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常識知識點總匯

《經濟學常識》知識點複習

專題一 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

第一框

1、斯密的理論產生的背景是什麼?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隨著「圈地運動」的加速、對殖民地掠奪的加劇和科技進步步伐的加快而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由於重商主義和封建殘餘勢力的存在,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又受到嚴重束縛。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理論上的支持。

2、敘述斯密的經濟學目的及財富的含義。(1)斯密的經濟學目的:一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

2)財富的含義: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

3、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

1)對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認識:①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②他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③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

注意斯密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關係的認識:第一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第二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

2)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①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這種觀點正確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②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在這裡,他顛倒了價

值與交換價值的關係。

4、斯密是如何劃分階級結構的?

斯密根據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

5、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論的內容?

斯密關於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①他的「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的觀點,科學地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係;②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則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係。

6斯密的財富觀與重商主義的財富觀進行比較(見優化方案7頁)

第二框

1、根據斯密的觀點,怎樣增加國民財富?

1)國民財富的增長,首先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因為:其一,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其三,分工有利於機械的發明和使用。

2)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又一重要途徑。關於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認為最好辦法是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

2、斯密對於市場的作用是如何認識的?

1)斯密看到了市場能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及時、靈活地傳遞供求信息,引導資本的投向,從而強調市場的作用,這對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但他未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

3、斯密認為國家的職能有哪些?

斯密主張限制政府的職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實行自由放任。他認為,國家的職能應只限於保衛本國不受侵犯、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設和維護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三個方面。

4、斯密「絕對成本學說」的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這一學說?

1)內容: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勢。如果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於生產自己在生產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即本國生產這種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絕對地少於其他國家,然後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參與各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

2)評價:

①各國多獲得的利益,是由國際分工帶來的。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

②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

③從根本上看,這一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願望

第三框

1穀物法的影響:見書11

李嘉圖認為財富增長的方式有哪些發展生產力;增加資本積累是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降低地租實現資本積累;收入分配狀況對財富的增長影響很大。

2、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的內容?

1)李嘉圖同意斯密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的觀點,同時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並意識到了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區別。

2)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消耗的勞動來決定的。

3)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以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

3、敘述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的內容。

1)收入分配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

2)在經濟學史上,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的工資與資本家所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較的工資。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

3)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並敢於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他的一大貢獻。但他把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歸因於人口的增長。

第四框

1、李嘉圖認為政府的職能有哪些?

李嘉圖與斯密一樣,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他認為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上。

2、什麼是李嘉圖的自由貿易說?

李嘉圖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應廢除穀物法。

3、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這一學說?

1)內容: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然後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2)評價:①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繫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极參与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②但這一學說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於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

③實際上,它同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一樣,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願望。

專題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偉大貢獻

第一框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第一,進入19世紀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為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19世紀上半葉,歐洲爆發了三大工人運動,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已經提到了首位,工人運動呼喚科學理論的指導。

第三,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19世紀三四十年代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主張,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的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是人類經濟思想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性變革。它不僅使勞動價值論進一步科學化,而且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實現了經濟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變革。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地揭示了物的背後所掩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把生產關係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

3)馬克思主義把唯物辯證法作為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根本的方法。

4)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暫時性,對於無產階級認清自己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第二框

1、什麼是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二者關係如何?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指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2)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勞動,叫具體勞動;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過程,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過程,叫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兩種勞動,也不是兩次勞動,而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具體說來,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2、商品的價值量的決定因素是什麼?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有什麼關係?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是什麼?

1)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

2)表現形式: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4、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

2)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實現優勝劣汰。

5、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斯密、李嘉圖把商品和價值等看成永恆的範疇不同,馬克思認為它們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生產關係,都是歷史的產物;馬克思正是在其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框

1、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麼?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特殊性,它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2、什麼是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是由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自身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

3、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1)在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得情況下,通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的方法叫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2)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科技進步等因素使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而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的方法叫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4、什麼是資本循環?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條件是什麼?

1)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從一個起點出發,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分別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又回到原來出發點,使價值得到增殖的全部運動過程。

2)產業資本循環要順利進行下去,其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空間上並存,三種形式之間的轉化在時間上必須依次順利實現。

5、什麼是資本周轉?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有什麼影響?

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叫資本周轉。在資本完成一次周轉獲得的剩餘價值量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周轉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剩餘價值總量。

6、參與剩餘價值分割的資本家集團有哪些?

參與剩餘價值分割的資本家集團有:產業資本家(包括工業資本家和農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銀行資本家、大土地所有者。他們分別獲得企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銀行利潤和地租。

7、剩餘價值理論的意義?

1)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獲得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2)剩餘價值理論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對工人認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階級覺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框

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麼?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這種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過剩。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這一矛盾有兩個表現:一是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二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

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固定資本的更新。

4、經濟危機理論的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完整的經濟危機理論,他們不僅科學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而且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物質基礎,論證了資本主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專題三 西方國家現代市場經濟的興起與主要模式

第一框

1、羅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麼?

19291933年爆發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持續時間之長、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這次危機的爆發,再一次證明了市場不是萬能的。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資本主義制度到了崩潰的邊緣。在經濟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刻,羅斯福臨危受命,推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內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整頓金融業,恢復和穩定農業,復興工業,建立寬泛的社會保障。

3、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羅斯福新政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雖然與美國傳統的自由放任思想相違背,但緩解了美國原本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另一方面,羅斯福新政「以巨額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發展」的方針也為美國此後連年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播下了種子。實踐證明,羅斯福新政並沒有找到徹底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的靈丹妙藥。

2)「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與壟斷組織相結合的現代經濟制度得以形成。這促使了凱恩斯革命的發生,凱恩斯經濟學應運而生。

第二框

1、凱恩斯革命的內容?

凱恩斯認為,由於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大心理規律,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有效需求不足會導致經濟危機。

凱恩斯主張採取赤字財政政策,通過擴大財政支付來增加投資,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2、凱恩斯革命的影響有哪些?

1)凱恩斯創立了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在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上對緩和與擺脫經濟危機具有積極作用,成為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3、簡述凱恩斯革命的實質。

凱恩斯從人的「心理規律」出發,尋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並以此為據,提出反危機的措施。這既掩蓋了經濟危機、失業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繫,又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其目的在於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他的政策主張,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三框

1、新自由主義的興起的原因?

二戰後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黃金期。滯脹現象的出現,使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遇到極大的挑戰,促進了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的興起。

2、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有哪些?

1)堅持經濟人假設、完全市場信息假設和完全競爭市場假設;

2)反對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干預,主張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場自由化;

3)認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恆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唯一基礎;

4)反對社會主義和公有制,主張私有化。

3、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有哪些?

在一段時期內,他們的一些政策主張對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制定產生一定影響。但他們所主張的政策的實施並未能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卻帶來新的問題,再加上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的主張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不符合,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其影響在西方國家有所削弱。

第四框

1、西方國家現代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及成因?

1)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私人經濟占絕對主導,國有經濟比重小;私人資本集中程度高,壟斷性強;市場自發調節作用很大,國家干預少;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程度高、流動性大,就業競爭壓力大。

成因:主要是受其傳統的自由主義和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等因素的影響。

2)以德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混合經濟體制特徵明顯;注重市場機制和國家調節的結合;強調社會保障。

成因:主要受「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和戰後英美佔領當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3)以日本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在強調自由競爭的同時,特彆強化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鼓勵員工參與企業事務,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責任和忠誠。

成因:主要受日本自然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響。

2、比較美、德、日三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差異。

市場作用

政府干預程度

社會保障水平

美國模式

最大

最低

較低

德國模式

中等

中等

較高

日本模式

最小

最高

較低

3、美、德、日三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共同點是什麼?

共同點:第一,它們都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製為基礎;第二,在經濟運行中,都以市場競爭作為最基本的調節手段;第三,國家調節經濟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統治地位。

4、如何評價美、德、日三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優缺點?

1)美國: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好處在於束縛少,有利於激發企業活力,但往往由於缺乏必要的監控和干預,容易加劇兩極分化。

2)德國:通過發揮市場的作用來提高效率,通過發揮政府的作用緩解各種社會矛盾,但無處不在的社會保障大大削弱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3)日本:政府主導特徵明顯。這有利於經濟發展,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但易於形成商官勾結,造成政府決策失誤,加劇社會不公。


推薦閱讀: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非理性的經濟人
我們何時遨遊宇宙
新京報:「經濟學家」爭論能否引發學界集體反思
學術人生 | 劉國光:我的經濟學探索之路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 經濟 | 知識 | 常識 |