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釋義
一個修行人,首先要把自己的門前雪掃好,莫管他人是非。自己沒有是非的心,也就沒有是非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心老往別人身上看,是非心就會出來了。是非心出來後,緊接著出來的是是非的事情,隨之而來的是是非的團體。
修行人要守住自己的心,不參與是非,這樣在修行的道路上就減少了很多的障礙。如果有障礙,第一是來自自己的是非心,第二是來自身外的是非的事情。所以說我們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性,修自己的涵養,其它的都不要去管,也沒有必要去參與那麼多事情。因為人的一生很短暫,沒有時間去參與那麼多是是非非,況且那些對自己的生命沒有益處。
我們只談修行,莫談國家是非,我們是老百姓,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法紀,擁護政府的領導。
只要把自己修好了,自己身心健康,其它事情一律不要參與。有人打著學佛的旗號,出去招搖撞騙,到時候公安來找你,這就跟佛法沒有關係了,跟修行也沒有關係,但跟自己的德性就有關係了。大家把自己的心性修好,涵養修好就可以了。
現在很多人剛開始進入佛門,接觸最多的就是《心經》、《金剛經》和《阿彌陀經》等一些短經文。我先從短經文入手,給大家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理解了這部經,大家今後再讀其它長的經文,就容易理解。下面我們先講《心經》的緣起。
緣 起
我們一起祈請十方諸佛如來加持著我們:嗡…嗡…嗡…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薩婆訶。
唵。修多利。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訶。
南無三滿多。母馱喃(tuó nán)。唵。度嚕度嚕。地尾薩婆訶。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三婆瓦。韈(wà)日喇斛(lā hú)。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意義比較深遠,自古以來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非常多,而且都講得非常好。我雖然沒有圓滿,也要把自己的半缽水迴向給你們,你們能在這半缽水上再加滿它,你們能圓滿,回頭再來度我,這就是大乘人的心態。
佛法講的是身、口、意,修行人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下的因果,不論道家和佛家思想,都是從身、口、意上來修正自己的心態,然後從自己的自性中散發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原本具足的智慧光芒,也就是佛性(佛心、本來面目)。
我們平時看經、讀經、念佛、念咒、做早晚功課、參禪打坐都是戒、定、慧三學總體的體現,都屬於戒、定、慧範疇里的。我們能從中體會到戒、定、慧的妙用,然後開發出自己的智慧,利益別人,同時自己也得到利益。
大家在讀經、誦經的時候,按照規矩要刷牙、洗手、擺上香案。現在由於上班、做家務,時間沒有那麼充足,就沒有像古時候的修行人那麼莊嚴從容,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懷著一顆真誠的、堅定的心,用心去恭敬十方法界的一切諸佛菩薩、天龍護法就可以了。
雞足山有一種鳥每天叫:洗洗手,燒香。還有一種鳥的叫聲是:阿彌陀佛。在雞足山靈性的山林之中,它們已經得到了佛法的利益。雞足山的傳說非常多,有機會大家可以來看看。
為什麼要講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因一個老和尚的事情得到了啟發:他一生中經常講這部經,有一些人業障很大,並有雙目失明的,老和尚就讓他們專修這部經,結果眼睛也好了,很多醫院治不好的疑難雜症也好了。因為什麼好了呢?當一心專念,鑽到一本經里,持之以恆的相信這個法益,相信釋迦佛所說的話,更相信佛菩薩會幫助。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得到微妙的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個力就是佛力或者宇宙的力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陀五時設教第四般若大乘圓教法要,天台宗講經用五種玄義概括:
一、釋名。此經以法喻為名。
二、顯體,此經以第一義空為體。
三、明宗,此經以觀照為宗。
四、論用,此經以破妄除障為用。
五、判教,此經以大乘孰酥為教相。
玄藏法師講經分三種:第一,緣起;第二,正宗;第三,流通。現在我們都是按照唐三藏講經的方法。
唐僧到印度把六百多部般若經典取了回來,在他取回經之後才有了海陸這麼大的法會,以前是沒有的。他取經回來就是度那些幾千年來死亡的人。在唐僧取經之前,殺戮非常重,一直沒有去超度他們。而在唐僧之後也沒有那麼大的場面來超度了,後來的超度也都是小範圍的,所以說現在的疾病變異的非常快。
「般若波羅蜜」是梵語,就是乘智慧的法身船達到彼岸,「般若」翻譯成中文叫智慧,「波羅蜜」就是彼岸。不管用什麼詞來代表,我們修行人要明了一個,沒有智慧是過不了河的。不管是建造船隻還是小筏子,還是自己赤身游過去,不管怎麼過都要有智慧,不要被水淹死。很多人游到一半淹死了,為什麼?信心不夠,耐力不夠。
信心不夠,是因為對佛法的信心不夠,對釋迦佛的話信心不夠,對宇宙的佛的力量信心不夠,所以會被水淹死。耐力不夠,學到一半覺得累了、煩了、枯燥無味了,菩提心便退失了。修行是持之以恆的,不是這一世百八十年的事情。
我們經歷過多少個百八十年,自己都不知道,因為沒有覺悟之前是不知道的。只有徹底覺悟之後,才能明了,才能解脫三界火宅的痛苦。剩下的時間,就是像牛一樣老老實實的去耕耘,好好做人。
古時候翻譯經典,有五種現象是不翻譯的:尊重不翻、順古不翻、多含不翻、秘密不翻,此方所無不翻。比如楞嚴咒、大悲咒是不翻譯的,誦久了自己的自性中就會知道了。
《妙法蓮華經》里講一個父親看見兒子病了,他給兒子上等的良藥,兒子不吃。父親沒有辦法,就用一種善巧方便,離家出走幾個月甚至半年。孩子無依無靠的時候,想起了父親給自己留下的葯。這葯就像釋迦佛給我們留下了經典一樣,經典是醫治我們思想的葯,可以打開我們的智慧,醫治我們的心病。
「般若」在修行當中,代表的是法,智慧就是法,法也是智慧。心也為智慧,也為心法。大家一定要明了,智慧不是心以外的東西,智慧就是心,一個體,一個用,心也是法,法也是心,心又是智慧,三者為一,叫一體同觀。
我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一艘大船(船為大乘),回歸於彼岸,這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原義。
什麼叫心經呢?心是法,經為徑,為道路,簡稱心道或法道。只有我們明白心法了,才能在道里走得順利,才能達到彼岸,我們乘著智慧法身船回歸於古國老家。如果光有智慧,不知道這個道路怎麼走,也回不了家。都知道條條道路通北京,如果光有車或者體力,不知道北京在哪裡,走錯方向跑到上海去了。所以方向錯了也很麻煩的。
《心經》里包括了三種智慧: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就變成了文字)。中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都是思想、言語的記號。有的人出口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依文解字。
只有我們懂得文字般若、理解般若智慧之後,才能明白釋迦佛的思想。解字要分表面、裡面、秘密三層解這個文字。大家讀經一般都是從表面上去理解一個話頭,這是不對的。要從內里找根源,還得要了解釋迦佛說的秘密義。咒語就是秘密義,智慧沒有打開的時候,就不懂咒語的秘密義。真正懂得咒語,也就懂得了釋迦佛說的秘密法。
觀照般若。觀是上觀於天、下觀於地、中觀於人。用我們的眼睛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用眼目去觀,這種觀是表面觀,外觀。
修行是內觀,要內觀自己的心性。觀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就是照著自己。觀的時候兩個眼睛聚光,光好比太陽是能量,要照著自己。在看的同時把這個能量迴光返照,不是這個光往外打。迴光返照照自己的心性是否達到五蘊皆空的空性。如果達到空性,我們的觀照是真正起到了作用,否則就用錯了。說這個人開了天目,開天目並不算什麼神奇的事情。開了天目,如果能返觀自照,天目才是真正派上了用場,否則也都是表相的。
觀,還有另外一個辭彙叫觀察、觀看,就是通過自己的內觀(也就是第三隻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果真的一下子覺悟了,五眼就具備了。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已經講了五眼如何得。
觀照的「照」,上面一個「日」字加一個召喚的「召」。下面是四個點,就是火。日是太陽,太陽本身就是火,叫外來火、外力或者叫佛力,也代表大日如來。召是大日如來召喚,大日如來代表所有的佛,她是眾佛之師、眾佛之王,以大日為主的所有的佛在召喚著我們三界內的眾生。我們三界內的眾生是在火宅里,四個點是指火。
上觀,大日如來在上面觀看我們,召喚著我們,不要在火宅之內再留戀忘返,再生死輪迴。這是大日如來諸佛菩薩觀照我們。
下觀,是自己自性中的觀,自己的能量要儲存起來,不要往外泄。內觀的時候,是把自身的能量和宇宙的能量完全儲存在一個罐子里,這個罐子就在我們的海底輪(密宗叫生法宮,印度語叫海底輪)。內觀儲存能量,外觀就會分散能量,消耗能量。武林小說里說這個人的內功高的不得了,兩個太陽穴都是鼓鼓的,等再過幾年看,這個人的太陽穴癟了,內力收斂起來了,就看不出他有多高功夫了,已經深不見底了。深不見底就是把能量儲存了,這和佛經的修行是不二法門。
上觀是大日諸佛菩薩召喚我們,脫離三界。內觀是把自己的能量聚集、儲存,這樣自己智慧的光芒會越來越強大。智慧用能量來表達,有了能量,發動機才可以運轉;沒有能量,發動機是死的,智慧的光芒也發不出來。
我們一定要儲存能量,不能消耗能量。比如上班的人吧,整天想著單位領導不公平,同事之間勾心鬥角的事,沒看到好的一面,這就等於把能量外放了。又想這個人掙到錢了,我怎麼沒有掙到?那個人學佛還沒有我學的時間長,為什麼超過了我?心不平衡了。不如自己的,就說人家如何如何笨之類的話,貢高我慢的心就出來了。比自己強的,就嫉妒等等,這都屬於耗散能量。總是外照別人,能量就會不斷的消耗,衰老得比別人快。掃好門前雪,莫管他人是非,這個就叫儲存能量,叫內觀自照,就是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是什麼?是在觀照般若基礎之上,又進了一步看到了實相。實相就是沒有相,像虛空一樣。到這一地步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性,什麼是本來面目,什麼是「眼中童子面前人」,心明眼亮,了了分明,這就是實相般若。
我們只有依照佛的話,循序漸進的去修行,通過看經、讀經、誦經、拜佛、念佛等等的方法,開顯我們自己的能量。只有我們自己的能量開顯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我們的能和量就會集中在一點上。
如果感覺看了幾部經,法喜充滿,這是個表相的東西,這還是一個過程。通過文字觀照實相,慢慢的修行,就能達到一個字能翻譯成不同層次的意義,這個要靠自己的智慧。比如說「觀自在菩薩」,從字面上講就是觀世音菩薩;文字裡面是自在的菩薩,是因為沒有掛礙了,所以叫自在菩薩。通過自己不斷的修行,智慧不斷的增加,能量不斷儲存,這時候翻譯的文字和別人就不一樣了,橫聽是法,豎聽也是法,前看是法,後看也是法,法法皆無法。只有這個時候,三種般若就完全開顯出來了,但自己還是現在的模樣,頂多相貌比以前圓滿一點,頭比以前大了一點,變化最多的就是頭上的變化。
每天把自己的能量耗散在爭權奪利上、是是非非中,能量就會越來越少。今天晚上努力的修,明天一出家門,煩惱心一出來,想單位的某某和我不對勁,從出家門到單位,就在盤算著如何來對付他,能量就在一直消耗中。
《心經》和《金剛經》講的是一模一樣的。首先要無我,無我的情況下,就不會散失能量。第二是去掉法執,不執著法相的時候,就會運用能量。《金剛經》是《心經》的展開講,《心經》是般若經里的精華。如果自己真的把《心經》讀透了,明白《心經》說的是什麼,修行就開悟了,做一個緣覺菩薩富富有餘了。既然大家都沒有到那種地步,那就老老實實的讀經、看經、拜佛。
大家在沒有明了自己的道路之前,沒有明了自己的心之前,一定要選一個好的上師來引導自己,慢慢走到修法的隊伍中來,這個時候修起來就非常快。雖然什麼都不懂,只要有一個懂行的師父來教如何去修行,自己的能量就會不斷的儲存起來。儲存的時候,內心當中、內性當中散發出來的能量,和別人是不一樣的。
我可以讓你們在一個月之內達到不一樣,為什麼?閉關,外界的事情一切都不要參與,不要聽聞,只是老老實實的在一個屋子裡看書、磕頭,一個月後再出去,能量場和別人就不一樣了。
我們要學習佛教授給我們的法門:戒、定、慧。通過戒、定、慧不斷的深入,返觀自照,最後達到三個般若完全開通,就能得到先天無分別智和後得智兩個智慧。
人家講經是生津,我講經是渴的要命,渾身燙,說明我的福報不夠。如果自己能從自己細微的過程中體驗自己,就知道自己的福報,就知道自己的智慧,根本不用別人來點化你,就知道自己哪裡好,哪裡不好。
古時候的高僧大德講,離心意識禪,有觀而非靜定。如果離開心,用後天意識來考慮問題的時候,還是處在幻化中。有觀而非靜定,比如巫師、大仙也能觀,那叫有為觀,不是真觀。世間法上的那些叫有為觀,層次非常低,只能算有為的身體壽命。
那什麼是真觀?就是自性像一瓶水一樣不會被世間法、諸惡環境所干擾,這個時候才叫真正的入靜、入定中的觀,這是真觀了。這種靜定中的觀,是明了一切的,是無為觀。真正達到了無為觀,算的是無量壽。
凈土中有十六觀,什麼是正觀?什麼是邪觀?說的很清楚。大家有時間要看看。
觀是密宗里的加行法,平時觀觀音的像、阿彌陀佛的像,或者觀香,或者觀某一點,這都屬於加行法,還是沒開悟之前的一個過程,我們必須有這麼一個過程來體驗。比如觀香的時候,晚上漆黑,雙眼盯著香點的時候,可能因每一個人的善根不一樣,體驗也不一樣。有些人是越觀越冷,渾身發涼,整個宇宙一股陰森森的東西壓在身體上,會驚慌害怕;有些人是越觀越舒服,渾身是熱的。有些人觀佛像,看佛從像上走下來了,在自己身邊走來走去的;還有些人觀佛像,自己就感覺到一股莫名的、沒有來由的空空蕩蕩,感覺學佛這麼空呀,好像要死了一樣。因為善根不一樣,所以結果不一樣。每個人的心性不同,觀所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加行法還不是真正的入靜入定,只是在入定之前有個加行,通過這種訓練,心慢慢入靜、入定。前兩天帶你們入定入靜也是屬於觀。這個觀的範圍屬於有為觀,這個按密宗講就叫加行法。
如果自己將來入靜入定的時候,是沒有人來帶的,只有自己找一個清涼的沒有人打擾的地方入靜入定,自己去觀自己的那顆躁動的心、妄想的心,看它是如何躁動的、如何妄想的,看念頭是如何生起來的,然後又怎麼滅掉的。通過細微的去觀察的時候,這個就叫內觀法,也叫秘密法。只有自己入靜入定的時候,觀出來的才是真的。
我帶你們那種有為的觀叫顯法,顯宗的法門,大家都能聽聞的的法門叫顯法。加行是個過渡,通過這種方式達到自己入靜入定,智慧會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只要符合修行規律,通過戒、定、慧一層次一層次的去修行,最後真如本性就現前了,現前叫實相。實相是無相,無相之相叫實相,如如不動叫實相,遍周法界叫實相,非用語言所能形容的叫實相。禪宗里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是實相。
能起作用的都叫加行法,我們看經、讀經都屬於加行法。通過加行法,打開中脈,提升能量,能量具足了,天目前就會大亮了,這是日月合明了。
我們天靈蓋叫乾卦,我們的海底輪叫坤卦。只有乾卦和坤卦相合的時候,中間的一橫抽掉了,天靈蓋上的那一點靈光,就變成了離卦,為火為太陽,為大日,所以我們的天目為大日宮,坤卦。
無為的丹珠在哪裡?要把日輪和海輪中的丹珠提升到天目上,日為離火,月為坎水,月上西樓,是日月合明。為什麼說月亮是水?不是人間的水,是宇宙中的潤物細無聲的水,它是宇宙能量。科學家現在已經研究出來了,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在月亮光下才活躍,生長非常快。在太陽光下並不生長。月亮射到地球上的光就為水光,叫天一生水,地六載之。
懂《易經》的就明白了什麼叫日月合明。懂得日月合明的人,煉丹或者煉法術,才會有威力。不懂丹道的人,不懂易經八卦的人,煉法術煉丹都非常困難,頂多明白一些道理。
很多人說,佛經不是法術。佛經不是有為的法術,是無為的法術。為什麼叫無為的法術?把佛經看明白的人,也就明白了宇宙,明白了宇宙的人,就明白了無為,運用的都是無為的力量,無為的能量,法就是無相大法,叫大道法。能運用大道法的人,明白大道法的人,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產生非常不可思議的結果。
能明白無為的煉丹法,都會明白日月合明。合明之後,天目才真正的打開。這個天目不是平時說的那個天目,層次是不一樣的。明白了日月合明,這個丹要從下丹田提升到上丹田的時候,我們的大日宮才會明亮。否則大日宮不亮,是昏暗的,是無明。只有日月合明,才能明了《楞嚴經》里很多故事。《楞嚴經》把外道的事情說的非常明了,人道的事情說的也非常清楚。《楞嚴經》明白了,對外道就會有分辨能力。
《心經》里包含一部功法,是日月功法,上半部是日,下半部是月,最後"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表日月已經合明,能量已經具足,已經覺悟了,趕快衝飛吧。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其它的翻譯也有,每個人的修行程度不一樣。
修行一定要修出自己的東西。只有明白了自己,才可以明白釋迦佛為什麼要苦口婆心的傳四十九年的法,也能明白我釋法界為什麼天天在這裡婆婆媽媽,無非是讓你們明白一些真正的智慧,明白什麼叫有為法與無為法,如何運用有為法和無為法。
我讀完《金剛經》發的第一個願力,就是願意把我得來的智慧傳播給人類,傳播給全世界,只要我有那種本領與緣分,我願意把所掌握的知識或者智慧傳播開來。這個真正的願力加速了我修行的步伐。在講《藥師經》的時候我專門講過發願與修行的問題,大家不妨去看看。願大家都能明白易經、佛法、道法、印度的薄伽梵歌、西方聖經的思想內涵,這些都是相通的。如果能把世界的知識聯繫到一起的時候,就能發現共同點。融會貫通的時候,也是智慧開顯的時候。
修行難,明白這些修行方面的知識更難,並不是世間法上的。比如易經八卦、天文地理,這都是跟修行相依相成的,不能分開的。分開的時候就很難修的成,修的快。歷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懂易經、天文地理,所以他們修行就快,智慧打開的就快。
《易經》是萬經之首,是貫通天地的經書,是百科全書,不是單純算命的東西,很多人就斷章取義了,說《易經》就是算命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其實天文和地理都是從《易經》里出來的,電腦、計算機也都是從《易經》里出來的,其它的醫學更是《易經》里的,所以《易經》是真正的百科全書。
佛經是把《易經》里的很多知識又展開說來,因為《易經》就是個卦象。
《心經》是釋迦佛二十二年所說般若之法的精髓,是經中之經,也為靈魂。
這樣,《心經》的緣起就講完了,下面我們開始講經文。
經文釋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從字面上講是觀音菩薩。不從字面上講,是心無掛礙的人,叫自在觀菩薩或者叫觀自在菩薩,兩者都沒有毛病。
真正的觀自在菩薩到處都是,為什麼?三界外到處都是觀自在菩薩。三界內有沒有觀自在菩薩?也有呀!我們看沒看見呀?有人說看見過,也有人說沒有看見過。但確實看到有的法師自在的很,是不是觀自在菩薩呢?這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說這個法師真的達到觀自在菩薩的境界了;另外一種是說他內心中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但是他表現的行為,確實很洒脫。
觀自在菩薩。這是通過不斷的修行,證得了觀自在的境界。
行深。就是往深般若波羅蜜里行,就是往深的智慧里行。深智慧就是把我們真正的智慧打開,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後得智,把這兩個智慧打開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深行、行深。只有把兩個智慧完全打開的時候,我們就能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彼岸,回歸佛國故里。
波羅蜜多時。多時,很多法師講的也都不一樣,因為我們修行打開自己的智慧,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只有自己經過不斷修行實證,才能明白多時。羅漢修行想達到佛的地步,據說要十個劫,這十個劫就為多時了。凡夫肯定比羅漢還要長得多,那麼用的多時更要多。至於翻譯的是否一樣,我們不用去執著文字,一切從自性上、法性上來觀照自己。
照見五蘊皆空。照是用我們內心本來具足的智慧,照見我們身體內的色受想行識,只有達到五蘊皆空的時候,我們才能超越一切苦海,才能渡一切苦厄。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表的就是我們身體里的心肝脾肺腎。色表我們肉眼能看到的身體、毛髮、手指蓋,牙齒、皮膚、筋骨等,都屬於色類。受想行識都屬於心法上的。心法為四個,身體上的色是一個,加起來是五蘊。只有通過智慧來照,把自己的五蘊照空的時候,才能達到無我。無我的時候,就成為自在菩薩了,觀自在菩薩了。菩提薩埵是大覺有情菩薩,簡稱大菩薩,是在菩薩這個層面上圓滿具足,也屬於聖人,但和佛還差一步。
度一切苦厄。把自己的病苦、心苦、煩惱妄想全都度空、度光。同時看別人苦的時候,幫助他人也從苦海中解脫出來。不能自己明白了之後,不去幫助別人,那是小乘法門。學大乘法,大乘人要發大乘心,在自己明了的時候,一定要伸出友愛的手去幫助別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幾句話就是講修到不執著法相叫法空。法空就可以證到羅漢的果位。
舍利子。按字面來講是舍利弗,是釋迦佛的一個弟子,智慧第一。從文字的層面講,我們的身體為舍,大靈(無位真人)暫時住在這個房子里。就像我們的皮囊穿的衣服一樣,隨時更換。如果按釋迦佛說的不斷的去修行,修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空的情況下,那就證羅漢果位。
這個皮囊就為"舍",為房子。"利"也為離開的離。"子"就為我們的無位真人,住在這個房子里。倒過來念是:子離舍。大靈只有離開房子的時候,才能達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離開房子就會留戀。看自己的皮囊長的非常好,相貌也好,社會交際也好,捨不得離開了。只有捨得離開這個房子的時候,才能達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首先把"舍利子"研究透,後面的話就好懂了。研究不透,按舍利弗去讀,就和釋迦佛說的本義不相扣了。因為三界內的所有眾生都執著於五蘊的真實,認為它是很真實的。既然認為是真實的,就會起貪、嗔、痴、慢、疑,就會犯殺盜、淫、妄、酒等種種的罪過,就會輪轉於六道生死苦海中,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但是我們現在有世尊給的藥方,我們按藥方來抓這副葯來治療我們的病,通過修行來證得空性,最終就能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證得聖果。
因文解字的話就會落入斷滅空,所以要不依文字,不離文字。我們智慧沒有到那種地步的時候,還要看這個文字。後來又有人說:不依文字,不立文字,不離文字,但也不破文字,不見文字,這樣就不會墮入字里空或頑空、斷滅空。很多人解經的時候,往往掉入字里空裡頭。
很多人只是研究一輩子經文,而不是修正自己。寺廟裡的法師,尤其泰國、緬甸、西雙版納的修小乘法的屬於實修派,還有中國的藏密。漢地的很多宗派屬於文字上的,說他是文字上的,他會不高興,他還有自己所證悟的一些東西。
《心經》真正的功用是修身空(無我)、心空、法空。只有三空的時候才能明了聖諦第一義,才能真正的跳出輪迴,得到真正的逍遙自在。真正大解脫的人,不再受三界束縛的人,內心中是沒有煩惱、習氣的,證得無漏,也就證得了聖果。
五蘊皆空指的身空和心空。《心經》就是把《金剛經》或者般若經濃縮起來的二百六十多個字。修行要達到內空和外空。外空就是色要空。不光自己要空,對任何事情都要空。這個空是否是什麼事情都不管了呢?不是的。還要管,但心是不掛礙的管。如果心有掛礙去管的時候,就不叫空了。天天吃飯不咬破一粒米,天天穿衣不掛一絲絲。
《心經》非常好,也非常短,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把《心經》和《金剛經》對照起來去琢磨,去自修,去自證,最後就能達到身空(我空、無我),四個相沒有了,就是身空色空了。內空:受想行識。法空:不執著於法。最後性空。
色空的修法有四個?第一是:緣起性空。身體都是由前世因緣業力所召感來的男相、女相或者動物相等,這個叫緣起性空。
第二是:和合性空。人投胎也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與父母的因緣業力相合,然後一顛倒就投了胎。身體是由四大(地火水風)和合而成的,死後就剩一把灰。看破和合性空,就會發自內心的精進修行。
三界火宅是投生的地方,也是生命墮落的地方。是從高能量區漂流到低能量區的,能量消耗回不去了。修行是唯一的出路。
佛是不生不滅的,不下來受生,也就沒有死亡,不生不滅是為聖人。我們下來是找死的,因為短短百年的功夫,一般都六七十歲就地獄去了,修得好的人天堂去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地獄去了,百分之二十多的人上了天。
第三是:相續變更空。色身從母胎出來,從幼年、童年、成年一直到老死,這叫相續變更空。從沒有到有,然後到死到空了,就是人的生長過程。
第四是:消滅空。人死亡之後腐朽掉,為消滅空。
於理於事,當體即空。如果真正明白空性的時候,心中不在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時候,就是當體即空。並不是說這個身體真的燒了,不是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很微妙,很多人認為不好解。如果修行用功到了那種境界的時候,自然就會證得身空、心空、性空的境界。就像練氣功似的,自己會感到身上有氣,從後背慢慢的上來,這是通過實際去證得的。自己沒有實證的,別人說是沒有用的。必須自己來證得,然後可以把證得的心得講給同行聽,還不能講給那些不是同行的人,否則是非就會出來,誹謗的語言就會出來。
證得身空、心空、性空的境界,萬法統統的出來了。是自性建立萬法。
佛法是包容一切的。不管是修外道、內道,還是佛道,只要心性真的能包容一切,明白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時候,學什麼都沒有障礙的。
現在門派之分非常嚴重,表面上學佛的熱潮非常大,暗地裡佛法卻在消亡,這是非常實實在在的話。門派琳琅滿目,一會這個門派,一會那個門派,一會又從國外請來一個傳瑜珈功。表面上看佛法是在興旺,但弊病也都暴露出來了,門派之間互相去攻擊,拉門結派,心不空!色不空!受想行識也不空!這都不是修行了。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真的明白緣起性空了,也就明白色空的含義了。如果不明白,那色怎麼能空?門派之爭怎麼能空?
真正修行的人是包容一切的,是不應該有門派之爭的。講法的人是因人的根基不同而講法,無為法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如果真的包容一切,圓融無礙了,這才叫色不異空。在你眼中都是平等的,學任何門派都是可以的。如果學別的師父的,這個師父就不高興,這就沒有空。跟我學法的人,我還鼓勵他們學其它門派,技多不壓身啊。多學一樣,智慧就會開一分。跟著我只能學到一點點,跟著很多師父學,就能學到很多本領,這樣會超過師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慧命就會延續下去。只有心沒有空的時候,才有門派之爭。
真的做到無我、無法相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也都能空掉了,不會去執著了。這時打開了心量,也就毫無分別了,也毫無掛礙了。
人在沒有修行之前,不知道色身是因為業報和合而來的,認為它是一個實有體。比如有人手術,把腿鋸下來了,還能說這個鋸掉的腿是他的嗎?這時候誰都不敢說了。大家動腦筋想想就會明白,這個色身就是和合組裝起來的,是緣起性空的,所以說我們的色身是空的,是四大和合的,是無常的。
明白了色身是業報而來的,是空的,就是色不異於空。這個色空並不是把色身毀壞滅空了,那是頑空啊。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應該是當體即空,當下即空。並不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馬上死掉,這不是當體即空。是心中明白這樣的道理了,色身都是隨著業報和合而來的,是空性的,這個時候叫當體即空。禪宗講當下即空,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當下認可了。
明白了這個過程就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老子說過:我有大患,就是我有一個臭皮囊。如果沒有這個患,我可以非常自在。他說的這個話,就已經表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只有自己能明白這個過程的時候,自己自性中就會認可當體即空。把色身當成實體的存在,就不能自由自在自主了。
如果從人的歷程來看,出生之前你是空的,媽媽肚子里沒有你,是隨父母的因緣業力和合來投胎受報,這從空到有了。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叫色不異空。從凡夫的眼光看,確實有一個身體一直到死亡燒掉又形成於空,這個過程就是色即是空。
雖然有這個身體,但知道自己將來死掉之後,就是空的,色即是空,反過來空也會是色了。在三界內,懂得緣起性空這個投胎、受生的環節,就明白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義了。
從文字上看確實很矛盾,色怎麼能空呢?胳膊腿都在啊,認為沒有空。如果用刀把胳膊砍下來,是不這個胳膊就空了。沒胳膊的時候,按一個假胳膊,無中生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有為中去辯證思考啊,這樣很多道理自己就會明了。大家要用心考慮這個問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指我們的身體是怎麼來的,怎麼沒有的。講的是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
受想行識,是講的心法。心法和色空是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的心真正能達到空性的時候,自己的感受、覺受就會空掉。比如冷、熱、痛的感覺都是受,這個受的過程,也都是心的變化。
比如手被刀割了口子,用手捂著傷口的時候把思想轉移到另外一個事情上,傷口就感覺不到痛,因為集中力轉移到其它的事情上了。如果集中力在這個傷口上,會感覺鑽心的痛。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過程。如果有的話,就能懂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釋迦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沒有感覺到痛。因為他把心轉移到別的地方了,所以體驗不到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事情,這個時候是心法起了作用,思維轉移到其它的地方。苦受、樂受、非苦、非樂受等等都屬於我們心法上的事情。
想是我們的後天思維。心想是明白道理之後的一種相應。和事情相應,就是後天想,屬於六根六識里的東西。看見什麼好吃的饞水就出來了,這都屬於後天思維。看到這種情形就開始想,買點吃多好,這是貪嗔痴意識里的。
行,就是造善業、惡業所經過的行為。善惡的行為發生了,就產生了一種業習、業流、業果。業因是想出來的,行是想的果,是由行為來完成的。
識,就是我們後天分別而起種種差別的認識,它分辨世間的各種差別。在沒有證得羅漢果之前,它在起百分之八十或九十的作用。通過修行之後,我們自性中的阿賴耶識(大靈、無位真人)開始起作用了,慢慢的代替後天的思維。
很多人說修行之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比別人慢,可是在以前思維是很快的,這就說明我們的後天思維弱了,先天大靈能量在不斷的增長中,後天思維不斷被先天的智慧所取代,顛倒夢想的過程也就慢慢變得越來越光明,從無明走向明明。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句話又接著上面五蘊皆空來講的。如果把這個話分開來講,就叫斷章取義了,修行就怕這個。要前後聯繫起來看,這時候就會明白道理。
如果真的舍離了皮囊,就沒有實在的體了,自己的五蘊也空了,身體也空了,自然諸法相都是空的。達到了諸法相空,也就證到了實相般若。
前面一段是說來觀照自己五蘊空了,法相也空了。這個空不是斷滅空,是真空妙有,裡面無奇不有,這個時候自己的大靈才生起妙用,心法才生起妙用。看到了自己的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圓滿無礙的、光明無量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我們的六根六識六塵不染著的時候,我空、法空、人無我、法無我的時候,我們就達到了空性或者是性空,色受想行識自然就是空的,自然就明白了空性中的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也不會再有思維了。有思維的就叫相對法門或者叫有為法。無思維的時候,無心、無相、無念、無住的時候,就明白了諸法相空是什麼了。
如果想知道自己修到什麼境界?就去對照《心經》的話,去琢磨分析分解的時候,就會明白五蘊皆空、無受想行識的妙義。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如果六根六識六塵已經空了,也就證得了空性。內六根空了,外面的六塵也斷掉了。內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大家如果看了禪宗的書,回頭再看《心經》的話,提高的會非常快。
無眼界。到沒有障礙自己視線的時候,就叫無眼界。眼界是看的範圍,國家有範圍,還有省界、縣界、村界等,人的行為也有範圍,都有一個界限,眼睛就能看三維空間這麼大,並且我們坐在屋子裡就看不到屋外的東西,屋子的牆就為我們眼睛的界。
如果能達到六識空掉、六塵不起,這時候眼睛就能透過牆壁,甚至比X光還要厲害,這個時候眼睛沒有界限的去看了,因為五蘊皆空了,六根六識六塵空掉了。那麼我們的內視眼也是第三隻眼開始發生妙用,它是沒有眼界的。
第六識的功能是分別事物的差別相的,或者反映事物的諸法相,我們平時的吃、坐等等都是法相。第六識主要是分別前五識和收納前五識反應的境界,這種境界對善惡丑美、貪嗔痴慢疑都會有取與舍,好的拿來,壞的不要,這是我們第六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我們經常把第六識比喻成大管家,真正的主人就是我們的大靈,它投胎之後就在海底輪長眠不醒,沒有起來管事,大管家第六識就天天管。
"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六識把前五識產生的境界交給第七識末那識里。第七識末那識是好的壞的一起收藏,所以把第七識叫污染的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清凈的、無為的,我們修行就是把第六、第七識的裡面的不好的東西都扔出去,讓第八識阿賴耶識帶領自己修行回歸。
另一種講法:前五識屬於身體感官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感覺,第六識是合併和掌管上述五識的,第七識的末那識不管好壞,就把六識收來的這些資料信息統統的裝進第八識阿賴耶識里,善惡種子都不會漏失。所以很多時候做的是惡夢,也是自己以前儲存下來的;夢見好的境界,也是第八識所儲存的。"阿賴耶識"也被稱作"含藏識",義含藏一切諸法種子,故又被稱作"種子識",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的根本,是精神領域的最高境界,潛藏著由一識到七識的行為所積存的一切結果,並逐漸成為產生七識等的根源。阿賴耶識含藏整個世界的本源,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一識到六識會隨著人死亡而消滅,但"末那識"、"阿賴耶識"決不會消滅,從無限的過去一直延至未來的永遠。再轉世投胎再做人的時候,隨著業力,善惡又隨著去了,如影隨形。
我們所說的十八層地獄,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或者十八層地獄。因為眼睛看到了就要貪,六根六塵六識分辨,當得不到的時候,就會有種種的想法,貪嗔痴慢疑見就會盈盈而生,這個時候就形成了十八界或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就是通過我們的後天思維所形成的。
如果我們把後天思維六根六識六塵都能修到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時候,無眼界無意識界,這個時候思維沒有了,不會為世間的煩惱妄想所折磨了,也沒有痛苦了,那時候是清清靜靜的,圓圓滿滿的。所以意識界沒有了,眼界也沒了。
還有另一種說法:一般講唯識,只講八識,即到阿賴耶識為止。但是如果追溯到佛學的傳入,就還有一些分歧。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由於所研習的經文不同而形成了各種學派,例如研習《涅槃經》的涅槃學派,研習《阿毗曇心論》的毗曇學派,研習《攝大乘論》的攝論學派等。通常所說的攝論學派是指研習真諦譯本的一派,真諦學說認為還有第九識,稱為阿摩羅識,並以此為根基。而唯識學派研習玄奘譯本,阿賴耶識是玄奘學說的根基。阿摩羅識是真實世界的本體,而阿賴耶識是世界的本源,但絕非本體。事實上阿摩羅識是真諦在阿賴耶識最初的概念上分化和引申出來的,之後玄奘對此全部進行了重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四句話,是讓我們把十二因緣看破,只有把十二因緣看破了,我們才能明了為什麼能淪落到這種地步。只有把十二因緣看透的人,在修行上才能突破,才能明了,才不會有憎恨的心,更不會有小脾氣。
很多人修行之後,小脾氣是越來越大。別人會說:你是學佛呢?還是學張飛?學佛應該是溫柔的,因為是用頭腦思考,用心做事。很多人就差在這裡,不明白因果,守不住身口意,隨妄念去造作。
何為無無明呢?第一個無是沒有,是空,不是自性中的空,是否定後面的無明。無明就是黑暗,就是自己的頭腦中和自性中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是沒有智慧。無無明就是講我們要把自己的智慧開開,光明大顯。
現在沒有打開之前是無明狀態,就是黑暗一片,好比房間里沒有燈一樣,漆黑一片,這叫無明。是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方法,所以打不開,也就不明了。
只有我們空了十二緣起的時候,無明也就變成了有明了,就是有光明,有智慧了。
無明的另外一個代名詞是愚痴,愚昧白痴。不懂得十二因緣,不知道人怎麼輪迴墮落的,是博士生也好,博士後也罷,也叫無明,也叫愚痴。雖然在世間法上比別人聰明,但這種聰明是在三維空間限度內,很局限。突破了三維就叫有明或者入道了。科學家現在就在研究如何突破三維,要證明四維和五維,一直到無窮盡,這是現在科學家的課題。修行一定不要脫離科學,因為現在科學正在研究玄學的東西。
因為無明,才不明白因果,更不明白佛法的真實妙用。消除了無明之後就是無無明。第一個字的空,在這裡就體現出來了,無明就沒有了。黑暗已經被自己用天燈照亮了。
無明源於行,行源於識,識源於名色,名色源於六入,六入源於觸,觸源於受,受源於愛,愛源於取,取源於有,有源於生,生源於老死,這是十二因緣相續循環生生死死,輪迴顛倒,顛倒夢想。
隨著不斷的輪迴,能量也就越來越少,光明智慧隨之而減。現在有的孩子生出來就是白痴一個,沒有思維,頭腦一片混白。因為往世在無明的狀態下,他造下了很多無明的惡業,自己的能量消耗沒有了,燈滅油盡,再轉世為人的時候,福報就沒有了,福慧全空,變成了白痴。
生死相續就因為這十二個因緣,把十二個因緣弄清楚之後,在修行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它一點點的全都斷掉。緣覺就是覺悟了十二因緣,證得阿羅漢果位或者八地菩薩果位,我們也稱他為聖人。大聖人是佛,小聖人是羅漢或者是八地菩薩。
我們修行不光要明白十二因緣,還要會運用般若的智慧,證得我們最後的空性。前五通,我們可以人為的修來,但沒有般若智慧,是證不到無漏的境界。想得到無漏,必須通過般若智慧。
很多外道是不相信的,釋迦佛就給我們示現了究竟涅槃這個境界。看破十二因緣就能達到無無明。既然無無明了,也就無無明盡了。
亦無無明盡。一悟永悟,一下子光明現前了,再也不黑暗了,再不愚痴了。這裡有個禪宗故事。一個老和尚該回故國老家了,然後對大家說,明天午時請大家吃飯,吃完飯大家送我。不明白的人就以為老和尚要出去雲遊了,明白的人就開始為他做準備了。為什麼要回天?不回天又要顛倒夢想,只有趁著有明知、明智、能量具足的時候,趕快脫體就走。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自己一下子明了這些東西,把這些東西都斷除了,自己的天燈亮了,能量具足,有力量回歸了,還在這裡呆著幹嗎呀,趕快趁著這個亮走吧,走就是亦無無明盡。
天目上被烏雲籠罩,月亮無光。一旦烏雲驅散了,烏雲就是我們的貪、嗔、痴、慢、疑、見以及十二種因緣,不斷的積累增加,形成厚厚實實的雲層。就像現在的上空一樣,飛機步入雲層再往下看,整個中原大地都是在烏雲籠罩下,能看到太陽的時候非常少,毫不容易出來一會太陽,一會烏雲又遮住了。
外在的環境也是一個表相,不修行的人、沒有開悟的人都是這樣的。剛剛小悟,就像太陽剛剛出來又被烏雲遮住了,又開始大雨瓢潑。
一旦無無明,趁著明白的時候,要一悟永悟,追根問底。只有追根問底的時候,智慧才不斷的打開,能量不斷地儲存在海底輪,再提升到月輪上,日月合明,守住身、口、意,能量才不易散失。守不住身、口、意,殺、盜、淫、妄、酒就可以把能量全部喪失完。
為什麼說聖者無言?並不是不說話,而是不說廢話。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並不是說色身不死了,是大靈已經明白了,能量具足了,達到了不生不死了,所以乃至無老死。
一旦真的智慧現前,光明無量的時候,一悟永悟的時候,就達到了不生不滅。不生就不會死,所以叫無老死盡,也就是無量壽。阿彌陀佛表示無量,就是永恆的光芒,絕對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不滅也就無老死了。明白了所有的來來去去都是去緣起性空的,從根本上斷掉,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前,也就是法身無處不在,無所不在了。
按真正的規定,用無量還是有一個限定的,用永恆是最根本的。如果不明白緣起,就會受業力的支配,流浪在生死苦海之中,人道上的人和動物、花草樹木,都是因為往世所造的業不同,所以受的生也不同。一旦我們天機一露陽光一現的時候,就要奮起修行。
我們在三界已經顛倒很多劫了,十二因緣相續而起,隨意造業,無明緣行。
行,比如說投胎做人還得跟父母有緣分,這是受業力的感召去投胎受生,就為行。如果和父母沒有緣分的話,也不能受生。投生的緣不夠,想來投胎受生,但是節育計劃掉了。就是和父母沒有緣分,是因為受業力的感召進入了母體,但又因為出生的因緣不到,又被計劃掉了。現在很多計劃掉的小孩,在隱態非常苦。投胎是因為顛倒,行之後的緣是識。(無明源於行,行源於識,識源於名色,名色源於六入,六入源於觸,觸源於受,受源於愛,愛源於取,取源於有,有源於生,生源於老死。)
進入母胎之後,精、氣、神也隨之進來了。我們以父母的精血為名色,以我們的精、氣、神為名色。名色緣於六入,名色常養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精氣神進入六根里為六入。出胎之後,觸境就發生了知覺,接觸內外境界就為觸,觸境就會生情。現在的孩子十四五歲就懂得情愛了。有情又生了受,就是心裡與身體的感受。由受生出了嗔愛、喜怒哀樂、貪嗔痴,跟他好,他高興;不跟他好,他就苦惱;為他辦事他就歡喜,你不為他辦事,他就苦惱。因愛而取,想取得就要有手段,因為種種的手段,不管取到還是沒有取到,統統叫造業。造了業因果就出來了。有了業力我們就要隨業力去受生投胎,生就是果報,我們只談這個過程。有生就有老了,有老就有死。這就是我們十二因緣。
我們明白了人是怎麼來的這個過程之後,然後慢慢把自己的六根六識閉住,把十二因緣切斷,不再受生和輪迴。無明斷光明顯,證得涅槃就不來投胎也就沒有生沒有死了。聖果羅漢和八地菩薩往上是不修緣起法的,因已經無無明了,不會再受生,當然就是無老死。
無老死,當然就是永遠都不會死,也就是說永遠都不會來投生,永遠都不會進入三界內。不進入三界內,當然就是老無死盡。亦無老死盡,永遠都不會滅了,光明照徹虛空。
【無苦集滅道】當初釋迦佛成道的時候,首先度的是憍陳如等五個人,這就是最初的僧團,釋迦佛開始了初轉法輪,也就是講的小乘苦集滅道法。
苦集滅道是小乘法的四聖諦,就是從苦集滅道一點點的自證自修,做個自了漢。後來釋迦佛講了幾年之後,覺得不行,要回小向大。但很多羅漢在苦集滅道中,嘗到了甜頭,就不願意發願去度別人,只想自己修成拉倒。釋迦佛苦口婆心又開始講大乘經,般若經,最後又講涅槃經。釋迦佛慈悲眾生的心態,大家用心就能感受到的。
一般修行人也是需要苦集滅道作為基礎的,四聖諦法給我們鋪墊道路,然後才能明白其它的道理。印度的小乘法在中國沒有站住腳,因為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可以講講中國的苦集滅道,很多人是通過練武術,悟入佛法的;很多人是通過練法術,進入佛法的;很多人由於有病通過練氣功,進入佛法的;還有很多人是通過儒家道家的思想進入佛法的。這為中國的苦集滅道,相當於小乘佛法,但不是完整的。經歷了之後明白了,還有比武術、氣功、法術、儒家思想更好的,最後都歸於大乘佛法,回小向大,走大乘的道路。因此大乘佛法在中國得到了推廣。
有的人因為身體有病,醫院又沒有辦法,聽別人說練氣功可以,練了幾年病好了,走上了修行之路,這是因為病苦才來修行。有些人是因為心中煩惱,想追求一種解脫的方式,進入了佛法。一旦接觸了真正的佛法,感受到了一種從沒有過的內心的喜悅,於是就樂意推廣佛法,在推廣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大的樂趣。
集是集結惡業,是貪、嗔、痴、情愛、殺、盜、淫、妄等等,這是苦的根源,我們都要斷掉。集是因,苦是果。不造因就沒有這個苦果。
滅是果,道是因。佛法看起來好像很矛盾,等真正明白這個過程之後,矛盾中又統一在一起。通過學習佛法,把苦的果轉化滅掉,苦去甘來。這個樂是大樂,是常樂,是常樂我凈。通過不斷的修行來達到無漏的境界,涅槃的境界,證得無上的菩提果。
佛道有三十七道品,比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觀法、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共三十七個修行方式,再加上我們平時講的戒、定、慧,這些都足以讓我們最終證得無漏清凈涅槃的妙境。
平時所說的知苦斷集,木滅修道,就是所說的空性。能證得空性,也就證得了八地菩薩。人無我、法無我二執都去掉了,就為大菩薩、為聖羅漢果位。
如果想聽更深的,今後大家坐在一起慢慢談。因為來這裡聽經的智慧都不一樣,按平衡的來講就可以了。如果講太深的,沒有到那種地步的時候密法也聽不懂。每一部經都有顯義、密義、秘密義,要針對機緣來講。釋迦佛在講《妙法蓮華經》時候,很多的羅漢、菩薩也退位了,因為不相信了。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幾句話說的就是實相般若。很多人說會把"無智"理解成沒有智慧,那就更得不到什麼,這還叫什麼菩提薩埵?很多人會把這句話解釋成這樣。
這個"無智"不是我們有為的智慧,有為的智慧是有界限的,它是無量無邊的智慧,是無上的智慧,是最大的智慧,簡稱為無智。既然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自然也就沒有了黑暗,天下一片光亮,還有什麼要得到的?想得到一個黑,還是想得到一個白呢?也就無所得了。無量無邊的智慧照亮了無量無邊的黑暗,天下大白就是無得。
以法無我、人無我的心來完成自己修行的道路,最後就能證得了無所得。沒有一個小法可以讓自己去執著的了,這個時候就證得了實相般若,一體同觀了。
《金剛經》里有:一體同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講得就是實相般若,也就是十地菩薩,見思煩惱統統的滅盡了,最後又證得了清凈的本來面目,也證得了大圓鏡智。這個時候無取無舍,不去不來了。既然無取無舍,所以叫無所得故。
小乘和大乘的菩薩,還執著一個有眾生可度的問題,還認為有眾生需要我來度,還有這麼一個目標。真正證得無所得的時候,也就沒有眾生可度。要有眾生可度的話,就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還是落入二邊見有為之中了。
如果達到了我法二空的境界,智慧肯定是圓滿無礙的。但凡夫外道都還有一個我執沒有消掉,還認為有眾生要度,一旦落入這個境界中就會有貪著,不管是貪世間上的,還是法上的,還有貪心未除。有眾生可以度,有這貪心三界就出不去了,又要輪迴沉淪苦海。
八地往上的菩薩或者聖羅漢的果位,我法二執已經沒有了,三輪體空了,證得了大乘清凈的涅槃妙境。自性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達到了常樂我凈的境界,凈智圓明,圓明無礙了,沒有什麼所得了,也沒有度與不度的話題了。
八地往上的菩薩,稱菩提薩埵。七地以下的還不能稱為菩提薩埵,因為法我還沒有空,就不能稱為菩提薩埵,只能稱菩薩是名菩薩。真正的大菩薩,必須依靠般若波羅蜜智慧作為修行的指導,最後才能達到彼岸,超出三界脫離苦海,無貪無著,心無掛礙。內心空明,雜念不生,妄念不起,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也就達到了自在菩薩的地步,觀自在菩薩,自在觀菩薩,菩薩自在觀。
既然沒有掛礙,也就沒有恐怖了,什麼佛魔鬼妖都不會去想去思考,就像照鏡子一樣,人來則映,人走鏡空,是一個道理,沒有掛礙,隨性。
恐怖沒有了,自然而然的就離開了顛倒夢想,顛倒夢想如夢幻泡影。人們生生死死輪迴,是因為顛倒夢想產生的錯覺,十二因緣從生到死都屬於夢幻。夢中的境界,一醒來是空的,跟看電視節目是一樣,這都屬於夢。有夢就有顛倒,有顛倒心識就不穩當,就會隨業而受生。
由於顛倒夢想,無明造業,烏雲太厚遮住了太陽,只能隨著業流投生輪迴。就像飛機沒有導航的系統,進入雲層後就不知道降落場在哪裡?一顛倒就撞山了或進入大海了。飛機比喻成我們的大靈,飛機的地面導航系統就是我們心識的力量,引導飛機回來。但我們的能量不具足,信號不強,飛機就不知道飄哪去了。飄到海里或者學校、民房、山上,都是受生的一個過程。一個修行人一旦明白了看破了十二因緣,透視因果,就會自覺的警覺自己的身口意。
有的人也沒有恐怖,但每天都在虛度自己美好的年華,等到將來臨死前的那幾分鐘才是真正的恐怖,魂飛魄散。在六道輪迴中隨著善惡業力的牽引,不管投生什麼都是夢。
不僅人顛倒,就是狗和貓等動物睡覺的時候也顛倒,會做惡夢或者發抖,還會像人一樣的會哼哼,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都是它以前所造的業的印象。
人死後隨著業力到各個不同的道上去投胎,業如影隨形,夢醒來都是空的,都是虛幻的。人在六道中流浪很多劫後,頭腦中印下了很多的信號,不管是善的惡的都儲存起來了,一旦機緣成熟,就會展示在夢中,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反應,很多境界是讓人歡喜的,很多境界是讓人害怕的,這都是往世的儲存起來的,是通過做夢因緣展示出來了。
還有一些夢是我們的神識提前到了某個地方,在夢裡把那個信息顯現出來,過一段時間到那個地方,真的碰上了這種境或現象。這是因為我們的神識都有先知先覺。把這個夢境跟別人說過之後,別人會非常服你,說你的預感非常強,好像是第六感覺,真的要分析起來不是,就是我們的心識(神識)能提前預知。
我們修行就是讓自己的神識不斷不斷的明朗,不斷不斷的覺悟,最後達到凈智圓明,才能明心見性。達到明心見性,見本來面目的時候,按《華嚴經》來說是十地菩薩或者是小乘中的聖果。
我們修行必須要依照般若波羅蜜法或者般若波羅蜜多法來證得聖果,最後才能得到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來證得自己無上的正等正覺。為什麼到這裡才突出般若波羅蜜多?前面是說一個過程,把這些因緣講的清清楚楚,到這兒一筆點出來,三世諸佛都是根據般若波羅蜜多證得圓滿的。不修這個法頂多是證得五通,外道也能證得五通,佛是證得六通。證得五通的人,可能還要在三界內輪迴,只能說福報比別人好,最差是阿修羅這個層面上。
為什麼要依據般若波羅蜜多呢?般若為智慧為光明,只有發出離心,佛法才能起到妙用。般若波羅蜜多,是代表了文殊菩薩或者是代表了文殊智慧,再擴大一點就是代表大日如來的智慧。大日如來也是一真法界。如果佛離開了般若智慧,就沒辦法來度化眾生。眾生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也不能證得聖果,更出不了六道苦海。只有相應大日如來,相應文殊菩薩,依據般若波羅蜜多,我們才能出離苦海,才能證得無上的菩提果。
般若波羅蜜也是三乘聖果的代表。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文殊是三乘聖果之母,是眾佛之師,是眾佛之王。眾佛之王就是大日如來。她在娑婆世界是文殊菩薩,在佛國里是佛王。釋迦佛講法的時候,幾乎都是文殊菩薩以十六七歲的童子形象來請問的,她是配合釋迦佛來宣講佛法的。
不論修哪個法門,都要與本尊相應,本尊最終就是文殊或者是大日如來。密宗里的大日如來和文殊菩薩是一個人。只有通過不斷的勤修戒、定、慧三學,把後天的貪、嗔、痴、慢、疑、妄想、執著等都放下消除掉,無明煩惱也就沒有了,也就開悟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句話是觀音發的感慨或者是釋迦佛發的感慨,是來讚歎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心經》說到這裡,是釋迦佛或者觀音證到了前面一切過程之後,發自內心的讚歎。
大覺金仙是大神,大日佛王是大神,她說出來的就是咒語,就是法咒,是宇宙的根本咒"嗡啊吽"。是妙莫難測的,謂之為神。有人說神的地位非常低,那隻能說他的心非常低。如果站在佛位上來說這句話,這個神就是遍虛空遍法界的。
是大神咒。大日佛王的每一個咒,都是大神咒,都是不可以測度的。
是大明咒。行般若波羅蜜多,自己的智慧就為光明,光明就為大明咒。觀音的大明咒就是大日如來佛傳給她的,觀音又傳給了我們。"六字大明咒"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光明趕快來吧,這是簡單的翻譯一下。如果從密意上翻譯,就是七輪都光亮起來了,組成一個大的輪子,法輪常轉,嗡嘛呢叭咪吽舍七輪組成一個大的法輪。也可翻譯為蓮花開寶珠來,寶珠為智慧。
是無上咒。大明咒是智慧大光明的總持,「嗡嘛呢叭咪吽舍」是般若智慧大光明的總持。在西藏很多居士念一輩子「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咒,因為它是所有光明的總持。證得無上菩提果,就為無上咒,要從自性中生髮出來。無上咒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總持。無上正等正覺簡稱為無上菩提,清凈之果。密意是想證得無上菩提妙果,靠的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無等等咒。一切天仙外道不敢與之相提並論的,外道和三界內的一切有為法,都不能跟般若波羅蜜多法來相提並論。誰敢與大日如來佛平起平坐呀?!無等等咒,就是沒有比這個咒再高的了,所有三界內的有為的法術咒語都不能跟般若波羅蜜多法來比。
般若波羅蜜多,從字面翻譯,是用智慧可以達到彼岸。密意就是大日如來從自性中流露出的這些法,三界內是不敢跟它比的。既然不能跟它比,所以它才能消除一切苦厄,把一切苦厄的根源統統消除掉,用智慧的法船把我們度回彼岸,但它不強拉著我們,需要靠自己的自性自悟才能明了。
釋迦佛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個地方是讚歎,讚歎這個法的殊勝,讚歎這個法的無量功德。釋迦佛傳法49年,般若經講了22年,只有般若智慧能度我們到達彼岸。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個咒是前面四個咒的總持,平時大家誦"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也是可以的。很多修《心經》的都想明白這個揭諦,在這裡我解釋一下。
這句話就是,所以我現在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是什麼?這咒就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薩婆訶,按梵語講是娑訶、或者說是娑哈,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薩婆訶了。這個咒就是讓我們努力吧,趕快努力吧,成就你那無上的菩提吧。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個偈子的意思與六祖慧能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是一樣的。
揭諦揭諦。初信佛者,皈依三寶的時候要發誓的,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波羅揭諦。次發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不是從凡家走到廟裡,是出離三界的這麼一個大心愿。然後勤修戒、定、慧三學,熄滅後天的貪、嗔、痴、慢、疑,然後真正做一個解脫自在的人,回歸於彼岸。再發菩提利他的心,勤修六度萬行。
波羅僧揭諦。自己要做到自覺覺他的菩薩。哪怕懂得一點點,明白了一點點,都要把這一點點教給別人,這就是自覺覺他的菩薩。最後是相互解脫,別人覺悟是通過自己覺悟的,自己也是通過別人覺悟的,然後趨向無上菩提心,涅槃妙果。最後受三味耶戒。三味耶戒,一是表形體上的,二是表心性上的,最終我們要修到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薩婆訶。最終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就是報身,法身,化身。四智就是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不空成就智。五眼六通: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廣行六度萬行,盡未來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同成正覺,或者同圓種智。這就是這一段咒語的翻譯。
最後,我還要強調一點,就是不要參與是非。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心,在沒有清楚自己的時候,又去參與別人的是非,這種行為是修行上最要不得的。
修行的道上只有自己,因為修行是非常孤獨的。大家可以在一個道場裡頭修行,但真正修行的不是這個色身啊,色身只不過是被大我暫時用的一件衣服而已。大我一旦能量具足光明現前的時候,這個衣服就脫掉了,大我就一飛衝天去了。孤獨的道路只有自己,也只有自己問自己。所以修行是最孤獨的,也是最寂寞的。
老去挑別人的刺,不把自己的門前雪掃好,這是修行人要不得的事。我們的心只有和自己比,如果拿自己的心和別人比,那位置就擺錯了。修行就是自己修自己的,和別人沒有比法。如果一比就落入三惡道了,要落入三善道還好一點。所以大家不要攀比誰好誰壞,也沒有必要說。
我們要從身、口、意去守住自己,守不住自己就造了十惡業。守得住自己,就完成了十善業道,做人是沒有問題。大家在一起修行都是無始劫的緣分,這都屬於一種修行的緣把我們聚在一起,都有一個願望想學佛,然後佛菩薩或者說宇宙里的高級聖靈把我們組織在一起了。大家聊天不要聊一些俗氣的東西,那個對我們修行沒有什麼意思,也不太雅觀。
大家要用心修行,不用心就了無所得。佛菩薩了無所得是已經得到了,沒有再求的了。咱們現在是用求的心來修行,修到一定的地步的時候,就可以完全放下。在沒有完全放下之前,我們還要執著我們的戒、定、慧。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我們的心就會散亂。散亂的心如何能修行呢?大家放眼看一下身邊的人,如果心真的是散亂散漫的,在人道上為人處世也是很糟糕的,做人都很困難的。大家用心考慮一下是否是這樣。
人人都是未來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一定要嚴律自己的身、口、意。開始學佛了,心思、行為狀態跟以前都要有一個轉變,是非心要收起來,是非的話語要收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是在修行。把這一點一滴匯成江海,那就是菩薩是佛。老把這一點一滴損失掉了,最終瓶子里都是空的,理論懂得再多都沒有用。釋迦佛身邊有個徒弟跟釋迦佛修行25年,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講經比釋迦佛講的還要好,但他下了地獄。要真正的從身體力行來修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完了,很多法師講的非常好,我講的比較短,很多密義不敢講,也不好講出來。沒有到那個層面的,聽了就要糊塗,所以不能講。等有機緣,應機緣才能把很多密義講出來。
把我們講經、聽經的功德迴向給天下所有的眾生: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傳曇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ulijingshe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