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中國經濟今年「超美」?

怎麼看中國經濟今年「超美」?溫源 《 光明日報 》( 2014年05月22日 13 版)

CFP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報告稱,根據該行「國際比較計劃」項目2005年後首次更新的數據,中國今年將超過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一經濟體。這份報告引起中外各界熱議。這比此前全球經濟界預測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在2019年超過美國提早了5年。

那麼,世界銀行這一預測究竟從何而來,又有多少可信度?國內專家又如何看待這個多少有些危言聳聽的結論?現實情況又與結論存在哪些偏差?

1、既是肯定也要保持清醒

中國「超美」?這一結果是如何算出來的?日前,世界銀行「國際比較項目」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更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從中顯示出中國今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據悉,該計算方法是一項全球性統計合作項目,主要是測算各種貨幣的購買力平價(PPP),以便用PPP作為轉換係數,將各國GDP轉換為統一貨幣單位來表示。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持續發展了30多年,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奇蹟。

幾年前,中國GDP超過日本。從此,在世界大國的位次排行中,中國坐上了第二把交椅。之後,中國何時超越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成了國際經濟學界的一道必答題。有的預言10年,有的預測15年,還有說20年、30年的,不一而足。總之一句話,中國當「世界老大」只是個時間問題。

此次中國經濟「超美」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其實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充分肯定。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清醒認識。在國家統計局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看來,這種演算法高估了人民幣的購買力。「關鍵在於它依據什麼樣計算變數,通過什麼公式進行核算。」

「計算所依據的購買力選項是服裝、鞋帽等普遍消費品還是中高檔汽車、高科技產品?得出的結果將是大相徑庭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比如在美國購買一個漢堡包需要4.5美元,而在中國只需10元人民幣,相當於1個多美元,則得出人民幣購買力更強的結論;但我們同時面臨著『賣近10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的困境,在購買高端產品上我們付出的價格要高得多,這其中的購買力偏差又該如何衡量?」

摩根大通公司的戴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更願意採用根據匯率算出來的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是在假設世界各國實行統一價格的基礎上得出的,而這顯然「不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

2、尚須多重因素的考量

中國應該注意到自身經濟發展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除GDP指標之外,還存在著國家間的綜合實力、國際地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多維度的比較。對比中外企業的研發投入佔比、家庭平均消費水平、人民接受教育的平均程度以及醫療等基礎設施覆蓋率等這些指標,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諸多層面上的差距。世界銀行的ICP報告提供了一個對比的視角和參考,而中國要做的是冷眼看待各種被熱炒的所謂「超越美國」的報道,實事求是地在改革關鍵階段做好自身經濟發展工作。

不可否認,不管是以GDP來衡量一國財富的尺度,還是靠經濟總量來為國家排名都是片面的,不客觀的。

中國的確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蹟,自2000年以來,年均10%的增長率使得GDP增長了3倍,但經濟總量並不代表其綜合實力。

「中國是世界『老大』?這一認識無疑是有偏差的。與美國相比,總量之外,競爭力落後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從科技水平、金融績效水平還是教育水平等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粗放外延、高能耗為特徵的增長,過多依賴投資,而這一模式帶來的問題和矛盾正日益凸顯,成為制約中國改革發展進程的主要障礙。此外,無論是資源還是科技進步上,我們在相當大程度上還依賴於其他國家。所以說,僅有增長是不夠的,我們追求的是高質量、無水分的增長。」賈康強調指出,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相較發達國家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一國貨幣往往是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寫照。「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及其世界貨幣的地位,背後都是美國的經濟實力在支撐。從全世界範圍看,美元的使用率達到60%以上,而人民幣的使用率僅為3%左右,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

顯然,作為強國,除了經濟因素外,還必將包括教育水平、環境質量、國民健康水平、軍事裝備、貨幣儲備、科研機構和高級人才的數量等多重因素的考量。

3、正視人均的「短板」

事實上,購買力平價主要用於對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水平進行比較。一個更為明顯的現實是,如果把中國的經濟總量平均分配到13.6億中國人身上,則中國公民的生活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事實上,世行的該份報告也顯示,按照人均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僅列全球90位之後,而美國排第12位。

根據世界銀行的ICP報告,2011年中國的人均GDP水平僅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以PPP計算的這一數值略高於五分之一。反映國家間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個人消費這一指標,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實際人均消費只有美國的11.6%,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如果只看到中國GDP數額的增長,而忽視在這一數字下人均份額的低水平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實際情況,那麼這樣的數字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顯然,不能脫離其人口數來談論一個經濟體。美國的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的5%,卻擁有全球20%的國內生產總值。從某些方面說,中國這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在經濟總量上趕超美國或許不足為奇,畢竟美國的人口數量大約只有中國的1/4。

「從老百姓的實際生活和親身感受來看,中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大差距,我們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張立群看來,如果世界銀行的報告僅僅依據GDP就把中國戴上「超級大國」的帽子,並以此要求其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這個邏輯和論斷顯然是不合理的,「當前中國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將從根本上惠及全球經濟和世界人民。這是中國承擔的最大責任和任務所在,也是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本報記者溫源)

專家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

除了對於發展中國家相對經濟規模存在高估,PPP這一指標本身也存在著影響其準確性的因素。購買力平價成立的前提是一價定律成立,而一價定律要求世界範圍內可對比的商品必須完全同質。但是,不同國家市場上的商品必然存在著差異,選擇不同的商品作為替代就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服務類的價格更是難以準確衡量。

進一步地,在選擇了一國具有代表性消費物品的基礎上,如何確定一個合適的權重並選擇合適的加權計算方法又造成了二次誤差。對於世界銀行的ICP報告,我們尊重其權威和嚴謹性,但是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各種人均指標和發達國家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國人口比美國人口多很多,人均量比起美國還差很遠,中國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算不上發達國家,我們的人均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我們的經濟增長也有很多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暴露出來,這個時候要繼續維持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是需要靠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這些方面還要做一些努力。

同時,也要充分地認識到內部的差異性。在國內地域、城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拉得很大,東部沿海地區生活水平相對比較高,而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地方很貧困,我們提升人民福利的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本身並不反映經濟運行的質量,比如產業結構、技術創新水平與能力、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水平、環境保護等。在這些領域,中國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顯而易見。僅靠總量指標排序,無法改變現階段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徵。

中國民眾對待「世界第一」沒有出現西方所預想的反應,顯示民眾更加趨於成熟和理性。近年來,中國政府的發展理念也在倡導淡化國內生產總值導向,追求經濟社會的全面、均衡與可持續發展。我們不會因總量的簡單排序而改變既定的發展方向,國際社會也不應該因此對中國發展水平做出不切實際的評估。(楊亮整理)


推薦閱讀:

美日對中國軍費增長說三道四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修改達一致 稱系「制約中國的韁繩」
中國文壇批判——中國作協不能養太多的「肥貓」(上、下)
柳斌傑:2009—2010 中國新聞出版業
社評:中國崩潰論讓一些西方人著迷陶醉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