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一提到溝通,很多人以為就是兩個人或者多個人怎麼說話的問題,一個人說話的水平和技巧越高,那麼溝通的水平就越高。這樣的理解不無道理,但是,溝通的方式遠不止說話這一種形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說話的內容屬於語言溝通,除此之外,還有非語言溝通,它同樣在影響這我們與他人溝通的效果。
所謂非語言是指通過身體動作、體態、語氣語調、空間距離等方式交流信息、進行溝通的過程。關於溝通,美國傳播學家梅拉比安曾提出這樣一個公式:
溝通時信息的全部表達=7%語調+38%聲音+55%肢體語言。
由此可見,非語言溝通對我們理解他人、以及他人理解我們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反,不重視非語言溝通,則會對我們生活造成很多的影響。例如:
不擅長與人交往的人
有的人不擅長與人交往,一到人多的場合就感到緊張和不知所措,嚴重的還會發展到社交恐懼症的程度。之所以會這樣,簡單的說主要有兩種原因:
一是與人交往的意願不強。比如內向的人喜歡自己安靜的思考問題,不喜歡別人的打擾,所以不願過多的與人交往。
二是與人交往時關注點的錯位。不擅長與人交往的人,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會過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的話會不會引起別人的誤解?我的表現是不是讓別人看輕自己等等。這種對自我的過多關注會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於是就會變的緊張和不安。
這種緊張和不安最後會通過我們閃爍和迴避的眼神、沒有底氣的聲音、以及手足無措的肢體動作下意識的展現出來,對方很容易感受到你的這種緊張,然後整個溝通的氣氛也會容易變的不流暢甚至尷尬。
另外,由於過度的關注自我的表現,他們會忽略對方在說話時的非語言信息,這樣就不容易理解對方的真實的想法和意圖。尤其是,一個人的情感往往是通過非語言的信息來表達的。所以,忽略了語言之外信息的交流,就很容易導致溝通的難以為繼。
比如有的人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很被動,對別人問的問題習慣用「恩」「對」「是的」等簡單的詞語回答,不願提供更多的信息,也不主動的詢問對方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雖然在他們的意識里,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為緊張和怕出錯,但是對方感覺到的卻是這個人可能對自己不感興趣,沒有和自己交談的慾望,於是也就沒有繼續交流下去的動力和意願了。
這也是不擅長與人交往的人,很難與更多的人建立更親密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認同與信任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和客戶交流時,同樣的一段介紹話術,有的人說了沒有什麼效果,換成另一個人說出來,就很容易被認可了。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有時候就在於說話方式和身體語言呈現的不同上。自信的人身體會更放鬆,說話的時候語調更堅定一些,這些非語言信息都告訴對方,自己說的話都是確切無疑的。同時,在溝通過程中通過眼神和對方親切和自然的交流,通過面部表情積極的回應對方,這些細微的動作在不知不覺中營造了一種流暢和舒服的溝通體驗。
當對方感受上舒暢和放鬆的時候,質疑的心態就很容易被認同和信任所替代。
相反,假如我們和客戶交談的過程中很緊張,無論是說話的語氣和節奏都透露著一種不自信的話,對方也會質疑你所講內容的真實性和可行性。畢竟,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話,想讓別人相信你就更難了。
這就是非語言信息在溝通的過程中的作用:人們會通過一個人的說話內容,來判斷ta講的有沒有道理,但是否認同,則取決於溝通中對方給自己的感覺,而決定感覺好壞的就是非語言信息交流的是否得當。
所以,要想更好的與別人溝通,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兩個渠道的交流:一個是你說話的內容和對方說話的內容,另一個則是你的非語言信息和對方的非語言信息。只有兼顧這兩方面的交流,我們才可以說這種溝通是充分的。
另外,在關注非語言溝通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兩點:
1. 非語言信息的解讀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同樣是微笑,可以是表達友善,也可以是表達拒絕,甚至還可以是表達失落,這些都需要結合其他信息和當時情境才能更準確的理解和判斷。
所以,不要過於相信所謂的讀心術,它們和周公解夢一樣不具有可靠性。
2.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儘可能的一致性表達。所謂一致性表達,就是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都在表達同一個想法。
假如你現在心裡很難受,但是朋友問起時你說我很好,這時你低落的情緒和其他身體語言就會和你說的話不一致,別人很容易感受到這種不一致。當然,這種情況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是在有些情境下,比如工作中,不一致的表達很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這時需要注意的。
其實,一致性表達也很簡單,就是在不傷害到他人利益和感受的前提下保持真誠,當我們說的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時,我們的身體語言就會自動的和我們的語言保持一致。
從這層意思來講,真誠有時候就是最好的溝通技巧。
你有什麼非語言溝通的小技巧?
在留言區分享一下吧
推薦閱讀:
※那些令人動容的話語 是否讓你深深的記住它
※我們是否活在「母體」中?
※兩杯啤酒,你選哪杯?教你一個簡單方法,看出店裡的啤酒杯是否乾淨
※此刻 你是否想起了周金濤?
※別不信,父母是否經常發火,從孩子的反應和行為完全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