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五官功能》
同學們,大家好,我叫張宏勞,網名:仁業堂民間醫,籍貫在陝西省寶雞市。
每天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中國傳統醫學---中醫。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我給大家講《五官功能》。
五官指舌、鼻、口、目、耳五個器官。五官分屬於五臟,為五臟之外候。「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五髒的精氣分別通於五官。五臟有病,往往從五官變化中反映出來。「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一、舌
舌內應於心,主味覺、吞咽、發音等。舌象是望診的重要內容。舌之根部稱為舌根;舌之中部謂之舌中;舌之尖部為舌尖;舌之兩側稱為舌邊。舌之肌肉脈絡組織稱為舌質。舌分上下兩面,上面稱為舌面,附著在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稱為舌苔。
舌有感覺味覺、協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輔助發音的功能。舌的味覺和語言表達功能,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舌為心之竅,心經的經筋和別絡,均上繫於舌。心的氣血通過經脈的流注而上通於舌,以保持舌體的正常色澤形態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察舌可以測知心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如心陽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心脈瘀阻,則舌質青紫,瘀點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可現舌強、舌卷、語謇或失語等。
舌通過經脈與五臟六腑皆有密切聯繫。如:「脾脈連舌本,腎脈挾舌本,肝脈繞舌本」,舌與心和脾胃的關係更為密切。在病理上,五臟六腑的病變均可顯現於舌。所以,舌診成為一種獨特的中醫診斷方法。望舌診斷臟腑的部位分屬為:舌尖屬心肺,舌邊屬肝膽,中心屬脾胃,舌根屬腎。
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足少陰腎經之脈挾舌本,足厥陰肝經之脈絡舌本,足太陰脾經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足太陽膀胱之筋結於舌本,足少陽膽之筋入系舌本。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經絡、經筋與舌相聯。
二、鼻
鼻為肺之竅,鼻為肺氣出入的門戶,鼻主嗅覺。鼻隆起面部中央,上端狹窄,連於額部,名為鼻根。前下端尖部高處,名為鼻尖。鼻尖兩旁隆起部分,名為鼻翼。鼻之下部兩孔名為鼻孔。鼻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稱為鼻道。鼻根下至鼻尖,鼻柱骨名為鼻樑。
鼻是肺呼吸清濁之氣出入的門戶,與喉、氣管及肺相通。鼻通過氣管而直貫於肺,是肺呼出濁氣,吸入清氣的出入口。鼻為外邪犯肺之門戶。「溫邪中自口鼻,始而人肺」。鼻主嗅覺,鼻竅通利,則能知香臭。因肺氣通於鼻,故鼻之嗅覺靈敏與否,與肺氣通利與否有關。所以,肺的病變,可見鼻塞、鼻煽、流涕等。鼻與喉相通,同屬肺系,鼻有助喉以發聲音的作用。肺氣和利,則呼吸通暢,嗅覺靈敏。在病理上,外邪襲肺,肺氣不利,常見鼻塞、流涕、嗅覺不靈,甚則鼻翼煽動與咳嗽喘促並見,故臨床上可把鼻的異常表現作為推斷肺臟病變的依據。
鼻為血脈多聚之處,鼻的健旺,有賴脾氣的滋養。鼻準屬脾,當脾有病變時,常影響於鼻竅,「脾熱病者,鼻先赤」。可見脾的生理和病理與鼻有關。
臨床上,實證、熱證的鼻病,多與膽經火熱有關。腎為納氣之根。腎氣充沛,攝納正常,肺與鼻才得通暢。如腎虛,則易於發生鼻鼽。心與鼻也有一定關係。「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外側,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手陽明大腸經止於鼻翼旁;督脈沿額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
三、口
口為脾之竅,食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穀食、助消化及出語言等功能。口是飲食物攝入的門戶,口唇位於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兩部分。唇為脾之外候。口腔也是氣體出入之門戶,有助肺呼吸和發聲音的作用。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能知五穀矣」。脾開竅於口,飲食、口味等與脾之運化功能有關。脾主運化,脾氣健旺,則津液上注口腔,唇紅而潤澤,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口唇與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輸布精微的功能。脾主肌肉,口唇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從口唇的變化反映出來。
「口者,五臟六腑之所貫通也。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口與五臟六腑相聯繫,不僅為脾之竅,而且還與心、胃、腎、肝等有密切關係:舌為心之苗;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胃經食道,咽而直通於口齒,為胃系之所屬;肝脈環唇內,絡舌本,其氣上通舌唇。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與心、腎、胃、肝等臟腑也有密切關係。
口腔是經脈循行的要衝,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以及督脈、任脈、沖脈均循行於此。
口齒唇舌,通過經絡的運行,與臟腑密切地聯繫起來,在五臟六腑中,與脾、心、腎、胃、肝更為密切。
四、目
目,即眼睛,為視覺器官。目又是望診察神的重要器官。目的生理功能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關係。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內外眥、上下瞼、五個部分組成。中醫學把這五個部位稱為五輪,並以五輪學說來說明眼睛的組織結構和生理、病理現象,成為眼科的獨特理論。「眼通五臟,氣貫五輪」。所謂輪,是比喻眼球形圓,轉動靈活,宛如車輪之意。五輪與臟腑的關係為:內外眥屬心,稱為「血輪」;黑睛屬肝,稱為「風輪」;白睛屬肺,稱為「氣輪」;瞳仁屬腎,稱為「水輪」;上下瞼屬脾,稱為「肉輪」。因臟與腑相表裡,故血輪與心、小腸相關;風輪與肝、膽相關,氣輪與肺,大腸相關;水輪與腎、膀胱相關;肉輪與脾、胃相關。所以有「目竅於肝,出於腎,用於心,運於肺,藏於脾」之說。
目具有視萬物,察秋毫,辨形狀,別顏色的重要功能,為臟腑先天之精所成,後天之精所養。「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目為神竅」,目可以傳神。神為生死之本,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眼之活動靈敏,精彩內含,炯炯有神,謂之有神;活動遲鈍,目無精彩,目暗睛迷,為無神;若重病目光突然轉亮,為假神,乃「迴光返照」之危象。故望眼神是望診中望神的重要內容。
目為視覺器官。在正常情況下,眼睛精彩內含,神光充沛,視物清楚正確,能夠辨別物體的顏色和長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血詠而上注於目,使之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雖然五臟六腑都與目有著內在聯繫,但其中尤以肝為密切:因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視」,肝的經脈上連於目系,所以說,眼為肝之外候,肝開竅於目。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風內動可見兩目斜視、天吊等。所以,眼科疾患在治療上既照顧整體,又突出強調治肝,體現了局部和整體的統一。
目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均有密切關係,經脈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圍,使臟腑之氣血灌注於目,保證了眼與臟腑的密切聯繫。足三陽經之本經均起於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陽經皆有1—2條支脈終止於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經或支脈,或別出之正經連於目系者,有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以及足之三陽經;在奇經八脈中,其起止循行與目直接相關者,主要有督脈、任脈、陰驕脈、陽驕脈等;經筋分布於眼及眼周圍者,有手三陽之筋。
五、耳
耳位於頭部兩側,屬清竅之一。耳為聽覺和位覺器官,耳的主要功能為主司聽覺和主平衡的功能。耳的生理功能與五臟皆有關係,而與腎中精氣盛衰的關係尤為密切。耳的功能靠精、髓、氣、血的充養,腎精充盈,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力高;若腎精虛衰,髓海失養,則聽力減退,耳鳴耳聾。
腎開竅於耳,「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腎藏精,精生髓,髓養腦,腦髓充足則聽覺靈敏。故稱腎開竅於耳。中醫從耳聽覺的好壞,作為推斷腎氣盛衰的一個標誌。人到老年,腎中精氣逐漸衰退,故聽力每多減退。「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所以耳屬心腎二臟之竅,但以腎為主,以心為客。「腎開竅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
肝氣通於耳,肝氣調達,則聽力聰敏。若肝臟功能失調,「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膽附於肝,足少陽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膽主升發,喜條達,若肝膽失調,膽經有熱,易上逆於耳而為病,「足少陽膽經,上絡於耳,邪在少陽,則耳聾也」。
脾主運化而升清,脾氣健旺,氣血充沛,清陽之氣上奉耳,則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運,氣血不足,耳失所養而失聰。若濕邪困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耳竅而為病。
耳與肺也有關係,「肺金受邪,耳聾」。在臨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現邪氣在表的肺經癥狀。耳與五臟六腑均有密切的聯繫,其中,與腎、心、膽、肝、脾等臟腑關係較為密切。
耳為宗脈之所聚,循行於耳的經脈有: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均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足陽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手太陽小腸經,由目銳眥入耳中。足太陽膀胱經,從巔至耳上角。
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到這裡,歡迎明天繼續學習第24課《咽喉·二陰功能》。同學們,再見!
推薦閱讀:
※【功能帖】客廳為什麼一定要掛山水畫?
※脊柱功能解剖
※【美食】蜂蜜配大蒜 增強肝功能
※維生素k1的作用及功能_維生素k1的好處全揭秘!
※已有先例!關鍵時刻能救命的隱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