場鋪村西北的大沙丘,又稱金牛山,高6米,東西25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5萬平方米。當地老百姓對此山心存敬畏,細沙稱為神沙,茌山有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茌字在字典里很絕,專指茌平。百度百科中言,姓氏中的茌為姬姓,為黃帝族後裔。為古曹國的茌丘,在考古中,發現了山東龍山文化中最完滿的3座陶窯,但是從沒人認為這裡就是古陶丘,儘管這裡比較靠近黃河的位置。從曹字上看,是刑具下有日,「曹」字與少昊的「昊」字神似,都有「日」,只不過一個在上,一個下。而從茌字字表看,似隱喻草野隱藏下的部隊。曹字,有圜土為牢之意,看押奴隸的地方。這不能不讓人再次聯想茌山的內涵!「曹」字、「茌」字、許營的「營」字聯合推斷,茌山與此不遠的許營事實上都是看管奴隸、訓練兵士、製作陶器的地方。當黃帝在窮桑前線跟蚩尤作戰的時候,必有大量戰俘,那些戰俘就在這兒被改造、被利用。而金牛山的「金」字與「神沙」,更不能不讓人想起西方金帝、居白虎的少昊帝玄囂。茌平陽谷等地應當自古就是白虎之地,這個前文中也已言及。從器型上看都屬於少昊青鳥部範疇。玄囂帝可能一直藏在茌山裡為黃帝訓練士兵。昆吾官可能原本姓曹。茌平靠近禹貢黃河,又有精品陶器,它的歷史有待重新考量!史載,舜帝之時,「春與秋事耕,夏與秋從漁獵,冬與春歷陶業。舜避讓於南河之南」。事實上屬聊城市境四季分明。舜時的陶業之地估計就是這一片了,越往北越接近真相~或者是館陶也未可知。玄囂作為黃帝的長子,肯定訓練奴隸十分儘力,兇悍剽猛,並且利用這些被關押的奴隸製作出古中國最尖端的陶器。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原配為嫘祖之「嫘」,與漯川之「漯」神似。嫘祖與桑蠶有關,當是桑野地方部族首領的女兒。長子玄囂號青陽,是黃帝最器重的兒子。征討蚩尤前,把他留守在清河與陽谷之間,於是為「西」。

古史中,有人說張揮是黃帝的第五子,有的說是玄囂的兒子,因為一個叫青陽,一個叫清陽,青、清互通之故。他們所住之地是少昊領地,在陽谷到清河之間,也就是清河、臨清、館陶、冠縣、堂邑(清陽集)、聊城以南、茌平一部分、莘縣、陽谷,以地名為名,故二人都應叫青陽,為了區別兩個人的名字,一個是青陽,一個是清陽。估計,清字晚出,先有青,後有清。他們在正宗少昊族大首領的領地,故以鳳鳥為尊。堂邑西南十五里清陽集,為志書所載清陽氏之墟,可見,清陽最初的居所就在聊城。玄囂最初居於聊城西部,也曾在高唐縣境,或者聊城大部分地區。《高唐縣誌》記載,「高唐,爽鳩氏之墟也」。後來玄囂打敗蚩尤後,黃帝率軍西征,在黃帝登基後,由於水患,改居曲阜(由於曲阜至今沒有發現有都邑聚俱全的龍山文化城,這個結論晚出的好)。少昊帝於是在窮桑「太子監國」,後由於陽谷一帶水患又起,黃帝已完成山東的統一大業,也在九天玄女的泰山封了禪,少昊帝被黃帝封到了曲阜,而黃帝親自帶著製造出射力很強的弓的三軍總司令第五子張揮或張揮的後人遠征。此前,黃帝曾把清陽張揮帶到了壽張、張秋附近,這是最早的張國。後來,打到了河南,河南也有張國。看來,張揮一直跟隨在黃帝身邊,不離左右,黃帝在哪兒,張揮就在哪兒。再到後來,黃帝之子與部分玄囂、張揮的後人跟隨黃帝遠征河南、河北、山西、甘肅,黃帝來到了托侖山,把自已經常悟道的昆崙山的名改裝到了這兒。又後來,不明所以的後人找不到真正的昆崙山,嘆息之餘,就把整個崑崙山脈全部命名為昆崙山。黃帝死後葬於遠征之地橋山,未能返鄉。少昊鳳鳥系在山西、甘肅一帶紮下了根,於是在太行山系又冒出一個清河,一個張國。《水經注》記載,清河起源於今山西、河南交界處的太行山脈,流經河南北部,穿過威縣至清河臨西交界處,始稱清河。清河、清陽(臨河縣境)、臨清(舊治所在今臨西縣境)都因靠近清河而得名。可見,甘肅一個清河,河北山東一個清河。不僅清河是兩個,而且清陽、臨清也是兩處。地域一在大西北,一在魯西北。可見,肯定一個是真的,一個是複製地名。這可能是辨明黃帝是「東成西就」還是「西成東就」比較關鍵的一個點。不管情況怎麼樣,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個地名肯定是少昊部落的老家,否則別的地名不複製,為什麼要複製臨清、清河?因為這裡才是少昊部落最早居住的地方。它可沒有複製曲阜過去呢。從源頭上看,太昊在山東,少昊是太昊的後代,魯西北的清河才應是原版,而甘肅的才應是複製地名。由於《山海經》一會兒說少昊在東海,一會說在西海,弄得後代史官們暈暈乎乎找不到北。唯一不清楚的是,不知是張揮歸葬於原來的出生之地清陽集——堂邑,還是他的後人,這可能永為歷史懸案。但是少昊屬「西」已被鐵定。需要指出的是,《拾遺記》中說,「窮桑者,西海之濱。少昊主西方,一號金天氏,亦日金窮氏」。有可能指少昊張揮西遷後,駐於西海,窮桑概念也被移植。

黃帝次子昌意應駐紮在聊城聊城以北到德州、河北南部、北溟海水以南的大部分區域。聊古廟是昌意長期居住之地,或說是他的都城,顓頊就出生在這兒,死後葬在出生地。東昌府的「昌」字或許最早就由此而來。估計昌意帶著人馬駐紮在館陶、聊古廟、許營一帶,這兒是許由巢父的故里。昌意的兒子顓頊由於年紀太小,只能跟在少昊玄囂的軍中觀風。但他聰明絕頂,十歲就有計謀,明顯比他人更有才華,可能早就贏得了三軍的讚譽。所以少昊部落喜愛他的才華把他留在了身邊。當少昊玄囂為地方諸侯國的老大時,昌意或者曾經參戰,估計暫居於北方聊古廟。後昌意被其兄遠封於西戎高寒之地,建安息國,後人始姓安。昌意之母嫘祖,生於若水,即桑水,陽谷一帶。顓頊少年時被少昊部落撫養或許感少昊,但當他的父親被移居西域以後,估計心懷不滿,畢竟誰也不比父母的親情重要,顓頊長期寄人籬下,卧心嘗膽,渴望權力與成功。顓頊後來漸漸強大,少昊玄囂可能在管理方面不及天資聰敏的顓頊,漸漸被顓頊蠶食,當他去世時,山東一帶完全被顓頊控制,顓頊終在窮桑稱帝。顓頊又報復似的把少昊玄鳥部落安置在了西域。此後,他在吾山附近繼續爺爺的事業,修定了太陽曆法。這時居於原炎帝部落的後人共工族不憤被黃帝族統治,屢次挑戰顓頊的權威,借黃河中上游的優勢,不是發水淹窮桑,就是堵住河道。顓頊借鬼神事,斗敗長於治水的共工,共工族的大頭領被顓頊打敗,怒而觸不周山而死(可能是把山體人為弄出個豁口)造成黃河改道,黃河再不流過魯西北,天下大旱,一旱三年,顓頊無顏見江東父老,意欲跳水自殺。幸被將士或周邊百姓救起,死而復生後的顓頊與共工族誓死一戰,共工族完敗,被顓頊逼走。顓頊終於佔據了黃河的中游,可以坐穩江山,定都商丘。於是顓頊五帝之中是排在第二位的帝王,實是靠他自已的勇武鬥爭得來的。他佔據中國北方的中東部,故為帝。當然此後,少昊張揮的後人也是勇武過人的部落,與顓頊部落實力相當,所以,黃帝族兄弟國一直在鬥爭,而且斗得很激烈,於是遠古圖畫中表現的魚鳥圖,不是鳥吃魚,就是魚吃鳥。再後來,好像魚鳥都斗累了,又有表現和諧,期待融合的畫面。不過,表現魚鳥圖的是仰韶文化中的發現物,這不難理解,仰韶文化是地方局部的特點,當地制陶者的技術可能就只能達到仰韶的層面。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穿插出現,表現出了地域的差別。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不能全部對應古代王朝的變更。

……怎麼看黃帝一族怎麼像唐時李氏家族的翻版。

再說黃帝,他進駐窮桑後,自然稱為中央帝王。他居住的昆吾河濟之地,就是土。他到了窮桑之後可能又鑄了口寶兵——屬縷。屬字有蟲,縷字有女,從絲,明顯就是桑蠶的意思。屬縷當然也是因地生名的寶劍嘍!黃帝住在景陽岡城中,大興土木,建造大小台基讓百姓居住,祭祀神靈。這裡再不能叫炎帝起的名「空桑」了,他得改名,於是把空桑改成了窮桑。那麼,軒轅丘在哪兒呢?軒轅丘是戰國《世本》中首先說的,「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產青陽及昌意」。按照概念推論,它並不是黃帝出生之地,軒轅丘在哪兒,並不重要。因為黃帝常居之地可能有很多個。如果說有那麼一個軒轅丘的話,茌山可能是比較早的軒轅丘,而且是黃帝常居之地;第二個應當是魚山,黃帝肯定在那兒待過,思索過破敵之道;第三個就是故城阿城,因為不少典籍中不止一次提到涿鹿之阿,如此頻繁使用此地名,顯然這個地方最有可能是軒轅丘!而且,它境內有一口神奇的古阿井,被認為是神泉!被千年崇拜!千年阿膠何其古老!般吾時常連用,被作虎聲。《逸周書·王會》雲,「般吾白虎」。「般」「阪」音近,我從不想把聊城猜想得太過完美,但事實擺在面前,我如之奈何!!

最大的一個軒轅丘當然就在窮桑城裡了!當然就是景陽岡了!——太陽的京城,太陽的帝都,誰才能稱為至陽之人,誰才能住在京城!像黃帝這麼胸懷大志的人,這麼懂得陰陽,又靠著神秘的崑崙(吾山)!都處都是日文化:陽谷、太昊、少昊、崑崙、昌意、清陽、青陽、景陽、景德……他當然把自已當成至陽的產物。張秋又有景陽岡、又曾叫景德鎮,「張」 和「景」就是張秋的內涵!

黃帝曾經出生在壽張——「逃」聚城-陶聚城-壽丘-桃丘-陶城鋪,長壽者居住的地方,不就呼之欲出了嘛……就是因為黃泛,他才不得不流離失所、到處奔走求生,形成了遊俠性格,居無定所。並不能就此認定他生於游牧民族。就是這樣境遇悲慘的少年,聚攏起一夥四處逃荒的人,成就了偉業!在黃泛最為嚴重的地區殺出一個龐大的華夏,縱然黃河泛濫一發不收,他們也要墊高土地,居丘生活。河決而逃,河走而歸,如此反覆,不棄故里,不避困難,長期與洪水搏鬥,創造了燦爛的古東方的文明。

或者讀者朋友會問,那麼有熊國在哪兒呢?《山海經·中次九經》雲,「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人神人,夏啟而冬閉……熊山,帝也」。有專家分析「熊山」在神農架附近,目前正在培育大熊貓,是炎帝部族努力經營的地方,與黃帝無關。書中未曾提到「有熊國」三個字。「熊」在楚人眼中就是「能」,部落里的能人就是「熊」。再一個景陽岡上多猛獸,海內皆知。「熊」與「雄」應是諧音承繼關係的字。魯西陽谷的猛獸多可是出了名的,過去這裡也無名無姓,也沒有文字,沒法記入歷史,或許有熊國只是民間口頭說的地方,人們只知道這兒有猛獸,有大蟲有熊狼虎豹出沒。黃帝族的人不停地跟蚩尤打來打去的,就有外鄉好奇的老百姓問,「那伙挺能打的部落叫啥名,打哪來啊?」別人邊陶邊說,「他們啊,就在那個有大黑瞎子有黑熊的地方來的啊!可真能打!」所以,英雄的「雄」也與「熊」諧音了,當然英雄的「雄」必須是陽剛男性。於是黃帝早期居住的地方就變成了「有熊」了。黃帝的人馬覺得人家都這麼叫自已,乾脆就以「有熊」為號吧,於是出來一個有熊氏。……黃帝打到了河南,真正有了大氣候,於是在新鄭鄭重其事的複製建造了個「有熊國」。

那麼濟水是怎麼變成姬水的呢?「姬」通「臣」,又似「熊」,又通「龜」,通「蛇」,可以從遼寧紅山文化的玉文化里看到跡象。一看這個字就知道,是神鬼莫測的黃帝授意造出的字!黃帝為了把自已出生地的水有別於別的地方的濟水,讓倉頡造了這個字。黃帝對他說,「吾欲長久,必要後世知吾出生之地為姬水!姬濟音必相通。但請造字!」倉頡立刻說,「諾!臣定造出此字來!近熊,近伏羲先祖之蛇,現神龍之威,神龜之氣象!」於是史上有了姬水。由於「姬」只指黃帝出生地方,使用範圍窄,後人只知黃帝出生在姬水,卻不知姬水在濟水的哪個小分支上了,後整個濟水的概念淹沒,濟水不以北濟為先,漸退出歷史舞后,後人只知有南濟,卻未關注最早的北濟矣。

屍子云:日五色,至陽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看到這兒,大家一定能明白,這是指代五位帝王之金木水火土,互照窮桑之意。而不可能是簡單的五種顏色的石頭互相照耀。另一種可能,窮桑也在不停複製中,也被重名過。

(二)簡析涿鹿大戰的過程

涿鹿大戰前黃帝的地盤在魯西北。

涿鹿大戰前的地址不可能在河南河北。黃帝與蚩尤最初斷不會跑到十萬八千里的地方去開戰,兩個部隊同時勞師以襲遠。蚩尤頭葬陽谷,說明大戰地址距聊城不遠。《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可見,長於治水的共工族是原炎帝部落之後,然而共工族主要居於河南輝縣一帶,大體佔據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山海經》中描述了共山、共水、共谷之類,《國語·魯語》雲,「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這裡的「九有」就是「九州」。這說明,河南河北等地一直是炎帝部落的根據地,而不是黃帝部落的根據地。很顯然,黃帝後代是不可能出讓原始根據地給炎帝部落後人的,故有共工與顓頊之戰,故事大量演繹,深入人心。顓頊一直居於北方,以他的才智,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敗在共工的手下,讓共工奪取大片屬於黃帝族的土地。這說明,從一開始,河南到河北南部地區就根本就不是黃帝地盤。

涿鹿大戰前的地址不可能在東部少昊地盤。因為蚩尤已幾乎奪下全部少昊土地,九隅無遺。曲阜位置居中,那時早被吞併。而濰坊、淄博少昊等地均有青邱地名出現,說明早成了蚩尤的行轅。又知,涿鹿之野不在濰坊等地,那邊是蒼梧之野,涿鹿之野不在荷澤雷澤華胥到陽谷壽張之間區域,因為那裡叫壽華之野,或說疇華之野。

涿鹿大戰的地址應當是東西文明交匯的地點,聊城就是古中國東西南北最居中的位置。聊城有高鹽優勢,《路史》中說,「空桑者,兗鹽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不管是黃帝、赤帝與蚩尤都會想到爭奪此地。《路史後記四蚩尤傳》「……逐帝而居於濁鹿」。可見,「濁」與「涿」通。而黃河又稱濁水,濁字可見代表黃河。而「涿」右邊字是豕加點,是豬止步的意思,涿的完整字面表達就是——豬遇到了黃河水不能走了。濁水西邊界實指從冠縣、聊城、茌平、高唐、德州等黃河邊界,而「鹿」與「盧」音通,前文中已提到多次。其實就是指濁水河到東阿盧(鹿)縣之間的田野,就是涿鹿之野。鹿盧,又被民俗學者稱為老虎的叫聲,東阿可是有虞氏黑虎女兒國的地盤呢。

蚩尤應處於攻勢,赤黃為守勢。陽谷古窮桑城必定是三方必爭之地,也就這麼一座城,代表最高權力的象徵了吧。蚩尤部落因與魯西北隔著巨野澤,又隔著濟水,蚩尤一開始沒有全力進軍。或者,再往北就是伏羲與神農氏炎帝早期的五彩鳳總壇位置,他不能貿然進攻。黃帝部族流動性可能比較大,黃帝喜歡坐著軒轅車到處遊走,雖然早期活動於少昊,或者到過河南河北,但是,最後只能退守在魯西北。他的遊俠性格與他到處逃荒的經歷可能有關。因黃河洪水泛濫,不得不隨時逃往外地,聚攏起一群難兄難弟,而陽谷猛獸太多,鑄成了他的鐵血性格,經常馴獸,射殺猛獸,成為千古一帝而苦盡甘來。

這從側面說明,涿鹿大戰前,黃帝有可能只有魯西北的黃河下游地區的一小塊地盤,甚至魯西北都算不得他獨有的地盤。甚至一開始,倉頡部落所居有虞氏女兒國的東阿一帶也不屬於黃帝,在太昊的倉頡向黃帝稱臣後,黃帝的地盤才往東擴展了一部分。陽谷一帶顯然是蚩尤駐紮重兵之地。我如果不是做了上述嚴密分析,也想不到,黃帝最初的根據地只有聊城的一部分地區而矣。

於是,我可以判斷出黃帝最初的老營就在茌平教場鋪龍山文化城一帶,那是一條神秘的古河道,從聊城李海霧到齊河縣之間,也就是四新河東南河濱,分布著13處大汶口文化遺址。黃河這條滔滔濁水河可能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擋住了黃帝向西發展的路徑。他應當一開始沒有太大擴張野心,相當內斂而沉著,於是得到被侵奪部族的集體擁戴。由於孔子是微子啟的後輩,商朝後裔,也是空桑少昊後代,故而,他肯定對侵奪少昊的強悍人物蚩尤深為不滿,於是他成為第一個大罵蚩尤的文人,並為當世讚美蚩尤的文人深為不滿。

赤帝榆罔與發跡於曲阜青丘之九尾狐狸山的炎帝後代蚩尤之間的矛盾可能由來已久,赤帝榆罔作為太昊首領的兒子,少昊的頭領,地盤應在山東少昊全境,而黃帝僅遊俠似的居住於昆吾之野,他們算是同朝為臣,「封疆大吏」。或者因為頻繁的上下游的水事糾紛和田畝之爭而互相敵對。根據傳說,因借牛與牛祭之事而發衝突。依照《逸周書》、《鹽鐵論》等史書推測,蚩尤應屬於太昊或少昊氏族集團,屬於良渚南方神農部落也未可知,畢竟蚩尤部落帶有良渚文化特徵,更像太昊族。赤帝屬於少昊,兩個部族原本不合。或者,赤帝先有不當舉動挑釁在先,這些不得而知。按史書所講,蚩尤作為炎帝的臣屬,本來應該聽從炎帝調令,但是蚩尤卻「不用帝命」,不是居少昊,卻是吞併了少昊。蚩尤通過自已強大的能力收服和統一了魯中南山間的女媧等部族,成為了強大的諸侯。他不甘心於偏居山地,意欲侵佔更多少昊的平原地帶,他首先劫奪了濰坊、淄博,平服了濟寧、荷澤,這樣山東平原少昊部族就快「九隅無遺」了。蚩尤每到一處,就把自已的臨時居處叫成青丘。他長時間佔領少昊的領土。蚩尤是強佔,從神話傳說中能看出端倪,蚩尤與山東伏羲女媧部族關係並不融洽,神話中女媧與九尾狐狸有仇,比如《封神演義》隱喻了女媧(觀音)與九尾狐狸對峙的藝術化表現。蚩尤最早駐於荷澤青邱一帶,由於他很能打,河南山東估計都是他的地盤了。已成為神農部落的大首領的炎帝榆罔發現他野心太大,意欲阻止,赤帝稱炎帝進駐空桑,或者是神農氏炎帝本人進駐了空桑。城未建好之時,蚩尤已經趕到,蚩尤八十一個鐵打的兄弟很快就把炎帝打敗,炎帝逃往「涿鹿之阿(陽谷古阿城)」,來到黃帝部落有虞氏邊沿地區,黃帝能接應的地方。蚩尤代之成為炎帝。

從各類史書中表現的情節看,黃帝並沒有正面與蚩尤衝突,是想看著炎帝與蚩尤雙方消耗實力後再伺機而動。然而,屯兵空桑的榆罔被蚩尤打敗後黃帝只能出擊,正面與蚩尤較量。事實上,蟄伏在魯西北聊城、茌平一帶的黃帝,早已按耐不住雄心,見時機成熟,迅速集結兵馬作戰。黃帝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喜歡並鼓勵那些愛發明創造的人大膽革新,比如發明軒轅車、改造弓箭之類,他自已則繼續發展太極八卦。因少昊全線崩潰,極有可能少昊余部悄悄投奔了少昊「太子殿下」黃帝部落,聚攏在黃帝周圍,也是一群群情激憤立志報仇的人。而蚩尤由於長期居於荷澤到陽谷濟水之南,那裡的百姓已經把他當成自已最偉大的酋長,追隨他快速統一魯南山區各部落,包括原少昊女媧族系,又打敗了少昊各分部落,佔領了濰坊、淄博。這些業績,在追隨者眼中當然是非常巨大的,是他們部落的光榮,最偉大的酋長。故此,涿鹿大戰前,少昊以泰山為中心的區域,除少昊青鳥部落中魯西北的一枝得以保存,其餘全部被蚩尤佔領。而在濟水兩岸,兩股力量實力相當,是針尖對麥芒的態勢,不相伯仲,均是群情激憤,一個準備報仇,一個準備奪得天下。所謂天無二日,王者為尊,何況中原同時出現三個碩大的太陽,不鬥怎麼解決!

蚩尤冶煉青銅,建設窮桑城。頭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揮舞銅寶劍。黃帝軍不及蚩尤軍勇猛,敵不過蚩尤。黃帝於是驅趕陽谷景陽岡一帶的猛獸打頭陣,但是,蚩尤太驍勇強悍,兵器很厲害,把獸軍打敗。黃帝派了個有才華的間諜進了窮桑城,在蚩尤青銅作坊里學習冶煉技術。傳說中黃帝為奪取空桑,發大水淹空桑,蚩尤想辦法逃脫。蚩尤利用天氣來作戰,在預測到有霧、有雨、有大風的時候突然襲擊,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大霧瀰漫三日,軍士皆看不清路徑,那個地點可能在東昌府區李海霧,李海霧一帶原始遺存豐富。黃帝乃令風后作指南車別四方,殺退蚩尤兵。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少昊泰山系玄鳥部落九天玄女大俠部落來助戰,炎黃聯軍終於打敗蚩尤進駐窮桑城。蚩尤就掘開九水源頭,發大水水淹黃帝軍,黃帝軍再敗。雙方僵持不下,經常沿著黃河打架,一直打到了河北、山東等地,有時打到蚩尤家門口。蚩尤就擺了迷魂陣,差點讓黃帝全軍覆沒。於是,黃帝族改革戰征手段,黃帝的第五子張揮改造了弓的弧度,張揮的弟弟改造箭矢,他們試驗成功後,弓箭的射程遠而猛。他們開始大批量生產弓箭。而黃帝於是坐在吾山頂上,望著山下滔滔濟水,悟出了太極八卦陣的真諦,在陽谷縣城6公里處擺下了大小兩個八卦迷魂陣,黃帝部落假意和談示弱,蚩尤放鬆警惕,黃帝特意把蚩尤引進陽谷八卦迷魂陣中設好圈套,等他們先在小迷魂陣暈旋後,又到了大迷魂陣的時候,突然亂箭齊發,把蚩尤射下馬來。黃帝軍全面進攻蚩尤駐地荷澤青丘,得勝後在那兒斬殺了蚩尤,並畫下他的畫像四處張帖,收復民眾。不聽話的蚩尤民發配到河北的「有北之鄉」不毛之地,聽話的民眾遷至荷澤單縣等地。魯中山區各部紛紛投降,願意聽命於黃帝。就此,黃帝統一了黃河下游部落。此後在神農氏大酋長炎帝與黃帝又進行了數次戰鬥,戰事不利後,華夏融合,神農氏炎帝不得已移民南下,把大部分北方土地讓給黃帝。黃帝在窮桑城稱帝。後來,黃帝率軍遠征,一直到達中國的大西北,還到達了昆崙山上,成就了千秋霸業,埋骨大西北。龍山文化迅速抵達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半個中國。早年,黃帝部落可能是個探險家,曾到過遼寧一帶,傳播過黃帝文化,並帶回少許不同於中原的文明,故為史學界所迷茫,不知其歸東還是歸西。此後,黃帝躍馬西疆,縱橫馳騁,所向披靡,建立了強大的東西融合的中華帝國。黃帝曾在縉雲煉丹,於是黃帝被後稱為紀於云云雲。此後,玄囂治國無力,原神農氏炎帝後裔共工族漸漸興起。後來顓頊強大,終於打敗炎帝後代共工部落,至此華夏正式融合,東成西就!

至此可知,聊城曾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昆吾……

下附流傳中的各類大戰版本及評論如下:

(1)《蚩尤的神話》版本涿鹿大戰:《蚩尤的神話》苗族最先住在黃河邊上的蚩尤壩里,蚩尤帶領八十一個兄弟,種莊稼,建城池,神鳥帶他去找葯,他又發現銅,冶煉銅,制兵器。黃龍公來攻打,蚩尤頭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揮舞銅寶劍,殺退了敵人。黃龍怕銅,逃跑了。黃龍公又用寶葫蘆來收苗家,蚩尤就用火燒葫蘆。雷老五假意拜蚩尤為兄,向蚩尤學到了醫藥和冶煉銅造兵器之術,還騙走了蚩尤的銅板斧。最後,黃龍公聯合赤龍公和雷老五一起攻打蚩尤,蚩尤犧牲,苗眾渡黃河南遷。【評】按照這個說法,首先在山裡鑄劍的人是蚩尤,建窮桑城的也是蚩尤,他們的優勢兵器打敗了黃帝,中間的寶葫蘆不知為何物,反正,黃帝後來用計謀派了個007過去,把蚩尤青銅煉造技術偷學走了。最後黃帝用了個巧妙的計謀殺害蚩尤,苗眾不得不渡過黃河南遷去了。注意蚩尤部落住在黃河邊上。

(2)《傳說蚩尤》版涿鹿大戰:蚩尤向老友公學冶銅造劍,老赤公和鳳郎聯合攻打蚩尤,用計謀殺害蚩尤。【評】鳳郎——應是少昊的頭領。

(3)《根支耶勞、革繆耶勞和耶召玖副蒿之歌》版涿鹿大戰:敘述古時候苗族住在「東方大江邊」,土肥糧豐,人畜興旺。「沙召玖帝敖」來攻打。「沙召玖帝敖」意思是「沙族那位年輕的姑爺」,來攻打,打不贏,就和談,這時,苗族放鬆了警惕,被打敗,便牽著牛渡過渾水河(即黃河)來到篤那依摸邊,後又被打敗,不斷向西南遷徙。【評】這個敖,事實上是「昊」的通假字。這裡說,黃帝長於使計謀,先和談、後用兵,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似乎說蚩尤部落在黃河之上或黃河附近,看來是沿著黃河打架。

(4)《苗族遷徙歌》版涿鹿大戰:苗族住在「直米立」,建立城池,生活美好。首領叫格蚩尤和格婁尤老。後被沙召覺帝敖攻打,格蚩尤老敗,遷徙。渡黃河,到長江邊,後又遷到貴州的黔西、大方一帶,依附於彝族奴隸主,奴隸主的姑娘出嫁,苗族陪嫁,到威寧、赫章一帶。【評】這個敖,事實上還是「昊」的通假字。這個版本是說苗民血淚南遷史。似乎說蚩尤部落在黃河之上或黃河附近。

(5)《苗族史詩》涿鹿大戰:苗族第一個始祖叫姜央(蚩尤),與雷、龍、虎、蛇等都是蝴蝶媽媽生的兄弟。楓木變蝴蝶媽媽,生十二個蛋,計宇鳥來孵蛋,才生薑央眾兄弟。眾兄弟爭當大哥,姜央用火攻制服眾兄弟,當了大哥,兄弟分家後,龍管水城,雷管天上,虎管森林,姜央管平地。雷公霸佔了耕牛和家產,姜央去向雷公借牛來犁田,又將牛殺來祭祖。雷公報復,從天上下來劈姜央,姜央捉到雷公關到鐵籠里,雷公得水,破籠逃跑上天,下大雨,發洪水淹姜央。姜央上天去與雷公斗,迫使雷公消了洪水。【評】《山海經·大荒南經》,「蚩尤所棄之桎梏,是為楓木」。——這個還是有依據的。蚩尤被殺死,其精靈化為楓木。這個版本又成了炎帝與蚩尤合二為一的人了。十二個蛋指12個地支,或12個兄弟。為了土地問題反目成仇,先是黃帝使用的水攻。

(6)《中國神話傳說》版涿鹿大戰,記炎帝與蚩尤一起打黃帝,敗了,炎帝不敢再打,蚩尤便打著炎帝旗號,自稱炎帝與黃帝打。【評】蚩尤自封的炎帝,炎帝很膽小。

(7)《山海經》版涿鹿大戰。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評】懷疑宋山就在石門宋一帶。

《北次二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鴞,是食人」。 【評】蚩尤形象很恐怖,饕餮形。鉤吾之山,估計還是吾山。

《山海經·大北荒經》雲:「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評】魃在蒼梧之野。

(8)《史記》版涿鹿大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評】這是最正宗的版本。神農氏只會耕田,不會打架。諸侯爭位。蚩尤與炎帝都很殘暴,軒轅黃帝殺蚩尤於涿鹿,驅炎帝在阪泉。代神農氏立為帝王。

(9)《逸周書·嘗麥解》版涿鹿大戰,「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口〔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西〕方,司口口〔少典〕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名之曰『絕轡之野』」。【評】涿鹿之阿還是阿城,赤帝與黃帝聯手,攻之絕轡之野。

(10)其他典籍版涿鹿大戰:

清人昊任成《山海經廣注》引道書《廣成子傳》雲:「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黃帝)以馗牛皮為鼓,九擊而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 【評】太玄了。

《龍魚河圖》,「兄弟八十一人,並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行天下」唐朝《初學記》引《歸藏啟巫》,「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 【評】九淖,一直為人不解,說是少數民族的說法。但古代哪有少數民族?又被人說成是九河入海處,海邊怎麼打,還是九河相近呢!

《太平御覽》引《志林》,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士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殺蚩尤」。 【評】黃帝很會發明。

《通典·樂典》則說「蚩尤率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 【評】諷刺太過。

《太平御覽》引《黃帝玄女戰法》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 【評】蚩尤很厲害。

《夢溪筆談》卷三說,「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評】難道逐鹿之野在山西?那為什麼黃帝遷里迢迢把頭送回來,在他的老家埋了?他挺喜歡做好事。

《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黃帝)「傳戰,執(蚩)尤於中冀而誅之,爰謂之解」。張衡《請禁絕圖讖書》引《詩讖》,「蚩尤敗,然後堯受命」 【評】直接就到堯了,跨度好大啊。玄器擱哪兒?顓頊擱哪兒?

關於蚩尤,《世本》有,「蚩尤以金作兵器」。;《山海經》,「蚩尤即炎帝也」。應劭注《漢書》雲,「蚩尤,古天子」。《莊子音義》引《漢書音義》,「蚩(尤),古之天子」。鄭玄注《尚書》雲,「蚩尤霸天下,黃帝所伐者」。政事:《路史》,「(蚩尤)興封禪」。《太平御覽》,「昔者蚩尤總政,無道。黃帝討之於逐(涿)鹿之野」。《遼史·國語解》,「象吻,黃帝治宮室,陶蚩尤象置棟上,名日蚩吻」。其學者認為,蚩尤是龍捲風,非人。後世評論,商湯說,「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沛縣初舉反秦之旗時,即「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漢書·郊祀志》,「高祖初起,……為沛公,則祀蚩尤,釁鼓旗」。後來劉邦得了天下,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管子》有蚩尤「明乎天道」的記載,說明管子認為蚩尤是因為精通天文知識,才能夠和黃帝的軍隊作戰的。古人記「蚩尤」和「闞」姓,都是用漢字記苗語。【評】他還是很有地位的嘛!

關於黃帝,唐《元和郡縣誌》,「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煉丹於此」。《一統志》「在縉雲縣東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縉雲山。……據載是黃帝乘龍升天之地,及黃帝祠宇,吾村古稱澤磯。【評】吾、澤還是來自伏羲。這是黃帝一個煉丹的地方。

請關註: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中華民族開國之祖黃帝發源帝紀之世系圖
黃帝內經古針法精要---三刺,五刺,九刺,十二刺,導氣法
再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
史前神話:黃帝涿鹿降蚩尤
上古十大魔神,蚩尤戰黃帝一切為了部落

TAG:名字 | 美麗 | 黃帝 | 聊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