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訊 | 仲夏書單

楊絳著譯七種

《幹校六記》

《將飲茶》

《雜憶與雜寫:1933—1991》

《雜憶與雜寫:1992—2013》

《「隱身」的串門兒:讀書隨筆》

《我們仨》

《斐多:柏拉圖對話錄之一》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著名作家、翻譯家和學者,江蘇無錫人。畢業於東吳大學,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肄業。1935 年與錢鍾書結婚後共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 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1952 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及隨筆集《幹校六記》、《將飲茶》、《雜憶與雜寫》、《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等。

「開放的藝術史」新刊兩種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美]巫鴻 著 柳楊 岑河 譯

山東嘉祥武梁祠,是佛教碑刻流行於中國之前一處最重要的石刻畫像遺存,極大地融合了漢代的歷史和文化。本書通過深入剖析漢代祠堂畫像藝術的共性和個性,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漢代喪葬藝術的本質和演變規律,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漢代社會鬼神信仰的撲朔迷離的畫卷。全書資料翔實,邏輯嚴密,圖文並茂,舉凡漢代墓葬習俗、政治觀念、圖像學、出資人以及其他許多學術界長久以來所關心的問題,作者都能以明晰而令人信服的闡釋為讀者提供線索,是研究漢代畫像藝術的經典之作。

《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

[英] 柯律格 著 高昕丹 陳恆 譯

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然而,人生在世,卻不能擺脫對物質的講究與追求,從必需品到奢侈品,滋生出種種品味和文化,成為地位與身份的象徵,也引起人們內心更多的不安和焦慮。柯律格的《長物》,講的是晚明藝術,也是古今皆然的社會文化現象。

柯律格以明代文震亨著《長物志》一書為例,討論明代的「多餘之物」——繪畫、書法、青銅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紳精英所擁有的文玩用品,描述同時代人對它們的看法,並分析了這些物品如何成為被消費的商品,以什麼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在它們明代社會生活中的意涵。在從物品視角切入藝術史的同時,作者也跨越學科界限,參照社會文化理論和當下對18世紀英國奢侈品消費及商品經濟增長的討論,挑戰了關於早期現代歐洲與中國的成見,豐富了我們對晚明文化品位與社會生活的認識,在歷史學家、藝術史家、人類學家及各領域的學者之間,搭建起一道橋樑,以大膽而有洞察力的論述引發讀者思考。

「錢理群作品精編」新刊三種

《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

錢理群 著

「坦白地說,我私下對這本書有一種偏愛,一則它是我對巨大歷史事變的思想與學術反應,其中有著我的許多重要思考,但都未充分展開,或許是我的學術著作中思想含量最大的一本;二則這是一本突發而來的非常規想像的產物,對我來說,幾乎是不可重複的??三則本書是我由個人精神傳記的寫作轉向知識分子精神史寫作的一個開端,直到現在這依然是我的主要研究興趣所在。」—— 錢理群

《情系教育:教師與青年篇》

錢理群 著

「『教師』和『青年』大概可以算是我的生命中的兩個關鍵詞。當我……感到絕望的時候,我發現了「真正的教師」和「新一代的青年理想主義者」,他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憑著自己的良知和理想,進行著靜悄悄的存在變革。我感到自己找到了魯迅說的中國的「筋骨和脊樑」,又有了微茫的希望。」——錢理群

《1948:天地玄黃》

錢理群 著

「1948年,是所謂『新中國』與『舊中國』生死大決戰的時刻,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歷史的大轉折中作出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的時刻,正是這一時刻圍繞各類知識分子的不同選擇而發生的極其複雜也極其豐富的社會、思想、文化、心理現象,構成了這本《1948:天地玄黃》的基本內容。」——錢理群

《凱恩斯傳(1883-1946)》

[英] 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著 相藍欣 儲英 譯

經濟學家們以為,只要能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就是對他們有好處。然而凱恩斯堅持認為,經濟發展只有在當它能夠使人們在道德上得到改善時,才算是正當的事業。……只要這個世界有需要,凱恩斯的思想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羅伯特· 斯基德爾斯基,1934年7月19日出生在中國哈爾濱一個俄籍猶太富商家庭, 嬰兒時就同父母一起被關東軍拘押在日本一年。戰後無法拿回在哈爾濱的巨大家產,移居英國,六十多年後才重新訪問幼時的故園。《凱恩斯傳》使他成為「 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家之一」,享譽國際學術界,並被英國女王封為勛爵。這本積三十年功力的著作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經濟學不是「科學,而是倫理學的一種應用,經濟學家首先應該具有文化和道德觀。」

《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

陳少明 著

如書名所示,本書的主旨是「做中國哲學」。這個表達結構是維特根斯坦的「做哲學」(do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強調的重點,一是區別於只述不作的哲學史論述,一是追求「做」出它的中國特色。「中國哲學」有經典哲學與當代哲學兩層含義,前者就其包含經典文化與思想經驗而言,後者則是時間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後者中。因此,經典中國哲學是否有力量,還取決於它與其他當代哲學(來自西方的,或意識形態)的競爭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顯示,經典思想對現代精神文化具有獨特的解釋與塑造功能。

《死亡如此多情II——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

為推動敘事醫學理念及實踐的普及,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與中國醫學論壇報社組建編輯團隊,採訪全國各大醫院百位一線臨床醫生,講述一個又一個的生死現場。生死之間的親情、友情以及醫患關係,讓樸素的故事蘊含著強大的力量,融化科學主義冰冷的外殼,為日益陷入困境的醫學倫理,提供新的思考與方向。

《<馬太福音>釋經默想》(內部發行)

【英】萊爾 著 梁曙東 譯

萊爾主教為英國傑出的傳教人。他為幫助普通讀者認識福音真理、活出聖潔生命,撰寫「四福音釋經默想」系列。本書是其中的第一部。在本書中,萊爾把《馬太福音》的每章經文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約十二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經文的主要內容和目的,逐段釋經,然後提出三四個要點,專門加以闡述。這些要點有的是教義性的,有的是應用性的。萊爾的釋經簡單明了,卻充滿洞見 。

萊爾(J.C. Ryle,1816-1900),英國19世紀傑出的福音派傳道人、基督教作家,曾任英國利物浦主教。著述甚豐,包括《聖潔》、《與神同行》、《四福音釋經默想》、《18世紀英國復興領袖傳》等。

《溯源中國計算機》

徐祖哲 著

歷時十年深入調研、寫作的中國計算機行業史。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從決策思維和創新環境兩方面重點展開,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獻,為讀者呈現出我國計算機領域全方位、全時段的創新曆程。

《個人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 編 陳曦 圖

在《三聯生活周刊》最後一頁,有一個叫「個人問題」的欄目,充滿世俗生活氣息。在這裡,許多人講述親情,許多人描述異鄉,許多人追憶往事,用一千多字的篇幅就講完一個人生活的一輩子。

十來年的工夫,幾百篇的文章,以個人的遭際組成時間的交響——感謝所有「個人問題」的作者,也感謝那些習慣從最後一頁開始閱讀整本雜誌的讀者,讓我們看到,在蒼茫人世間,一個又一個的「我」。

《央視新聞 內刊外讀》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 編著

每周二,在央視新聞中心的辦公區域,很多人手裡都會拿著一本雜誌,再忙也要抽空埋頭一讀。他們讀的是同一本刊物,剛剛刊印出的《央視新聞內刊》。

本書是《央視新聞內刊》十年文章精選結集,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既有自我檢視,也有觀點爭鳴;既有業務思考,也有生活志趣;既有主持人、主播、出鏡頭記者的發言,也有工作在幕後的編輯、技術人員的體驗和感慨……

《燈光,永遠的燈光:我的母親朱君允》

熊性淑 朱君允 著

「黃昏,前面格子窗又透出燈光。」

朱君允,這是一個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她是湖南望族的名門閨秀,她是留學美國的知識女性,她是戲劇家熊佛西的原配妻子,她是獨立撫養三個子女的堅強母親,她是武漢大學教授、工會主席,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謹以本書緬懷這位在動蕩的大時代中堅持理想的女性。

《魯迅的世界》

魯迅 著 王家平 選編

圍繞生命、情感、行動和閱讀4個關鍵詞,具有博大思想內涵的120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雜文等,呈現了魯迅先生多樣的精神取向和豐富的審美風貌。

《中國小說寫人研究》

李桂奎 著

「敘事」與「寫人」是小說研究的兩大關鍵問題。為使兩方面研究同步展開,本書運用跨文化、跨學科、跨文類、跨文本等研究方法,從「擬畫批評」與「擬劇批評」兩個重要維度展開,圍繞「形」、「神」、「態」三個核心範疇,對中國傳統寫人理論進行還原、整合併予以探索,通過對中國傳統小說等文本的解讀與詮釋,試圖構建一套本土化、自主性的理論體系。

推薦閱讀:

書單 | ?????? ??????
篤志勵學:2017年度目標書單
扒一扒你最愛看的禁忌戀小說?
書單來了| 什麼樣的人生最自由,這7本書給你答案
我的商法學小書單|高杉LEGAL

TAG: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