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原創】SSCI/SCI發表的一點心路歷程

【論壇君】驕陽似火的心境或許形容此刻的碩博士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又到了畢業論文答辯季,想像答辯確實是很讓人頭疼的事,可是,比答辯還要令人心力交瘁的卻是論文的發表。或多或少,您總會遇到的這樣的問題,而當遇到這種問題時我們又該如何從容面對,下面讓我們跟隨小編的腳步,來看看作者論文發表的心路歷程吧!


我是中科院一個研究所的普通學生(碩博連續了,現在博一)在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73439中我講過我已經有了幾篇中文文章的發表經驗了。由於在中科院博士畢業需要一篇SCI/SSCI/EI源刊+1篇北大中文核心,所以在導師的幾番催促下,想著早點有篇英文文章好早點達到畢業條件,不用到博三快畢業的時候為文章發愁(PS:發一篇SCI/SSCI/EI源刊+1篇北大中文核心這個政策在我這個研究所才實行1年左右,可能當時所里通知的比較晚,所以上屆的博三有1/3左右的師兄師姐延期了)。於是,我從去年8月份去三峽庫區調研獲得數據後就開始看文獻著手準備寫文章,前後寫了3篇文章。

下面綜合來說說我個人的一點從寫作到投稿的一點經驗。

第一,英語好的盡量還是下筆就英語,可模仿著top期刊上一些文章的句式寫,但不要照抄啊,有些期刊要查重的,盡量寫成自己的話。當然,如果有平台,如找國外同行的專家幫忙改文字就更好了。至少在語言關文章是過了(SSCI很講究語言的表達的,從我前後兩次修稿的過程就可看出,老外要扣字眼的,他只要有一個單詞看不明白,就會問的。雖然有時以中國人的思維/常識來看,他提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但確實東西方文化和認知的差異客觀存在)。雖然我一直是半中半英,整體寫好後再翻譯,最後不行再拿到AJE潤色(如果有導師支持這筆開支,當然無所謂。如果沒有人支柱,完全靠自己,那就只有硬著頭皮上了,畢竟潤色費貴啊,而寫SSCI的文章動不動就是10000字以上了)。

第二,多文章的整體結構要心裡有譜。這裡我還是結合做的微觀實證研究(應用計量經濟學)來說。在我這個學科,寫SCI/SSCI大致框架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這部分其實也可看看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中「一個經驗項目的實施」這章,寫得真的很經典):

1.題目:題目要有吸引力。盡量還是不要寫對XX的影響因素研究了(如對勞動力遷移區位的影響因素研究),這個影響因素就太多了。可以寫你主要關注的因素,或者你研究結果與其它同類研究存在明顯差異的因素。如同樣是寫勞動力遷移區位的影響因素研究,我可以寫基於推拉理論的勞動力遷移區位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性別差異的勞動力遷移區位影響因素研究,勞動力社會資本/社會關係網路對動力遷移區位影響研究等。突出理論視角,突出關注核心(雖然還是同樣的自變數和因變數,對有的是核心變數,有的只是做了控制變數而已)。

2.摘要:英文期刊摘要有的要求是100字(如World Development),但一般是300-500字。所以一般就4句話。第一句交代一下學術上的意義(我看很多期刊文章的第一句都是,關於XX方面的研究很多,而關於本文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第二句交代利用什麼數據和方法做了什麼,第三句交代研究結果。第四句交代政策建議/研究啟示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結果的交代,盡量不要把文章分析的結果全部羅列在這個地方,這也是我被收錄的這篇稿子一個審稿專家提的建議,他建議我將有吸引力的和其它研究不同或文章獨創的一些結果列在這裡,而不是把所有結果一股腦兒的堆砌在摘要,突不出重點。所以,我看到我結果裡面有幾個變數是在中國的研究區實際和國外的一些文獻結果不同,同時年齡與因變數有個倒U型的關係,所以這條建議的修改我就是把研究結果的不同及年齡這個放到摘要了。此外,審稿人指出摘要的關鍵詞盡量不要和題目一樣,這點也是值得注意的。

3.引言:引言我一直認為是比較難寫的,很多時候我也是先分析數據然後得到結果,把後面所有部分都寫完了再來寫的引言和摘要。其實,這種方式在現在的我看來,可能有些不好。為什麼不好呢?因為引言部分開始就沒梳理好,可能文章想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就沒梳理好,就有點為模型而模型的意味了,有點像在玩數字遊戲。可能把握住了文章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文章的結構框架,後面的收集搜集處理分析可能才能有的放矢。結合看國外一些好期刊上的文章,引言大多數都是問題導向的。一般在引言最後都會說本研究主要的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下:…………。所以,綜合來看,引言是一個引子,是為了引出文章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服務的。提出了關鍵科學問題,審稿人一看,就明白文章的學術意義/政策意義大概是怎樣的了。如果有興趣,可能會進一步往下看。在這無形中可能能增加審稿人審稿的概率。

4.文獻綜述/TheoreticalFramework。這部分是重中之重,也是不好寫的部分。因為大千世界,文獻那麼多,每個人的經歷都有限,怎麼可能把所有同類研究讀完並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呢。如果按照我以上的邏輯,那文獻綜述是沒法寫的。但其實這部分把握住以下關鍵問題就好。一是國內外的學者在文章這方面的研究做了些什麼,現在做到什麼程度,最重要的是還有哪些方面做得不足。而本文又正好多多少少能彌補一些這方面的不足。其實,不管文獻綜述多少,一定要把自己文章的特色體現出來,即本文相比於其它同類研究,哪些方面是新的,是進步的。同時,如果研究背後有理論支撐,要把理論擺出來(如我做農戶生計生計,它的Theoretical Framework就是英國國際發展署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我第一篇文章就因為沒有擺理論出來,所以投了那麼多期刊雜誌,最終審稿的兩個雜誌審稿人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即看似作者很好的掌握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但貌似作者文章背後沒有一個合理的理論去支撐文章。而作者要提了一大堆指標體系,然後構建模型去做分析。如果沒有理論支撐,這些指標的選取就顯得無意義了。以上大致是審稿人的意見。所以,我第一篇文章就加入了推拉理論/新遷移經濟學理論,第二篇文章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作為我文章的理論框架基礎。

5.研究設計:這部分交代研究區域、數據來源、研究假設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假設的提出可根據第4部分文獻綜述結合自身對研究區實際感性認識而來,要做到有理有據。同時,像我這種做微觀實證研究的,研究區介紹和數據來源一定要交代清楚。即我是以什麼標準來抽樣的,我的樣本框是怎樣(即我是從什麼樣的一個總體中抽樣的),如何保證我的樣本能很好的代表我的總體。如果做的是問卷,怎樣保證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時,我這篇文章涉及到的問卷大概問了哪些方面的問題,一份問卷大概要多久等等。交代的越詳細越好,因為耐心負責人的審稿人會緊抓這些問題不放的(我兩篇稿子都被提到了這些方面的問題)。

6.研究結果:微觀實證研究大概分為描述性統計分析和計量經濟模型分析兩塊。描述性統計分析一般報道Min,Max,Mean,SD。然而很多非搞計量出身的人認為做這部分是沒多大作用的(看地理口三大學報上的微觀實證文章,大多數都沒有這步。所以也不知道模型設定是否有問題,你懂的)這部分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作用:一是大概看看數據的變化趨勢和研究假設是否相符;二是看看數據是否做了相應的處理(就像我被收錄的那篇文章一樣,最開始是沒有處理極端異常值的,所以SD>>Mean,這明顯是有問題的,因為後面構建的模型中,偏回歸係數因為極端異常值的影響方向都改變了)。同時,注意在做描述性統計分析時,不用每個指標都說一下(即不用說那麼詳細),只報道你感興趣的指標/結果比較有意思的指標即可,很多指標一句話帶過即可;然後是構建計量經濟模型,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可參見我這篇帖子: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41714,考慮變數內生性、異方差性、遺漏變數等問題。最主要的是在做研究結果分析時,一定要與同類研究做對比,找出異同,存在明顯差異的要思考差異背後原因,並做詳細闡述(這部分可能是審稿人比較關心的部分,也是審稿人覺得有趣與否的部分。我第一篇文章審稿人就覺得這部分是very interesting的,這樣無形中可能會為文章加分。當然,這部分的一些討論也可放到第7部分去,而在這大部分只簡要報道研究結果即可,看個人寫作習慣)。

7.研究結論/政策啟示/結論與討論:這部分可簡要概括前面實證部分得到的結果,然後著重指出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對將來研究的一些啟示/政策建議/政策啟示。

8.參考文獻:強烈建議使用Endnote管理參考文獻。方便,實用,快捷。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檢索文獻的學習及Endnote的學習視頻可從以下網址找到並下載: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productsservices/(我是自學成才的,相信需要的壇友也能)。

第三,系統的學習一下計量經濟學,並熟練掌握一門計量經濟軟體。雖然我個人用了將近7年的SPSS。但若想真心的做微觀實證研究/應用計量研究,SPSS我是不推薦了。我現在用的是Stata,感覺還不錯。Sas和Eviews不是太熟,不做過多評論。但總體來說,Stata, Sas和Eviews在很多方面應該都比SPSS強大。關於軟體學習心路歷程,請看我這篇帖子: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96375。

第四,養成看專著做筆記的好習慣,同時有idea了不要拖延,快速行動。有時想法是轉瞬即逝的,所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想法第一時間記錄有時想法是轉瞬即逝的,所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想法第一時間記錄,並快速的去實施吧,不然放在那裡過了就過了。看中文專著可以幫助系統的梳理概念框架,會提供很多有益的東西。畢竟好的專著大多數是一些學者幾年的心血(很多都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改的),不可謂沒有啟示。我被收錄文章的靈感就來自看專著,其中一些研究假設的提出都依賴於專著中提到的一些觀點和引用的一些文獻。

第五,文章被拒是常事,擺正心態。同時,要戒驕戒躁。學術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好的,真的要做好坐冷板凳的準備。得失心不要太重,該來的自然就來了。

第六,有平台文章寫好後多請同行的師兄師姐,老師批評提意見。畢竟個人見識有限,文章都是在修改中出來的。我第一篇文章投那麼多期刊不中,沒有拿出去交流可能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學術不要「閉門造車」,要「拿出去」。

本文來源:人大經濟論壇

本文作者:人大經濟論壇ID:xddlovejiao1314

本文系論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林鄭月娥回顧施政百日 將發表首份《施政報告》
紐西蘭一僱主組織總裁 發表性別歧視言論被開除
【薦讀】五十幀未發表過的王福庵原印拓片
廣義相對論發表100周年,愛因斯坦最經典的9句話
G4教育類正規期刊發表期刊之家

TAG:原創 | 點心 | 發表 | 心路歷程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