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奇妙的雙向調節作用 中國中醫藥報

中藥奇妙的雙向調節作用

戴皓寧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中藥方劑具有藥性和緩、毒副作用小的特點,兼有食療、保健等功效。一些方葯還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指同一方葯可使兩種極端的病理現象向正常方向轉化,如既可使亢進者抑制,又可使衰退者興奮。從而使偏離的兩極都返回正常。

  一、中醫方葯雙向調節作用舉隅  1.藥物本身具有的雙向調節作用  某些藥物,本身就具有對機體的雙向調節作用,使紊亂的功能恢復正常。如:人蔘可加強機體對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增強人體的適應性。人蔘既能阻止ACTH引起腎上腺肥大,又可阻止可的松引起腎上腺萎縮;可防止甲狀腺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亢進和6—甲基硫氧嘧啶導致的甲狀腺機能不足;既降低飲食性的高血糖,也能升高胰島素引起的低血糖。某些助陽葯(附子、肉桂等)和滋陰葯(生地、麥冬、玄參等)對激素引起的肝、脾核酸代謝的異常有調整作用,使高者降低,低者升高,恢復正常水平。理氣葯枳實既有降低腸管平滑肌張力和解痙的作用,又能興奮胃腸、增強蠕動,使胃腸道失調的功能(蠕動亢進或蠕動抑制)恢復正常。再如三七既能活血,又可止血;黃芪能升能降,既可補氣昇陽,又能利尿消腫等,不一一贅述。  2.藥物由於劑量、炮製、配伍的不同,可產生雙向的效應  (1)劑量不同 如人蔘浸劑對多種動物心臟,小劑量能提高其收縮力,大劑量則減弱其收縮力並減慢心率;小量使血管收縮,大量使血管擴張。桑葉小量發汗,大量止汗;枳實少用降氣,多用升氣;白朮小量止瀉,大量通便等。  (2)炮製不同 如生荊芥走表發汗,炒荊芥入血止血;生白朮益氣通便,炒白朮健脾止瀉;生南星溫燥寒痰,膽南星清化熱痰;蒲黃生用性滑、活血利尿,炒炭用收澀止血;生薑走而不守,重在散胃寒,乾薑守而不走,功專溫脾陽。  (3)配伍不同 如桂枝配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入氣分,桂枝配芍藥,酸甘斂陰和營,入血分;柴胡配桂枝,疏肝通陽,柴胡配芍藥,柔肝養肝。  3.復方作用的雙向性  許多復方,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李東垣創製的半夏白朮天麻湯,臨床既可治療高血壓眩暈,又能治療低血壓眩暈。金匱腎氣丸既可用於腎陽虛、氣化不利的小便滴瀝不暢或癃閉,又可治療腎陽虧虛、統攝無權、膀胱失約的小便失禁或遺尿。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玉屏風散對人體的免疫功能有明顯的雙向調節作用,可使PFC基礎水平低者升高,使基礎水平高者降低。參麥液(人蔘、麥冬)對遲髮型超敏反應也表現出很明顯的雙向調節作用。

  二、中藥雙向調節作用的機理  中藥雙向調節作用的機理尚不十分明確,仍處於研究探索中。筆者試從作用物—藥物及作用對象—人體兩個方面加以探討,冀奏拋磚引玉之功。  1.中藥成分複雜  現代研究證實,中藥成分複雜,具多種化學成分。每一味中藥都是一個小的復方,因而同一種葯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兩種(或更多種)作用,能治療臨床上多種不同的病證而呈現雙向調節作用或多向調節作用。  如人蔘含人蔘皂苷、氨基酸、糖類及揮發性成分等,其中皂苷是人蔘生物活性物質基礎。  人蔘中含有13種以上的皂苷,其中Rb類皂苷有中樞鎮定作用,Rg類皂苷有中樞興奮作用。  2.劑量、炮製、配伍不同,作用迥異  藥量不同,藥物的效應也不同。在一定的範圍內,藥物隨著劑量或濃度的增加而藥理效應也相應增加,這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如果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質變,藥物的作用也就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所以,藥物的劑量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炮製前後,藥物的效用不同。通過對藥物進行一定的加水、加熱、加輔料(如:酒、醋、鹽水、蜂蜜、葯汁)等炮製處理後,藥物不僅在物理性狀上發生改變,而且其化學成分也發生變化,由於炮製使藥物的純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質和量發生改變,藥物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亦因之而變。這亦可視為產生藥物雙向調節作用的原因之一。  配伍,亦可影響藥物的作用。中藥配伍以後,可產生不同於單味中藥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同一藥物,由於配伍不同,作用迥異;或同一方劑,具有雙向性治療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藥物配伍組合成方後,其相互之間產生協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質或絡合物,則整體作用發生改變。此外,筆者認為與方劑配伍的基本原則也有關。中醫學認為,陰陽平衡為常,陰陽失調為變,協調陰陽也就成為制方的基本原則。且物極必反,故要「無使過之」,汗而毋傷,下而毋損,涼而毋凝,溫而毋燥,補而毋滯,消而毋泛。在方劑配伍上,就出現兩種性質相對、功用不同的藥物組合——雙向配伍原則。如寒與熱、升與降、收與散、動與靜、補與瀉等等。二者相反相成、對立統一,起到補偏救弊,調整陰陽的作用。  3.機體因素對藥物作用的影響  藥物的作用是以人體的機能狀態為基礎。整體的機能狀態不同,藥物的作用也不同。  (1)生理、病理狀態不同,藥效有別: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相對平衡,如果由於外來因素的作用或機體本身功能的失常,導致了陰陽的偏盛偏衰,打破了陰陽的動態平衡,就是病理過程。藥物各有其陰陽之偏,功能所長;以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是中醫治療的基本思想。當人體失去了自動調節、維持陰陽相對平衡的代償能力而發生病變時,體內自然接受有利於恢復平衡的藥物信息,自動調節控制達到新的平衡。例如:黃芩、穿心蓮等葯,對正常體溫並無降低作用,只有發熱病人用之,始現解熱作用。  (2)疾病反應不同:  同一病證,病機雖同,其癥狀表現不同。用針對其病機的某一方葯治療,多可奏效。如腎陽虛證,可表現為小便失約與癃閉兩種矛盾性癥狀,用腎氣丸溫補腎陽為主,結合病情酌情配伍其他藥物可獲效。祖國醫學中這種異病同治的實例很多,由於解除了致病的根本原因,其癥狀表現也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藥物的雙向調節作用主要與以下兩方面有關:一是機體的機能狀態,一是藥物的作用特點;藥物隨機體的機能狀態而發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雙向調節作用。

  • >>返回報紙首頁
  • 推薦閱讀:

    【轉載】轉載:作為中國人,面對政治高層,一個教授說出了驚人透徹的語言!!!
    中國古都
    中國「謙詞」知多少
    中國女人多晚生孩子不遭罪?
    中國中車繼續「翻車」 4天跌逾30%

    TAG:中國 | 醫藥 | 中醫 | 中藥 | 作用 | 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