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敵陣一馬當先:皮定均中原突圍的指揮藝術
07-20
破敵陣一馬當先:皮定均中原突圍的指揮藝術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了。喜慶的鑼鼓尚未平息,國共內戰的硝煙就已燃起,飽經八年抗戰苦難的人們來不及鬆口氣,重新響起的槍炮聲又把人們的心懸吊起來。 蔣介石欲發動全面內戰,他的目光首先盯住了"中原解放區" 。中原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地區創建起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從這裡誕生的新四軍第5師,約有5萬人,他們在抗戰期間,成為敵後打擊日寇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原解放區成了蔣介石向華東、華北乃至東北發兵的重要障礙,也是全國解放區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國共雙方都十分看重的戰略樞紐。面對蔣軍的進逼,為了加強中原地區的武裝力量,中共中央命令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自粵北返,命令王樹聲率領的嵩岳軍區部隊、王定烈率領的8團,從豫北南下,與新四軍第5師會合。三支部隊會師後,中共中央決定由鄭位三、李先念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及中原軍區負責人。下轄江漢、鄂東、河南三個軍區和第1第2 兩個野戰縱隊,共有6萬餘人。 為了一口吃掉這6萬人,蔣介石調集了國民黨第1、第5、第6、第9、第10五個戰區20多個師約30萬人的部隊,從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區撲來,先後從共產黨手中奪取鄂中、鄂東、鄂南、豫中、豫西等廣大地區,大肆吞噬我中原解放區。到1946年6月,國民黨軍已將中原解放軍包圍在方圓僅200里的狹小地區,在敵人包圍封鎖下,我中原部隊處境十分艱難。 到了1946年初夏,蔣介石覺得中原解放軍在他的幾十萬人馬的圍困下,已如瓮中之鱉,於是制定了一個"48小時內全殲"中原解放軍的計劃,總攻的時間定在7月1日,從6月22日起,國民黨的13個軍30多個師就逐步合攏,縮小包圍圈。 1946年6月24日下午3時,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l縱隊司令王樹聲正式向皮定鈞、徐子榮下達命令: "中原軍區黨委決定,由皮定鈞指揮第1旅掩護全軍向西突圍的任務。要不怕犧牲,用一切辦法拉住敵人,迷惑敵人。只要三天之內敵人不能準確判斷我軍主力突圍方向,掩護任務就算完成了。任務完成後,自行選擇突圍方向,目的地是蘇皖解放區。" 6月26日拂曉,劉峙指揮下的國民黨軍整編第47、48師分北、東兩個方向向第1旅陣地--白雀園殺氣騰騰地撲了過來。皮定鈞以少量部隊正面頑強抵抗,阻擊國民黨軍。經過3天的阻擊,至28日,中原軍區首長來電通知,主力已全部越過平漢路,這意味著皮旅掩護任務已經完成,皮旅可以自行行動、安排突圍了。 但為了給中原軍區主力以更大的支持,皮定鈞決定於當日擺開長龍,以強行軍的速度,在國民黨軍眼皮子底下,插向其整編第72師的背後,顯示中原軍區主力向南突圍的態勢。然後突然折向東疾進,進入鄂豫兩省的交通要道小界嶺東南,突破國民黨軍第1道封鎖線,擊退整編第72師一個旅的追擊,全面完成了策應中原軍區主力西進的任務。 皮旅在掩護軍區主力西進轉移後,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和不惜自我犧牲的英雄氣概,出敵不意,孤軍東征,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包圍和堵擊,跨越層巒疊峰的大別山,馳騁市鎮林立的皖中平原,輾轉24個晝夜,行程1500餘里,大小戰鬥23次,以"還是一個旅,5000人"的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中原解放區原有6萬部隊,突圍後總共剩下2萬多人,而在這2萬多人中,皮定均率領的部隊佔了四分之一。一位美國記者聞知後,驚呼這是一個奇蹟,並向全世界作了報道。 9年後的1955年,毛澤東為他麾下的將星論功授銜,當審閱到"皮定鈞少將"時,中原突圍的那個衝鋒陷陣的皮旅又引發了毛澤東深深的回憶,並欣然提筆在報批的文件中寫下了:"定鈞有功,由少晉中"的批示。 在中原突圍中,皮定均指揮一旅之兵,同數倍與已的強大敵人交鋒。在掩護主力突圍的前提下,竟神不知鬼不覺地跳出敵人10多萬重兵的包圍圈,將部隊基本完好地帶出重圍,給得意忘形的蔣軍一記重棍,在解放戰爭開始時為我軍贏了個頭彩。通過對中原突圍全過程的分析,皮定均之所以能夠取勝,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指揮藝術,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1、出敵不意,決策東進 德·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戰略概論·出敵不意》中指出,"一切行動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敵不意為基礎的,因為沒有它,要在決定性的地點上取得優勢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皮定均為了實現掩護主力突圍和1旅跳出包圍圈的作戰意圖,他採取了出敵不意,決策東進的作戰方案。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發起對中原軍區部隊大舉圍攻。中原軍區部隊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主力於26日向西突圍。旅長皮定均和政治委員徐子榮率領的第1縱隊第1旅奉命在白雀園一帶阻擊敵人,保障主力部隊的側後安全.同時吸引和鉗制敵人,掩護中原軍區部隊主力越過平漢鐵路。戰鬥打響後,敵軍兵分3路,在第1旅的正東、東南和東北方向,氣勢洶洶地撲來。其中敵整編第48師由正東方向的商城、固始、立煌(今金寨)一線,進攻第1旅扼守的余集陣地;敵整編第 47師由東北方向的羅山、光山、潢川一線進攻第l旅扼守的雙輪河陣地;敵整編第72師從小界嶺由東南方向向第1旅扼守的沙窩陣地發起進攻。面對強敵的多路進攻,第l旅指戰員沉著應戰,利用丘陵、山溝、田沖、河道等有利地形,堅決阻擊,節節抵抗,使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與此同時,皮定均根據當時的敵情、道路、作戰方案及整個戰役的發展等各個方面的情況,精心思考著在完成掩護任務後自身突圍的方案。 待主力越過平漢鐵路後,第1旅應選擇什麼方向突圍呢?這不僅要考慮本旅的安全,更重要的還應考慮能否積極地調動敵人,分散敵人兵力,盡量減少主力西進的壓力,為實現這一目的,旅黨委再三權衡向各個方向突圍的可能性和利弊: 如果尾隨中原軍區主力西進,則不但不能分散敵人,相反勢必把追堵之敵也吸引到西邊,這對主力的行動是極為不利的;同時,由於主力西進後,敵軍實行圍追堵截,已佔領了西面地區所有的交通要道、軍事要點,如果向西突圍,則會陷入敵人的四面重圍之中,隨時都有遭受敵人前後夾擊的危險。 如果向南突圍,前有長江天塹,又臨近武漢,敵人有重兵把守江防,在當時的條件下,以一個旅的兵力突破敵人的江防封鎖,渡江南下,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即使過了江也難以立足。 向西北突圍回豫西根據地,其方向與主力突圍的方向基本是相同的,容易暴露中原軍區部隊總的突圍意圖,於全局不利;而從正北或東北方向突圍,都要經過黃淮平原,河流縱橫交錯,且正遇雨季,水深流急,要連續渡河則是個嚴重問題,敵軍隨時可以利用河流阻隔實行堵截。 從總體上講,向東突圍與主力背道而馳,能繼續牽制敵人,分散敵人兵力,減輕主力西進的壓力,是很理想的突圍方向。但向東也存在許多危險因素:一是敵人對中原軍區部隊向東轉移早已實行了重點防範。敵軍把戰鬥力最強的第48、第72、第47師都部署在東面。二是在淮河與長江中間有個巢湖。向東突圍,要麼走長江與巢湖之間的狹窄地帶;要麼走淮河與巢湖之間的狹窄地帶。如果敵軍把這兩條狹窄地帶封鎖起來,突圍部隊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三是東面山高路險,障礙重重。但是,如果出奇兵東向,則可以將許多不利因素化為有利因素。這主要是:可利用敵人自以為東面是他們重點防守地區,"共軍"不敢貿然向東突圍的錯誤"心理"和思維判斷的"死角",出其不意,揮師東進,有可能從最大的危險中突出重圍。如果把向東進所要經過的高山峻岭變為突圍隱蔽行動的屏障,在這個屏障的掩護下加強偵察,掌握敵情,就能夠鑽敵人的空子,同敵人打攻防作戰上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同時,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山地作戰的特長。第1旅第1、第2團都是在太行山、嵩山、伏牛山、桐柏山鍛鍊出來的老部隊,第3團是大別山的子弟兵,他們都擅長山地行軍作戰。另外,大別山又是老革命根據地,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 通過分析,皮定均選擇了突圍最佳方案:東進!這樣既能吸引和牽制敵人,又可以利用大別山地形複雜,便於機動的特點,隱蔽地跳出重圍。 2、調動敵人,欲東先西 德·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戰略概論·出敵不意》中指出,"秘密和迅速是出敵不意的兩個因素。" 皮定均認為要實現出敵不意、奇兵東進的決策,必須首先甩開敵人,避免被敵人前後夾擊,然後想方設法調動敵人,製造假象,給敵人造成錯覺。 當時,東面已有敵3個整編師,控制著潢(川)麻(城)公路,構成了第一道封鎖線,堵住了第1旅東進的去路。而當面之敵還在不斷地向第1旅發動進攻,緊緊咬住不放。在這種情況下,第1旅在完成了掩護主力西進的任務後,只有迅速擺脫敵人,才能保證全旅安全東進。這是第1旅向東安全轉移的前提條件。第1旅在處於敵眾我寡的困難處境中,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有從被動中擺脫敵人、爭取主動的慧心獨具的指揮藝術。 為調動敵人,必須想方設法隱蔽作戰企圖。因此,皮定均決定先以部分兵力在東面阻擊和鉗制敵人,轉移時先虛晃一槍,向西佯動,似乎在追趕主力向西突圍,走它半天或一天,然後很快隱蔽起來,閃過敵人的鋒芒,再出敵不意地來個回馬槍,向東急進,一下子跳到東面之敵的背後,待東面之敵向西追趕撲空後,再掉過頭來向東追趕時,第1旅已走遠了。這樣既能調動敵人,使第1旅擺脫東面敵3個整編師的堵截,避免血戰奪路而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又能打亂敵人的部署,爭取主動。隱蔽的地點,選擇在離白雀園東南僅6千米的劉家沖。 劉家沖是一個小丘陵地帶,樹木茂密,東面緊靠潢(川)麻(城)公路,南臨商(城)經(扶)公路。這裡沒有大山,又處在兩條公路的交叉點上,在敵人看來是不可能隱藏大部隊的。第1旅正是利用敵人的這種麻痹心理,做出了這個大膽的決定。 26日傍晚,第1旅冒著陣陣大雨在黑夜中一步步地由白雀園向西南方轉移,走了15千米,然後派出少數部隊向西北方向吸引敵人,旅主力迅速轉回,於27日天亮前趕到劉家衝陷蔽起來。他們在周圍各個山頭上都布置了警戒,設了瞭望哨,嚴密封銷消息;部隊露宿在叢林里,不抽煙,不起火做飯,吃些隨身攜帶的乾糧。頭上雨淋、腳下水浸,指戰員們渾身上下里里外外,連一點乾的地方都沒有。山區的梅雨季節相當寒冷,但是,指戰員們始終保持著肅靜和高度的警惕,時刻準備投入戰鬥。27日夜,在西北方向吸引敵人的小部隊按原計劃陸續回到了劉家沖。 28日清晨,第1旅離開劉家沖,先向南直插50餘千米,進抵經扶(今新縣)東南之田鋪,跳到小界嶺之敵後方,再突然向東穿過演麻公路,向大別山腹地前進。此時,愚笨的敵人按照第1旅的調遣向西北方向追趕,演麻公路幾乎無人防守。這樣,第l旅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甩開敵人,暢通無阻地越過敵人在東面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勝利實現欲東先西的突圍目的,踏上了穿越大別山向東突圍的征程。 3、避實就虛,神速機動 德·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進攻(草稿)·機動》中指出,"兵力較弱的一方必須更多地集中兵力,力求通過運動來彌補由此產生的缺陷。"皮定均在率1旅突圍過程中,始終把快速機動作為甩開敵人圍剿的第一戰術來實施。第1旅越過大牛山後,及時利用敵人統治區域間封鎖割據互不通氣的矛盾和大山的掩護,充分發揮山地行軍、山地奔襲的戰鬥特長,避敵鋒芒,機動靈活,行動迅速,儘可能地在省與省、縣與縣的交界處穿來穿去。時而出現在這個縣,時而又出現在那個縣。沿途到處割斷敵人的電話線,奔襲、偷襲或化裝奇襲敵人的區、鄉公所、土頑武裝和小股敵正規軍,把敵人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直到第1旅快躍出大別山時,從繳獲的敵人文件中還見到國民黨安徽省政府驚慌失措的電令:"查有不知性質、不明番號的部隊萬餘人在鄂豫邊境活動,著即查明上報。" 第1旅自突圍開始到躍出大別山,電台一直同上級及友鄰部隊失去了聯絡,無法從上級那裡得到敵情通報和行動指示。加之當時全旅沒有一份軍用地圖,僅靠一本袖珍分省地圖和一個指北針來判定方向、選擇路線。為了做到了解和掌握敵情、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行動決斷,第1旅組建了一支精幹的偵察隊。 偵察隊每天提前出發,在尖兵部隊前面保持10餘千米的距離,沿途搜集情況,每到一地,他們就去找群眾,查詢敵情、地形和社情,到郵局搜集報刊等郵件,從中了解有關消息和情況。第1旅突破安徽磨子潭天險後,敵人判斷突圍部隊將向安慶方向前進,即調動整編第48師一部趕來堵截。偵察隊及時偵察到這一情況,並迅速報告旅長皮定均。皮定均將計就計,為加深敵人的錯覺,繼續向東南方向前進約20千米,待敵從桐城方向迎來時,又突然調頭向北疾進,將敵甩掉,從敵人的夾縫中穿出大別山,進入皖中平原。 剛進入皖中平原,皮定均就及時召開緊急會議,分析敵情,研究部隊如何跨過皖中平原。皖中平原,交通便利,河流縱橫,城鎮林立,有利於敵人的機動和通訊聯絡。敵人企圖在皖中平原上"圍殲"突圍軍。皮定均根據敵情、地形,決定以出敵不意的神速機動,搶在敵部署就緒之前,率部連續5晝夜急行軍,跨越皖中千里平原。為此,第1旅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部隊從上到下實行徹底輕裝。每個幹部、戰士除身穿單軍裝、攜帶自己的武器彈藥外,把所有的炊事擔子、公文箱子、個人用品和走腫了蹄子的牲口全部清理掉。二是縮短行軍隊形距離,力爭行動緊湊。三是各團組織採購小組,與前衛部隊一起行動,使部隊就餐也盡量不耽誤時間。四是以偵察隊為開路先鋒。偵察隊有時化裝成國民黨軍,利用當地國民黨鄉公所的電話進行竊聽,甚至冒充國民黨鄉長直接向國民黨縣政府詢問情況,給敵人散布假消息,製造混亂,迷惑敵人。有時他們還超越部隊一天的路程,了解前方敵人的動態,哪裡有河流,哪裡有據點,哪一座橋有敵人把守等,都及時派人送到旅指揮機關,使指揮員能準確地判斷敵情,做出正確決策,不失時機地指揮部隊避實就虛,突出重圍。做到每一步棋都先敵一著,贏得戰鬥行動上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從而挫敗敵人的"圍殲"陰謀。7月15日,第1旅第3團以神奇的速度在敵人的睡夢中巧取官亭鎮(今合肥西)。16日晚,第1團一部化裝成國民黨軍奇襲吳山廟(今合肥西北),不費一槍一彈,消滅了國民黨壽縣保安隊。同時,旅領導根據偵察隊報告的敵人正強征民夫在淮南路兩側搶修工事的情況。當即決定:連夜搶越淮南路。終於趕在17日凌晨敵第48師第138旅分兩路趕來堵擊前,勝利地越過淮南路,又一次將敵人甩在後面,安全地穿過了皖中平原。 4、斬關奪隘,勇猛頑強 德·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論戰爭理論·關於戰爭理論》中指出,"軍事活動絕不是僅涉及物質因素,它總是還同時涉及使物質具有生命的精神力量,因此,把兩者分開是不可能的。" 軍憑士氣虎憑威,兩軍相逢勇者勝。皮定均率第1旅在24天的突圍征途上,曾數次遇到敵人據險堵擊的險情。他們每遇到這種情況時都能發揚"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任何敵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勇往直前,拚死奪路,關鍵時刻,敢於斬關奪隘,近戰殲敵。在戰鬥中,一次又一次痛擊敵人,殺開血路。 強越大牛山,是第1旅在向東突圍中的首場硬仗。該旅到達大牛山地區時,敵整編第72師的1個團及商城保安團、金寨保安團正佔據著大牛山東西兩側的山頭,企圖憑藉有利地形,居高臨下,阻擊突圍部隊東進。大牛山是鄂豫皖三省的交通咽喉,是東進突圍的必經之路。如不能迅速粉碎敵軍的阻擊,附近的敵軍將聞聲合圍過來,突圍部隊就有被"圍殲"在這個小山窪子里的危險。在這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旅長皮定均果斷地命令第1團團長王誠漢:"迅速攻佔敵軍據守的山頭,要像撕布一樣把它撕開,動作要快要猛!"第 1團指戰員受領任務後,頓時精神倍增,疲勞全忘,喊殺聲如巨雷滾動,震撼山谷,殺向敵人。敵軍阻擋不住這股拚死奪隘的銳氣,不到兩個小時,就徹底垮下去了。第1團佔領了大牛山東西兩側的山頭,撕開了一條血路,掩護全旅越過了大牛山。 智取青風嶺,勁旅顯神威。當該旅進到青風嶺地區時,敵軍已先佔領了有利地形,企圖堵住去路,然後前後夾擊。從青風嶺的自然條件來看,地勢險要,像一堵巨牆橫在第1旅面前。它的北麓緊靠著淠河的支流,分水嶺兩邊的斜面若隱若現地露出許多敵軍臨時建築的工事;山的坡度很陡,中間一條唯一的石板道已被敵軍的輕重機槍封鎖得水泄不通。敵人企圖利用這一天然防線,陷突圍部隊於進退維谷的困難境地。為了奪取青風嶺,第1旅運用迂迴智取的戰術,命令第1團在敵正面石板道上進行佯攻,吸引敵軍注意力,第2團從右翼輕裝上山,摸到敵軍背後,奪取敵人的陣地。第2團上山的地方是幾丈高的峭壁,從未有人攀過,山上叢林灌木密如梳蓖,戰士們在深山密林中披刑斬棘,架人梯,吊繩索,攀藤附葛,儘管渾身被樹枝、荊棘、尖石刺割得皮破血流,仍然攀登不止,終於登上了青風嶺。他們如同神兵天降,在敵人的側後突然發起衝擊,機槍手邊走邊掃,戰士們把手榴彈一排排投入敵群,緊接著端起刺刀,衝進敵陣,與敵展開白刃格鬥。第1團也從正面順著石板道直衝山頂。敵軍被兩個團前後夾擊,不得不舉手投降。 像大牛山、青風嶺這樣的近戰、夜戰,第1旅在突圍途中打了數次,屢戰屢勝。 突破津浦鐵路,是第1旅突圍途中的最後一戰。當時,敵人裝甲列車上的輕重機槍不間斷地向突圍部隊掃射,子彈打在鐵軌上進濺起陣陣火星,碉堡里的敵人也射出了密集的子彈,第1旅前進受阻。同時,從明光、管店和滁縣方向出動的敵軍分5路向第1旅猛撲過來。經過20餘天的連續行軍作戰,第1旅已經異常疲勞。但在關鍵時刻,他們發揚了"疲兵臨敵,拚死求生"的革命精神,奮勇拼搏,一面分兵截住兩翼進攻之敵,一面集中火力,用炸藥、集束手榴彈和迫擊炮對付敵軍的碉堡和裝甲列車,終於打退敵人,越過鐵路,在淮南軍區嘉山支隊淮南大隊的接應下,勝利進入了蘇皖解放區。 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以善於臨機應變,調動敵人,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和能打能走,迅如疾風,動如雷震的戰鬥風格,一路斬關奪隘,跋涉艱險,終於以全旅的建制和實力,奇蹟般地突出重圍。他們的勝利,為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這部革命英雄史詩譜寫了一頁光輝的篇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藝術家饒森林山水畫賞析:雲山百態 氣勢磅礴
※剪紙藝術(089)雙喜臨門
※珠寶首飾效果圖系列第三期
※「懷才不遇」就要一死了之嗎?
※myclay超輕粘土動漫人物培訓班開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